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辣,安排好诸事后,径直赶往九江皋城,欲要请求刘邦发兵,剿灭叛贼!



    第160章 萧何屈身迎子房

    

且说九江之地可谓是民风淳朴,黄发垂鬓,怡然自得,刘邦亦是广纳贤才,另外其早就听闻韩国贤相在灭国之后逃亡,至今不知所踪。

    刘邦礼贤下士,怎忍智者流落荒山,故而经过多方打听,方才知晓其居住在下邳,此人正是张芸儿的兄长张子房。

    本来刘邦欲要亲自接见,但九江诸事繁多,不可无主,便让卢绾和萧何前往相迎,张良久在山林,亦是想佐助明君,只不过一直在观察,没有行动罢了。

    秋高气爽,张良每日诵读《素经》,研究其中道理,卢绾和萧何五日方才赶到张良的住所,见到院内外整整齐齐,颇有几分佩服。

    萧何缓缓上前扣门,老管家从夹缝中观望,见卢绾两人穿着颇有儒家风范,当即开门迎入,率先开口道:“两位不知从何处来此,欲见我家先生乎?”

    “老伯有礼了,敢问此处可是张良张子房住所,吾等前来,欲见尊面,还望通融。”萧何很是知礼的说道。

    那管家颔首,随即将两人请进客厅,而张良正在偏房,听到外面细细碎碎的谈话声,有些好奇地走了出来。

    说来萧何和张良曾经有过一面之缘,当初攻打泗水郡的时候,萧何曾在韩国借粮,算是一面之交吧。

    萧何见张良出来,连忙上前道:“张兄,别来无恙啊,多年未见,君子风范依旧啊,实在让吾等奔波劳碌之人佩服。”

    “哪里哪里,萧公辅佐汉王,怎么会有时间来此荒山之中,莫不是倦了仕途,欲要成为山野村夫?”张良言语间颇有几分打趣地意思。

    卢绾在旁,见状当即上前,颇为恭敬地说道:“公在山中,知晓天下大势,吾等慕名而来,望先生出山佐助汉王,成就大业,坐享太平也。”

    随着卢绾话音落下,大厅内陷入了沉寂,此刻老管家已经将茶水煮好,张良随即示意两人坐下说话。

    不用其说,张良也明白,这两位重臣前来,定是邀他出山佐助汉王,但纵观当今天下,能够虎踞中原者,唯有秦楚两家也。

    然萧何不远千里前来,足见其诚意,张良也不好拒绝,倒不如借机询问几个问题,以观汉王之谋略。

    想到这里,张良低声说道:“公从汉家疆土而来,不知汉王所做何事?”

    萧何知其试探,立即沉稳答道:“先生有所不知,汉王自立足九江以来,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鸡犬相闻不断也,且汉王为人平和,隐而不发,乃蛟龙游于深海,雄鹰立于高山,不过待时而发也。”

    “然汉王有何打算耶?”张良继续开口问道。

    “迎立楚帝,指点江东,中原不可与之争锋,徐徐图之,方为良谋也。”萧何很是耐心地回答道。

    张良闻言,颇为赞同地点了点头,“公所言极有道理,然天下争兄,谋臣良将亦不可少,不知汉王招揽几何也?”

    “非某自夸,郦生、夏侯之辈皆谋臣也,周勃、樊哙皆良将也,尚且有审食其、曹参之辈为谋,此等带兵数万不足为虑也。”

    听到这里,张良微微皱眉,“郦生乃是大才,吾不敢多言,至于周樊之辈,用兵尚可,须人指点,否则无异于莽夫也,汉王这般求贤若渴,大有北上之意啊。”

    萧何在旁连连点头,“正是此说啊,殊不知吾等前来之时,项羽率军攻占齐国城池数座,大有灭国之意,不过由于吾王与楚帝来往甚密,项羽方才罢兵,然不过是几封书信而已,可见项羽对楚帝相当忌惮啊。”

    这个时候萧何与卢绾还不知道楚帝驾崩,项羽占领会稽的事情,说的都是月余前的旧事。

    张良倒是神情紧绷,脱口而出道:“楚帝危在旦夕矣!”

