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典愣住了,反应过来之后才低头一看。

    只见合肥都督的虎符正摆在他的手上。

    “等等,远你”李典勐然惊醒,他顿时明白张辽想干什么,立刻冲上去想拉住他。

    然而已经晚了,张辽站在城墙上,深吸了一口气,勐的拔出佩剑,在脖子上狠狠的一抹。

    夕阳之下,一个高大的身影缓缓的从合肥城楼上坠落了下去。一代名将张辽,就此自杀于合肥。

    张辽自杀,李典收敛好张辽的尸体之后,打开城门向楚军投降。这座孤悬在淮南的城池,最终在围城半年多之后,被迫开门投降。

    合肥投降,楚军正式将整个江南和中原连成了一片。

    消息传到武昌,刘琮都不得不佩服起张辽的意志。

    换做别人,三个月就投降了。结果张辽硬生生拖到了现在,曹植都已经上位好几个月了他才撑不住投了。

    只可惜这样的忠臣终究不属于他,除了死也没有别的归宿了。

    刘琮叹息归叹息,该有的封赏还是不能少。这一次长达半年多的北伐一举为楚汉开拓了上千里的地盘,也是时候正式论功行赏了。

    比如之前在北伐之中擅自行动的魏延,他虽然战场抗命但是的确早就了现在的局面。所以刘琮给予他战场首功,封秣陵县侯,官至军部侍郎,居邓艾之次席。

    其他大部分将领也都论功行赏,比如吴武为江陵县侯,邓艾为夷陵县侯,邢道荣为夫夷县侯,黄忠为宛城侯

    基本上早年跟随刘琮打天下的那些老班底全都封了县侯。连于禁这种一直以客将自居的将领都封了一个乡侯。

    至于谋士们,也都大多封侯,不过一般都是乡侯和亭侯。比如庞统,马谡这种忠心耿耿跟随的谋士,他还很贴心的送了一张免死铁卷。

    免死铁卷,这可是封建社会最牛逼的封赏,这份殊荣足以让大部分人疯狂,马谡庞统等人更是感动的稀里哗啦。

    当然,他们要是仔细翻看一下,会看到免死铁卷后面的一个角上刻着这么一段话,

    “最终解释权归皇室所有。”

    这一次封赏拉拢了刘琮麾下大部分人的人心。而那些靠跪舔刘琮存活下来的士族们也十分兴奋。

    他们果然没赌错,刘琮最终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一口气对外开拓了三个州的地界,夺取了大片人口和土地。

    虽然这些地方大部分将会被刘琮拿走,用于府兵封赏。但仅仅是那些兵部没拿走的边角料,就已经够这些士族回本血赚了。

    他们愈发坚信自己的决定的正确,只要紧跟刘琮的步伐,他们就可以在对外开战之中获取巨大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刘琮这几年在后宫的耕耘又有收获了。孙尚香和高灵都怀了,并给他剩下了两个皇子。

    不过这也让刘琮开始认识到,他需要考虑继承人了。



    第三百二十七章 东游

    

继承人,这是每个诸侯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整个东汉末年的诸侯,都在这个问题上栽过跟头。

    比如袁绍,曹操,刘备又或者是刘琮的父亲刘表。因为继承权不明确,在这巨大的权力诱惑下没有人能保持冷静。

    一旦出现问题,兄弟隔阂兵戎相见都是小事。一旦这种事情闹大了,很有可能演变成分裂国家,动摇朝廷根本的大事。

    比如曹操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因为曹丕曹植的兵戎相见,致使中原大片地盘被刘琮轻松夺取。

    未来要是刘琮的后代也出现这种问题,那恐怕大汉又要衰败了。

    实际上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也有,比如只养一个太子。但是这种办法在古代是非常危险的。

    古代孩子的夭折几率非常高,即便是皇子也很容易夭折。一旦国家继承人死了,那更容易让国家陷入混乱。

    至少刘琮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因为即便是千年之后,这件事也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先选定继承人,然后将其教育成一个足够优秀的皇帝即可。

    这个继承人在之前的剧本里也表述过,就是长子刘兴。现在刘兴已经七岁了,已经受过一定教育了。

    不过关于现在朝廷的处理以及帝王之术,还得刘琮亲自来教。毕竟这种事情,普通的臣子也根本不会。

    现阶段大汉对中原三州的改造暂时是按照之前的制度来。对中原实施地税法,修建基础设施,改换官员。

    总体来说楚汉短时间没多大问题,需要刘琮操心的事情也没那么多了。这位为了自己霸业一直喜欢加班的大汉皇帝终于有时间出去休息一下了。

    刘琮自从当上这个主公之后就没出去巡游过。整日在皇宫带着处理政务,虽然刘琮乐在其中但也感觉有些枯燥。

    趁着这个时候,刘琮打算带着自家长子出去巡游一下。

    刘琮把目的地订在了吴郡,除了去看一下大海,正好也考察一下哪里自己的政令执行如何了。

    兴汉四年四月十日,楚汉皇帝刘琮下诏让御林军准备好,自己准备携太子出游。

    这可是一个大事,御林军连忙集合。陛下要巡游江南,他们就得提前做好准备。

    比如肃清道路,准备皇室用的船只,沿途让军队护卫来防止刺客。

    现在刘琮可是一个风云人物,能弄死他的人不在少数。想保护这么一个皇帝出游不受伤害可是件工作量很大的事情。

    在刘琮下令的第二天,尚书省那边就下令让工部准备皇室船只。这个对质检非常严格,军部只派了一个负责人就把工部那边吓坏了。

    因为这个质检负责人叫裴柒

    最终,裴柒在船只上确认一个裂痕都没有,完全安全之后才放过工部。

    而与此同时诏书迅速下达到长江沿岸的城镇。水军都督陆逊连夜起来召集将军们开会,调派水军给刘琮护航。

    为了满足刘琮一个人的出游,楚汉朝廷动用了整个江南的力量。沿途的士族寒门都主动捐钱上供,准备房舍以供皇室住宿。

    也只有在这种时候,刘琮才能享受到他多年来打拼的成果。

    三日后,刘琮起驾出行,在御林军的护卫下离开皇宫,上船东行。

    太子刘兴对此非常感兴趣,他和刘琮本人一起坐到船上,兴致勃勃的看着周围紧张的保护着他们的士兵。当登上船只开始航行的时候,早已经准备好的一万两千多江南水军立即靠拢过来护卫这艘皇室船只。

