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里河山别样红-第6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已。他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华北、华中日军的动向上。至于老蒋的指责,西北电台则发布人民军总政治部的评论予以批驳。
!#
………………………………
第九章:南征北战(一)
第九章:南征北战(一)
谷良民率部投了护卫军,这一突发事件自然引起相关各方的不同反应,而在这各方之中,受到直接影响的却是李宗仁的第五战区。(_《》)
原本整个山东省都属于第五战区布防区域,但现在鲁北被日军给占了,黄河以南、运河以东的山东大部地区又落入护卫军手中,剩了个鲁西南又出了56军这档子事,这实在让李宗仁闹心。
在韩复榘被关押后,老蒋为了清理韩复榘军中亲信,就下令把第三集团军余部调离驻防八年之久的山东,将该部归入到一战区作战序列,并命孙桐萱、曹福林、谷良民等部去许昌进行整训。至于因此导致的五战区兵力不足,老蒋则从一战区调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填补兵力缺口。这一调防命令并没什么问题,李宗仁此前也是同意的,但在孙连仲部尚未抵达鲁西南、第三集团军又奉命归入一战区的时候,56军事变却使李宗仁尴尬了。
若是第三集团军现在仍为李宗仁麾下,他自然会毫不客气地修理一番导致谷良民率部出走的曹福林,但眼下鲁西南虽在地盘上属于第五战区防区,可驻防的第三集团军却属一战区序列,而接防鲁西南的孙连仲部又未抵达,李宗仁不好贸然插手二战区部队的事,若要另调部队前去,又不比已在路上的孙连仲部更快,他也只能徒呼奈何。
得知鲁西南那边的详细情况后,李宗仁郁气难出,悻悻说道:“我战区部队在前方与日军苦战,谷良民却在后方倒腾这么一出,他倒是会选时机!”
在2月份,华中日军占领蚌埠后,又准备强渡淮河北上,但却遭到了五战区廖磊、李品仙两部的奋力打击。廖、李两部合力,不但歼灭了日军两千余人,还收复了凤阳、考城,迫使日军退回淮河南岸。从那以后,李宗仁指挥部队在淮河一线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攻防战,五战区部队确实打得艰苦。
“谷良民要是不及早走,等孙连仲部一到,他想走都走不了!”一边的白崇禧笑了笑,宽慰道,“德邻兄不必为此动怒,谷良民这一走也不全是坏事。他们现在离开,总比将来大战时,他们阳奉阴违在背后插我们一刀要好得多。再说,韩复榘当初也曾摆了护卫军一道,谷良民现在改换门庭,也不见得能受人待见!”
“单单一个谷良民我倒没放在心上,何况56军现在又归一战区管辖。我担心的是会因此导致我五战区部队不稳!”李宗仁叹了口气,又接着说道,“健生你也清楚,五战区部队情况复杂,又大多和中央有着或这或那的恩怨纠葛,加上临近护卫军防区,又有了谷良民的先例,我担心会引发一连串不良反应啊!”
在五战区部队中,除了李宗仁所带的桂系廖磊、李品仙两部外,还有东北军的于学忠部、川军的孙震和杨森两部、出自西北军的张自忠、庞炳勋、孙连仲三部,以及刚赶到徐州一带的中央军汤恩伯部。而在大山头下还有小山头,象出身西北军的就有孙连仲、张自忠、庞炳勋等部,且彼此间颇有恩怨纠葛。
可以说,除了没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外,五战区就是国民政府各派系军队的大杂烩!曾属五战区的谷良民这么一跑,李宗仁实在担心麾下那些对老蒋积怨已久的杂牌们有样学样地去投护卫军。
“德邻兄的担心确有道理。”想到五战区部队的现况,白崇禧也皱起了眉头,沉吟道,“部队的情况一时半会儿是改变不了的,现在整顿部队又很可能适得其反。不若调两支可靠部队部署在苏北、皖北与护卫军防区临近区域,也好断了其他人的念想!”
“这倒是个办法。”李宗仁会意过来,点头说道,“最高当局以军委会名义建议调于学忠部到丰县、沛县驻防,有张学良在,皖北这边可以交给他们。至于苏北,陇海线徐州以东段就交给汤恩伯。若中央军嫡系也出了问题,上面也怪不到我五战区头上。”
“这两支部队确实合适!”白崇禧哈哈一笑,又道,“德邻兄,五战区作为武汉外围屏障,原本的任务是保卫山东、苏北、皖北地区,进行持久抗战。可现在,战区范围却缩减至苏北、皖北和鲁西南。虽说区域面积内的兵力增强了许多,有利于防御作战,可战略回旋空间的缩减却会给我们带来很大不利。更何况,五战区在面对华北、华中两大日军战略集团的同时,还要分神应对近在身边的护卫军。民众党在山东藏了多年的伏兵可不好对付。”
“五战区的境况我何尝不知?只是既答应了委员长,就要担负起这护土抗战之责。”李宗仁苦笑了下,又看向白崇禧,说道,“健生,你主意多,眼下又没有外人,有什么好想法就说出来,我也能少白些头发。”
“我确实有个想法,但却有一定风险。”白崇禧喝了一口茶,又继续说道,“根据五战区现况,只要能牢牢守住皖北,控制住徐州这个津浦线和陇海线交汇的战略要点,那华北、华中日军就无法集中全力进攻武汉。而要想在日军的重兵攻击之下守住徐州,五战区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
现在日军仍在攻击晋南,一战区也要防备日军沿平汉线南下,中央还忙着筹集兵力部署于武汉及其周边。在这种情况下,我战区是难以得到太多兵力补充的。
外力不足,那就只能从现有兵力上想办法。我的意见是收缩兵力于徐州及外围,同时,再尽可能地把南、北两方日军的攻势引向护卫军。这样一来,五战区固守徐州的把握就大多了。”
“收缩兵力于徐州?”李宗仁皱起了眉头,沉吟道,“虽然委员长答应不干涉我作战指挥,可若不战而退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否则,在外界眼里,我岂不成了第二个韩复榘了?
