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从今天开始做藩王-第5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嗯,你们父子两应该会很默契,本王就等你们的好消息了,有什么困难,随时回禀本王,本王给你们解决。”赵煦说道。
    他心知肚明,自己无需解释太多。
    无论是王应还是王崇的可以独当一面了。
    他们不缺乏技术,缺乏的只是实现技术的条件。
    这也是他为什么急于普及电力的原因。
    因为整个燕州的技术水平都被电力问题约束了。
    一旦突破电力,各方面都会全面突破。
    又聊了一会儿金属子弹的制造细节,赵煦从兵仗司离开。
    因马上要接收后膛炮,杨丰喜滋滋地去了。
    赵煦则在徐烈的陪同下,在燕州闲逛起来。
    这段时间,他只顾打仗,许久没有关注燕城的变化了。
    不知何时,燕州大街小巷的泥土路俱都变成了宽敞干净的水泥路。
    道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商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其繁华景象竟让他有种错觉,仿佛回到了曾经的金陵城。
    甚至比金陵还要繁华。
    因为金陵穿着绫罗绸缎的仅仅是势族,豪族和富商而已,街道上还是能看到不少衣着褴褛的百姓的。
    但在燕城,来往的百姓脸上俱都挂着笑容,三三两两走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传来笑声。
    他们身上不再是打满补丁的旧衣服,而是崭新,由织布坊制造的机器布匹裁缝的衣服,纹路精细。
    除了布的质量上佳,由于染布技术的提升,布匹的染色也十分匀称精美。
    当然,这染布技术的提升自然少不了屈生他们的贡献。
    物理实验室实现各项技术突破。
    化学实验室自然也不是在吃干饭。
    三酸两碱工程正式量产这些基础化学原料之后。
    他们开始不断合成其他复杂结构的化学品。
    这染料也在其内。


第九百零一章 查访
    “徐烈,燕城的变化越来越大了。”
    勒住坐下战马,赵煦歪头对徐烈说道。
    这位贴身侍卫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如同隐形人一样低调,却时时在保护他。
    如果当年常威没有派遣他到自己身边,他估计如同秦山和关通一样,也是一方大将了。
    不过他不会亏待徐烈的,将领定会给他补偿。
    “这都是殿下的恩典,如今燕州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刚来的时候,街道上的百姓大多面露愁容,哪像现在笑的那么畅快。”徐烈内心升起一股自豪之情。
    毕竟,他在燕王身边亲自见证了燕州的变化。
    赵煦点点头,心中喜悦。
    就如同种庄稼一样,经过辛苦播种和耕耘,如今终于见到田间长出了幼苗。
    这个过程是令人感到满足的。
    但对他而言,这还只是开始。
    幼苗会继续茁壮成长,最终长成金灿灿的果实。
    “很久没有查访了,你准备一下,本王这几天去探访一下,了解下实情。”赵煦道。
    这是他每年的例行公事。
    时间不定,地点不定,微服私访一些人家,了解真正的民情。
    否则,只是呆在王府听官员们的汇报,他岂不是和赵恒一样,成了笼子里的金丝雀。
    只有深入民间,才能了解到官员是否真正将朝廷的政策落实到位,以及百姓们的生活疾苦。
    交代了这件事,二人回来王府。
    第二天,赵煦一身便装,徐烈和侍卫们也同样一身便装。
    出了王府,他们如同商贾般,消失在街道上的人流中。
    沿着街道去了西南角,他们在以前的安康坊位置停下。
    这里以前住着的,是燕城最贫苦的百姓。
    如今,由于燕城的发展需要,民坊的坊墙被拆除了,在街道上能直接看见坊内的民宅和小巷。
    进入小巷,赵煦打量着民宅,十户人家倒是有七户大门紧闭。
    望见一个院门敞开的民宅,他正要走出去,突然一条小黑狗冲了出来,对着他“汪汪”大叫。
    徐烈等侍卫吓了一跳,差点就要拔刀。
    但一个老妇紧跟着便冲了出来,踢了黑狗一脚,把黑狗往院子里赶。
    转过身,她一脸歉然,正准备要道歉,却一些怔住了。
    “我的老天,燕…燕王殿下。”老妇吃惊捂住了嘴。
    这下倒轮到赵煦惊讶了,他道:“你认得本王?”
    老妇的手不安捏着裙摆,“燕城里的老住户,谁没见过殿下。”
    说罢,她只是笑,更显局促不安。
    赵煦也笑了笑,老妇一副十分健谈的样子。
    只是可能因为他的身份,有些拘谨。
    于是他道:“阿婆,能否让本王进去坐一坐,聊一聊。”
    老妇闻言,惊了半晌,回过神来,她忙慌乱地往院子里退,一面说道,“当然能,殿下请进,不要嫌弃。”
    赵煦点点头,随徐烈进了院子。
    剩下的侍卫则在门口守卫。
    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院子,三面围墙,正中一座三间正房。
    中间的是堂屋,两侧是卧室。
    在东面墙下还有个柴房,柴房里的煤球炉子上,正在烤水。
    引着赵煦在正堂的竹椅上坐下。
    竹椅的旁边是一张柳木桌。
    老妇又忙去柴房提了水壶过来,在桌子上拿了一个白瓷茶杯,从旁边的罐子里捏出茶叶撒上,倒了水,端到赵煦面前。
    之后,侍立在一边,道,“殿下喝茶。”
    “多谢。”赵煦接过茶杯,对老妇说,“阿婆不要紧张,本王不过在查访民情,你坐。”,他指向桌子对面的椅子。
    “殿下尊贵,老妇不敢僭越,怎能与殿下同坐。”老妇倒是吓了一跳。
    赵煦笑道,“上至朝廷,官府,下到民间,本王早已禁止跪礼,且官员与百姓一视同仁,可同桌而坐,阿婆不要拘礼。”
    赵煦这么说,老妇犹豫了下,见燕王又示意她坐,神态亲和。
    她的胆子大了些,便坐下来。
    这时,赵煦进入正题,他道,“阿婆,你们家现在的日子,过的怎样?”