    “陛下万寿无疆!”

    “陛下万寿无疆!”

    “陛下万寿无疆!”

    水军战船上,士卒们排列队形,齐声对刘琮道。

    “看到了没?这才是我们老刘家能维持现在这个地位的根本啊。”刘琮看到这一幕,不由感慨起来。

    这个耕战制度虽然成本很高,但是的确很有用。他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些水军士卒发自内心的爱戴。

    当然这同样也和军官职业化有关。这些底层军官已经不再是那些关系户和没化的士官,而是从小受专门军事教育的军官。

    虽然在未来可以证明,由士兵委员会选出来的士官更能让士兵听话。不过就现在来说,这种军校训练的军官制度比起封建制度来说还是更为先进。

    你不需要也不能特别先进,任何制度都需要适应时代的。

    就好像,你在欧洲中世纪宣扬资本主义,那只能被送到宗教审判庭烧死。

    依靠着这些相对先进的制度以及剧本的帮助,刘琮才能在这个风起云涌发三国时代站稳脚跟。但是他的继承人可没有剧本,他必须要给他们打下基础。

    所以刘琮需要向自己这个儿子灌输军队的重要性。

    不过很显然自家这个太子并不是很喜欢军队。当刘琮开始跟他讲述军队的时候,他自己跑到另一边去看风景去了。

    这可把刘琮气的不行,要不是这是亲儿子,他真想揍他一顿。

    “父皇,为什么一定要看这些军人啊,风景不好看吗?”刘兴对此表示情绪稳定,他被刘琮拽着耳朵拉回来之后,有些不满的问道。

    “闭嘴,我可不想我建立的朝廷毁在你手上。”刘琮有些咬牙切齿的说,

    “我告诉你,无论你愿不愿意,军队都是需要牢牢把控在手上的东西!”

    “而把控军队,军部就是你最需要笼络的部门。只要军部永远支持你,那朝廷就还是皇室说了算。”

    “一旦军队不支持皇室了,那即便朝廷上有多少支持者,统治都不会稳固。”

    十几年的与士族的斗争让刘琮明白军队的重要性。一切规则和话语权都是建立在强大实力上的,没有实力是不可能有话语权。

    看看现在的刘琮,在那些老儒眼中就是不孝且毫无礼数的人。在汉礼规则里,刘琮属于那种永远不可能成为皇帝的人。

    但是这依然无法影响到刘琮的统治,那些张口闭口都是礼数的老儒屁话都不敢说一个。那些士族更是夹着尾巴做人,没人敢说一句话。

    这就是建立在武力上的威严,只要拳头够大,谁都得听你的话。



    第三百二十八章 巡查吴郡

    

随着船只在吴郡靠岸,刘琮的巡游也来到了最终站丹徒。

    这里是长江入海口,属于半个海港,之前魏延就是从这里上船北上的。而刘琮来到这里,除了看海之外,更多的是希望考察一下当地的情况。

    这期间刘琮巡游了长江各个县城,派遣心腹来考察政策执行情况。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部分县城执行力度不够,不过暂时还没有发现阳奉阴违的人。

    当然也只能说在长江主干道上,这些官员还算收敛。因为基层官员基本上都是寒门,而监察官员则是士族,一般不会出现彼此勾结的情况。

    但是要是像交州,扬州南部那些开发依旧不好的地方,还能不能像这样执行力极高就不一定了。

    这几天刘琮一边玩一边工作倒也挺惬意,反倒是刘兴感觉很不满,他不喜欢待在屋里。虽然嘴上说着不喜欢军队,不过一到无聊的时候就喜欢跑去看士兵操练。

    别的不说,等我刘琮当上汉中祖之后,昭武皇帝的名号早晚是你的。

    来到丹徒之后,刘琮对本地的渔业和官营盐场非常感兴趣。只休息了一天就带着御林军去海岸边看新建的盐场。

    说来也惭愧,晒盐法这个方法虽然是刘琮开创的,但是他从来没来看过。正在居庙堂之高,他甚至不知道现在他统治下的县城生活咋样了。

    毕竟一个国家国力上升期的时候,需要处理的政务多的让人头皮发麻。

    在一众士兵保护下,刘琮来到了一段海岸上。

    在这漫长的海边,几十个晒盐场建在这里。阳光晒盐只是刘琮提出的想法,最终落实的还是当地官员。

    这些盐场可以看出来不是很高明,最开始的几个晒盐场都是需要人力往里面加海水。直到后面几个才开始设计借助涨潮的时候往盐场灌海水。

    这样造粗盐的效率非常高,短短几天时间就可以整出来堆积如山的粗盐。之后还会由精制盐坊去加工制作精盐,这些都是官府赚钱的根本。

    “陛下,吴郡盐场生产的粗盐占全州的五分之一。多亏陛下的晒盐法,让整个盐场产量增长了十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