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请讲。”赵瀚感觉有些意外。
  萧时选说道:“就拿方程式举例,只论复杂方程组的计算,用天元术配合算筹,许多时候是更容易计算的。但在下笃定,即便天元术算起来更方便,今后也肯定被方程式算法所代替。”
  用算筹来解天元术,只要入门之后,很多时候真比解方程式更轻松。
  赵瀚问道:“为何如此说?”
  萧时选开始侃侃而谈:“天元术和方程式,最大的区别便是未知数。《九章算术》求禾一篇,其实就是用文字描述三元一次方程组,只是没有代数符号和运算符号。古人将这些符号省去了,直接用算筹(摆出矩阵)来表达。有一奇书叫《东平算经》,现今早已失散,但可从李冶之著作推测一二……宋代的秦九韶,已经使用双线、单线等符号来代表加减乘除……”
  赵瀚非常认真的仔细聆听,虽然这些古代算书和数学家,他其实连听都没听过。
  根据萧时选的阐述,赵瀚大致弄懂了,古代有本《东平算经》,以“仙、明、霄、汉……逝、泉、暗、鬼”等十九字,来代表未知数次幂。若再加上甲乙丙丁,就能用算筹矩阵表达十九次方以内的方程式。
  南宋时期,秦九韶创立运算符号。
  然而,金、元两国的入侵,导致宋代的数学发展戛然而止。
  虽然元代数学家搞出四元术,看似比宋代的三元术进步,但从数学本身而言是一种倒退。
  因为路子走歪了,越来越忽视未知数,越来越忽视算式表达,而且完全舍弃运算符号。天元术彻底沦为机械运算,可以理解成数学家编出某种程序,后人直接用这个程序去解题便可。
  金国数学家李治,害怕学渣看不懂程序,专门写了一本《测圆海镜》,强行赋予算筹矩阵以实际含义,这等于让数学脱离抽象运算。
  萧时选在领略现代方程式之后,立即察觉到中国数学走偏了。
  若以几百年后的眼光来看,从汉代到两宋,中国数学的发展路线都没大问题,还存在发展出更高等数学的可能。
  然而金国、蒙古的入侵,导致数学思想大退步。
  好不容易在明末引入欧洲数学,满清又来搞一次,彻底阻断了中国数学的发展。
  萧时选说道:“传统天元术,解四元已是极限。而总镇之数学,有着无穷之可能。”
  赵瀚这个文科生,早把高数忘得差不多了,他汗颜道:“我只是提出些粗浅的想法,天赋有限,数学发展还需天下人共同努力。”
  萧时选这个书呆子,竟似突然会拍马屁:“燧人氏钻木取火,亦是粗浅,何曾薄其功德?”
  “哈哈哈哈,”赵瀚取出徐颖送来的《数学》、《几何》,递给萧时选说,“从明年起,各级学校皆须学习。《数学》的前面部分没有问题,你可将自己发现的定理公式,编进《数学》的后半部分。今后若开科取士,数学亦为必考之科。”
  萧时选闻言大喜,小心翼翼捧过书稿,拱手说:“在下必定竭尽全力编书!”
  赵瀚问道:“君籍贯何地?”
  萧时选回答:“泰和县。”
  泰和县被反贼赛吕布祸害得不轻,士绅豪族要么逃、要么死,赵瀚也就不再盘问对方的来历了。
  “可缺银子?”赵瀚又问。
  萧时选回答说:“并不缺钱,家人回到泰和县,拿回了三间商铺、一间榨油坊。家父也在安福县任刑房主事,在下寄居姑父家中并无不便。”
  赵瀚想了想说:“这样,我给你一个官职,挂在宣教司为数学博士,按县丞的品级领取俸禄。今后你安心钻研数学,不必再管什么日常琐事。”
  “多谢总镇!”
