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革清-第3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的确节省了大量时间,然而节省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与投入建设电报系统的投资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包括朝廷内都有不少人反对。然而霍崇却毫不迟疑的否定了这些否定。
“若是在满清,建设电报线或许是赔钱的。因为这些电报只为少数人服务。可在我华夏朝,这定然不会赔钱。天下几亿人民,他们都有享受快速信息服务的权力。只要不去搞那些纯免费的昏招,适当收费。上亿的用户,怎么会赔钱。为人民服务不能光是嘴上喊一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社会进步与社会服务上。”
此时当然没人敢和霍崇唱对台戏。众人只能听了之后有些不那么服气的表达认同,同时对这奇妙的机器也有着自己的想象。
当雷虎的战报送来,几千字的东西一天就从江宁到了徐州,的确令大家印象深刻。
华夏军正面进攻贺胜桥,在小心谨慎的推进中,遭到了清军与团练们花样百出的攻击,不少攻击的确出人意料,若非十分小心,只怕还真的着了道。
就在缓慢推进之时,四团在强大后勤支援下穿过了连当地人都觉得不可能通行的山中,出现在这货顽敌背后。清军如惊弓之鸟般开始撤退。被四团死死堵住。
经过两日苦战,终于全歼了这三万顽敌。
最令人惊讶的是,那帮湖南读书人有着异乎寻常的骨气,他们本也没啥战线,在乡勇彻底崩溃之前,湖南读书人还真的表现出了与‘读书不怕死,怕死不读书’的口号相符的战斗意志。
甚至在其他团练崩溃之后,岳麓书院为首的一批读书人甚至发动了冲锋,与华夏军进入了肉搏。
最终的清点后,湖南著名的十八个书院均派遣团练前来。岳麓书院、石鼓书院、三潭书院、恭城书院这四个书院的读书人竟然全部战死。其中有七人战败后自杀,十八人重伤后医治无效而死。
其为满清效死的精神,便是华夏军都感到了惊讶。
被俘虏的首领曾某(因看管不严,自杀),被俘后遭到愤怒的质问:“你这么为贼清效力,不怕诛九族么?”
曾某大骂道:“便是杀十族尚且不惧,诛九族又如何?”
华夏朝廷内的官员虽然知道按照华夏朝廷的制度,别说杀十族,就是杀满门都是不可能被允许的。可看到这内容,大家是真的被气坏了,不少人当即请求霍崇就把这姓曾的杀十族。
连高庞都气的大骂:“这厮就是知道朝廷不会杀戮,才如此嚣张。他若是真的想给满清当方孝孺,那就成全他又何妨!”
只有湖南人曾静看到群情激愤,一脸尴尬,想劝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毕竟,这样的家伙若是因为反清而如此干,早就被诛九族了。既然他还在,就说明他家定然没反清。倒是在**夏的时候表现出这样令人咋舌的忠贞来。
“呵呵,哈哈。好得很呢!”霍崇忍不住笑出声来。
众人愕然的看着霍崇,不少强硬派们心中暗喜。若是霍崇下令把这姓曾的诛九族甚至是诛十族,就没人能说啥了。大家课就能解气啦!
霍崇并没想玩什么诛九族的闹剧,这些人的确让霍崇来了兴趣,多么好的样本,在新时代那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一群人。霍崇大声命道:“让雷虎和军中礼部,审问这些读书人。咱们这边派些有能力让这些人说实话的礼部成员去帮忙。这些读书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要干到这样的地步。告诉这些读书人,若是能说出道理来,我们就成全他们。能说出真心话的被俘读书人,若是想活,我们就立刻放人。若是想死,我们就枪毙了他们,成全他们的名声。”
第396章 湖广赤水(五)
程复老爷抬头看了看牢房的窗户,天亮了。他站起身,对着外面的看守喊道:“天亮啦!该带我去啦!”
同牢房的侄子一听,连忙扑上来拽住程复老爷的衣袖,“二伯,不要!”
程复看了看同牢房的其他人,有些被惊醒的一脸茫然,没被惊醒的继续死猪般睡着。程老爷甩开侄子的手,喝道:“早一日,晚一日,该死就会死。怕有用么!”
就在两人争执之时,守卫走了过来,不快的喝道:“你是要求被枪毙么?我们陛下可是说的清楚,你想被枪毙,也先说出能听的道理。想成全你名声,你也得中用!”
程复冷笑一声,“狗眼看人低。之前不过是看不得你们这些逆贼张狂。现在老子我不想再看!来个痛快!”
第二天,程复和他的侄子与其他两名游击一起送上了船。几人都带着木伽,腰上的大铁链与脚上的铁链用另一根铁链连着。
几名囚徒当然用不着好舱位,就在机轮间旁边的屋子里忍受着蒸汽机隆隆的轰鸣。
在这样的环境被折磨四天后,四名头晕脑胀的囚徒都蔫了,却被带了出来。眼见之处却是与湖广地区截然不同的建筑物,往来的人穿着也与湖广不一样。口音更是大大不同。
押解的人员喝道:“到徐州了,快走。”
四位湖南老表虽然耳朵里还是嗡嗡作响,却能听明白这话,程复喝道:“你说什么屁话,四天从汉口到徐州,你这是飞么?”
押送人员愣了愣,却没生气,带着嘲讽笑道:“呵呵,没见识的湖南乡下佬。”
旁边的押解人员赶紧纠正,“没见识的湖南读书人。你们不知道俺们的船一天能开多远么!”