    “好着呢。”老妇闻言,忽然打开了话匣子。
    燕王刚刚说是来查访民情的,且态度又随和,她不禁放松了许多。
    顿了下,她继续道,“殿下刚到燕州的时候,我家除了这个院子和这间房,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屋里除了一张木板当床,就是六个破陶碗,穿的是打补丁的麻布衣服,吃的是稻糠,麦饭。”
    接着,她轻轻拍了拍桌子,“但这几年就不一样了,我家添了胡杨木大床,床上有了棉被,买了煤球炉,又置办了衣柜,箱子,桌子,椅子,为了能体面些,还买了一套白瓷茶具,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至于吃的就更不必说了,以前只有豪族能吃上的白面馒头和白米饭,咱们也能吃得上了,中午,晚上还能炒些菜,馋了还能买些鸡鱼肉蛋尝尝,咯咯……”说到这,妇人不禁笑起来。
    赵煦和徐烈对视一眼,也不禁笑起来。
    古代穷人大多数时间,只能吃不去壳的稻子和麦子。
    因为把粮食加工成细粮很繁琐。
    最重要还是粮食少,即便是米糠和麦糠也是珍贵的,不如连着皮吃。
    但现在不一样了,加工方面,由于蒸汽机的推广,有了蒸汽机磨坊,专门加工米和面。
    粮食也由于十税一的原因,家家富足。
    吃不完的还拿出来卖掉。
    “不错,不错。”赵煦笑了起来。
    就在这时,门口的侍卫忽然喝了一声。
    老妇望去,忙道,“殿下,我家老汉姓周,这是我家犬子周小二,他在纺织坊扛布,可能吃苦了,一个月能拿一千颂圆。”
    “哦?”赵煦点点头,露出满意地神色。
    一千颂圆就相当于以前的二两银子。
    这个收入不低了。
    家里有田,闲暇又能在工坊赚一份。
    在燕城生活的百姓的确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只是生活在乡下的百姓只怕就没这种待遇了。
    想到这,他皱了皱眉头,起身向老妇告辞,准备和徐烈去附近的村子走一走。


第九百零二章 困境
    “周小二,你是家里独子,好好干,孝敬你爹娘。”赵煦出门的时候,拍了拍周小二的肩膀。
    周小二整个人都傻掉了。
    他今天去织布坊的时候忘记拿工牌了。
    没想一回来就见到这个阵仗。
    他还以为家里出了事,有人找他娘麻烦。
    正要拼命,没想到却是燕王到了他家查访民情。
    “嗳。”周小二呆呆回了一句。
    赵煦笑了笑,同侍卫们出了巷子,又辗转去了其他民坊。
    “燕王真是一个随和的人,有他守着大颂,真是大颂人修来的福分。”周氏望向巷口,还回味着刚才与燕王闲聊的时光。
    这足够他向四邻吹上一辈子了。
    周小二闻言,摸着自己的肩膀再次傻笑起来。
    从周小二家离去。
    赵煦随便挑了个村子,同徐烈等人纵马而去。
    长居燕城的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资源都首先富集于城市。
    这是自然规律,即便是赵煦也无法避免。
    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想把人数占大颂最多的乡民抛下。
    大颂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依靠的还是发展和科技进步。
    “殿下,这是马场村。”向西行了二十里,赵煦和徐烈到了一个村子。
    这村子只有一百户人家。
    由于村子里都相熟,一队陌生人出现自然惊动了里正和保长。
    不过里正和保长显然认识赵煦。
    吃了一惊,他们立刻迎了上来。
    寒暄了一阵,赵煦表明自己前来查访民情。
    于是让里正和保长跟着自己一家家了解乡民。
    免得他们偷偷去和其他乡民打招呼,遮掩一些问题。
    不过,他想的似乎有些多余。
    无论是里正还是保长似乎都坦坦荡荡。
    “这是谁家,日子不错,竟然盖起了大红瓦房。”赵煦笑道,一进村子,他便注意到了。
    里正孙东旭满脸笑容,“这是王桥,王恩兄弟的家,他们家姐弟五个,以前是村子里最穷的一家,现在可是村子里最气派的。”
    “王桥?”赵煦不禁笑了笑。
    这个名字他听秦山说过,这兄弟两个都是打仗不要命的家伙。
    了解到这点,他了然了。
    当兵的军饷本就丰厚,这段时间,他们又拿到了不少战利品分红。
    能盖起阔气的红瓦砖房也是情理之中。
    而且,他也乐于见到将士家里的日子蒸蒸日上。
    否则,如何对得起在前线冲杀的他们。
    不过现在王桥家大门紧闭,他就去了下一家。
    里正在旁解释。
    王桥父母去探望自己嫁到城里的女儿了。
    “这是谁家?红瓦房也很气派嘛。”与王桥家相隔不到十米,又是一家新盖的红瓦房。
    和王桥家一样,在红瓦房前有块篱笆围起来的菜园子。
    院子里正面是一排红瓦房,东西两侧则是两间红瓦厢房,院子里铺设了水泥地。
    “回殿下,这是房玉龙家。”里正说道,“王桥家和他家盖的房子都附和府衙的规划,样式也是参照府衙给的图盖的。”
    赵煦露出满意地笑容。
    这是他给刘福的提的要求。
    无论是村子里的建设还是城里的建设都要有规划。
    房子不能任性盖,这边一个,那边一个。
    这样既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