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亲自出门把李邦华迎进来,赵瀚又给老先生倒茶,问道:“孟暗先生可是想家了?”
  李邦华懒得绕弯子,直接问道;“你打算什么时候攻略州府?”
  “两三年之内。”赵瀚说道。
  李邦华又问:“占据江西之后,准备攻打哪个省?”
  赵瀚回答说:“福建和广东。”
  “不去打南京?”李邦华的表情有些玩味。
  赵瀚好笑道:“我打南京作甚?就算能打下来,也会变成天下第一号反贼。”
  李邦华说道:“你若能独占江西,早就是天下第一号反贼了。”
  “不一样的,”赵瀚辩解道,“只要我不打南京,不去碰江浙一带,甚至不碰湖广,朝廷的首要征讨目标,就肯定是西北那些流贼。崇祯皇帝若敢调集大军征剿江西,半年之内打不下来,流贼和鞑子就能攻破京师!”
  这个说法,李邦华非常认同。
  江西距离北京太远,而流寇和鞑子又太近。崇祯只要脑子还清醒,就得先把江西放一边。
  李邦华又问:“占据福建和广东之后呢?”
  赵瀚回答道:“巩固三省地盘,开海贸,练火器。若是有空,把广西也收了。”
  李邦华突然起身,在房里走来走去,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又似乎在纠结着什么。
  来回踱步好半天,李邦华问道:“你觉得朝廷能剿灭流寇吗?”
  赵瀚回答说:“流寇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山西、陕西连年大灾,朝廷还在继续征收赋税,农民哪里能活得下去?除非把两省农民全部杀光,否则流寇永远都剿不干净。”
  事实上,北方的某些情况,比赵瀚想象中更加严重!
  崇祯还没登基,北方就已经烂透了。
  天启七年,吴应箕曾记录他的见闻,大致内容如下——
  出河南真阳县城,连续走了四十里,沿途田亩全部抛荒,地里长的都是杂草。
  吴应箕问车夫:“本县的土地,像这样抛荒的有多少?”
  车夫回答;“十有八九。息县那边要好得多,抛荒的土地只有四五成。”
  来到驿站,吴应箕又问驿卒:“本县百姓为何不种地?”
  驿卒回答:“本县多养马户,马政徭役严苛。服役者不能承担,只能逃往他乡。人不在了,赋役还在,官府施行连坐法。一户连坐十户,邻居连坐完了,又连坐亲戚。富户交钱应役,穷人只能逃跑,全县都逃得差不多了。”
  吴应箕感到非常奇怪:“逃跑之前,为何不卖地呢?”
  驿卒回答:“马政徭役,会转给田主。本县田亩,无人敢买,只能抛荒。”
  然后又说起其他苛政,再论及本地官员。从知县到知府,很多不是进士出身,多为贡举买官而来,上任之后立即盘剥,否则很难收回买官的成本。
  一个富裕大县,被搞得八成以上土地抛荒!
  非但佃户过不下去,自耕农和小地主都得逃跑。而那些大地主,也不敢侵占土地,粮食收成还不够承担马政徭役。
  因此,当西北流寇进入河南,很多河南百姓也自发起义。
  不是被裹挟的,而是自发起义!
  山西同样如此。
  在陕西流寇进入山西之后,短短半年时间内,山西本地的起义军数量,就已经远远超过陕西。
  这种情况,李邦华怎会不知道?
  朝廷很多官员都知道!
  李邦华拿出一封信件,交给赵瀚说:“你派人去吉水谷村,把信交给我的父亲。”
  赵瀚高兴道:“一定办妥!”
  “说吧,让我做什么。”李邦华直来直去道。
  “正好有件棘手的事情,”赵瀚把缺粮状况说明,拱手作揖道,“向富户借粮之事,就拜托先生了。他们暂时不太信任我,想必先生出马应该没有问题。”
  李邦华笑道:“聪明人都会信。你若是不想归还粮食,那还借什么?直接抢就可以了。”
  除了向地主借粮,赵瀚还想找官府借粮。
  泰和、安福两县,都有流寇、流民存在,官员和士绅皆如履薄冰。
  那就让他们筹集钱粮,赵瀚负责把流民带走——赵瀚得了粮食和人口,流民可以安居乐业,官府和士绅不再担惊受怕。
  不是双赢,而是三赢,多么划算的买卖!


