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日开张,准备不足,”徐颖喊道,“黄贵,来六碗油辣子面!”
  这两个厨子,都是赵瀚亲自培训过的,传授了十多道招牌菜。
  “嘶,好辣!”
  “辣得好痛快。”
  “这面真是绝了。”
  “……”
  六个混混一边喊辣,一边又叫爽,江西人果然有吃辣的基因。
  徐颖趁机套话:“小弟初来乍到,不知本地规矩。附近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有哪些需要小心伺候?”
  混混头子笑道:“这头号人物,自是咱们萧四爷,城西到城南的牛马(混混)都归他管。普贤寺外的周老爷,也算一号人物,他女儿是都司老爷的第六房小妾。还有广源门的刘老爷……”
  一番打听之下,套出不少消息,但都是城外的市井情况。
  吃完一碗面,混混们闹着没吃饱,徐颖连忙让伙计续面。这些家伙饱腹之后,也不愿给钱,只笑道:“掌柜的,你这里的面好吃,兄弟下回还来,今天就先挂账。”
  挂个鬼账,明摆着不给钱。
  徐颖笑道:“好说,好说,各位哥哥慢走。”
  转眼开店半个月,食客渐渐多起来,而且好些回头客,六张桌子能坐满四张。
  与此同时,徐颖自己经常进城,在府学和县学各种溜达。对外宣称自己叫黄颖,是庐陵县的秀才,父母兄弟都被反贼杀了,他只带着几个家奴逃出,辗转来到南昌讨生活。
  徐颖本来就颇有才华,一来二去,竟交到几个朋友。
  然后……
  “仲聪贤弟,这位是你的同乡萧举人。”一个府学朋友帮忙介绍。
  萧谱允抱拳说:“鄙人萧谱允,字信之。”
  徐颖连忙回礼:“黄颖,字仲聪。”
  萧谱允问道:“在下天启七年中举,不知贤弟哪年进学?”
  徐颖回答说:“崇祯四年进学。”
  一个举人,一个秀才,也扯不上什么关系。
  而且庐陵县的进士数量,仅次于吉水县,举人、秀才更是数不过来,互相之间不认识很正常。
  萧谱允说:“贤弟,我在南昌办了个‘还乡会’,会员皆为庐陵、吉水、安福三县的读书人。明日便在普贤寺聚会,你也一起来吧,咱们应该齐心协力剪除赵贼!”
  徐颖愈发心虚,硬着头皮答应。
  第二天,徐颖来到普贤寺,发现到场者竟有三十多人。其中举人一个,秀才十三个,剩下的都是童生。
  徐颖只敢说自己家在天河镇,那里属于费映珙的地盘,位置偏远应该碰不到“同村”。
  “天河镇也被赵贼占了?”
  一个秀才突然开口,却是黄老爷的儿子黄顺理。这货拱手说:“在下黄顺理,赵贼起事之后,第一个杀的便是我父亲。”
  徐颖惊出一身冷汗,叹息应对:“唉,天河镇就在黄家镇旁边,虽地处大山之中,又怎有幸免之理?”
  “这赵贼实在可恨,只叹钱粮没有带出,否则我定要募兵杀回去!”另一个秀才捶胸顿足。
  萧谱允说道:“介吾兄,因之兄,如今已投奔李巡抚麾下。前几日,我去了一趟都昌县,都昌反贼已时日无多。只待都昌贼灭,李巡抚、王兵备定然南下征讨赵贼!”
  “陈御史那边如何反应?”有个秀才问。
  萧谱允说道:“巡按老爷已送出奏章,他说要如实禀报贼情。陛下若是知道此间事,知道江西已陷落数县之地,定然让广东、福建之兵来围剿!”
  这是肯定的,如果只有赵瀚,或许不会惊动外省。
  但南赣、南丰、铅山、龙泉皆反,起义军可谓遍地开花,那就必须借助外省的客兵。
  “太好了!”众人欣喜不已。
  外省客兵,来到江西肯定烧杀抢掠,但关这些读书人屁事?
