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楼贾府-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不听说要从两府挑人把二爷府邸填满吗,嬷嬷知道后就托我带过来给二位老姐姐瞧上一瞧,看看能不能给派到二爷身边伺候着!来晴雯叫人,这是李嬷嬷、这是林大娘。。。”
晴雯听到后,连忙施礼叫人,但是二人却没有回应,反而怔怔的看着晴雯。
随后二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犹豫,因为晴雯的眉眼很像林姑娘,奴才长得像主子,是忌讳!而且,老太太的心思,谁不知,这个时候送个长得像林姑娘的丫鬟去伺候贾琦,你让老太太怎么想。被老太太记住可不是件好事。
屋中很安静,晴雯尴尬的站在堂中,反观周瑞家的脸色平静,好像知道会如此一般,并没有催促二人。自顾自的坐下喝了口小丫鬟上的新茶,看着沉默不语的二人。
半晌,还是李嬷嬷开口说道:“按理说,周姐姐上门一趟,不该跑空的。只是。。。嗯,怎么说呢,这不是做奴才的能沾手的,所以要不您还是。。。”
虽然话说的很模糊,但是李嬷嬷相信周瑞家的一定听的懂。
周瑞家的一听心道果然如此,放下茶杯笑着说道:“没事没事,我也就是听赖嬷嬷的吩咐走这么一趟,至于成与不成,就不关我的事情了!有您这话,我也就好交代了,打扰了,前院还有事,我就先走了!”说完拉着还楞在堂中的晴雯转身离去。
见周瑞家的离去,二人皆感疲惫,谁成想接个差事竟能掺和到府中内宅争斗中去。
别看平日里王夫人对林姑娘嘘寒问暖、体贴入微,看似关怀备至,其实王夫人总是不经意间会流露出对林黛玉的厌恶,他们这些在府内摸爬了几十年的人怎么会看不出。其实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未出嫁之前,二人之间就有矛盾,自古姑嫂不好处,一个是捧在手心里的女儿,一个是嫁过来为人妇的嫂子,自然是受气多,而王夫人和贾敏之间也是这种矛盾,或者她是对她羡慕嫉恨,王夫人当新妇的时候伺候公婆,在小媳妇的位置上苦苦煎熬,而那位金樽玉贵的大小姐风光无限,当年的贾敏才情数一数二,才压群芳,聪慧灵敏,又是贾府唯一的嫡女,深受贾母的宠爱,自小也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在家中地位尊崇高贵。
时隔多年之后,王夫人还在感叹当年贾敏的千金生活,可见当年对她的耿耿于怀和不满怨念。好不容易传来了贾敏死讯,结果贾母又将贾敏的女儿接进了府中,而林黛玉眉目和贾敏甚是相像,而且才情也不逊于贾敏,每天看着贾宝玉带着林黛玉在自己面前晃悠,王夫人很是郁闷,自然而然的就厌恶起来。
由于自身相貌平凡,王夫人也尤其见不得长得极美的女子,从前只是看不惯,现在是深恶痛绝,在她眼里都是狐媚子。当年的贾敏是如此,如今的黛玉也是如此。这也是原著中为什么明知贾母将神似黛玉的晴雯派给宝玉另有用意,后来依然坚持将其赶出贾府的原因。从这就可以看出她的态度。
今儿早起,赖嬷嬷将晴雯带到王夫人屋内,王夫人一眼就看出晴雯神似林黛玉,故而有了刚才一幕,虽然没有成事,但是也向下面的管家婆子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至于贾母知道会怎么想,王夫人不甚在意,婚姻总是讲究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毕竟自己才是宝玉的母亲,只要稳住贾政,一切都好说。
…
八月初十,宜搬家、入宅、出行。
到了搬家那一天,贾珍、贾政亲自主持,在忠勇伯府中大摆宴席,请了亲朋好友,以及四王八公的故旧。这些人现在都知道贾琦不同以往,作为神京新贵,他们这些人以后说不得有事相求。
于是四王八公中多是当家人前来贺喜,贾琦第一次见到了北静王水溶,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谦和,当真是一翩翩君子;前世有许多红学家说北静王是皇帝的心腹,更是贾府败落的根本原因。
