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仁,何况乎背信弃义也?”

    张良颇为同意刘邦所言,便不再多说,此为大观,然天下大势,瞬息万变,总而观之,事在人为。

    “大王英明,为今之计,还需发丧义帝,昭告天下,以明正义!”

    两人谈论半个时辰,方才同时出殿,汉王得子房,亦是如刘备得孔明,皆如鱼得水,本来刘邦是派遣军队前往郴县为楚帝下葬。

    但在张良的建议下,还是需要亲自前往,如此方才显得尊敬,更能让天下人知晓汉王是重情重义之人。

    郴县距离皋城不远,刘邦仪仗择日启程,而此刻的郴县还有许多楚军,不过都是楚霸王账下的人,今听闻汉王率军前来,皆各自散去。

    楚国大部分官员几乎全部都在郴县,汉王前往,全部授任与地方,汉王亦是白衣黑袍亲自为义帝哭灵三日,然后下葬郴陵,后又守陵七日,诸事妥当,又命人下诏,颁发天下,以示民心。

    这时王陵也从秦国赶到郴县,恰好与汉王相遇,两人虽是旧友,一人为秦臣,一人为汉王,不免有些尴尬。



    第162章 郦生用计为汉谋

    

郴县陵府厅内,王陵与刘邦对坐,当真是道不尽地感慨啊,两人各叙家常,刘邦继而开口道:“王贤弟在秦,何如在汉?”

    “各为其主,何来秦汉,今君在其位当某其政,愚弟为臣,当尊陛下,义帝亡命,故来吊唁,并无他事。”王陵缓缓说道。

    刘邦在旁随即置酒,犹如市井小民,挽王陵手叹道:“贤弟离家数载,只为一官半职,竟至于老母不顾,何其愚也,若非邻里周济,愚兄打点,母已不在也,今回九江,复归秦宫耶?”

    “愚弟身为秦官,无暇回乡,承蒙兄长照顾,感激不尽,不瞒兄长,愚弟此来一为吊唁,二为老母,望兄长宽恕,使母子相逢。”王陵颇为动情地说道。

    恰在这时,夏侯婴等人突然前来,刘邦以有要事相商,随口说了句,“贤弟若见老母,需往九江,恰巧愚兄也回,不如一起?贤弟以为如何?”

    王陵无可奈何,只得听从刘邦安排,夏侯婴突然进来,也不是没有事情,原来是刘邦已经将讨伐项羽的诏书散了出去,必须先回九江,以保无虞。

    反正为楚帝尽忠已经结束,逝者长眠,生者自有安排,现在的天下秦楚并立,齐燕汉略逊一筹,而秦虽说要参与秦楚,实际却在周旋灭燕而已。

    祭祀楚义帝结束后,刘邦便仓促回到皋城,王陵自然是跟了过来,毕竟老母尚在九江,岂能独自回秦复命,不见老母一面。

    刘邦亦不是薄情寡义之人,随即命人带王陵去见老母亲,至于大殿内,刘邦张良等人皆在,诏书已下,楚汉必战,然不能使秦独自得利。

    郦生在旁,思量片刻,最先开口道:“启禀大王,王陵此来,实乃大秦欲助吾等也,何不顺水推舟,以此为由呢?”

    众人不解,唯独张良摆手,“此番不可,若是以王母为要挟,促使王陵回咸阳,请求秦发兵的话,于情于理,颇不道义,况秦岂肯因一臣而发万兵。”

    “先生所言差矣,秦殿之中,蒯彻陈平皆是能人重臣,自然知晓王陵本是沛县之人,如此还派他来,定是彰显大秦国威,不以忠义而断孝义,王陵愿来,无非思念老母,今吾等侍奉其母犹如亲生,让王母言明,安忧王陵不肯为我大汉立功,以还老母在汉之情也。”郦生紧接着说道。

    刘邦眼神亦是飘忽不定,有些迟疑地说道:“公如此当真可行乎?秦君不似霸王,有勇无谋,此番派王陵前来,必会有万全之策啊。”

    哪知道郦生却有些不屑地说道:“胡亥小子,未满弱冠,安有谋略,此计扶苏所出,尚未可知也,大王不必忧愁,吾自去说也。”

    想来也别无他法,刘邦只得应允,反观王陵见刘邦准许,直接来到皋城西门,左侧有一间小院子,且有两名丫鬟服侍,王母正在院内乘凉,见王陵前来,不觉大惊,跌跌撞撞起身,不觉泪眼模糊。

    “吾儿安知有母也!”王母话语略带责备,更多的是激动。

    王陵见状,直接跪着王母面前,“儿不孝,未能尽孝床前,还请母亲责罚!”

