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的诉说-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一路上他与徐闻达作小厮打扮。其他人则做朴众打扮,只有让石锁穿个还过得去的长袍做暴发户状了。罗承续非常后悔没有叫李俊或是程得胜得过来,那两家伙一穿丝绸就象有钱人。哪象石锁这二百,穿个普通长袍走路都不象个样。加上石锁是个没主意的人,有点事就看自己,罗承续估计万一要坏了菜定是坏在这家伙身上。好在他们也只是去找工匠。罗承续再给他准备了大量的台词。相信问题也不大。
花了半个时辰的时间走了不下三十里地,在罗承续精疲力尽的时候他们终于到了娄江(后世浏河)江边。一队人当中大多是练家子,所以身体极好,走这些路没有什么反应,而罗承续虽然从四岁就开始习武,却是除去习武之外没有太多体力消耗。远比不得这些家伙的身体好。就算是除闻达走这些路也不象罗承续这班无用。于是一队人只好找了一个路边的小茶棚里休息休息。于是各人都拿出干粮来点了些馒头与茶水吃着。
罗承续休息了十几分钟之后体力慢慢的回复,兴致来了走出茶棚望目远望。这个时代的娄江不象后世那样泥沙淤塞。此时还是非常大的一条江。
在刘家港鼎盛时期,生活在太仓的船员就有27800人。此外,还有几倍于船队的船夫,以及为举行盛大祭礼活动而忙碌的差役。在码头上走动的,除了驻扎在当地的官兵、军运漕粮的士兵、本地居民外,最活跃的还属那些满怀淘金梦想的人士——做贸易的商贾、随郑和来华的藩王、使节和随员等。据史料记载,明成祖在位22年,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使节来华就有318次,平均每年15次;1423年,出现了17国使节1200人到明朝朝贡的盛况。明成祖为了“以柔怀人”,还允许使者带私货来华贸易。为接待海外宾客,太仓还开设了娄江西馆、娄江南馆。于是,来华使者们回国的第一站——刘家港,成为最为便利的贸易集市。
而为了交通周边,这娄江也自然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一条合格的货运水道。现在虽不复当年之盛景,江面上依然是帆影点点,大小船只往来其间好不热闹。大家吃了点东西之后在刘家镇对岸过江,然后一路向北。
这回只走了几里路就到了后世的第下第一大港——刘家港。没错就是天下第一,虽然已不复当年郑何下西洋之盛景,但是刘家港依然可以称之为天下第一大港。当年这里每天有几千艘船进进出出,就是现在依然是帆桅连天。刘家港以美丽、富饶的太湖平原作为自己的腹地,资源丰富;它联结着密如蛛网的内河航道,交通发达;由于〃三江〃变迁,东江淤塞,黄浦江仅存一线,所以刘家港在元明时代成为长江三角洲唯一的良港。周边地区大船出海都需要走这里上下货物。而明代虽然官面禁海,但是实际上官商勾结。许多大船打着朝庭的牌子通商日本、琉球。自郑何以后虽然刘家港有所破败。但是这些人依然支持起了刘家港的繁荣。而海贸就是这样,它不是一个人,一只船能够实现的。它必然是一个群体,一种产业链才能够实现。所以自郑何之后这里依然千帆竞渡,万舸争流的影象也就不奇怪了。
原本过来是找人的,走在路上罗承续就看到了港口边的壮丽影象,于是自作主张的带着一众人来到了港口边观看这个时代天下第一港的雄姿。整个港口就是长江出海口上,因此海天一色,为数众多的木制码头,如同一只只的手臂一样伸向远方的帆墙桅林当上。沿伸不见。
放眼望去港口边停泊的大大小小的船只如同后世的停车场一般,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又错落有致、壮丽磅礴。加上这里的大船极多,又大都有官船的身份,因此那些船只上都雕龙画凤千资百态而没有雷同,当真是美仑美奂。让罗承续不得不感叹一下中国工匠们的水平之高。哪象后世便子王朝时期中国船只已经看不到太多的装饰物了。可惜罗承续不会做诗,要不然面对如此盛景哪能不做首诗出来呢。
………………………………
第五节苏州府船场
看了一会儿海上的盛景之后罗承续才意犹未尽的被石锁拉上路了。(纯手打文字小说站石锁与徐闻达都不明白为何英明睿智的二公子一看到大船就是双眼放光,口水横流。如同三年没吃过饭的人看见了白面馒头一样。他们哪里能够明白罗承续那个时代里中国人对于大海的悔恨与无奈。在他们心里海只是用来发财的工具而以,并没有承载更多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海权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东西。就算是这个时代的海商们虽然知道通洋的好处,但也没有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要不然他们就不会对于中国的海军如此的不重视了。想来如果明代的商人们意识到了海权的重要性的话必然会向官员们施压,而官员们再向政府施压的话则明代中国也不是不可能有着一支强大的海军。但是可惜没有人意识到这一些,倒是这些人不断的要求政府进行海禁,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使得明代中国政府越发的不重视海洋利益,其中明代的商人与下层官们集团们为此出力不小。海洋对于他们来说就象是自家后院一样的小心保护着,却不知道这个后院根本就是里通外国的,挡住的也不过的自家而以。
一行人离的港口边就在人群当中穿行而过。刘家港街市繁荣,人来人往。四处都是张开门做生意的商人和搬运货物的苦力。市井之热闹那里是后世那个破破烂烂的小渔港所能比的。但是罗承续没有想到居然这里都找不到他们要找的人。一行人居然与这闹市渐行渐远。一直走到了闹市边沿之地,见到了一大堆的破草屋之后才停了下来。
“我等欲寻之人住这里?”石锁奇怪的说道。在他认为罗承续需要来请的大材自然应当是住得大屋之人。
“你认为住哪儿?”徐闻达倒是不怕他,一句顶回去。直顶得石锁翻白眼。
