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千年汉帝国-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好好,不说了不说了。”萧后赶紧投降。
两人又落了几个旗子,萧后忽然又问道:“对了,妹妹,你上次说帮我找的那个什么邹燃,可有眉目?”
说起这个,李清照叹了口气:“没有。他好像并不是大学生,我翻遍了各个大学的学子名册也没有这个人。”
萧后蹙眉:“这怎么可能?不是学子怎么会有如此才学?若能找到此人,或许能帮我们扳回一局也未可知。”
李清照叹气道:“我也知晓。上次听闻这首《精忠报国》是在西山卫城,我在想会不会是禁卫军中的人,可是我也托人去查看过禁卫军中的名册,依然没有此人啊!唉,我也正在*心呢!娘娘,要不,咱们先罢战吧?”
萧后一听,顿时柳眉一竖,银牙暗咬,冷声道:“不,绝不。那个狐狸精媚颜惑上,事事压我一头,我可是当今皇后,这口气我怎么咽得下?哼!还有上次朝堂争斗一事,肯定又是她给陛下出主意,同意宇文护先北后南的政策……这个狐狸精,我越想就越气,恨不得毒死她……”
李清照手一抖,旗子落在地上,发出清脆“啪”一声。她惊恐地对萧后道:“娘娘,噤声!”说着四处看了看,“谨防隔墙有耳啊!”
萧后也顿觉自己失言了,忙端起一旁的茶水沾了沾朱唇,掩盖心头的怒气。
眼看夜色已深,李清照便道:“娘娘,事不可*切孟浪。清照一定会支持娘娘的,只是你刚才之言万万不可再提及。朝堂之事自有大人们去秉公而断,不可妄言啊!”
萧后也平复了怒火,轻点榛首,道:“嗯,妹妹说的是。我刚才也是一时气愤!唉,这深宫就似猛兽,我已经深陷其中了,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往昔对窗赏月吟诗的日子。”
李清照谨守不妄言宫中之事的教条,沉默不语。半晌才道:“娘娘,夜色已深,明日便是帝国千年庆典,您还要陪陛下去参加春节晚会,还是早日歇息吧?”
萧后愁上心头,黯然道:“妹妹,今日陛下肯定依旧不会来鸾凤殿,要不,你今晚就留下来陪我可好?”
之前李清照也经常留宿鸾凤殿,不过今日李清照却推辞道:“娘娘,我受枢密院之托要为正月十六的羽林军校文试出题,今晚还要去翻阅典籍查找题目呢!再说,这已近年关,我留宿宫中怕是多有不便……这……”
萧后又是一声长绵的哀叹:“罢罢罢,你去吧!”说完已经径自起身,走到后殿独自伤感去了。
李清照走出鸾凤殿时,殿内已经响起了萧后凄凉的琴声和幽怨的歌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帝国大学在雒阳城的最西边的桂兰坊,严格来说已经出了雒阳城。在当初圣祖修建雒阳城时,桂兰坊没有算在城区呢,只是雒阳城外的一个小村落。后来因为圣祖决定兴建帝国中央大学,就开始相中了桂兰坊。
在雒阳的左掖门外有一段秦岭的余脉山峦,延伸百里,和西山卫城的枫叶山林连成一片,称为谭龙峰。谭龙峰下是一片平原,有黄河的支流浔河穿行其间,一直是个物产丰饶所在。周朝时的雒邑就定在此处,到如今都可以在这里发现当年雒邑的城砖断瓦。
圣祖钦定这里为帝国大学所在之后,由左掖门再延伸出百里长的城墙,将这片平原包裹起来,形成现在的左掖门,也叫雒阳左掖门瓮城。不过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瓮城会修建的如此巨大。桂兰坊居住的大都是学子和各地的学者。共有固定居民三千户,两万余人,不过真实的情况是,桂兰坊里至少居住了二十万人,大都是租房的学子。和各地前来求学的仕林子弟。
桂兰坊原名雒都镇,雒阳城建起之后这里为了避讳,改名为雒瓮,后来这个名字人人都觉得不吉利,正好汉元543年,这里出了帝国少有的女将军蒋桂兰,于是将这里就改名桂兰坊。在桂兰坊的北边还有蒋桂兰将女的雕像和祠堂。
帝国大学就在临近谭龙峰下。占地千余亩。本身校舍的面积并不大,就一栋类似帝国礼部的讲学堂和一个一千平米的广场。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但实际上,整个桂兰坊都可以算是帝国大学的产业。在讲学堂的东面有一片密叠崇峦的房屋,个个都高达六层。这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大汉帝国是非常罕见的高建筑。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楼宇都是用硬木做成,没有用到一块砖石。这些楼宇就是帝国大学导师、学士、教授、博士的居所。被称之为“群贤楼”。
群贤楼的西面还有一栋高九层的求学塔。塔高四十米,跟群贤楼一样也是全木结构。它是帝国大学的象征之一。因为这座求学塔是汉圣祖亲自设计的。从塔的第二层开始,每层塔的立柱竟然都是悬空的。塔的最高那一层称为“玲珑阁”。每逢暴雨倾盆、狂风大作的时候,塔上之人都能感觉到塔在轻微的摆动。
汉元543年,雒阳曾发生过一次最大规模的暴风,暴风的剧烈程度甚至将群贤楼都吹倒了四五栋,平民百姓的房舍更是倒塌无数,许多大学中种植的古树都被连根拔起。但求学塔却依旧稳如磐石!