之后也不管受辱的四人什么反应,直接把他们给拖走了。之后给他们洗澡,吃饭。休息。饭菜里面竟然有不少肉,还有酒。虽然酒的味道并不合湖南口味,却让四人十分惊讶。
更惊讶的是,给他们喝的水都是开水,虽然水味有股子说不清楚的感觉,反正就是不合胃口。却起码是热水。
此时看守换了人,这位操着靠北口音的家伙对他们说道:“你们走了这几千里,定然有水土不服。拉肚子是常见的。你们若是觉得不舒服,就说。”
虽然身为囚徒,至少在待遇上有了点读书人该有的样子。这帮湖南游击们觉得稍微好了点。之后虽然如看守所说,拉肚子了。却在每人吃了一碟浇了酱油的变蛋后快速缓解。
修正了三天之后,四人换上了他们的旧衣。洗的干干净净的衣服散发着一股奇特的味道,破口处也被缝补过。
几人衣服都是乡间穿的长衫,却在被捕前缝上了江宁将军傅清明县府赶制的补子。这些补子都不是上好丝绸制成,缝在长衫上更是不伦不类。程复一咬牙,喝道:“我等起码是朝廷命官,难道不比霍崇一个捐官来的体面。穿着去见!”
四人两天内经过好几重审问,最终被带到一个屋内。屋子中央的主位上做这个穿着华夏军军服的老头。旁边坐了些人,也是穿军服的居多。程复看着老头花白的头发和胡子,的确是老头。
老头方脸,大眼,一看就是北方人。然而老头却有着光滑的皮肤,皱纹很少,又非常细。若不是仔细看,竟然看不出来。就见他身材高大,看着十分健壮。倒像是三十出头。
“陛下,把他们带来了。”侍卫说道。
四人中,程复的确吵吵着要见华夏朝廷的皇帝霍崇。不过四人其实都没当真,不成想果然给带来了。他们互相对视着,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坐。”皇帝霍崇命道。
这边立刻有人引着四人到了旁边的凳子上坐下,四人看了霍崇好一阵,只觉得霍崇仪表堂堂,气度很不凡。不过和传说中的皇帝,或者无比凶悍的匪徒相比,却完全对不上号。
就在此时,霍崇开口说道:“何不自我介绍一下。我乃是霍崇,四位怎么称呼?”
程复突然有了种冲动,若是扑上去击杀了霍崇,一切麻烦都没了。起码也算是换了一命。
正有了这念头,肩头就被一支手按住。程复心中一惊,才想起背后站的是护卫。而且屋内护卫众多,根本没机会让程复得逞。
而且回忆也浮上心头。在湖北与程复对谈的乃是一位年轻人。看着二十左右,十分年轻。年轻告知程复,允许他去见华夏皇帝霍崇之后,淡然说道:“你若是有任何偷袭,你肯定死定了。而且我作为陛下的的弟子,我向你保证,你九族和师长朋友都会死。陛下是我的恩师,我这么说,你明白我没开玩笑吧。”
虽然年轻,霍崇这位姓于的徒弟身上却有着令人畏惧的压迫感。程复明白这个姓于的小子绝不是开玩笑。
最初的时候程复觉得死了也无所谓,现在他却有些害怕了。诛九族的可能性一旦如此真实的放在面前,程复只觉得心脏如坠冰窟般的寒冷。
这时候程复的其他三位同伴纷纷自报家门,“在下浏阳张迅。”“在下长沙何彭。”“在下长沙程自舒。”
程复抿了抿嘴,想说话,却突然觉得很艰难,费了点力气才发出声音,“在下程复。”
“有人说,你们说了点道理。却要我放了所有俘虏。说是有些话,非得对我说。这样吧,你们何不把为何这么勇敢的缘由讲给我。据说……”华夏皇帝霍崇说到这里,看了看面前桌子上的本本,“程复先生说,八旗也不是读书人。这个说法很有趣么。依照满清的制度,进士里八旗占一半。虽然他们读书的确不如你们,可说他们不是读书人,是不是有些过了?”
程复听自己被点名,当即想站起来说话。两只大手立刻按在他肩头,让他起不来。程复只能悻悻的坐稳当,尽力大声说道:“这正是我所说。就是读过书,和读书人又有什么关系?”
扑哧一声,有人笑出声来。程复看过去,却是个肤色黝黑的矮个。南方面孔,这长相一看就有两广的感觉。
程复脑子已经快速运转,对那人问道:“难道发笑的是高状元么?”
高庞一愣,“你见过我?”
“两广人士,能听明白这话。也只有状元公了。”
高庞却也不回答,只是回味着程复的话。这话的感觉好亲切,当年高庞也有差不多的感受。在华夏肆意妄为的旗人本就是满清皇帝的奴才,一群别人家的奴才地位却在高庞这样的读书人之上。高庞当然不服气。
堂堂读书人的地位不如奴才,这本就不正常!更不应该!
就在高庞回想自己之时,就听这程复激动的继续说道:“霍先生,读过书不等于是读书人。若是这么比,八旗读过书的人很多,前朝的宦官也读过书。他们能算是读书人么?”
此言一出,高庞呆了呆,忍不住想大笑。为了这体面,只能捂住嘴。可这一股气上冲,硬是把高庞呛到了,一个劲的咳嗽。
程复见霍崇哈的笑了一声,“程先生还真的读过书呢。”
这下程复有些讶异了,本想在霍崇面前卖弄一下,可霍崇的神态貌似在证明霍崇是真的懂。程复不敢相信,就问道:“难道霍先生听闻过前明宦官的事情?”
就见霍崇不置可否,倒是同屋的其他人一脸不解,有人就问道:“陛下,前明宦官要读书么?”
就见霍崇点点头,简单的讲述起前明的事情。最早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让太监能够整理皇宫书籍,允许他们识字,但严禁过问政治。
明成祖朱棣继承了这一措施,为太监请临时教师,教他们读书。
到了宣德年间,太监读书成了一种稳定的制度,有专门的学校,名为内书堂,并且专门配备翰林院的官员来担任教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