再说,燕农与鹤龄两部正在淮北、淮西与华中日军周旋,这两部是不能动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尚未赶到鲁西南,汤恩伯部要布防于陇海线,于学忠部要调到皖北,张自忠、庞炳勋两部也要驻防苏北,这些地方的兵力可都不好抽调啊!健生,你到底是怎么个想法,仔细说说。”
桂系的廖磊、李品仙两部虽然将华中派遣军第13师团迟滞在淮河一带,可两部也因此被日军牵制住。此外,五战区部署在苏北的兵力也要防备日军沿运河东岸的河堤公路,以及南通至赣榆公路,迂回攻击徐州侧翼。除非是弃守一些地方,否则,李宗仁是不可能集中足够兵力固守徐州的。
“弃守确实无法对外界交代,但逐次抵抗,再行后撤却同样能达到目的。我的意思是从临近护卫军的苏北、鲁西南两处来想办法。”白崇禧两眼有神地分析道,“在苏北方向,我军逐次抵抗后,可退到运河西岸固守。让日军北上部队,直接去与鲁南的护卫军交火。届时,不管是日军攻击鲁南,还是护卫军主动出兵苏北,只要日军和护卫军开战,那我们的目的便达成了一半,徐州东侧无形中也就多了一道保障,五战区承受的压力也将得到缓解。此外,让出临海的苏北,我军也可将日军海空力量这个大麻烦转给护卫军空军来对付。这既能打击日军,又能减少我驻苏北部队乃至五战区其他战场上部队的损失。
在鲁西南方向,一旦日军强渡过黄河,我军可同样采取逐次抵抗的方式,收缩到曹、单、鱼台等县,并沿白花河布防。
我敢肯定,只要日军拿下了苏北和鲁西南大部,再配合黄河北岸的第5、第109两个师团,他们势必会对人民军控制区域发动全面攻击!
日军和护卫军相互消耗,不管哪一方获胜,短期内都将无力再向外扩张。届时,五战区不但能稳守徐州,还可借机收复苏北、鲁西南等失地!”
护卫军控制的山东区域东临大海,外有日本海军力量封锁,若白崇禧的计谋得逞,日军再从南、西、北三个方向上对护卫军控制区域形成包围,那护卫军面临的将是四面包围之势!
考虑到黄河北岸现在就有日军第5、第16、第109三个师团,而攻击苏北的日军也基本上不会少于一个师团,那护卫军至少要面临日军四个师团的攻击!双方大打出手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白崇禧的主张中,先是祸水外引,接着是坐山观虎斗,最后谋求渔翁之利,其间环环相扣,确实可行。李宗仁思量一阵后,点头笑道:“健生不愧‘诸葛’之称,这主意若落到实处,最低程度,守住徐州是不成问题的。不过,健生想过没有?护卫军的实力不可小瞧,万一他们真击败了日军,再顺势占据了苏北、鲁西南,那我们今后可就被动了。”
白崇禧悠然一笑,不以为意地说道:“德邻兄,若护卫军真能击败日军四个师团以上的重兵,还有余力占据苏北、鲁西南,那我们也认了!
照现在这个样子,最高当局是不会把苏、皖两省交给我们的,既然如此,那只要达成了战略目的,又对我们自身有利,何必惦念那点地盘?再说,若此前所说真能实现,五战区除了丢了几块地盘外,并没有太多损失,还能牢牢守住徐州一带。德邻兄对各方也都能交代得过去。
另外,要是护卫军真有余力占据苏北、鲁西南,说句犯忌讳的话,为了将来考虑,我们也要想法建立一条与民众党之间的联系渠道了。”
“健生,慎言!”虽说屋内只有李、白两人,卫兵又站在门外,应该没人听到两人对话,可李宗仁还是起身到门边打量了一下四外,才转身对白崇禧说道,“有些事情做得说不得,特别是在事情没做成之前,就更说不得!谷良民投奔护卫军,固然给我们提供了借机观察民众党反应的良机,却也使蒋某人提高了警惕。军委会建议我战区调于学忠部驻防丰、沛两县就是明证!”
李宗仁在作战上确实不如白崇禧,但在政治斗争上却超出白崇禧甚多,他已从军委会的电令中觉察出了老蒋的戒心。叹了口气后,李宗仁又满怀感触地说道:“健生,我们被人称作桂系的当家人,可这家里头的人却不见得齐心啊!民国十八年,若不是李明瑞、杨腾辉被蒋某人暗中收买,临阵倒戈,我们又怎会是今天这个模样?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啊……”
提起当年旧事白崇禧心中就是一惊,连忙问道:“德邻兄,难道现在还有吃里扒外的?”
李宗仁摇了摇头,叹道:“没有确切证据。不过,你别忘了,李鹤龄是唐孟潇的老同学,当年他可是反过我们一回的。象廖燕农那种宁可辞去军职也要护你脱险的人可并不多啊……”
“德邻兄提醒的是,今后是要谨慎些!”白崇禧点头应道。
就在李、白二人就五战区及未来形势商讨后不久,华中派遣军又在苏北方向展开了新的作战行动。
在13师团于2月初占领蚌埠之后,华中日军就筹谋着扩大长江北岸的占领区。但在由蚌埠过淮河北进时,却遭到了廖磊、李品仙两部的坚决打击,损失之后,日军便又退回了淮河南岸。适逢2月中旬日军大本营撤销华中方面军,组建华中派遣军,有关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