贾琦对此嗤之以鼻,通过对神京各方势力的探查,发现这个水溶很是古怪,一直游离与各方势力之间,有如雾中之花、水中之月,让人捉摸不透。
这样的人不能深交。
贾琦在北静王水溶过来道喜的时候,只是随便敷衍了两下,便借口离去。
这一天的乔迁礼过去之后,贾琦便正式的在忠勇伯府安定下来。
第十五章扬州迷案
接下来的几天,由于宣府的军马到了,贾琦的时间基本上都耗在了军营中。就在贾琦忙于训练军卒之时,西山大营其他军营的编练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一时间西山上空充斥着军卒的嘶吼、战马的嘶鸣声。
乾清宫,上书房。
戴权默默地算着,快午时了,眉头微皱,门外一小太监捧着奏折匆匆而来,小太监需先把奏折送到戴权那里,然后由戴权转呈到隆治帝案前。
看着手中的奏折,戴权很是踌躇,午膳时间一拖再拖,眼瞅着就要午时了,本打算将奏折压下来,但是小太监跟着说了一句十万火急。他便不敢怠慢,当即将奏折送到了隆治帝跟前,正准备休息的隆治帝见又送来一封奏折,眉头就是一皱,心中不悦。
坐在御案后的隆治帝已经批了一上午的奏折,此时非常的疲惫。
而戴权看到隆治帝面露不悦,低头,不敢发出一点的声音,在隆治帝把奏折送接过去之后就躲到了一旁。
隆治帝拿起奏折仔细翻阅,越看心情越不好,一时间双眼凶光大盛。。。。
哼!这些该死的逆贼。。。
将手上的奏折合上,狠狠地丢在御案之上。隆治帝靠在龙椅之上,双眼微闭,努力地平复自己的心情。
一旁的戴权见此,愈发的低下头,不敢发出一点动响。直到坤宁宫的小太监来到门外,示意该用午膳了。
“陛下,该用膳了。”戴权来到隆治帝身边,低头轻声说道。
半晌,隆治帝睁开了双眼,头也不回的说道:“让人告诉皇后一声,朕没什么胃口就不过去了,让御膳房上些白粥小菜即可,朕就在书房用膳了,还有让人去通知三位大学士,用完膳过来,朕有事询问!”
说完不等戴权反应便又靠在了椅子上紧闭起双眼。
见此,戴权只能领命下去,将差事传了下去,自己则亲自去了御膳房。
…
正在用膳的隆治帝见三位大学士额头冒汗、喘着粗气,微微点头,心中很是满意。
赐了座,让戴权将御案上的奏折拿给三位大学士看。李潞、杨涟、云尚三位大学士接过奏折一看,瞬间脸色大变,接着便是大怒。
奏折是淮安漕运衙门上的六百里加急快报。
奏折上说前日上午,淮安与扬州运河交界附近,发现两艘官船,巡河兵勇上船检查后发现是扬州盐道衙门的船,船上盐丁、水手全部被杀,后扬州盐道衙门来人查验,发现送往国库的两百万两税银全部失了踪。
这一下可炸了锅,漕运总督薛绍宗与淮安知府马士奇立马组织兵丁对运河沿线进行搜查,仔细搜索了一天,也没有找到任何线索,只能上报朝廷。
两百万两,这可是朝廷半年的盐税啊,朝廷正缺钱,户部库房都要空了,全指望这两百万两银子了。毕竟陕西灾民造反,不论是赈灾还是镇压都需要银子。最为要命的是,其中一百万两是九边的军饷。
隆治帝放下碗筷,擦了擦嘴,看了眼三人问道:“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内阁首辅李潞见隆治帝问话,上前将奏折递给戴权想了想答道:“陛下,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银子,案子可以派人去查,但是陕西不能再拖了,持久的大旱,受灾的范围不断扩大,灾民越来越多,陕西巡抚陈新吉连连来报催问朝廷的赈灾银子何时能到,还有九边的军饷也已经拖了近三个月了,各镇总兵也是催讨得紧。”
隆治帝见李潞如此之言,瞬间明白这是要自己从内库掏钱啊。心中虽然不喜,但是却也明白李潞这么做也是为了朝廷。心中盘算了一番,说道:“首辅的话,朕听明白了,朕会从内库中拨调二百万两给户部。”
三位大学士见隆治帝如此痛快的拿出了银子,虽然惊讶,却也在意料之中,毕竟不管怎么说,从隆治帝这两年的所作所为上看,其不失为一明君。
三人很是给面子的说了一通好话,恭维隆治帝一番,马屁拍的啪啪响。
隆治帝很是高兴的挥了挥手说道:“好了。。。。好了,别什么明君、圣主了,只要你们踏踏实实地用心办事,给朕解忧,比说上一百句这样的话还让朕高兴。好了,废话也不要说了,说说你们想到的!”
