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小阁老-第3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子,已经弄清楚了。昆山县有一支定员五百人的枪手队,营地就设在至和塘北边。不过我去看了一下,只有百八十人在营里,好像因为太久没有发饷,大部分都已经回家谋生了。”

    前些年倭患严重,官军左支右绌,无法保护百姓。各府各县便纷纷自己出资团练,守卫县城、抵御倭寇。

    昆山县自然也成立了一支枪手队,还自己打造过刀枪火铳,聘请退役军官训练,着实花费不少。

    只是这二年倭患渐渐平息,尤其是江浙一带,已经几年没有大股倭寇进犯,各县也就懈怠了。

    尤其是昆山这种穷地方,自然连年削减开销,只留了个架子以防万一而已……

    “武器怎么样?”赵昊又问道。

    “有五十杆鸟铳,做工还不错,就是保养太差。火铳倒有不少,但那玩意儿没什么用。”金科苦笑道:“而且问题是火药全都受潮了,这鬼天气又没法晒,所以暂时一杆都打不响。”

    “另外长枪、大刀、梭镖倒有不少,不过都需要好生修理才能用。”

    “嗯,不意外。”赵昊点点头,看全县上下弥漫的懈怠颓丧之气,就能想到乡勇的状况也好不到哪去。

    “先尽力自己动手,能修好多少算多少吧。等过阵子我让军器局的人来,再全给换新的。”

    “确实不急,现在给他们再好的鸟铳也没用,必须要狠狠操练一番!”金科把指节捏的咔咔作响,然后叹口气道:

    “但是他们跟我讲条件,说必须要发饷才能训练。而且训练量要跟发饷挂钩,发半饷只能训练半天……”

    “那发双饷呢?”赵公子却眼前一亮。

    “按照他们的想法,应该可以双倍训练吧……”金科苦笑道:“哎,早听说苏州人精明,没想昆山人也一样。”

    “精明没什么不好。”赵昊一摆手道:“只要拿钱干活就成。明天你先把上个月的饷银发了,告诉他们只要好生训练,欠饷月底就可以补上。以后只要认真训练的,还可以发双饷……当然具体怎么发,你自己决定。”

    “是!”金科马上行礼应下。

    这一路南下,金将军已经完全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只要钱粮充足,他就会一心一意给赵昊练兵。至于其它的,轮不到他操心,他也丝毫不关心。

    没办法,谁让赵公子给的实在太多呢?

    这才发了一个月的饷,就已经足够他把欠债还清了,下个月就能在老家买地盖大宅子了。

    这真是天亲地亲皇帝亲,也不如赵公子的银子亲啊……

    ~~

    “我爹已经宣布,全县进入抗洪状态,明天就会宣布若干条禁令。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作保证,县里一定会乱套的。”

    赵昊又吩咐金科道:“所以要尽快恢复枪手队的兵力和战斗力,才能维持好全县的秩序。”

    “是。”金科沉声应下,又提醒赵昊道:

    “县里有三班衙役六十人,白役一百人。巡检司有弓手四十二名,驿馆有驿卒十八名,急递铺铺兵三十名,递运所防夫六十名……枪手队能用之前,得用他们充一下人手。”

    “嗯。”赵昊点点头,狡黠一笑道:“今晚,他们的长官都要上堤住了,这些虾兵蟹将就劳金大哥归拢起来,回炉重造了。”

    徐渭出主意让赵守正把县里所有芝麻绿豆官,全都弄到大堤上住着,当然是为了抗洪需要,但又何尝不是调虎离山呢?

    这样才好名正言顺的收拢起他们的兵卒,统一训练、统一调配。

    至于之后县里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抗洪压倒一切哎,谁有功夫想那么远?

    “遵命。”金科又毫不犹豫应下。

    “金大哥一个人忙得过来吗?”赵公子便满怀期待问道:“咱们的帮手能什么时候到?”

    “差不多得过几天吧。”金科脸上也绽出笑容道:“他们这会儿估计已经到湖州了。”

    “这么快?”赵昊神情一振。

    “这不算什么。”金科却理所当然道:“要不是有伤残的同袍,他们会比我们到的还早。”

    “晚到两天也好,不然去了苏州城,还不以为咱们诳人?”赵公子笑道。

    赵昊和戚继光谈妥,帮忙安置戚家军的伤残、退伍将士后,金科三人便写信给浙江的昔日同袍。告诉他们如果生活无着,可以到苏州投奔赵知县。

    苏州是天下最繁华的城市,又有昔日的将军在,对那些退伍后普遍过得不如意的戚家军老兵来说,自然有莫大的吸引了。

    结果回信说几百人都想报名。

    金科请示赵昊,赵公子表示热烈欢迎。

    不过几百人过境太惹眼了,得分批分次陆续过来。

    离开南京时收到信说,第一批八十人已经出发。

    没想到这才几天,人就要到了。

    这样赵昊就彻底放心了。

    八十名前戚家军啊,就算全须全尾的只有二十人,也足以让昆山的武装力量产生质变了。

    ~~

    赵昊又叮嘱金科一番,一定要严肃军纪,决不允许出现,借着维持秩序扰民的状况出现。

    这对大明其他的将领来说,可能难以接受。

    但戚家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所到之处百姓无不食箪浆壶,以迎王师。所以金科完全理解并十分支持赵公子的决定。

    ps第二更。

 第四十八章 以工代赈不容易

    待金科心满意足的离开,吴承恩才进来,把一份账册往他面前一丢。

    “盘库完毕。”

    “这么快?”赵昊微微吃惊。

    按例,新官上任之后,除了坐轿游街、升堂接印,拈香拜庙这些体面仪式之外。

    当然还要进行清仓盘库、清厘监狱、传考童生、悬牌放告、巡城阅乡、对簿点卯之类的实质性工作。

    赵二爷今早做的就是后两项,而真正要紧的前两项,则由两位幕友分别承担了。

    按说清仓盘库怎么也得几天功夫,没想到吴承恩早早就回来了。

    “就是这么快。”吴承恩坐在赵昊一旁,翻开账册给他看道:“库里只有不到两千石存粮,四百两存银,还用费多少事儿吗?”