  萧时选非常高兴,他从小喜读闲书,一直不被世人认可,而今却在赵瀚这里获得重视。
  更让他兴奋的是,以前只有五经博士,现在任命他为数学博士,明显是将数学当成与五经同样重要的学科。
  两人直聊到总兵府下班,少女们都快听睡着了,又不敢提前自行离开。
  最后,赵瀚亲自将萧时选礼送出门,让总兵府的官吏纷纷侧目。
  等那对表兄妹走了,赵贞芳才笑着说:“二哥,我这回是不是立功了?”
  “记你一大功。”赵瀚高兴道。
  费如梅则很疑惑:“懂算术也是人才吗?”
  赵瀚说道:“此人可不仅是懂算术,年纪轻轻便有如此学问,未来定然成为一代数学大家。”
  对于中国数学的发展,或者说科学的发展,赵瀚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只要把数学纳入科举,以中国的人口基数,以国人的聪明才智,定然能够赶超欧洲那边。
  现在要做的,就是播撒种子,小心翼翼培育幼苗。
  回到内宅,还不到时间开饭。
  费如兰笑着迎接:“今天遇到什么好事,竟然脸含喜色。”
  “这你都能看出来?”赵瀚也忍不住笑了,“得到一个青年俊才,故而欣喜。”
  赵瀚这边高兴得很,崇祯却被财政搞得焦头烂额。
  年底终于让他找到下手的地方,因为盐税又没有收齐。
  自崇祯登基到崇祯六年,全国盐税积欠三百二十余万两,仅两淮盐税就积欠二百多万两。当时勒令各省赶紧补足,如今三年期限已到,有些省份还是没足额补上。
  狠狠查处!
  同时,今年的赋税也一塌糊涂,因为到处都在闹兵灾,地方官总是请求先拖欠一年。
  遭了兵灾就不征税?
  那朝廷拿什么钱练兵剿贼!
  于是,像河南、湖广、南直、江西、广东等省份,一边闹着反贼,一边被朝廷催税,只能加紧盘剥百姓。
  至于陕西、山西二省,崇祯都不好意思催了,这两个地方已经连续十年大旱。
  转眼进入崇祯十年,朝廷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大量催税御史。
  崇祯也被太监搞怕了,不敢再让太监收税,这次的税使全是七品文官。
  与此同时,浙江左布政使姚永济,湖广左布政使曾道唯,苏州知府陈洪谧,扬州知府韩文镜,淮安知府周光夏……因为无法缴足赋税,剥夺品级,剥夺职务,但继续做事,直到把赋税交齐了再恢复官职。
  自以为成功开溜的丁魁楚,因为江西赋税拖欠多年,依旧被朝廷追责。这货告老还乡,刚过完元宵节,就被逮去北京下狱问罪。
  然后,崇祯和赵瀚,一起傻掉了。
  全国各地春旱严重,今年注定是个大灾年。
  赵瀚这边,江西全境大旱。
  自开春至春耕结束,江西各府滴雨未下,各地官吏甚至开始祈雨。
  事实上,江西去年就有旱灾,《明史》里只有一句话:“九年……江西亦饥。”
  崇祯十年,陕西、山西就不提了,最恐怖的是蔓延到浙江,那可是天下财赋重地:“十年,浙江大饥,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后面还有:“十二年,两畿、山东、山西、陕西、江西饥。河南大饥,人相食。”
  这是一场全国性的大旱灾,史称“崇祯大旱”,江西的旱情会持续三到四年。
  考验赵瀚的时刻到了,灾情远比官兵难对付。


第216章 【游山玩水】
  天灾人祸,向来连在一起。
  单论去年的旱灾程度,山西、陕西其实较轻,但带来的饥荒却最为严重。
  去年干旱重灾区是哪里?
  若按后世的行政区划,有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东部和整个浙江!
  这些地方都相对富庶,因此在史书里面,崇祯九年的南方没有闹大面积饥荒。
  但是,去年全省大旱的浙江,今年又持续性旱灾。虽然旱情相比去年较轻,浙江百姓却扛不住了,因为布政司在加紧催税。
  浙江左布政使姚永济,也是迫不得已。他去年上报灾情,皇帝根本不信,居然夺官留任,不把赋税交上去就要革职!
