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宋第一卧底-第18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沈墨派出的各关隘守将中,大脑袋刘烈镇守陈家谷、大将姜宝山雄踞雁门关、伍朝阳扼守飞狐口,王云峰坐镇独石口、杨清岳拥兵古北口。五员大将排列于燕山一线,和蒙军展开了殊死决战。
这场战斗一开始,蒙军就露出了志在必得的野心。他们挖掘地道,修筑石墙,释放烟雾,趁夜攻击。疯了一般驱赶着色目人的炮灰军队,向着各个关隘发起了狂袭。
在成吉思汗花费了巨资,收集了欧亚所有的能工巧匠之后,铸造的数千门铁火炮在各个关隘之下,疯狂的向前突击!
按照铁木真大汗所说的方略,这条防线上的六座关口只要有一座被攻破,洪流一般的蒙军铁骑就将冲入关内。
到了那时这支纵横天下的蒙军,在大宋腹地就是无人可制!
铁木真目光明锐,他清楚的知道沈墨之所以有如此雄厚的战争底蕴,靠的就是大宋境内无与伦比的巨量财富和人口数量。
沈墨的军队极强,可也更加依赖后方的给养。他的火力极其迅猛,同时离了后方的军火工厂也是一事无成!
所以铁木真这次要能打开一道关口,全军毫不停留地向着江南推进。在这一路上他们大肆屠杀焚烧之下,破坏的就是沈墨这支军队存在的根基。
如果大宋境内被闹得一片大乱,民众被杀的十不存一,到时候沈墨留着这条燕山防线又有什么用?
所以这次铁木真狂攻燕山,实际上就是奔着沈墨的根基去的,他麾下的每一名将领心里也都是清清楚楚。
而他们那些将领本人和下面的蒙古勇士,心中也都在狂喜之余忍不住跃跃欲试。南朝繁华秀美,富裕丰足,远超他们之前打下来的所有疆土的总和!
一听到他们在那里可以任意的烧杀抢劫,奸淫掳掠,胡作非为。这些蒙军豺狼好像已经看到了如山的财富和秀美的南国女儿……他们一个个全都疯了!
于是在蒙军的疯狂攻击之下,各个关口上的大宋守军,也毫不留情的开始了反击!
……
这条燕山防线在沈墨手中经营了三年之久,经过了精密的测绘和勘察之后。除了主要关口之外,燕山所有可以通行的地段都被进行了爆破处理,变得险峻难行。
而在这些关口上更是积蓄了两三年之久的弹药,守城的士兵不断的演习训练,他们盼着侵略者打过来,眼睛都要蓝了!
这最终一战之后,这些大宋军人就可以安享太平。把那些草原上的豺狼打绝了种以后,大宋便再无忧患!
这些来自大宋各地的汉子,一个个全都憋足了劲儿,将怒火全部发泄在了卷土而来的侵略者头上。
蒙军的铁火炮射程,只相当于关口守军线膛炮的三分之一。论起火炮发射后,炮身过热无法继续作战的极限炮弹数,更是足足超过了蒙军二十倍之多!
蒙军驱赶过来的色目人军团使出了人海战术,随即就被城头上的大魔王火炮劈头盖脸的砸下来,每一炮下去便是一片死伤数百的人间炼狱。
当他们企图夜战之际,宋军用火炮向天射出的照明弹,更是使得战场上亮如白昼,让这些侵略军无所遁形。
更何况在各个关隘上,还秘密存放着沈墨交托给守将的终极武器,这些来自崇明岛化工厂的工业产品一旦释放出来,蒙军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恶魔!