从那之后,求学塔就被当成了一个谜一样的存在。无数能人学者都不能解释求学塔千年不倒的谜团。以致后来好玩的汉乐帝还下过圣旨,若是谁能解开求学塔不倒之谜就封侯爵,赏万金。可就算这样,依然无能能准确解答这个塔的谜团。
李清照的居所在群贤楼中段的乙木号楼宇中。六楼,推窗正好可以看见神秘的求学塔。
求学塔的最高那一层修建的像五彩玲珑,八面有棱,棱角镶嵌,非常漂亮,被称为“玲珑阁”,是朝廷礼部开筳经讲演之所在。若是有学者有什么不同的意见都可以在求学塔召集诸位学者互相讨论辩驳,以求得真理之所在。'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超多好看小说'重问题,上报礼部之后,礼部酌情会在玲珑阁开设筳经,邀请各地学者前来研讨。
经过帝国千年强盛,求学塔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学者的圣地,许多远在罗马、阿拉伯的学者们不远万里来到大汉,目的就是为了能在求学塔开一场辩论大会,与大汉的贤者探讨问题。
李清照的房间并不是很大,但是布置的很精致。内外两间,外间是书房,里间为卧室。这里没有普通女人闺房的那些华丽装点,有的是书籍的墨香和一股淡淡的檀香味道。
书房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六个架上布满了各种书册,甚至还有一些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房中央有一张书桌和一把太师椅,除此之外就别无他物。内外两间以一个粉红的纱帐隔开,里间的卧室倒是颇有一丝女性的气息,墙上挂着两幅字画,中间有一个暖炉。香闺的床榻上收拾的干净整洁,披着淡雅的水色罗帐。还有数个紫罗兰和郁金香的盆栽放在床边的窗阁上,尽显淑娴悠然。
李清照慢步走进里屋,在床边的锦绣屏风后换上了一身清爽的淡色宽袍,徐徐走到窗前,素手推开蒙着梅花宣纸的窗棂,静静望着不远处的求学塔。星眸频闪,竟而沉思起来。
每夜回到这个属于自己的小屋,李清照都会望着这座神秘的求学塔思索上半个时辰。这是她的放松方式。
人越长大,烦恼事就如日渐长长的青丝一样千头万绪,无可避免。她只有在这一刻才能真正的宁静下来。
寒风吹拂,顺着棂格钻了进来,顽皮地抚摸着李清照秀美的脸颊。
这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她赶紧关上窗户,走到外间扬声道:“谁啊?”
门外传来一个女声:“李教授,是我!”
李清照顿时听出了这个声音,是苏玲。
这栋乙木号楼是女性导师的专属楼,这栋楼里住着的都是帝国大学还没有成亲出嫁的女性导师。学士都很少。像李清照这样成了教授还没出嫁的更加少之又少。
这个苏玲就是跟李清照一样成了教授都没有出嫁的女人之一。不过李清照没出嫁是因为她自己不愿嫁。而苏玲却是没人娶。
苏玲长的很丑么?
不是的。相反,苏玲是一个非常美丽动的女人。今年已经三十四岁。她没人娶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她不是汉人!
这里说的汉人并不是指汉族人,而是指大汉帝国的人。早在汉圣祖征伐百国的时候,鲜卑、氏人、羌人、苗人……都归入了汉族人的行列中。在大汉帝国只有汉人和胡人的分别。
胡人就是指非帝国的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南印度人都可以归为胡人一列。
苏玲就是罗马人,来自罗马日耳曼行省。
苏玲十岁就跟随做生意的父亲来到雒阳,之后他父亲就定居在这里。苏玲十六岁就考入了帝国中央大学,毕业时更是以一篇《思帝国百年政策论》名噪京都。
可是不久,罗马的日耳曼行省发生叛乱,罗马帝国皇帝给大汉帝国上国书,请大汉将国内所有日耳曼行省的罗马人都抓住送回罗马。对于这个要求,帝国给予拒绝。当时的汉乐帝认为日耳曼行省的叛乱是罗马的内政,帝国无权干涉,可这些日耳曼行省的罗马人既然到了大汉,只要他们没有犯法就享有安全的权利。罗马帝国虽然愤恨,但也对强大的汉国没有办法。
可是这个消息流传开来以后,所有汉人都把来自日耳曼行省的罗马人当成潜在的叛乱分子。在帝国,学者们最痛恨的就是叛徒,所以苏玲的婚事就一直耽搁了下来。曾经也有一些豪商巨贾看中了苏玲的才学想娶她。但苏玲却觉得那些人只是看中她的样貌,并不是真正喜欢她,所以婚事就一拖再拖,直到如今。
羽林军校的文试题目历来都是请帝大的教授出题的。今年也不例外。苏玲和李清照都同时得到帝大祭酒(即校长)的通知,她们两人分别负责这次文试的策论题和诗赋题。
李清照打开房门,一身厚厚汉装的苏玲捧着一叠文稿就站在外面,她笑道:“看你房中灯光亮起才知道你回来了,我这里有份名册,想给你看一下!”
苏玲就住在李清照的对面,两人都是教授,虽然李清照教的是帝国文学,她教的是帝国政策,但两人还是亲密的闺房密友。
“快进来吧,外面怪冷的!”李清照赶紧将苏玲让进了屋里。关上房门,把苏玲请到了书桌前笑道:“什么名册让你这么晚还亲自送过来?”
苏玲的眼睛是蓝色的,头发金黄,若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上去绝对是一个绝代美人。不过对于现在的汉人来说,她的确算得上怪异了。她笑道:“是一份今天刚刚送来的名册,说是要我们参详一下,考虑一下这些人的实际情况出题。”
李清照挑了挑眉:“实际情况?”她打开名册,只见上面写了一大堆的人名,还有履历,顿时明白苏玲所说的意思是什么。
原来这些人都是最后报名的民间人士。就是一些没有读过大学,甚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