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起这话一出,不由得便是舆论哗然,大家都是没有想到李启会在这时候说这样的话,
    要知道现在可是到处在打仗啊,这打仗最需要的就是钱,这把税收减免了,朝廷到哪里收钱去?
    不待弘光皇帝说话,最先跳出来反对李起的,竟然就是刚才被李起说的无言以对的兵部尚书史可法。
    只见史可法大义凛然的站了出来,对李起道:“殿下,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天下大乱,到处都在征战,虽然我们暂时缓和了和清廷之间的关系,双方之间没有爆发大战,
    但是我们和李自成张献忠,还有现在的吴三桂,这些势力都是势同水火,日后战端必不可少。
    大战一起,粮草必定骤然增加,粮草就是钱,没有钱,何来粮草?没有粮草,何以征战?”
    “是啊是啊,这只听说过开源节流的,没听说过把“源”都给关了的!这要是减免了税收,以后朝廷拿什么去打仗?文武百官,百万大军的俸禄拿什么供养?”
    “不错,这恩典也不能说不做,但也要看分什么时候做,这天下大乱的,哪里还能缺得了钱!”,,,
    许多官员都是赞同史可法的观点,认为这减免之策绝不可行。
    而这时候的内阁首辅马士英,却是如老僧入定一般站在那里,对这朝堂上的议论纷纷,皆是充耳不闻,好像睡着了一般。
    不过李起知道这马士英绝对没有睡觉,相反,他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清楚。
    其实这时候别看李起说话说的比较大,一减免,便是先减免两个省的赋税,听这话的意思,以后他还要推行全国。
    这般的大手笔,试问天下又有几人敢做!
    但李起敢说这话,自然也是有底气的。
    都说大明朝廷缺钱,这真是不假,崇祯朝一朝十七年,崇祯帝想的最多的一件事情,估计并不是怎样剿灭李自成张献忠,还有那关外的鞑子,而是想着怎样收税。
    这不收税不行的,连他这个当皇帝的,为了节省宫廷开支,都不得不把礼乐撤掉,丰盛的皇家宴席也撤掉,最后就连他自己也穿上了打补丁的衣裳,
    崇祯一朝,财政之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这是崇祯朝时期的事情,到了弘光皇帝这时候,情况却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以前的崇祯朝,大明朝廷最烧钱的两个地方,一个是辽东,一个是陕西。
    辽东之所以烧钱,原因自然也是显而易见,
    大明要压制鞑子,要把他打下去,恢复自己在辽东的统治,所以不得不在辽东养众兵,这样的开支可想而知。
    陕西自然也好理解,别看这时候陕西因为穷苦,再家上天灾人祸,搞的陕西赤地千里。
    但这丝毫也改变不了陕西是大明财政的一只吞金兽的事实。
    为什么?
    因为陕西是农民造反乱最重的地方,崇祯帝为了剿灭在陕西的农民起义军,也不知派出了多少大臣和官军,但最后皆是无功而返,这些钱财也都是打了水漂。
    不但是打了水漂,这陕西的农民军反而是越剿越多,实力越剿越大。
    为了把这股力量打下去,崇祯帝又是不得不加大所出,扫国库,
    但是此时的大明国库已经是一日空过一日,早就是可以跑马了。
    不过这时候的弘光皇帝却是全然没有崇祯所要面临的那两个难题。
    一是辽东,二是陕西。
    如今的天下局势,那关外鞑子已经入关,还占据了京畿之地,这对大明朝廷来说自然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恶号。
    但是坏里面也有好事,那就是对于财政而言,辽东这只吞金兽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大明朝廷可以省下这一大笔钱。
    再看陕西,如今陕西已经被李自成彻底占据,势力经过一番打击后,逐渐得以恢复,现在已经是陕西名副其实的主宰。
    而弘光皇帝此时在南京登基,也并无横扫天下,荡平寰宇的气势,
    所以给人的感觉便是小富即安,把南京都已经彻底的当成了大明国都的所在。
    这般如此之下,自然也就没有要剿灭李自成的雄心壮志。
    如此一来,陕西就也算是丢给了李自成,陕西这一只吞金兽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这一番下来,辽东和陕西两只最大的吞金兽,一下子便消失不见。
    反观大明财政税收来源,那最富有的地区江南,此时依然在大明的手里。
    这使得大明财政在辽东和陕西不受掌控后,税收方面没有什么影响,反而是财政包袱一下子得到了巨大的减免,手里的钱一下子就是多了起来。
    这也就难怪弘光朝廷在江北一口气就设了四个镇,给了这四个镇几十万的兵马配额,
    突然多出这么多兵马要养,但是弘光朝天在财政上依然是极其的充足,感觉不到一丝压力。
    由此可见,弘光朝廷在财政上,状态是有多么的好。

第三百四十四章 封建王朝百官的思想
    但是不管财政状况有多么好,对于古代封建王朝的大臣来说,一个国家强不强盛,繁不繁荣,看的就是仓库里面的钱多不多,国库里的粮多不多,
    至于老百姓活成什么样,他们全然不看在眼里,
    因为在他们眼里,老百姓天生下来就是该给朝廷贡献赋税劳力的,
    贡献了,这是老百姓守了自己的本分,没贡献,就是老百姓犯了大罪,就该受到惩处。
    在他们的认知里面,如果像汉景帝那般国库里面钱太多了,串钱的绳子都放烂了,钱还没用出去。
    还有那粮库里的粮食,堆都堆不下,只能往仓库外面放,任由那老鼠野狗啃咬。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王朝最强国力的体现。
    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就出现了。
    秦朝积攒了足够这个帝国支撑三十年的钱粮,隋朝更厉害,积攒了足够这个王朝支撑五十年以上的钱粮。
    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秦朝在不向老百姓征收一分钱赋税的情况下,还可以足够维持帝国开支三十年,而隋朝可以维持五十年!