但是这些武器的使用却被沈墨设置了苛刻的条件:如果不是敌军绑架要挟汉族百姓,作为他们的盾牌。或者是想要玩西亚攻城那时候,把得上了瘟疫的尸体往对方城墙里扔,企图传播恶性疫病那一套,关墙上的守军是绝对不许用这样的武器来报复的。
所以这场战斗虽然众寡悬殊,差不多每一支蒙古侵略军都带着二三十万人马,他们冲击的关城上却只有一万人左右的大宋守军。
可是仗着地形之利、武器先进、国防军战士的勇气和战术极高的水准。这些蒙军虽然极力向前进攻,到目前为止却依然没有收到任何战果。
在各个关城之下,蒙军死伤狼藉,但是主战场却在燕山防线最东端的榆关。
……
这座关口因为其依山傍海,有山脉雄浑之势,有海潮浩荡在东,最终还是被沈墨将它的名字“榆关”改成了“山海关”。
此刻的山海关,无愧“天下第一关”之名!
在山海关城外,就是铁木真幼子托雷的大营。同时山海关守将赵锦屏,每天都在紧张的忙于城上城下的防御。
而在山海关东面三十里,在大宋守军侦查能力远不可及的蒙军占领区深处,就是铁木真的金帐。
铁木真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是最关键的情报,所以他让幼子托雷在前方作战。自己却无声无息的带领数十万大军,秘密蛰伏于此处。
而与此同时,不知是谋算所至还是命里注定。这世上的另一位绝代天骄沈墨沈云从,也在山海关内。
如今他们就像是两个棋手,在这个决定天下兴亡的巨大棋盘上冥思苦想,却不知道双方的距离只有三十里远。
在大战来临之前,陆无惧的信使想要传递情报,无论是燕山还是海上,都有无数的通道可以供他们通行。
可是大战一起,便是远隔山海。在燕山这种一露头就会被狙击手掀开头盖骨的地方,传递消息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再加上陆无惧本人还在铁木真的大营里,就越发增加了传递情报的难度。所以这时的沈墨也不知道,铁木真就在山海关外。
这么重要的情报送不出去,这情形已经把陆无惧急得都要火上房了!
第3404章:正合奇胜古今传、碣石将临、沧海奇观
此时的沈墨正在地图前,研究着铁木真的战略。铁木真摆出了兵分六路的阵势,看似有恃无恐,同时也可以说是艺高人胆大。
铁木真似乎掐准了沈墨在各个关隘上的人力不足,虽然固守有余,却不足以反击出去。
另外沈墨如果真这样打出关城,也是正中铁木真的下怀。毕竟离开了关墙上威力巨大的火炮,反而冲出去和蒙军在平原上鏖战,对于宋军来说属于以己之短,击人之长。
而且铁木真这次企图兵进大宋腹地,用狂暴的姿态横扫整个大宋的人口和工业农业基础,也能看出这头老狼的目光非常睿智。
实际上铁木真做出这样的决定,早就在沈墨的意料之中。在他的前世,最终南宋被灭掉之后,元朝成立时。当时江南一带的宋人被称为“南人”,是“蒙人”“色目人”“北人”(就是金国以及更北区域的汉人),还有“南人”四个等级之中,是社会地位最为低下,也是最受压迫的一个阶层。
这就和蒙古西征之时,遇到哪个城池抵抗越激烈,他们越会屠城一样。蒙人之所以如此痛恨南人,就是因为他们打了五六十年才最终灭掉南宋,其间死伤可谓是不计其数。
所以这次铁木真带领着蒙军一冲进来燕山防线,立刻就会在大宋境内展开残暴血腥的屠杀。不相信这一点的人可以看一看,在元朝创立时,南宋的一亿人口还剩下多少……其中有四分之三都死于战火中了。
沈墨知道,这一次如果让铁木真的部队冲进来,死的人一定会比历史上还多!
所以他绝不能让蒙古部队钻进这条燕山防线,而且他还要全歼敌军,打一次全胜之战!
沈墨的目光冷冷的从地图上的燕山防线上扫过,似乎在搜寻着铁木真的身影,不知道那头老狼……现在在哪儿呢?
