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曹操喊我去盗墓-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良则已经借着这个空档依次查看了旁边的几个墓室,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另外一间主墓室——棺床室。

    众人刚刚来到门前,就闻到了一股极为浓郁的掺杂着腐朽气息的香气。

    这是柏木特有的香气。

    对此吴良并不感到意外,在他上大学的时候就知道,按照西汉的礼制,皇室下葬都会采用一种叫做“黄肠题凑”的特殊墓葬形式。

    这是特权的象征,除了少数经天子恩许的诸侯王和重臣之外,任何人擅自使用这种墓葬形式都是重罪,诛九族!

    而所谓“黄肠题凑”的主要材料就是一种去了皮的黄心柏木。

    梁孝王刘武本就是汉景帝刘启的亲弟弟,七国之乱时又拱卫长安立下不世之战功,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看,都绝对具备使用“黄肠题凑”的资格。

    可尽管吴良心中早有预料,迈步进入棺床室时,依旧被眼前的情景震撼到了。

    他早就知道棺床室的占地面积要比殿室大了许多,并且层距也高出许多,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么大的墓室,居然从地面到墙壁再到室顶全都被切割均匀的柏木板包裹了起来,直接改成了一间规模宏大的木房!

    这在后世可是早已不存在的,吴良实地考察时看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石室。

    “咯吱——”

    一脚踏入木房,脚下腐败的柏木板随即发出响动。

    与此同时。

    !

    在吴良与众兵士目光所不能及的位于木房顶部的黑暗角落里,一双血红的眼睛蓦然睁开!
………………………………

第十五章 尸体去哪了

    根据汉代礼制,西汉王室陵墓的棺床室共有五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这五个部分自外而内分别是:外藏椁(地宫之内所有墓室的统称)、便房、黄肠题凑、梓宫(墓主人棺木)和金缕玉衣。

    如今吴良等人进入的这间规模宏大的木房,应该便是其中的便房。

    对于便房的用处,考古界一直存在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便房”是供墓主人灵魂休息使用的地方,因为在许多汉代诸侯王墓葬中都出土过一些餐饮与乐舞用具,因此可以证明便房的功用便是休息娱乐;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便房”是供前来祭拜死者的亲属休息的地方。

    吴良则更加倾向于后者。

    这就需要与外面的那个用了“自来石”的巨大墓门联系起来了。

    如果下葬之后不准备再让人进来,那么墓穴就完全没有必要设置使用“拐钉钥匙”便可轻易打开的“自来石”了不是么,直接封死岂不更加保险?

    除此之外。

    吴良记得《后汉书·礼仪》还有一段皇帝进入墓室祭拜先帝的记载:“黄道开通,皇帝谒便房。太常寻至羡道,去杖,中常侍受。至柩前,竭伏哭止如仪。辞太常导出,升车归宫。”

    这段记载,便又一次证实了便房的真实用途。

    此刻吴良等人面前的这个便房也是装饰的富丽堂皇,其中摆设多以乐器为主。

    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一套规模十分夸张的编磬,这套编磬分为上下两层,支架使用青铜铸造而成,磬体则全部由大小各异的青色玉石打磨而成。

    吴良细数了一下,上下两层磬体竟达三十二枚之多!

    这种规模的编磬若是放到后世考古圈,绝对是要引起轰动的……因为据他所知,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大规模的编钟也只有三十二枚,而且磬体皆为石制,与这套玉制编磬相比无疑要差了一些。

    在这套编磬的旁边,还有一套规模相当的编钟。

    编钟用不上玉石,于是通体由青铜铸造,只有一层,从左到右由大变小,总共十三个青铜钟体。

    不过与那套编磬相比,这套编钟就要平庸许多了。

    因为在1978年,考古学家曾在战国时代的曾侯乙墓中发现过一条堪称“之最”的编钟,那套编钟一共由65件钟体组成,这套编钟之大,一锅炖不……呸呸呸,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才能勉强放下。

    Emmm……

    想到这里,吴良暗自将“曾侯乙”这个名字在心中重复了好几遍,进一步加深记忆。

    这个墓在东汉末年之前,而且他又知道大概地址,有机会或许可以去光顾一下,看看“曾侯乙”的墓中除了这套编钟还有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一起“保护”起来。

    不过现在,还是要先处理好眼前这座墓的事情。

    同时看到编磬与编钟,吴良更加确定,便房就是供前来祭拜死者的皇室亲属休息的地方。

    因为这两样大型乐器与休闲娱乐关系并不大,通常情况下只有皇室举办宫庭雅乐或盛大祭典时才会使用。

    磬钟合鸣。

    “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

    如此方可展现出皇家的恢弘不凡的气质。

    除此之外,便房之内还有一些诸如竽、笙、瑟、琴、筝等小型乐器,但这些乐器在磬钟面前,最多也只能算作陪衬。

    查探过这里的情况之后,吴良率领众人穿过便房,终于走进位于后堂的墓室。

    火把的光亮所过之处,四周地面皆由削成了同样长度同样规格的黄心柏木坊累积而成,南北两侧纵向摆放,东西两侧纵向摆放,如此呈“口”字围成了一个极为工整的长方形墓坑。

    这画面可能逼死密集恐惧症患者,却又对强迫症患者极为友好。

    不过这就是“黄肠题凑”由来。

    所谓“黄肠”,指的是材料,说的就是这些黄心柏木坊。

    而所谓“题凑”,指的则是摆放方式与结构,这些柏木坊层层平铺,又与同侧壁室呈垂直方向,从内部向外看,四壁都只能看到柏木坊的横截面,“题凑”这个词用的倒也贴切。

    在这些“黄肠题凑”围出来的墓坑之中,吴良等人终于看到了梁孝王刘武的“梓宫”。

    那是一口用料极为扎实的大棺材。

    通过棺材上面的微紫色木纹,以及散发出来的特殊香气,可以判断这口棺材使用的材料乃是香楠。

    这种楠木虽然没有金丝楠木的品相,但胜在香气悠远又不刺鼻,能够盖过部分尸体特有的异味,同时又可以有效的预防蚁虫袭扰,更加适合作为棺木使用。

    但现在,吴良与众人的关注点早已不在棺木的材质之上。

    他们更加关心的问题是——这棺材的盖子,怎么是敞开的!?