第122章 【借粮】
  李邦华的影响力,在本地士子中非常惊人。
  他一旦表明自身立场,许多不愿从贼的秀才、童生,也都纷纷挺身站出来追随。
  反正李邦华名气大,天塌了有他顶着!
  几天时间,粮行团队就组建完毕,以李邦华和本地士子为主。费纯当然也全程参与,主要是跟着学习,同时负责监督账目。
  这么重要的事务,交给一群本地士子,实属人才短缺的无奈之举。
  等赵瀚把自己人培养出来,到时候就可以打开杀戒了。具体杀多少,全看李邦华的约束力,看有多少人吃了熊心豹子胆胡来。
  “唉哟,孟暗先生大驾光临,真令寒舍蓬荜生辉。”萧万全大笑着迎接。
  李邦华抱拳道:“萧朋友过誉了,鄙人不过一老朽耳。”
  “哪里,哪里,孟暗先生快请进。”萧万全笑呵呵道。
  相比起从前,萧万全家中非常冷清,只剩下几个丫鬟婆子。全部改签雇佣合同不说,还得涨工资才行,因为以前给得实在太低。
  两人寒暄几句,李邦华就说明来意。
  萧万全说道:“敢问,在这粮行里存粮,年利是几分?”
  “一分利。”李邦华说。
  “才一分啊?”萧万全颇为失望,他以前借粮给佃户,那都是利滚利各种翻的。
  李邦华说道:“有利息已经不错了,粮行为你们储存粮食,各种损耗还没收保管费呢。”
  “那是,那是,”萧万全又问,“粮行如果借粮给佃户,又是几分利息?”
  李邦华笑道:“一分二厘。”
  萧万全惊讶无比,说道:“粮行岂非要亏本?”
  李邦华说:“赵总镇开设粮行,本就不是为了赚钱,只为给升斗小民留条活路。”
  “赵先生仁义,就是……”萧万全面色迟疑。
  李邦华起身拱手:“既然萧朋友为难,那鄙人就不叨扰了。告辞!”
  萧万全猛地站起,连忙说:“不为难,不为难。”
  “萧朋友果然是聪明人。”李邦华面露微笑。
  萧万全想得太多了,他知道赵瀚缺粮,害怕把赵瀚逼急了,直接就来个杀人抢粮。
  再守规矩的反贼,归根结底还是反贼!
  李邦华表现得越无所谓,萧万全心里就越害怕,生怕是引蛇出洞拿他开刀。
  萧万全愿意借粮,纯粹是赵瀚握着刀把子。
  而让李邦华亲自出面,无非是令地主们安心,这粮食不会有借无还,老李同志还是很有信用价值的。
  李邦华连续拜访好几个村落,大部分都愿意借粮。
  然后,老李的骚操作来了……
  由于粮行的仓库不够用,那就暂时留在地主家不动。
  哪个镇的百姓缺粮,就由该镇的户科出面,联系粮行人员一起去地主家。需要借多少,就从地主家拿多少,以借粮日为起始日期,给地主开具存粮票,同时给农民开具借粮票。
  粮行等于空手套白狼,仓库都没有,只出工作人员,就左手倒右手,平白赚到两厘利息的差价。
  但是,这个中间商非常重要。
  如果直接由地主借粮,年息怎么可能才一分二厘?月息三分那是仁义价,月息五分、七分都有可能!
  为啥明末的各村镇,都有钱粮铺存在?