    “这么点?”赵昊不禁失笑。

    怪不得昨晚交接时,那冯知县支支吾吾不肯说实话,原来是穷的底儿掉啊。

    倒不是他爷俩心慈手软,或者被冯知县蒙骗了。

    而是官场上的规矩向来如此,屋檐滴水代接代,新官不算旧官的账。

    只要前任留下的窟窿不太大,后任就得替他兜着。

    毕竟将来后任也会离任,要是不希望被后任的后任揪着算账,就得照着规矩来。

    反正亏得是大明的钱,又不用自己掏银子……

    “窟窿多大?”赵昊问道。

    “四千两左右。”吴承恩苦笑道:“其实冯知县还挺厚道的。”

    “是啊。”赵昊深以为然的点点头,这么穷的昆山县,窟窿还不到五千两,知足了。

    “就是十万张嘴等着吃饭,咱们拿什么养活啊?”吴承恩又发愁道。

    “两千石能吃多久?”赵昊问道。

    “省着点,三天。”吴承恩愁眉不展道:“但要以工代赈的话,消耗就更大了。”

    其实唐宋就有以工代赈的套路了,但是人一旦进行体力劳动,饭量可比躺着不动大多了。

    养活同样的人数,需要的粮食会翻倍的。

    十几几十万灾民,要是放开了吃,粮山都能几天给你吃光了!

    所以不是那些长官们太蠢想不到,而是实在没那个实力以工代赈呐。

    还不如把粥熬得稀一点,再加点麸子、杂草、沙子,让老百姓吃个三分饱,躺着捱日子呢。

    ~~

    但在来昆山的路上,赵公子就已经力排众议,决定在昆山推行以工代赈了!

    这法子太合适昆山了。这年代修堤就是拿人堆,人越多效果越好。

    而且老百姓都有活干、有饭吃,社会治安也就稳定了。

    另外年终时,还能作为亮瞎眼的政绩,写进赵二爷的总结报告里,将来说不能还能青史留名呢。

    毕竟‘以工代赈’素来都是跟历代名臣挂钩的……

    只是这一招千好百好,没有足够的粮食,就是玩火自焚了。

    “过两天断粮了怎么办?”吴承恩苦着脸问道:“会出大乱子的。”

    “今天最晚明天,伍记的船队会送来三千石存粮。”赵昊给他吃颗小小的定心丸道:“然后陆续还能有个一万石左右,差不多半个月内就能送到吧。”

    “那也就是半个月的量。”吴承恩无奈的看着赵昊。“这下知道以工代赈的可怕了吧?那就是个无底洞啊。”

    “这几天林中丞就到苏州了。”赵昊想一想,挠头道:“他应该会让府里再调拨一批。”

    “那还成。”吴承恩松口气道:“有巡抚大人亲自照会,知府衙门就是再拖延,十天半个月也能送来粮食,正好接上。”

    “那个指望不得。”谁知赵昊却摇摇头道:“巡抚只能命令知府,不能亲自操办,有的是办法拖一两个月。”

    “蔡知府干嘛要拖我们啊?”吴承恩不解问道:“难道昆山县不是他治下吗?”

    “蔡知府是高阁老的学生……”赵昊瘪瘪嘴道:“听说,去年是高肃卿亲自打招呼,把他从户部郎中调升为苏州知府的。”

    “高拱?”吴承恩一愣道:“那又怎样?难道你爷俩除了得罪徐阁老,还得罪了高阁老?”

    “这跟我父子没关系。”赵昊不由讪讪道:“是我家老爷子,据说跟高拱有死仇。”

    “呃,好吧。”吴承恩的嘴角也抽动两下,心说这下可好,成孤军奋战了。

    ~~

    要是原先徐阁老在位,蔡国熙要夹着尾巴,大家还得和平相处。

    现在谁都知道,高拱复出是早晚的事儿,蔡国熙肯定要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一番的。

    什么,李春芳?大家都心知肚明,过渡期的摆设而已。

    大明首辅之位不是谁都能做稳当的,没牌面的甘草国老坐不稳的。

    “既然苏州如此不友好,为何当初还要选这里呢?”吴承恩大惑不解。

    “因为是苏州啊。”赵昊笑笑不解释。

    为了点着商业革命那把火,哪怕是去吴县他都甘之若饴,何况现在改任昆山还有个缓冲。

    只是,就苦了赵二爷了。

    想到这儿,赵昊益发觉得责无旁贷了,便沉声给吴承恩打气道:

    “你只管放粮就是,其余问题交给我来解决。”

    “怎么解决?”吴承恩却直皱眉道:“还有件事儿没跟公子说,今天陪着盘库的户房司吏说,上午去苏州进货的粮商都空手而归了。据说是存货吃紧,只能优先供给府城。”

    说着他语重心长叹口气道:“公子,这世上有些事,用钱也解决不了的。”

    “这个我承认。”赵昊点点头,却话锋一转,洒然一笑道:“但绝大多数时候,只是给你钱的不够而已。”

    “公子准备加钱买粮?”吴承恩眉头却皱的更紧了。“哄抬粮价是大忌啊。”

    赵守正口头下达的救灾令中,就有‘严禁哄抬粮价’一条。

    同样道理,知府衙门和各县也不会坐视昆山县高价收粮的,那样会扰乱全府的粮价。

    这对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