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的历史聊天群-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使皇帝来到福州,由我们郑家掌管所有军权,亦难以与华夏帝国抗衡。
    华夏帝国的大明王能重用吴三桂,王永吉等前朝文臣,还启用了一位女将军,足见其心胸。
    想必,我们若是真投靠过去,大明王也不会食言。”
    听其言,郑彩亦是赞成投靠华夏帝国的,同时也算是迎合郑芝龙的意思。
    郑鸿逵却有不同看法,也有野心,眼神凌厉,道:“大哥,天下而今民心依然向明,至少南方是如此。若是我等能把皇上迎到福州来,我们或许能学学曹操。”
    “曹操?”
    郑芝龙明白郑鸿逵话里的意思:狭天子以令诸侯!
    只是,如今形势不同东汉末年,他也不是曹操。
    “谈何容易?”
    郑芝龙扬了扬眉,说道:“史可法,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马士英等人还在,恐怕不会同意皇上迁都到福州,很有可能是在杭州。”
    说着,他冷笑一声:“史可法还建言皇帝让我郑家军前往与吴三桂作战,也不想一想,郑家军主要是水师,若是去与吴三桂作战,能不能赢还不可知。但是没有郑家军在福建,谁来防守湖广张献忠的水师,谁来防守吴三桂的海上水师?”
    郑芝龙可不想白白消耗他郑家军的力量,他看着一直没说话的郑成功,问道:“平时话不少,现在怎么不说了?此事事关郑家的兴亡,你是如何想的,说说看?”
    郑成功的确有不一样的想法。
    “父亲,三叔,四叔。”
    郑成功恭敬道:“忠臣不事二主,南明朝廷还在,就代表明朝还未灭。我认为,还是应该忠于南明朝廷。若是此时,郑家投靠华夏帝国,以后世人如何看待我们?”
    他的话占理,郑芝龙,郑鸿逵,郑之豹,郑彩亦等人也不得不考虑。
    功与名,若是都能得,那自然是最好的。
    是投靠华夏帝国,还是继续忠于南明朝廷,议论半天几人也没有达成统一。
    就在他们议论的时候,有紧急军报传来:安庆府被吴三桂攻破,镇守安庆府的黄得功战败被俘。
    “没想安庆府这么快就被攻破了,黄得功真是无能!”
    郑之豹骂骂咧咧道:“大哥,我们要不要带兵北上支援?不然,应天府真的保不住,皇上安慰关系南明的存亡。”
    郑芝龙命人把地图拿来,指着上面的应天府说道:“扬州府,安庆府陷落,吴三桂的兵马可以从扬州,安庆还有海上,三路进发应天府。
    皇上就算迁都到杭州也不完全!”
    沉思半响,郑芝龙有了决定,道:“我们是大明的臣子,必须前去求援皇上,若是无法抵挡吴三桂,就退守福建。”
    “好!”
    郑鸿逵拍手道:“出兵救援,把皇上接到福州来!”
    狭天子以令诸侯,郑家看来也想试一试。
    只是,大明王王宇和张献忠都不是明朝的诸侯,他们可命令不到。
    ……
    ……

第114章:六部官员也要做数学作业
    华夏帝国,京城,紫禁城内。
    以张良,诸葛亮,汤若望三人为首,在教授二十几个从六部选出来的人,教他们数字和数学以及字母。
    就是从最简单的小学数学教起,因为除了汤若望外,张良和诸葛亮都还是初学者。
    张良在大秦朝时已经开始接触数学,而诸葛亮虽然才接触不久,但因为有历史聊天群的万能翻译器帮助,自学很快。
    要在华夏帝国搞科学,自然就离不开数字,数学,字母等基础的东西。
    战争还没结束,天下未统一,王宇还不能将这些东西一下子铺开来。更何况,新事物也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虽然汤若望在明朝生活了不少年,但从他那里学到数学等西方科学知识的人,少之又少。
    于是,王宇与张良,诸葛亮,汤若望等人商量一番,先从六部的官员中选择一些能接受数学等知识的官员,进行培训。
    其中也有六部的其他四位尚书也来了,比如礼部尚书:陈确。
    这个培训班就设在紫禁城内的文华殿,里面布置了课桌,黑板,讲台等等。
    张良站在讲台前,一手拿着讲本,一手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着。
    诸葛亮,汤若望,王宇三人坐在最后面。
    很快,张良把准备讲的内容写完了,转身对前方坐着的二十几个官员说道:“今日,讲的是九九乘法表。你们跟着我读,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二二得四……”
    选拔出来的这些官员,在算数方面都不错。所以在识得数字后,把数字与汉字中的数相对应,学起来也快。
    算数的基本算法都一样,只不过是用数字来代替,只要能适应,习惯,学起来就不难。
    九九乘法表,虽然看起来稀奇,但其口诀,却不奇怪,在古代春秋战国时就有乘法口诀。
    只不过,九九乘法表以数字的形式,将其归纳总结出来,一看就一目了然,更容易学习。
    用0,1,2,3……代替一,二,三……
    用+,…,x,……代替加,减,乘,除……
    使运算形式更加简化,明确,更容易表达,也方便演算复杂的计算。
    讲完一边“九九乘法表”,众人便能领会。张良说道:“加减乘除,对于诸位来说都能明白。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新的数字,来进行复杂的演算。”
    说着,张良在黑板上写着:568…〔12418(1589+2763…4316)〕+5896=
    写完说道:“诸位请看,这就是新数字的优势,它能更好的表现复杂的运算形式。之前已经说过,综合运算需要遵循的先后原则……这道题,先做一做。”
    “一大串数字,看着都有些头晕!”