    “吴良,这、这是怎么回事?”

    兵士们顿时有些慌神。

    从进入石门到现在,梁孝王墓中绝无半点有人在他们之前进来过的迹象,一切殉葬品也都完好无缺,但现在墓主人的棺材盖子却不知为何被掀翻在了一旁,这一点都不科学!?

    “莫慌,待我先看看!”

    吴良心中也是颇为疑惑,只得先稳住众人,而后手持火把小心翼翼的来到棺木近前,伸着脖子向棺材里面看去。

    首先入眼的便是摆放在黄色内衬之上的“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也叫“玉柙”,乃是汉代皇室成员死后专用的殓服,外形与人体形状相同,通体使用玉片与金线编造而成。

    其实一些大臣与贵族也可以使用这种形式的殓服,不过他们只能使用银线与铜线编造,但那不叫“金缕玉衣”,而叫“银缕玉衣”或“铜缕玉衣”。

    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副金缕玉衣的胸口位置不知何时竟破开了一个大口子,透过那个破口可以看到,这副金缕玉衣已经只是一个空壳,原本应该包裹在里面的尸体竟不翼而飞,连一根枯骨都没有剩下!

    尸体呢!?

    吴良心中一寒。

    他很清楚,哪怕经过几百年,这种封闭墓穴中的尸体也断然不可能完全消失。

    难道被什么生物、譬如穿山甲之类的食腐生物吃掉了?

    也不可能!

    吴良当即又否定了这种猜测,因为从这副破损的金缕玉衣上的许多细节可以判断,这玉衣分明是自内而外破开,绝非外力所致!
………………………………

第十六章 玉藻前

    见此状况,吴良自然更加不敢大意,连忙对身后兵士提醒道:“诸位聚作一团小心戒备,万不可大意!”

    众兵士均是训练有素的精英,闻言连忙亮出兵器,呈扇形背对吴良展开阵型。

    如此阵型即可互相守护,又可将吴良护住。

    曹禀的待遇也就不过如此,可见经过几个时辰的相处,吴良已经摇身一变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奴役成了兵士们心中的核心人物。

    “有才老弟,可是发现了什么?”

    一个年纪稍大的兵士压着声音问道。

    “暂时还没有,但这莫名掀开的棺木中,墓主人的尸首已经不见踪迹,有道是‘事出反常必有妖’,虽然我还无法确定具体缘故,但为防意外多一份小心总是没错。”

    吴良并未将金缕玉衣上发现的细节说与众兵士,以免引起过多的恐慌,那样反倒更容易出乱子。

    “所言极是。”

    兵士们听完纷纷点头,互相之间又靠近了一些,屏住呼吸用眼睛和耳朵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动静。

    这种情况下,吴良也略微安下心来,继续观察棺木内的情况。

    棺木中除了那副破损的金缕玉衣之外,就只剩下一个摆放于玉衣头部左侧的小鼓。

    小鼓呈短圆柱体,两头略小,中间略粗,大小与造型都有些类似于后世陕甘宁地区较为流行的腰鼓。

    不同的是这个小鼓的侧面并未被涂成喜庆的红色,而是被染成了黑色,并在黑色颜料的表面雕上了一些云气纹加以装饰,看起来多了几分贵气与精致。

    除此之外。

    小鼓的两端还装有两个金属环,金属环连接着一条皮带,看长度应该可以套在脖子上,将小鼓挂在胸前或是腋下,这就和后世的腰鼓更像了。

    不过令吴良比较意外的是,历经数百年,这个小鼓的鼓面竟还完好无损。

    古时多以兽皮制作鼓面,虽然比较耐用,但也绝对无法做到留存数百年而不坏,迄今为止后世考古界从未发现一面完整的古鼓。

    所以,这个小鼓的鼓面究竟是用何种材料所制,又或是使用了什么特殊工艺?

    带着这样的疑惑,吴良小心翼翼的爬进棺木之中,将那个小鼓拿在手中细细查看。

    可惜他对兽皮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初看之下倒也并未看出鼓面究竟是什么材质,只是用手轻轻按压上去,仍能感觉到鼓面柔软坚韧。

    我了个乖乖。

    历经数百年质感竟还像新的一样,这玩意儿也太稀奇了吧?

    吴良觉得这个小鼓肯定还能用,很想拍一下听听鼓声,但此情此景之下,他最终还是将好奇心按捺了下来,免得搞出什么幺蛾子。

    再看那通过金属环连接在鼓上的皮带也同样完好。

    吴良便将皮带套上脖子,把小鼓挂在了自己胸前。

    他打算将这个小鼓带回去仔细研究。

    毕竟以梁孝王的家底,说是富可敌国也不为过,可以选择随葬的金玉珍宝更是不胜枚数,却单单只带了这个小鼓,这便足以说明这个小鼓的价值绝对在金玉之上,不会只是表面上看起来的这么简单。

    除非……梁孝王就是爱音乐,别叫我停下来。

    做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