内阁次辅东阁大学士云尚上前说道:“启奏陛下,扬州盐道衙门押解税银的事情,除了内阁还有户部有限的几人知道外,就只有盐道衙门的人知道,根据奏报,押解的官船是三天前入夜时分从扬州码头出发的,由盐运司运同徐方礼带领两百盐丁押运,另有十名水手。奏报上说,盐道衙门的人勘验了尸首,唯独缺了徐方礼,所以当务之急是抓紧找到徐方礼,还有就是根据奏报可以推断,官船还没有出扬州地界就被劫掠了。所以一定要对运河沿岸扬州地界仔细搜查,毕竟两百万两白银不是这么好转运的,总会留下蛛丝马迹的。”
就在此时东厂提督苏见走了进来,将一份密折交到了隆治帝手上,隆治帝先是仔细看了一下封印,然后再拆开,看里面的内容,这一看真让他大惊失色。
殿中三人见隆治帝面色巨变,以为又出了什么变故,担忧的看着隆治帝。
看完密折后,隆治帝将密折递给戴权说道:“是淮安府东厂的密折,你们也看看吧。朕怎么也想不到,我大汉朝竟有如此穷凶极恶之人。。。。”
李潞三人看着密折,同样是十分的震惊!东厂的密折上写道:淮安镇守府的东厂番子沿运河搜寻,在扬州、淮安两府交界附近发现车痕和大队人马经过的踪迹,沿途追寻到一处村庄,大白天杳无声息的村庄和浓浓的血腥味引起了东厂番子的注意,进庄搜查后发现,整个村庄都被屠杀了,没有找到幸存者。
…
绣衣卫,南镇抚司。
指挥使马顺接到小黄门的通传,不敢耽误,回到办公房拿出一份密折后匆匆赶往乾清宫。
此时的马顺心中充满了忧虑,因为手中的密折是三天前扬州百户所加急递上来的,据说密探发现了白莲教秘密集结扬州,似有所图。自己按流程让百户张凯严加详查,一有消息立即上报,可是至今没有消息传来,更诡异的是,前去通传的一个小旗至今未归,出事了,这是马顺的第一感觉,所以就在小黄门来之前,自己打发了北镇抚司指挥同知王若林带人赶往扬州查探。
恰好隆治帝派小黄门来询问自己有无扬州的消息,这绝不是巧合,一时间,马顺的心沉到了海底。
…
在税银失窃的第三天入夜时分,北方传来一阵烟尘,三百多绣衣卫缇骑很快到了扬州城门外。
天已黑,城门早已关闭,叫开了城门,在守城军卒不满的嘟囔声中,三百多缇骑直接进入扬州城,奔着扬州百户所的方向而去。
此时的绣衣卫扬州百户所,漆黑一片,静的吓人。
盏茶时间过后,三百多绣衣卫,赶到了百户所。
下马后,大队人马留在原地,十几名绣衣卫簇拥着绣衣卫北镇抚司指挥同知王若林走向百户所。
“开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