    “先生何出此言?”卢绾急切地问道。

    “两位有所不知,那项羽乃是匹夫,行事多有不解,今楚帝与汉王联合,南地皆无,但又无他法牵制楚帝,唯有除去后患,方为大计!”张良认真地说道。

    萧何与卢绾面面相觑,许久萧何才问道:“真如此说?”

    “楚帝在,天下不知,独有霸王知他敬他,如今楚帝不在,天下非秦,何人可与之比拟耶?”张良有些叹息地说道。

    三人畅聊数个时辰,不觉已至午时,萧何依旧有些试探性地问道:“先生可愿来九江,佐助汉王成就大业耶?”

    “先生若不去,某便不起!”卢绾见势,直接跪着说道。

    张良见状无奈,只得颔首道:“诸公不远千里而来,今有以情相邀,某若不去,愧对诸位啊,明日清晨,便往九江去也。”

    萧卢二人闻言大喜,遂命管家置酒设宴,与张良开怀畅饮,择日启程。

    汉王刘邦在九江没有等来萧何卢绾,却等来了吴苪,使得汉军大为惊讶,而且此刻的吴苪身穿缟素,明显是丧服啊。

    不仅如此,后方所有的士卒全部如此,夏侯婴在皋城外的关卡,见到此情此景,颇为惊讶,立即命人告知刘邦。

    皋城殿内,吴苪的缟素还未去掉,只见刘邦挽着其手,颇为安慰地说道:“今听公言,楚帝已遇不幸,乃楚国之大丧也!未曾想霸王竟做出如此伤天害理,大逆不道之事,吾等甚为痛惜!”

    “公前来意欲何为也?”

    不待刘邦说完,吴苪语气阴沉道:“霸王本为一地之王,而楚帝乃是全国之主,今以王弑主,古今所不耻也,望大王发兵,剿灭楚贼,匡扶楚国啊!”说着说着竟嚎啕大哭起来。

    曹参郦生皆在左右,见吴苪这般不觉动容,但是九江虽然富裕,但贸然进攻会稽着实不妥,还需三思行事。

    故而郦生率先说道:“启禀汉王、长沙王,今楚帝驾崩,群龙无首,或和衡山,或和彭城,衡山地危,彭城人恶,为今之计,先葬义帝,再行他事。”

    “诸多王侯碍于霸王颜面定然不肯收拾此等局面,大王可派一支兵马按照君礼将楚帝厚葬,以此聚拢民心,共讨霸王,方为上策!”

    “爱卿所言甚是,吴兄莫要如此,诸事还需细细商讨。”汉王亦是颔首道,吴苪这才稍微好转。



    第161章 汉王郴县祭义帝

    

楚国义帝涉水身亡的事情未过多久,天下皆知,秦君胡亥更是喜不自胜,立即召集群臣,商议伐汉之事,毕竟刘邦沉寂太久,也该小试牛刀了。

    扶苏此刻立在殿内,神情略微恍惚,在他看来楚国义帝身亡,远在江东,最多算是楚国自家的事情,诸王自行解决即可,无碍于秦国之事也。

    而今秦国突然出头,未免有些多虑了,想到这里,扶苏率先开口道:“今王侯并起,义帝虽崩,尚有楚汉,今吾等静观其变即可,无须出兵,最为稳妥。”

    胡亥闻言,略微颔首,然却又反驳道:“话虽如此,然义帝终究是天下之主,生时吾等不从,今已灭亡,当前往祭奠也,诸位以为如何?”

