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南宋第一卧底-第10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可恨的是,他们至今还不知道这支敌军到底来自何方,是哪一边的势力?领军将领是谁?这些他们全都一无所知。
  在这种情况下,姚里氏已经知道,即便是自己不去攻打人家,对方也一定会主动打上门来找她的。
  所以姚里氏立即开始收拢咸平府周围的部队,每天不眠不休的竭尽全力布置城防。争取在咸平城下,让对方受挫于坚城。
  如今的东辽都城里,所有的契丹贵族和姚里氏的主意也都是一样的。只要他们能够抵挡住对方的攻城,让对方在咸平城下不得寸进,那么东辽国的半壁江山就算是保住了。
  在这之后,他们可以坚壁清野、收缩兵力、让对方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自行退去。
  为今之计,也只有这个办法,或许还能让东辽国渡过这次的危机。
  可是,就在咸平城内紧锣密鼓准备作战的时候,沈墨却显然不想给对方更多的时间。他在沈州城内休息了一天之后,随即率军北进,开向了东辽国的都城咸平府!


第1864章:见招拆招东辽计、强攻咸平、对射箭雨
  这座咸平府,在隋朝的时候是黑水靺鞨所属,唐初时属于燕州黑水府。它就是后世的古城开原,隶属辽宁铁岭。
  一说到铁岭,想必大家就会有些印象了。首先它是东北二人转的发源地,在后世很多二人转艺人都是出自此处。
  在这个时候,东辽国已经在咸宁府此地建都十余年。契丹人将咸平经营得墙高城厚,兵力充足。堪称是东辽境内首屈一指的战略要点。
  而这一次沈墨兵临咸平,立刻就让贤平府内的东辽君臣,一下就陷入了灭国之战的危机当中!
  ……
  当沈墨屯兵于咸平府下,开始挥军攻城的时候。他也随即感觉到,这一次东辽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变能力,确实是不同凡响。
  在前面几次征伐东辽各州府的过程中,难免还是有些消息被泄露出去了。这就导致咸平府城头上,防御的手段和策略也立刻作出了修改。
  首先,沈墨的山东军团攻城之时,用大量拥有射程优势的弩箭覆盖城头的做法,使得现在的咸平城上,密密麻麻的布满了防箭的壁障。
  在沈墨的望远镜观察之下,他发现这些壁障一共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用胳膊粗的木杠子撑起来,高于士兵头顶的大片草棚。
  这些草棚,就像是一长串连接在一起的凉亭。上面覆盖着蒲草编织的草席,草席上还用湿泥涂抹,以免被对方的火箭引燃。
  这些草棚可以避免钢臂弩远距离的吊射,免得被弩箭覆盖住城头。
  与此同时,城上还有另一种壁障。
  沈墨仔细看去,组成这些壁障的却是一大片被拆下来的房门。
  这些房门全都被一面面的立在城墙垛口的后面,使得城墙垛口被加高到了一人多高。
  各扇房门之间,只留着一尺左右的缝隙,正好可以供人探出身去放箭。站在沈墨的角度看上去,这些房门就像是城墙做成的牙床上,长满了稀疏漏风的大牙。
  这些房门上虽然有的刷着各色的油漆、有的十分斑驳破旧。但是很显然,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城防措施。
  有了这些草亭子和门板壁障,山东军团的钢臂弩的作战效能,就会成倍的减少。
  很显然,对方已经搞清楚了沈墨攻城的套路。对他用钢臂弩杀伤城头的防守士兵,再派兵冲上城头的攻城方式,人家已经针对性的作出了防御手段。
  古人又不傻,哪有光挨打不长记性的?一个方法用得久了,难免会被敌军找到破解的方法。
  沈墨也知道一套手段不可能总是奏效,但是这些东辽军队的反应能力之快,还是让他暗暗吃惊。
  除此之外,沈墨看到城头上的守军数量也不少,而且兵甲犀利、战意高昂。
  很显然,这座咸平城,是一根非常难啃的硬骨头!