    礼部尚书陈确提起笔,开始做题,心里想着:“有括号时,先算括号中的,括号中若是有乘除,应先计算出乘除,然后再算加减……”
    有不少人,不习惯新的运算方式,比如:
    58
    x96
    …………………
    之类的,有的人干脆用算盘来计算。
    殿内的正面墙上还挂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现代钟,其上面也是有数字,经过调整基本与华夏帝国的时间对应。
    张良看了看时间,官员们需要以政务为主,参加这个培训班的时间有限。
    要看时间要到了,来不及等众人算出答案,张良就先把那道题的答案在黑板上写了出来,然后说道:“时间快到了,答案我先写出来,不懂的下去后相互间探讨。”
    他拿起讲台桌上的二十多张题卷,继续道:“准备了一些题,发给诸位,回去后抽时间做完,下次来就交上来,我会一一批改。”
    按照王宇的意思,这些题卷就是给参加培训班官员准备的“作业”!
    就在张良分发题卷的时候,大明王王宇来到了讲台上。众人当即正襟危坐,敬畏有加。
    “诸位自从进入这个培训班以来,都很积极,也很努力学习新知识,本王甚是欣慰。”
    大明王王宇一本正经道:“本王知道,诸位之中现在依然有些人疑惑而质疑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西方的知识。甚至会认为此种行为,有辱我华夏,不承认这些东西比华夏的好……”
    这个时代,大部分读书人都是排斥西方的文化。在他们看在,西方所谓的科学,不过是歪理邪说,投机取巧,奇淫技巧等等罢了。
    就是眼前这些人,也有不少认为,阿拉伯数字替代汉语数字,就是取巧,两者运算的原理基本都一样。
    观察者众人表情的变化,大明王王宇继续说道:“在本王看来,只要是好东西,有利于华夏帝国,有利于天下百姓,我们就要承认它的优越性。无论它来自哪里,都应该谦虚的去了解学习,最后转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今日,本王把话说明了。若是有人接受不了,称早离开这个培训班。本王保证不会难为,自由决定。
    不过,若是决心留下,就要全力以赴,将之学好!”
    众人面面相觑,不敢作声。他们可不敢相信若是离开培训班,王宇不会秋后算账。
    不喜欢,也得忍着。
    “好了,已经黄昏,都回去吧。”
    大明王王宇最后提醒道:“在这里学到的,你们可以传授他人。如果碰见在此方面天赋出众者,可推荐给本王。本王求贤若渴,会重重有赏。”
    如今,原来大明的那些出名的文武,大部分都去了南明朝廷,因此王宇手中的名人不多。
    不过,王宇更想自己培养新的人才。原来大明的知名人士,虽然有才,但也有局限性,恐怕大部分很难接受新事物。
    办这个“培训班”就是一种尝试,但还远远不够。
    ……
    第二日。
    今日是华夏帝国科举开始的第一天,京城内热闹非凡。
    前来参加科考的人有六百多人,这还是放宽了要求的结果,不然人会前大半。
    此次科考,无论你是不是举人,只要满足十八岁,没有犯罪前科等人基本要求,不分男女,只要觉得自己有才华,都可以前来参加科考。
    这些考生中还有五六十的人,不过这不稀奇。
    “没想到真的有女子前来参加这次科考。”
    令大明王王宇意外的是这个。
    “根据报名登记的,一共有九位女子前来。”
    张良对此也有特别注意。
    这个时代的考试,登记的信息也只是一个大概,不能保证全部真实性。因此,九位女子的信息也不多。
    ……

第115章:直播什么,要不你们过来?
    历史聊天群中。
    在线的只有数人,其中唐高祖李渊开口道:“最近历史聊天群群里越发冷清,都在忙事情?”
    同时对在线的群主王宇问道:“群主你在,为何不说话?”
    王宇正在华夏帝国京城的科举考场,观察着进入考场的学子们。
    他在线,自然能收到唐高祖李渊说的话。
    回应道:“我这里正在举行华夏帝国第一次科考,此事不可大意。”
    学子们进入考场之前,会进行检查,然后会得到一个竹子制作的号码牌,根据号码牌寻找各自的座位。
    考场内外都有禁卫军把手,气氛很是森严,以至于有个别太紧张的考生,突然瘫在地上,无法再进行科考。
    “群主的华夏帝国第一次科举,开始了?”
    唐高祖李渊有些羡慕,想起了他去年第一次举行的科举,伤透了心。
    万事开头难,李渊施行较为完善的科举,是第一次尝试,因此遭到了世家世族的明里暗里的阻拦。不像华夏帝国时的科举已经都成熟,深入人心。
    群主王宇说道:“科举起于隋朝,在唐朝发展完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科举制度,现在在华夏帝国依然能适用。”
    他看了看历史聊天群中其他在线的人,发现孙尚香也在,于是问道:“孙尚香,孙将军,你也在啊?……与张献忠的战事进展如何?”
    孙尚香正在与张献忠作战,没想到还有闲心在历史聊天群中“挂机”。
    没等孙尚香回话,唐高祖李渊先说道:“孙尚香,没有在自己的世界做将军,倒是在群主的华夏帝国做了女将军……世事变化无常,历史聊天群给我等带来的变化,令人难以想象!”
    凡是进入历史聊天群的人,其人生轨迹,或少或多都发生了变化。
    秦始皇嬴政也在线,接话道:“就在前日,朕度过了是历史大限,终于彻底的改变朕的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