    “陛下所言极是也,当初义帝尚在之时,虽不能号令海内,然能聚合民心,使王侯虽有嫌隙却能外和,今义帝身亡,楚国失和,必将乱矣,此等时机,陛下宜选阵营,以求完全也。”陈平亦是认真说道。

    蒙毅在旁,听闻陈平所言,倒是点头道:“陈大夫所言极是,现如今天下纷乱,弱者如齐燕,强者如楚汉,义帝不在,吾等可借刘邦之手,灭掉项羽,岂不是美事一桩,况且秦楚讲和,楚汉未有此举也。”

    “此言正合朕意,诸君勿言,只是不知派何人前往吊唁最为稳妥耶?”胡亥有些无奈地说道。

    就在众人踌躇之时,王陵突然从队列中走了出来,当即躬身行礼道:“启禀陛下,微臣乃沛县之人,愿效犬马之劳前往郴县吊唁,观察楚汉形式,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谁知胡亥还未回答,栾步抢先答道:“启禀陛下,王陵父母尚在沛县,又随刘邦入九江,王内史恐有二心啊。”

    气氛瞬间尴尬,胡亥见状,略显宽慰地说道:“王爱卿此举朕不怀疑,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今日内史前往,至于尽忠还是尽孝,朕都不会怪他,忠臣可流芳百世,孝子亦可延绵后人,两者皆是美德,有何好说。”

    王陵闻言大为感动,当即再拜道:“陛下真乃明君也,微臣定不负所托,必回咸阳以呈形势!”

    诸事议定,胡亥亲自为王陵送行,其实他心中也不放心王陵,但是为了显示出帝王的胸襟,也只有如此,况王陵乃是刘邦旧友,若是见面,诸事可循序渐进,倒也不失为一条良策。

    反观九江,张良和萧何已经从下邳赶回,刘邦欲要为楚义帝发丧,今听闻张良前来,心中大喜,忙命人设宴款待,竟将吴苪晾在了一旁。

    不过为楚义帝发丧都是摆设,招揽人才才是主要目的,皋城殿内,刘邦刚打理好仪态,便有宫人禀告张良萧何已在大殿等候。

    刘邦闻言,如飞一般跑了出去,“子房来,吾大事可成矣。”张良也是被刘邦的举动吓了一跳,当即躬身行礼。

    “大王来迎,吾心不安也。”张良有些谦虚地说道,刘邦见状,直接挽手邀张良下榻,宫人亦是忙备茶水,萧何在旁无事,便行礼退下,处理政事去了。

    殿内,君臣相见甚欢,谈了些家常琐事之后,刘邦也逐渐严肃起来,稍微抿口温茶说道:“先生从下邳来,想必也知晓天下时势,今秦初灭赵国,势力大增,楚义帝身亡,项羽执牛耳也,吾身在九江,何以功成也?”

    张良见刘邦刚才还心不在焉,这会儿突然询问此等问题,便知其有雄心大略,遂平心静气道:“大王欲得半壁江山,还是巡游四海?”

    “若能巡游四海,何以在乎半壁江山,还请先生教我。”刘邦颇为谦虚地说道。

    如今已经身为汉王,自是想称汉帝,张良见说,略作思量道:“大王若得天下,需得民心,欲得民心,需安葬义帝,如此江东万民自然归附,项庄乃是无用之辈,今守会稽,早晚有失,大王可联合共敖,为义帝报仇,攻打会稽,此为一也。”

    “霸王知晓吾等出兵,定会前来攻打大王,待时大王可明面联合秦国,寻求庇护,暗则联合齐国,攻打彭城后院,据某所知,齐田横乃是壮士,不可不信,此为二也。”

    “衡山共敖,反复无常,秦国出兵必会借道,以共敖之性格,必会屈服,如此秦国为首,吾等请求结盟,平分楚地,况有长江之险,可与霸王势不两立,此为三也。”

    “然计策虽良,吾所忧者,有二也,其一,秦国不攻楚反攻汉也,其二韩信在燕国边疆,齐燕关系甚好,恐不发兵袭彭城,需高人前往游说也。”

    刘邦在旁,暗暗称赞,随即颔首道:“秦国不会攻打楚国,也不会攻打九江,然其会借道衡山,坐观局势。”

    “大王何以见得?”张良颇为不解地说道。

    “先生难道不知秦楚讲和,故而不会攻打楚国,然九江地势险峻,其若来,楚国若反悔盟约趁势攻打秦,虽背盟,然可伤秦之根基,殊不知谋杀义帝已经不仁,何况乎背信弃义也?”

    张良颇为同意刘邦所言,便不再多说,此为大观,然天下大势,瞬息万变,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