一行人走进这些低矮、阴暗又发着强烈臭味的草庐群里。虽然他们在海岛上住的屋了也不怎么样。但是在罗承续的规化下至还现在已经达到通风、明亮而高大了。所以石锁与陆战队员们都极不适应这里的环境。一个个的皱着眉头的往里走。而罗承续的内心则十分的沉重。这就是中国工匠们的待遇。可想中国的制造业和手工业怎么能发展,难怪后世有人说明代一百年也进不了资本主义。
走到屋有着**和霉变的味道的小屋前徐闻达道:“就是这里了。这里有个吴师傅听说当年监造过不少大船。”
“你们就在这里吧。”罗承续小声道,然自然连门也不用锁。徐闻达在外面叫几句见没有反应就走了进去。三人入得其中发现里边十分黑暗。眼睛好一会儿才慢慢的适应了里边的情况。这小屋连十平米都不到,只有一个离地两尺不到的矮桌两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凳子、一盏油灯,一个小木床而以。床上此时正躺着一个老汉。显然就是徐闻达所说的吴师傅了。
“几位有何贵干。”一个声音悠悠的飘进了三人的耳中。
“哦,这位就是吴师傅吧?”石锁马上应当,照着罗承续的台词开始对话。
“小老儿如今只是个残废而以。几位是不是找错人了。”老头见人过来也未坐起,只是躺上床上应道,声音当中没有一丝感情。(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好看的小说)看来也是经过了太多人生的苦难。
“不会错的,我家公子求贤若渴。老师傅当年也是为我大明水师监造过战舰之人。所以才令我等下人来请师傅。”
“请回吧,小老儿如今又老又昏,还是个残废。请了回去图费你家公子的钱粮而以。”老头的话一下说得石锁哑口无言。只好盯着罗承续。气得罗承续只好开口道。
“非也,吴师傅的此话不对。小生见师傅话中有大量自怨自艾。想来吴师傅也只是见世道不公,人心不古而心灰意冷。并非是对自己之技艺失去了信心。与其抱着一身技艺在此等死不如帮助我家公子监造大船,再发挥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更好。”
“人生价值?”老头听着听着突然抬起了头来。由于背光,他只能够看清罗承续的身形而以。罗承续的话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但是并不表示就一定错了。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这就是士为知已者死的基咄,也是人做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的天性。所以老头内心那原本已经麻木的内心突然被什么东西给触动了一下。
“小老儿已无人生价值了。几位请回吧。”但是人有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的。
“若是吴师傅与我等回去,则我等立刻动身。如若不然的话,我等公子也交待了下来,请不动吴师傅就不用回去了。”如此**祼的耍无赖的话也只有罗承续这个后世的人才说得出来了。以至于罗承续说完虽然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但是徐闻达与石锁两人都惊讶的看着罗承续。显然这样的话从他们的二公子的身份完全不协调。如果是李二狗说出来他们心里也许是舒服一点。
老头一呆,再次抬起头来看着罗承续,而罗承续也自信的看着他。虽然黑暗当中老头并不能清楚的看清楚罗承续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感受到他的自信。
“小老儿一生都只监造朝庭的水师战船。你家公子是何人,能够造得水师战船不成?”老头的话已人让石锁冒汗了。这已经是在质问他们的身份了。如果不是这个老头,而是一个明军士兵问这个问题的话,那十之**就是说明他们离进监牢不远了。不过罗承续一点都不荒。要知道这个老头已是一个半截入土的人了,又是住在这种地方。他说的话有人信吗。再说了,他就是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又能如何,他难不成还去告自己不成。
“我家公子常下南洋。见彼地汉人众多,却无奈只能与生番一起杂居。彼之生番不习农作,又生性懒惰。不见我等汉人如何挥撒汉子,却眼红我等汉人之富贵。动责抢掠我等之财物,**我等妇女,杀害我等百姓。士大夫整日经论,眼不见为净,以为其远离国土即不思祖国。从未派一兵一舰前往相助。故我汉人在土之外其地位连生番者皆不如。我家公子常以仁德而念海外。然无大船利舰却也无手段相助于彼,思之,每以为恨。今日痛定思痛。故定要请到高人相助,造得大船,通洋外番。一为弘扬国威于宇外,二为保得百姓平安于彼地。故,愿请吴师傅相助。”说完罗承续深深一揖。 q i s u w a n g 。 c c ' 奇 书 网 '倒让石锁一惊。罗承续之学问他深深佩服,有学问的人向一个工匠作揖这处事情在明代是不可想象的。
“你等,这是无君无父之论啊。”老人呆了。罗承续的话虽然好听,但是却得明明白白,他又怎么会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呢。不外呼于就是海盗而以。但是老人惊讶的却是他的眼光。在老人看来一个海盗居然懂得来找他这样的人帮助造船通商海外,可见其眼光了。要知道虽然明代造船发达,却不是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水平的。当年为了郑何大西洋,南京宝船厂和刘家港两地可是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于此。众多优秀人材们之间不断碰撞、交流才有郑何下西洋的众多先进船形的产生。非一城一地之造船业所能比较。而现在虽然凋零了许多,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