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万里河山别样红-第4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对西北怀有敌意的势力可不少,有不少敌对分子想渗透进来,我们也就盘查的严了些。近期内还无法做到人员随意往来。此外,西北现在各方面都处于初创阶段,为了避免资金和人力、物力一轰而上导致浪费,我们在经济上实行的是集体主义。这个恐怕外来商家接受不了。当然,如果确实身家清白,又能遵守西北的规章制度,那我们也欢迎。”

    “这个,贵方的集体主义莫不是苏联那样的?”贾景德小心地问道。

    “这个差别可太大了,一时半会儿可解释不清。”赵振中想了想,概括说道,“这么说吧,苏联是采取暴力强制手段把民众的财富集中起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公有制经济,并按照政府意图发展经济。苏联和信奉苏联的人将其称为社会主义。但这种做法靠强制和暴力来推行,弊病太多,将来麻烦更大。

    而我们是将政府和人民军控制的财富拿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吸引民众参与其中,按照政府指导发展经济。这种方式是以诱导为主,不强制推行,但效果却非常好。如果放大到一国,那我们这种做法就和国外说的国家资本主义类似。在我们这里,基本上不会出现豪富,但只要你尽心劳作,最起码也能保证温饱。”

    苏联、蒙古集体化运动血腥味道太浓重了。与苏、蒙不同,人民军在西北虽然也镇压地主恶霸,但那是对身有血债的。也曾征收地主乡绅手中的产业,但那只限于土地、矿山之类,对民族工商业并不剥夺。甚至为了发展工商业,还由政府出资金、出场地、出技术,将各个行业进行整合,然后按不同比例将股份由政府和参与者共享,经营管理也由股东会决定负责人选。当然,这些基本上都限于纺织、食品加工之类的轻工业。

    对于事关西北未来的重工业、能源产业、新技术产业和交通运输,西北民间既没有财力,更没有技术来承担。这些产业则是完全由西北政府出资来建设的。此类产业生产的产品在短期内也不是按商业买卖来决定去留,而是由西北政府根据需要投入了各行业的再生产活动。

    也就是说,西北的集体化,几乎完全是靠政府投入来支撑的;是在对贫困民众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以股份为纽带,采取的类似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来运做;是政府出钱、大家受益。而且,这种方式在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后,正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并表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西北现在的方式将来也会存在着生产过剩问题。不过,现在不光西北整体上处于低级建设阶段,就是整个中国的生产能力也极其低下,距离生产过剩的时间还太早,将来有足够长的时间去调整。

    虽然赵振中语焉不详,可贾景德还是心中震惊。在实行减免税收政策的前提下,西北单靠政府和人民军掌握的财富就能支撑起西北数省千万人口的温饱,还能进行一系列建设,这得多大财力?至少山西政府是绝对比不了的。

    贾景德在西北前后待了3天,在达成双方合意后,又走马观花的参观了西北政府在兰州、榆林及保德一带的工农业建设成就。带着赵振中给阎锡山的亲笔信和满心感慨,贾景德在22日晚悄然回到了太原,连夜拜会阎锡山。

    当听说西北政府和人民军是在赵振中和李云天领导下,阎锡山当时就石化了。

    “这么说,赵振中从当初到山西来就打着立足西北的主意?”半晌之后,阎锡山仍难以置信地问道,“可民国19年年初他第一次到太原时,不过才20岁,就能有这样的谋划和抱负?”

    “我也曾探问过他,他说原本没什么心思,只想多救助些灾民,可后来见到西北灾民惨状,还有政府不顾及民生,战乱不休,这才有了自己动手的心思。”贾景德唏嘘道,“或许这只是他的托词而已。”

    当初发动中原大战,晋绥军中人大多不赞同,惟独贾景德力挺阎锡山。那一战虽说最终取决于阎锡山,但贾景德也难辞其咎。

    “唉……后生可畏啊。”阎锡山思绪万千,长叹之后又道,“若没有抗击苏联、收复蒙西,那他可算是枭雄或者奸雄,可现在赵振中却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英雄时势造化使然啊”

    想想自己这些年来诸多算计却仍难保山西地盘,而赵振中一介后生却短短几年内就地跨晋、陕、甘、宁、青、新、蒙七省,阎锡山一时兴味索然。。。。

    更多到,地址

………………………………

第三章:多事之秋(三)

    

    第三章:多事之秋(三)

    带着心中的失落,阎锡山打开了赵振中写给他的信。看完之后,阎锡山却感慨更甚:“这个赵振中,他是想从根子上清理国民党啊”

    见贾景德不解,阎锡山就将信递了过去,并说道:“你也看看吧。他一个年轻人,对当年旧事却知道的不少。”

    赵振中在这封信中,先是解说了此前人民军同晋绥军之间的一些矛盾乃是西北政府同南京当局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给阎锡山一个台阶下。接着赵振中又历数了从孙文到老蒋国民党一贯的卖国政策,表明西北政府和人民军同这个卖国政党及政权决然对立的态度。随后,又表示阎锡山乃同盟会元老,而同盟会不等于国民党,希望阎锡山能以国家民族为重,同西北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老蒋和南京卖国政府,并表示在此过程中西北将坚定地支持阎锡山正义行动的立场。

    看完之后,贾景德也很是诧异,遂说道:“谈不上什么文采,不过,倒也算是言辞恳切,可这信上所说旧事难道都是真的?”