……
此时的渤海湾里,北风正急。
从老铁山出发的蒙军舰队,正在渤海里呈蜿蜒曲折之势,向西方而去。在地图上渤海湾的最西端处,就是他们的目标……榆关!
这些战船是铁木真掳掠来的高手匠人,全力打造而成。为了在船上装载沉重的火炮和更多的兵员,船体打造得巍峨巨大。
同时他们采用的船帆却是中国式的硬帆,而不是欧洲式的软帆。因为软帆的操纵需要数量惊人的帆索,又需要大量优秀的水手才能胜任。而这些才刚刚玩了两三年海军的蒙军,显然是不具备这种素质的。
所以蒙军采用的是中式硬帆,当然用这样的帆也有它的好处。就是硬帆可以“八面来风”,即使是在迎面逆风的情况下也可以前进,不过需要走一个非常复杂的“之”字形罢了。
如今的这支舰队就是这样,他们虽然不是逆风,但是侧风前进时船艏在航线上来回穿梭,也是免不了的。
好在这条路并不长,渤海湾里的波涛由于山东和辽东两个半岛的遮挡,也并没有外面太平洋上那么大。所以这支蒙古人的舰队在行进时,依然是斗志昂扬战意十足。
这支舰队的长官名字叫摩诃叶,是个正宗的蒙古人。圆脸膛粗眉毛,下巴长着稀疏的胡子。
要说他能成为这支南下舰队的统帅,说实在的,原因还真是十分奇特。
这个摩诃叶原本是个千夫长,不过他在随大汗西征的时候,在黑海边上收了一大群奴隶,都是黑海敌国战船上的水兵。
由此一来,这位摩诃叶将军也得以在自己奴隶驾驶的船上,在海上转过几回。
就因为这个,他手下的部队成了第一支成建制由骑兵转为水师的部队,他也就此成了这支舰队的主将。
虽然他受命统领舰队的原因听起来有几分无稽,但是这位年轻将领在领受了任务之后,这几年间却是勤学苦练,把造船操炮、海上对战的套路摸了个精熟。
几年以来他吃睡都在老铁山军港上,有时甚至和造船的工匠一起睡在船坞里。更是无数次汗流浃背地和水手炮手一起训练。
可以说这支海军从成立之初,就浸透了他的汗水,如今这支被大汗寄予厚望的舰队,终于扬帆起航了!
摩诃叶当然知道,凭自己水军的实力,无论如何不是大宋舰船的对手。但是他这次出战的目的,也并非是和大宋海军对战……他要执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登陆攻击!
……
这一次大汗选择登陆的地点,就是大宋燕山防线上最东端的榆关。在那里的关城以北,聚集着蒙军最大的一支军队。
同时他六十四艘运兵船上,携带的三万蒙军骑兵还有数百门火炮。在登陆之后可以在榆关以南,和陆上的蒙军南北夹击。这样榆关守军防守的压力,陡然间就会倍增!
与此同时,由于榆关特殊的地势和海潮的情况,他率领的炮舰甚至可以从海面上开到关城下,用舰队火炮直接轰击榆关城墙。
船上装载的火炮可以轻松的把炮弹打上榆关城头,到那时南北蒙军迅猛夹击,自己则在海上用火炮狂轰。猝不及防之下,防守榆关的宋军哪里还能保得住三面受敌的关城?
这就是他们蒙军这次从海路,袭击宋军的作战计划。他一旦成功就会得到泼天的功勋,成为一举扭转战局的功臣!
想到这里,摩诃叶忍不住心头火热,连耳边汹涌的波涛声,都像是在为他欢呼一般。
……
三百余里的水路,在大风呼啸的海面上走了一天一夜。在第二天中午,摩诃叶终于看到了碣石滩上,那座耸立于海岸线上的硕大礁石。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榆关,终于到了!
……
这座碣石,在历史上颇为有名。
秦始皇东巡时曾经在这里修筑临时行宫,名为碣石宫。
汉武帝东巡时曾在这里修筑高台,名为汉武台。
曹操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