  ……
  沈墨想了想之后,他随即命令俘虏的东辽军队,到四处砍伐树木,打造盾牌云梯。
  这些东辽军俘虏经过沈墨几次的作战之后,人数已经扩充到了一万多人。他们全都是在历次战斗中,被沈墨抓到的俘虏。
  如今这些人还没有脱离战俘的身份,他们每百人被一根绳子绑着,随着沈墨的部队一起前进,不过这次倒是派上了用场。
  于是这些人飞快的砍伐树木,做成了一面面一人高的大盾和大量的云梯。
  随后沈墨命令三千人的俘虏兵,抬着硕大的盾牌向前,掩护弓弩手方阵向前推进到咸平城下。
  当这些盾牌一进入城上弓箭的射程内,随即一片片羽箭就犹如瓢泼大雨一般,向着这边射来!
  这些俘虏兵的前面盾牌上,传来了“笃笃笃”接连不断羽箭射中盾牌的声音。同时他们后面,却是山东军士兵的弓弩顶在后腰上,逼着他们继续前进。
  如今的这支俘虏兵军队,胆战心惊的照着山东军士兵的意愿,排成了五列长长的横队,整齐的向着城下接近。
  在箭雨下不断前行的几排队列,很快就突进了城下三十米远的位置!
  到了这个地方,正是角弓羽箭威力最大的地段。同时在这个距离上,钢臂弩也根本不用考虑任何标尺射程,士兵只要端起来平射,就可以准确的命中城头上的目标。
  随后,城上城下就展开了激烈的对射!
  ……
  这一开始对射击,结果却是让人大跌眼镜。
  原本从城头上向下射箭是占据优势的,最起码城上的射手后退一步,下面的弓箭手就看不见上头的人了。
  可是偏偏在这样的对射之中,城上的人却是损失惨重,而城下那些衣衫褴褛铠甲破旧的敌军,反而却没见有多少死伤。
  这是因为沈墨的弓弩手,身上穿的铠甲里面,全都内衬着板甲。就连头盔都是碳钢一体冲压而成,弓箭在零距离射击都难以贯穿。
  同时,这些弓弩手的脸上还带着铁甲覆面。所以漫说是他们还有着大盾的阻挡,即便是城上的弓箭射到他们身上,造成的伤害也是微乎其微。
  而城上的弓箭手,相比而言就惨得多了。
  在这三十米远的距离之内,东辽军队身上的铠甲在钢臂弩箭的威力下形同虚设。强劲的弩箭甚至足以将他们的头盔连同头颅一起射穿,至于他们身上的鳞甲,更是如同蓑衣一般毫无抵抗力。
  同时,他们在向城下放箭的时候,还需要拉弓之后向下瞄准。而城下的弓弩手却是平端着弩箭等着,瞄准了各扇门板之间的缝隙。
  只要一看见人影晃动,直娘贼的就是一箭!
  在精密的瞄准器帮助下,这些弩箭很少有落空的。东辽军弓箭手几乎是在木板缝里一探头,立刻就会同时迎来几支钢臂弩箭的攒射!
  在这种情况下,沈墨一看到城头上的弓箭手已经被压制。他随即命令重甲兵扛着云梯,向咸平城下接近!
  随后,就在重甲兵开始顺着云梯向上攀爬的时候……只见这时,城头上猛然间有无数的大块条石抛了下来!
  这些条石,明显是富贵人家的台阶、寺庙的地基或是官府的院墙,每一根都比男人的大腿还要粗,长度接近三尺!


第1865章:三丈城头千丈血、剧变陡生、自寻死期
  这些青石打造的条石方方正正,上面还留着当年斧凿的痕迹。如此沉重的石头一扔下来,立刻就造成了重甲兵大量的伤亡!
  这些士兵身上的铠甲虽然无比厚重,但是那也是对刀枪而言。在两丈多高的城头上,抛下这样九六的大石头砸在身上,任凭是穿着什么铠甲,那也支撑不住!