  他们都属于顽固派,家里的田产和钱粮被抢光了,客兵屠杀百姓再狠也不关他们屁事。
  这个“还乡会”太有意思了,半个月聚会一次,各自交流最新消息,简直就是天然的情报站。
  众人在普贤寺里吃斋饭,下午吟诗作对,临近傍晚才散去。
  徐颖正待离开,黄顺理突然追上来:“仲聪贤弟,我在黄家镇,你在天河镇,咱们的老家挨得很近。如今又都受难来到南昌,如此缘分,今后可要亲近亲近。”
  “正该如此。”徐颖顺着对方说。
  两人结伴离开寺庙,黄顺理问道:“贤弟也姓黄,咱们该不会同宗吧?”
  徐颖回答说:“我家先祖,是从府城迁去的,族谱也没带出来,这个还真说不好。”
  “贤弟住哪?”黄顺理又问。
  徐颖回答说:“进贤门外,离城门半里路呢。”
  黄顺理说道:“那边可偏得很,往南二三里,到处都是坟地的。”
  “也没带几个钱,只能住穷地方。”徐颖说道。
  “唉,我又何尝不是如此,”黄顺理叹息道,“为兄逃离府城时,本还带了家奴。刚走到码头,小厮就串通妾室私奔了,都是喂不熟的白眼狼。我这些年,只有一个子嗣,还没到南昌也病死了,如今只有夫人不离不弃。”
  徐颖安慰道:“兄长节哀。”
  黄顺理抹着眼泪说:“实不相瞒,近日都快无米下锅了,手头着实紧得很,不知……不知贤弟……”
  徐颖顿时笑道:“这个好说,随我回家取银子便是。”
  黄顺理本来就穷,在吉安因为逛窑子钱不够,还曾被老鸨扣下来逼债赎人。如今没了家里接济,身边的小妾、丫鬟、小厮都跑光了,只剩一个正妻还跟着受苦。
  这货来到南昌之后,只能到处找人借钱,“还乡会”成员都被借过,现在一个个都躲着他。
  眼见黄顺理追着徐颖离开,其他士子都会心一笑,幸灾乐祸又有人要当冤大头。
  回到租住的小院,天色已然黑透。
  黄顺理满心欢喜的跟进去,迎面撞上已经从店里回来的黄大亮。
  “三……三少爷!”黄大亮惊道。
  黄顺理却对黄大亮没啥印象,迷糊道:“你是……”
  徐颖感觉要露馅,立即打手势,萧志忠从背后一刀劈下,又补两刀将黄顺理砍死。
  徐颖吩咐说:“把他身上值钱的东西,全都扒下来,尸体半夜扔去街巷。”
  回到房中,徐颖心头怦怦直跳。换了好一阵情绪,才翻出密码本写信,内容为:“巡按上奏,皇帝知情,或联省围剿。都昌义军,时日无多。”
  第二日早晨,徐颖出门不远,就看到许多人围着黄顺理的尸体。
  甚至有官差来了,正在询问情况。
  徐颖猛地扑上去,嚎啕大哭道:“兄长你死得好惨啊,我就不该借银子给你,让你被歹人给盯上了!”
  “你跟他认识?”官差问道。
  徐颖擦着眼泪说:“好叫差爷知晓,我与兄长,皆为庐陵县秀才,昨日还对了族谱,实乃同宗兄弟。可恶的庐陵赵贼,杀了我与兄长的家人,咱们只能逃到这南昌避难。没成想……没成想,兄长手头拮据,我便借了他五两银子,他出门时还欢喜得很,谁料竟然惨遭不测……呜呜呜呜呜……兄长啊,你死得冤枉啊!”