    贾景德并非同盟会员,对当年从同盟会到国民党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内幕也就不清楚。而阎锡山虽是同盟会元老,可出于为尊者讳的心理也并未向自己的秘书长述及当年往事。

    “当年同盟会中确实闹得凶。”阎锡山叹道,“当初先总理确实接受了日本人提供的钱款,抛下同盟会总部,不辞而别去了南洋。陶、章等人曾因此提出罢免其同盟会总理职务,只是被黄克强给压下去了。陶成章遇刺后,光复会基本上就烟消云散。后来,原同盟会遗脉中就先总理一系独大了。二次**后,黄克强等人又因事故同先总理分道扬镳。现在细思起来,当初黄克强和陶、章等人坚持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尽管阎锡山不肯深谈,又不愿评价孙文,但从其肯定黄兴、陶成章、章炳麟的话语中,却已经从侧面表明了态度。

    “只不过,我们现在属于南京当局治下,也在船上。与西北联合并公然表态反对南京是不可能的。最多也就是暗中联合西北,以图晋绥自保罢了。”阎锡山叹道。

    当年的老同盟会员或被杀害,或已病故,或被南京当局收编,或正被压制,加上从孙文到老蒋一味鼓吹自己、淡化或抹杀其他势力的历史功绩,多年下来,“大炮”已成了“国父”,凶手也成了委员长。这种情况下,要是阎锡山跳出来和西北联合清算旧帐,晋绥两省民众和中下层军政人员不明真相,再有他人的挑动,恐怕晋绥系自身就会陷入混乱。

    阎锡山定了调子,贾景德细思之下觉得眼下也只能如此,便也不再就此多谈。接着,阎、贾二人便商量起如何落实同西北所达成协定的落实来。

    5月5日,东进山西的中共武装满载而归,全部渡河回到陕北。随即,中共以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名义发表通电,要求“停战议和,一致抗日”,并称“‘人民抗日先锋军’已撤回黄河西岸,盼南京政府诚意幡然改悔,先在陕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具体办法。并望各团体、党派组织停止内战促进会,遣派代表隔断双方火线”云云。

    阎锡山虽然也希望停战,可对中共的通电却嗤之以鼻:“缺钱粮和兵员了,就跑到山西抢上几个月,还宣扬是什么‘北上抗日’等抢得钵满盆满了,加上雨季将至,就溜回河西。现在又叫嚷着‘停战议和’,合辙整天下的道理全在共军嘴里哪有这等好事”

    不过,阎锡山现在无力顾及陕北中共,除了忙着在晋西加紧构筑工事防备共军今后再次东进外,他还要同南京当局明争暗斗,还要落实同西北之间的协定。

    就在中共武装全部撤回陕北的第二天,阎锡山致电南京,以共匪窜扰山西、清剿不利为名,自请议处。

    面对阎锡山的以退为进,南京当局还真不好为难他。要是因剿共不利就处分地方大员,那估计南京治下封疆大吏中落马的可就多了。惩处一个阎锡山,势必搞得人人自危不可。况且,现在晋绥军仍听命于阎锡山,南京当局纵然有心,也是无力。既然现在动不了阎锡山,南京当局只好致电阎锡山对其进行抚慰了。

    南京安抚阎锡山没几天,晋绥军却在后套一带对孙殿英部下了手。

    先是傅作义致电南京,以“孙部匪性难改,纪律败坏,屡次侵扰后套民众,使当地民众逃离、田地荒芜”为由,联合王靖国部共同出兵,趁孙殿英奉命到太原的机会,一举解除了孙部武装。傅、王两部将孙部人马或吞并、或遣散,真个是吃干抹净,一个不留。

    随后,阎锡山也致电南京,以孙殿英部不服从命令、败坏地方为由,将孙殿英押送南京处理。此外,除了宁马、青马在宁夏北部残余兵力因不属太原绥靖公署辖下,阎锡山无法调动外,其他庞炳勋等部被阎锡山以加强防务,谨防共匪东进为借口,全给调离了后套一带。

    实际上,为了利用孙殿英部对抗人民军,阎锡山已经对该部容忍很久了。在原本历史上,孙殿英在34年春同西北诸马作战失利后,就被阎锡山令傅作义等人将孙部寻机解决掉。而在这个时代,因人民军的存在,孙殿英部已经多存在了两年时间。

    解决了孙殿英后,除了马鸿逵、马步青还带着总计两万来人龟缩在宁夏北部与绥远之间外,后套、套内已全被晋绥军掌握。而在阎锡山暗中命令下,傅作义、王靖国等也大副削减后套、套内驻军,仅留下少量警戒兵力。通过这一系列举动,阎锡山表达了晋绥军同西北联合的诚意,为今后双方的阶段性合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阎锡山的有关举动,西北方面也给予回应。

    在太原铁路局出现协调之下,从5月19日开始,原来奔行在天津—保德间的列车改为在天津—包头间运行。以每日四列对开的方式向包头一带运送来自南洋和澳洲的稻米、面粉,每日货运量在3千吨以上。

    按照同西北方面达成的协议,阎锡山的晋绥军可从运往包头的货物中无偿获得30的份额,每天下来就是千吨左右的收获。这样的好买卖可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精于算计的阎锡山自然心中开怀。

    1千吨粮食可供十几万晋绥军7天左右的消耗,也可供15万灾民半个月的吃食,而按照每日千吨的收益算下来,只要运输上两、三个月,那不但晋绥军今后一年多的吃食有了着落,就连晋、绥两省的灾民也能得到充足的粮食赈济。而根据贾景德从西北那边得到的消息,只要交通能顺畅,这种粮食运输应该会持续到年底前后。也就是说,只要运输不出问题,阎锡山将获得6万吨左右的粮食,这足够今后两年晋绥军的消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