  只见这时,山东军攻城的重甲兵就像是掉落的果子一样,数不清个数的顺着云梯向下坠落!
  “发信号把重甲兵撤回来!”
  这时的沈墨见到眼前的情景,他立刻便是一皱眉,随后就下了命令。
  在接到了撤兵的命令之后,只见城下的重甲兵丢弃了云梯。他们拉拽着自己负伤的战友和尸体,开始飞快的向后狂奔。
  好在退后几步以后,他们就远离了城上抛下来的石头威胁。而城头上的羽箭对他们身上的铠甲又是毫无作用。所以这支重甲兵撤退的过程中,倒是并没再增加伤亡。
  在这之后,沈墨随即命令三千人的俘虏兵盾牌手,从咸平城外一百步一直到城墙下方,排列成两列纵队。
  在这两行盾牌的中间,组成了宽约两丈的一条胡同。这个盾牌阵就像是一把尖刀一样,一直顶到了咸平城下!
  在这之后,沈墨命令五千名东辽军俘虏扛着沙袋,顺着这条胡同前突到城墙下,开始用沙袋填城!
  等到这个命令下达之后,沈墨又回头问起刚才攻城的时候,自己一方重甲兵的伤亡。
  这一问才知道,就在刚才的那一会儿工夫,已经有超过三百名重甲兵战士,被人砸死在咸平城下!
  这些能当上重甲兵的战士,全都是体格健壮的山东大汉。这些齐鲁健儿日夜苦练,从无怨言,跟随着沈墨四处转战已久。
  可以说,他们每一个都是沈墨的心头肉!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却遭到咸平城守军的重大杀伤,这让沈墨的脸色,一下就变得冷峻下来。
  ……
  此时此刻,就见城头上的攻城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那些东辽俘虏,扛着沙袋战战兢兢的向前跑,在他们身边的两侧,就是盾牌组成的盾阵。
  在这两排盾牌后面,还有山东军的弓弩手和长枪手,正在虎视眈眈的看着他们。
  如果要是有人敢存心逃跑或是左顾右盼,哪怕就是脚下的步伐稍稍慢了一些,这些战士立刻就会毫不留情的一枪,刺在他们胳膊腿上。
  可是与此同时,这些东辽俘虏兵的头上,还有城头上零星不断射过来的羽箭!
  虽然在城下那些弓弩手的压制下,城上的士兵并不能随心所欲的放箭。这些俘虏兵中箭的人并不算太多,但是他们中还是有不少人,难以避免的被接连杀伤。
  这时,这些东辽士兵们也知道,自己再慢慢腾腾的走过去,肯定是作死。在这种危险的地方,能少待一会儿就多一份安全!
  蓑衣他们这些人只好扛着沙袋,亡命一般的向着城下举足飞奔!
  咸平城下,这五千多人就像是一条滚滚的土龙。每一名东辽士兵跑过去之后都将沙袋顺手扔在城墙脚下,然后扭头就往回跑,在拿着沙袋继续下一轮的冲锋。
  不多时,成千上万的沙袋就被丢弃在东辽城下。贴着城墙的这一段,开始慢慢的形成了一道平缓的土坡!
  ……
  原本这种用土袋填城的方式,攻城的时候是很少使用的。原因就是用这种方法填城,越到后来,因为土堆体积的缘故,每高两尺需要沙袋的数量,几乎都是前面的总和。
  与此同时,在城头上发射下来的羽箭,往往也会对填城的部队造成严重杀伤。
  但是这两个因素却限制不住沈墨,因为他根本就不在乎!
  现在咸平城上的弓箭手已经被压制住了,难以对城下造成大量杀伤。更何况这五千东辽军在死亡的逼迫下动作飞快,填城的速度也很可观。
  于是就这样,时间飞快的到了下午时分。
  咸平城下的土袋开始越来越高,逐渐超过了一丈五六尺。
  只要在填上一丈不到的高度,这个土袋形成的巨大斜坡,就可以堆到和城头平齐的高度!
  此时此刻,攻城战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虽然眼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