    可是最后秦朝在哪里?隋朝又在哪里?
    以朝代时间来算,他们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王朝,最终这些钱粮都是给别人积攒下的,都便宜了别人。
    所以李起对于这样的一种思想,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
    你说当年秦朝隋朝老百姓那么苦,你这做朝廷的,你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充足的底子,免个几年的赋税又能怎么样?
    老百姓不就有盼头了吗?你王朝也没什么影响,何必还要去把老百姓往死路上逼呢?
    因为思想的不同,使得李起提议减免赋税的主张一出,在满朝文武大臣之间皆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虽然也有一些人赞同李起的观点,但这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明确表示反对。
    见他们如此,李起也不客气,指着他们便是当头喝问道:“你们不减免山东河南的赋税,难道你们就能把这里的税收收上来吗?
    山东河南这两省乱了这么久,还有多少老百姓能够正常的交税?谁能告诉我,你们现在一年还能在这里收多少税?”
    一众文武大臣听了李起这话,都是不由得闭上了嘴巴,因为李起说的是事实。
    这山东河南两省虽然比陕西要好一点,农民起义军没有那么多,起事起的也没有那么早,
    但是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这两省也没有幸免。
    再加上后来鞑子入关,对这两省就是搜刮了一遍,现在他们重新回到大明治下,这个过程又是一场大战打下来,
    试问经历了如此这般种种,老百姓如何还能有一个安稳的生活,没有一个安稳的生活,如何去收税?
    所以尽管弘光朝廷在这两省收税,但几乎在税收方面无限接近于零,甚至还要倒贴上一些行政方面的开支。
    如此这般情况,一众官员自然是无话可讲。
    见他们如此,李起乘胜追击,又道:
    “既然在不免他们赋税的情况下,依然收不到税,我们何不做那一个好人,把这税收给免了,让老百姓有一个说服自己再度服从我大明朝廷统治的理由。
    难道这不好吗?
    非要把他们逼上绝路,我们朝廷再派重兵去围剿,陷入农明军越剿越多的困局之中无可自拔,这才是你们希望看到的吗?”
    李起以亲王的身份,还有这样的口气对一众官员喝问,气氛严肃至极,
    在这强烈威压之下,满朝文武大臣竟然是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驳李起,就连那开始义正言辞的史可法,这时候也是缩了,没有再敢说半个字。
    不过他们纵然是没有说话,但还是对李起不服,于是许多人将目光看向了那当朝首辅马士英,希望他可以以首辅之尊站出来反驳李起。
    有那不懂的人便想问了,这些当官的怎么就这么极力反对李起的主张呢?
    难道他们真的是担心李起的主张会断了弘光朝廷的赋税来源吗?
    当然不是,他们哪里有这么高尚,如果他们真的一心只想为朝廷谋福利,那大明王朝又如何会走到今天这般地步。
    说来说去,无非是李起触动了他们自己的利益罢了。
    要知道这些文武大臣,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大地主,大商人,亦或是这一阶级的喉舌,利益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他们担心李起的主张一旦实施,那么最后必将遍及全国。
    老百姓不用交税,自然是会万分拥护朝廷,这样一来,朝廷的统治将会更加稳固,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但是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就是这老百姓的税收占了弘光朝廷的绝大部分,
    这部分税收一旦免了,以后朝廷没钱了,又该向哪里开源收税呢?
    这个答案也是显而易见,因为除了老百姓这些苦哈哈之外,那就只剩下大地主大商人了。
    这些人有钱,太有钱了,而且他们在崇祯一朝几乎也没承担什么税收的责任,
    所以若是到时候朝廷要开源,这些人便有了足够要他们交税的理由,试问这时候他们如何躲得过?
    他们躲不过,那就是这些文武百官躲不过!
    到时候朝廷向这些人征收赋税,那和在这些文武大臣身上割肉是一样的。
    明白了这里面的道道,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文武百官会对李起这样利国利民的主张,表示极力的反对了。
    毕竟他们也不是傻子,自然也是猜的到李起既然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
    等到朝廷没有赋税来源的时候,一定会有另一个方法来解燃眉之急,这个方法就是在他们身上割肉。
    这时候,那如老僧入定一般的马士英,那感知的能力非常的超强,没有言语的提醒,他便已经可以感知整个朝堂的氛围,
    悄然间,他便是睁开了眼睛,看了一眼李起,又看了一眼目光期盼而又热切的文武百官,最后站出来对弘光皇帝说道:

第三百四十五章 无需关注太多
    “皇上,荀子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便是那水,朝廷和君王便是那舟。
    既然如今百姓生活如此困苦,以致水势不稳,如此这般行舟于上,怎是一个如履薄冰道的尽。
    既如此,皇上何不顺应民心,安抚苍生,采纳定王殿下的意见,先在山东河南免除赋税,
    而后若是民心稳固,百姓期盼朝廷如期盼日月,如此再推行全国,我大明王朝必将稳如泰山。”
    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