  吉安,总兵府。
  赵瀚在春耕会议上做出指示:“各地官吏,宣教员,农户成员,还有军队,全部抗旱救灾!”
  李珂弱弱地说:“总镇,要不你亲自祭天祈雨?”
  “祈什么雨,有那钱财,还不如拿去赈灾!”赵瀚一口拒绝。
  庞春来说道:“祈雨也是可以,不为感天动地,只为凝聚人心。”
  “总镇不信,官吏和百姓却信。”李邦华附和道。
  赵瀚想了想说:“众志成城,便是凝聚人心。至于祈雨,北方连年大旱,朝廷君臣怎么没把雨水祈来?传令各地主官要员,今后但有祈雨者,立即撤职。给我把心思全都用在抗旱上!”
  “是!”
  众官不再劝阻。
  ……
  南昌知县已经滚蛋了,自称得了重病,未经朝廷许可,便挂印回家养老。
  新任知县叫韩承宣,之前在淄川做县令,任期内只做了两年事:第一,全县恢复一条鞭法,不得再征苛捐杂税;第二,修筑石城,抵御贼寇。
  淄川县大治!
  刚进入江西地界,就听说春旱严重,韩承宣顿时眉头紧皱。他是山西人,三年前考中进士,已经尝够了旱灾的滋味。
  此次赴赣,韩承宣没有师爷,只带了两个家仆。
  出了鄱阳湖之后,韩承宣站在船头观察。他发现赣江两岸,秧苗居然郁郁葱葱,完全不似他想象中的景象。
  韩承宣感慨道:“江右之地,果然富庶,有河湖润泽,大旱亦可丰收矣。”
  来到南昌府城,此地异常繁华,同样不像闹反贼的样子。
  韩承宣没有停留,换船沿小河而下,十里之外便是南昌县城。
  一路行去,小河两岸,多次看到列队取水的百姓。这条小河的水位,已经下降了许多,水车无法提水入渠,于是农会组织人工提水。
  “靠岸。”
  还没抵达县城,韩承宣就提前登陆。
  他看着河岸退水之后留下的污泥,再看四下郁郁葱葱的稻田,感觉一种说不出的古怪。
  韩承宣让家仆留在岸边看守行李,独自背剑顺着田埂走。一连走出几里地,距离河边已经很远了,竟然还是不见枯黄的秧苗。
  这只是春天,虽然没有下雨,但南昌县到处是河流,而且连通赣江和抚河,抗旱工作其实非常好做。
  真正难搞的是山区!
  突然,韩承宣看到一面旗帜,靛蓝色为底,绣着一根稻穗。
  “乡亲们,再加把劲,这是最后几块田了!”一个穿着普通的汉子,举着铁皮喇叭大喊。
  “好!”
  众人齐声欢呼,然后干得更加起劲。
  韩承宣拦住一个挑水的农民,指着旗帜问:“那是什么旗?”
  “农会的旗。”农民回答。
  一个说官话,一个说江西话,竟然勉强能够交流。
  农会?
  韩承宣感觉有些不妙。
  他又观察一阵,便踱步回到河边,带着家仆一起去县城。
  抵达县衙,报上来历,县丞、主簿、典史带着两班差役来迎接。
  韩承宣一番询问,得知县丞叫张若海,主簿叫刘子荣,典史叫胡定贵。
  这典史挺年轻的,看样子只有十多岁。
  那些皂班衙役更是奇怪,一个个手持长枪,而非正常的水火棍。并且令行禁止,排列齐整,看着比北方的官兵更厉害。
  韩承宣按下心中疑惑,前去办理交接手续,府库虽不算充盈,却也给他剩了些钱粮。这种情况是极好的,他初到淄川做知县,县衙府库穷得能跑耗子。
  韩承宣把县城、主簿、典史留下,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