    母子相见,泪如泉涌,许久方才稳住情绪,王母挽着王陵的手臂,缓缓向着客厅走去,丫鬟也是立即奉上温茶。

    王母抹去眼泪,略带颤音地说道:“儿啊,今已秋末,何至于此耶?母亲听闻秦国国君残暴无能,滥用奸臣,今来九江,可不返矣。”

    王陵在旁叹息一声,“母亲未出庭院,何以知天下事耶,秦君残暴,为何至于今日未灭,秦君无能,为何七王之兵尚不能下,秦君信佞,为何连灭三晋,母亲恐被人误矣。”

    “原来如此,那吾儿此番所谓何事?”王母有些好奇地问道。

    王陵稍微整理好情绪,缓缓说道:“儿奉秦君旨意,特来吊唁楚义帝,另外希望母亲与我同回咸阳,共享富贵也!”

    哪知道王母闻言,当即摆手道:“此地多是故人,咸阳乃是帝都,老身年纪已高,何以奔波劳碌,前往秦国也,既然汝已完成秦帝之事,早些回去复命才是,虽不处一国,功名利禄何其尊贵,老身虽死,也无憾事也。”

    “母亲欲要在九江颐养天年耶?”王陵有些诧异地问道。

    “樊哙、审家长子,卢绾皆是沛县之人,如今皆在,当初人言我儿叛楚归秦,吾本不信,今日回来,吾自是信吾儿之语,秦若暴乱,吾儿何至于秦,老身在此,有丫鬟侍奉,早晚寿终,儿莫忧矣。”王母语重心长地说道。

    就在这时,年过古稀的郦生突然来到院内,王母二人慌忙出来迎接,略微行礼道:“郦老前来所谓何事耶?”

    原来这王母的家院皆是郦生命人置办,平时也会差人送来补品,因此王母对其甚是感激,每次前来,王母皆是以礼待之,不敢有冒犯之处。

    郦生见状,脸色和气,拱手回礼道:“老朽无事叨扰,烦请王母不要介意,今听闻汝子从秦而归,特来拜见,协商诸事。”

    王陵闻言,亦是上前行礼,王陵在秦早就听闻郦生大名,今见他前来,王陵显得异常端庄,唯恐有失礼之处。

    郦食其饮茶毕,脸色和蔼道:“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然百善孝为先,忠孝相比,并无上下,然忠无事,则尽孝,孝无事,则尽忠,今秦君让汝归来,欲要全汝忠孝,在秦尽忠,在汉尽孝,岂不美哉。”

    “况楚义帝已经吊唁,王母年事已高,若弃母而投秦,天地不容,非君子所为,故而老朽愚见,不如留在九江尽孝,以全其美,日后再往秦国,亦无不可也。”

    王陵在旁,听其言语,颇有几分动容,但来时已经向秦君表明决心,且待自己不薄,若是久而不回,岂不失信于天下,且今回到九江,老母就在身旁,且古稀之年,若无子女陪伴,亦是被天下人耻笑也。

    就在王陵思索间,郦生又接着说道:“后生不必担忧,汝可前往秦国,劝秦军出兵助汉,待时秦汉讲和,忠孝自然两全。”

    “这,这恐怕不妥吧,兵者,凶器也,国之大事,某一人如何决断。”王陵踌躇道。



    第163章 王母识义至身陨

    

王母亦是识大体之人,见自己儿子面色略显尴尬,当即止住道:“郦老,吾儿见母心切,老身欲准备晚宴,诸事不如明日再议,不知两位以为如何?”