  还乡会的成员,也陆续得到消息,对黄顺理毫无同情。
  实在是这货到处借钱,已经搞得人嫌狗弃,死了倒还能清净一些。
  徐颖为了彰显自己的仁义,还把黄顺理的妻子借来照顾。
  这妇人姓刘,年仅二十一岁,生得美貌端庄。是从邻乡嫁来的,在黄家镇也没住几天,就随丈夫搬去府城过日子。
  就连黄大亮等人,也只远远见过两次,倒不怕露馅被认出来。
  得知徐颖把黄顺理的遗孀接去照料,一些士子觉得徐颖重情重义,也有些士子暗地里讥讽兼羡慕——那小寡妇可美得很呢。
  不论如何,徐颖在“还乡会”出名了,各种聚会必然邀请他。


第142章 【大同分田论】
  清晨。
  几个佣工正在清扫积雪,亲卫副队长刘柱匆匆跑来。
  “总镇,有百姓来送冬牲,都说了不要的,他们还赖着不走。”刘柱说话时愁眉苦脸,语气中却带着自豪得意。
  冬牲是地主盘剥佃户的手段,趁着冬至节日,强迫佃户送礼,而且必须是家禽家畜。
  而今,府城附近的军户,在分田之后彻底翻身,主动带着礼物,跑来给赵瀚庆贺冬至。
  赵瀚说道:“去跟百姓说明白,不准给当官的送礼。硬要给的,就让他们送去济养院,放下冬牲就走的,也一并送到济养院去。”
  “遵命!”刘柱小跑着离开。
  每个镇都有济养院,规模也不大,运转得还可以。他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比如给士卒制作布鞋,缝制一些军用棉衣等等,许多城市游民也做鞋卖给总兵府。
  费如兰手拿一件大氅,追出来喊道:“把这个披上,今天冷得很,可别着凉了!”
  赵瀚笑着转身,费如兰已走到跟前,麻利的帮赵瀚套上大氅。
  这是一种对襟罩衣,费如兰亲手缝了件鹅毛大氅。赵瀚穿上之后,感觉又暖和又轻便,颇有羽绒服的味道。
  踱步走到前院衙门,李邦华已从吉水回来,正在等着开会。
  咱们之前说过,明代县试的人数之最,是江西临川县一次考试就有上万人参加,还全是没考上秀才的学童和童生。
  吉水县的士子质量更高,不过碍于耕地面积,读书人没有临川县那么多。但是,总数十二万人的吉水(不含县城),读过四书五经的士子也有四五千,把识字几百的算上能直接破万,就连一些佃户子弟都认得几个字。
  顺便一提,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导致江西读书人减少,进士数量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明代中前期,大量江西贫寒子弟考取进士。到了明末,江西的寒门进士已经非常稀少。
  李邦华出面号召之后,无数底层士子投靠,“人才”已经多到爆炸。
  为了防止分田作弊,吉水县的士子,被调去安福县协助分田。而安福县的士子,则被调来吉水这边协助分田。
  往往是一个宣教官,带着几个新投靠的士子,分担到各村落组织分田。如此情况,迅速就将两县的分田工作完成,接着便是组建两县的农会。
  “总镇!”
  众人起立。
  赵瀚抬手道:“都坐吧,各自说说情况。”
  陈茂生率先发言道:“现在咱们不缺读书人,特别是童生和学童,学过四书五经那种,多到完全没有职务来安排。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不信天下大同,做事也经常不守规矩。我认为,应该把白鹭洲书院,改名为大同书院,专门给守规矩的读书人上课,结业之后再分派职务!”
  李邦华立即说道:“我同意办学传授大同思想,但白鹭洲书院不能改名,否则定会激起士子的抵触。”
  “书院名字就不用改了。”庞春来也说。
  “那便不改。”赵瀚笑道。
  但凡是正经读书人,都对白鹭洲书院有感情,那可是出了文天祥等诸多先贤的地方。
  陈茂生只能坐回去,他戏子出身,思想特别激进。
  赵瀚想了想:“我来做书院山长,但只偶尔过去讲课。李先生为书院副山长,也是有空过去看看。陈茂生为司业(教务主任),主管书院的具体事务。对了,那位王知县,在乡下转了一圈,回到府城有些别扭,也让他去书院做教授吧。”
  “哈哈哈哈!”
  众人发出一阵哄笑。
  原庐陵知县王调鼎,愿意从贼,又不愿从贼,扭扭捏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