  一是为了放高利贷。
  二是给农民兑换银子,一条鞭法只收银子,从中可以赚取巨额利润。
  当然,一条鞭法没有严格施行,许多地方的杂派税项,依旧在向农民直接收粮。这也是吏员牟利的重要手段之一。
  被李邦华这么一搞,地主们恨得牙痒痒,今后别想放高利贷了。
  “哥哥,这李先生可真是绝了,”费纯兴高采烈道,“我还在头疼,上哪儿找仓库存放粮食。嘿,李先生一出马,直接把粮食存在地主家。一来不需要那么多人手,二来没有粮食存储损耗,三来还省了许多存粮的利息。”
  李邦华整顿天津新军,接着又整顿京营部队,虽然得罪了无数权贵,却把各路人马收拾得服服帖帖。
  几个乡下地主又算什么?
  简直杀鸡用牛刀。
  “李先生确实有手段,”赵瀚赞许了一句,立即又说,“不过这只是权宜之计,等今后腾出手来,还是要自建粮仓钱库。否则,地主怨恨日深,咱们也手中无钱粮。”
  费纯感慨道:“能有权宜之计就不错了,前几天差点把我给愁死!”
  赵瀚拿出几封信,说道:“正是用人之际,本来不想让你去,但派别人做事我又不放心。这封信交给吉水李先生的家人,另外几封信你带回铅山那边,帮我跟如鹤回去看望一趟。”
  “那可好。”费纯也有些想念父母。
  费纯带上几个随从,坐船直奔吉水而去。
  费如鹤、黄幺也带兵坐船出发,一南一北去找官府借粮。
  为了方便跟知县打交道,左孝良跟着前往泰和县,萧焕跟着前往安福县。
  ……
  泰和知县叫刘太垣,崇祯四年的三榜进士。
  这官并非买来的,是朝廷正经任命的,因此不用急着偿还买官贷款。
  总得来说,刘太垣官声还不错,只顺手贪污几个而已,没有疯狂盘剥治下百姓。
  谁知,庐陵县出了反贼,巡抚还跑去清剿,把禾水以南的反贼逼成流寇,一股脑儿的涌进泰和县劫掠。
  这些家伙杀害地主,霸占地主的大宅,抢劫钱粮还不走了,似乎有变成坐寇的趋势。
  “县尊,士绅乡老们,联名请求征募乡勇剿贼。”县丞张淮南说道。
  作为一个新手知县,刘太垣连师爷都没请。他叫苦不迭道:“解巡抚剿贼,都已兵败身亡,我又如何能剿得贼寇?且等新任巡抚到了再说吧。”
  张淮南提醒说:“县尊,只要有钱粮,反贼便可以剿。”
  刘太垣惊问:“难道,张兄竟是知兵之人?”
  张淮南感觉心里好累,新手知县经验不够,必须把事情给说清楚:“县尊,钱粮可以先收着,乡勇也可以先练着。至于剿贼,可伺机而动。万一新任巡抚,也是个有能力剿贼的,县尊早早做了准备,还能得到巡抚的赏识。”
  刘太垣怔了征,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多谢张兄提醒!”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做了县令,又初逢反贼闹事,确实需要积累经验。
  捞钱的经验!
  “县尊,不好了,反贼杀来了!”老吏慌张跑来禀报。
  刘太垣吓得浑身哆嗦,忙问道:“反贼到城外了?”
  老吏回答:“坐船来的,还在赣江里泡着,派了个贼官来叫城。”
  刘太垣连忙跑去城楼,果然城外只有个书生,而且江上只有反贼的一条船。
  “吊他上来!”刘太垣下令。
  左孝良坐着箩筐登城,拱手作揖道:“晚生左孝良,拜见县尊。”
  刘太垣拱手道:“阁下也是读书人?”
  左孝良家里没几口人,干脆使用本名做贼,他说:“惭愧,晚生只是个秀才。”
  刘太垣痛心疾首道:“既是秀才,何以从贼?”
  左孝良说:“吃不饱饭。”
  “呃……”刘太垣不知该怎说下去,这个从贼理由太扯淡了,同时也太理直气壮了。
  县城张淮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