    “谨遵母亲之言。”王陵顺坡下驴地说道。

    郦生也算是狂儒,想来他们母子今日才得以相见,确实不该咄咄逼人,亦是颔首道:“母子相聚,至乐之事,老朽明日再来叨扰。”言罢便起身告辞,另派士卒把守。

    霎时间厅内只有王母二人,王陵神情略微缓和,有些无奈地说道:“母亲,此事为之奈何啊,诸国之争,何及于此耶?”

    王母亦是神情感伤,“吾儿所言极是啊,然为母何不为儿也,今日你且休息,明日定有万全之法,饭菜妥当,先去吃饭吧,莫要为此等小事忧心挂肠。”

    “本欲来看母亲,却让母亲担忧,实乃儿之过也。”王陵略显自责地说道。

    王母在旁,稍微拍了拍王陵的肩膀,示意其莫要再说这些子虚乌有的话,挽着其手向着院子内走去,丫鬟见状,便在院内的石台上摆起佳肴,颇与王陵儿时情景相似,初时沛县王陵也算是富庶子弟,王母也算得上士族闺房,故而其母颇有大义,今见此景,王陵不觉泪湿衣襟。

    “儿啊,这九江地处南方,鱼米丰厚,往日你爱吃鱼,我特意让人熬了一锅鱼汤,你先尝尝。”王母说着就为王陵盛取一碗。

    王陵见母亲这般,心中何尝不想留下陪伴母亲,只是秦君也待他不薄,故而抉择两难,王母见状,并未开口,依旧保持和蔼的面色。

    佳肴殆尽,王陵最终还是忍不住问道:“母亲久居此地,倒也无妨,然今日郦生前来,所言不善,大有以母为挟持之意也。”

    “吾知也。”王母很是低声地说道,紧接着又是一阵沉寂。

    饭毕,王陵心中沉闷,便早早回房休息去了,反倒是王母看着王陵的房间,有些叹息地说道:“儿啊,为娘的只能如此了,望你在秦好生为官,亦不能辱没王氏家风。”

    次日清晨,王陵早早起床,本欲去王母房中请安,未曾想刚洗漱完毕,便看到丫鬟神情惊恐,向王陵这边跑来。

    “大人,不好了,老人家自缢了!”那丫鬟声音很大,王陵眉头微皱,似乎有些怀疑,毕竟是昨日刚来,喜不自胜,何至于今日自缢。

    “小小丫头!休要胡说!”王陵当即斥责道。

    那丫鬟见状,直接跪下叩首道:“非奴不逊,实乃事实也!望大人息怒!”

    王陵这下是彻底乱了身,有些仓促地跑向王母的房中,此刻王母的尸体已经放下,脖子处有深褐色的印子,旁边还有一封家书。

    旁边的丫鬟见王陵过来,心中惶恐,颤颤巍巍地将家书奉上,“大人,此乃昨夜老人家留下的帛书,还请大人细看。”

    此刻的王陵心中依旧是不明白,为何自己的老母亲会突然选择自缢,只得努力缓和情绪,长舒一口气,有些沉重地接过家书。

    其言曰:“吾儿承启,昔汝父为豪绅与县中,以布为商,积攒家业,迎吾于沛县,共持家业,方使得王氏渐兴。”

    “然官员横行,家业怠失,时值乱世,尚且可苟活,母贤子敬,汝父尝言,“犬子性劣,尚知孝义,家门不幸之大幸也,吾业虽广,自叹不过一县,望儿以乱取势,效不韦之风,吾之愿也。”

    “汝十五,汝父卒,汝尚能持家立业,吾甚喜,后果遭丧乱,家道中落,汝随汉王起兵,虽随秦国,亦父之所望也,吾为妇人,不言明路,今汝有所觉,心念秦帝,自知忠孝不能两全,暗暗喟叹,吾不忍也。”

    “今吾老困昏鸦,不久于世,岂能因一母而废子之业也,深思良久,方有此决,为人母者,当如此也。”

    “昔年吾为周氏,居于沛县,父母相敬如宾,吾从而知之,虽不言孰与孰欲,然常言,子幼父为之,父老父为之,虽违背道义,然情理使然,观者不允,行者心明,故而望儿莫要悲伤,早日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