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兄长安好。”赵贞兰连忙回礼。
  徐孚远问道:“令弟是何时失散的?”
  赵贞兰回答:“崇祯元年,京畿大旱。父母带我们兄妹逃荒乞食,至天津城外,我被卖了换粮,此后便再无家人音讯。”
  “弟妹请先歇息,我与武静有要事相商。”徐孚远拱手说。
  “兄长请便。”赵贞兰主动回屋。
  院子里只剩兄弟二人,面面相觑,都觉离奇。
  “三弟,”徐孚远突然问,“你院中有多少妾室?”
  徐致远说:“就两个。”
  徐孚远道:“另一个赶紧打发走了。”
  “好。”徐致远点头。
  徐孚远警告道:“赵瀚若做了皇帝,这位便是长公主。记住,今后不要再招花引蝶,否则徐家怕要祸从天降。”
  徐致远说:“这我晓得,可可可……我总不能因此休妻吧?”
  “休妻之事,暂不要提,今后再议,”徐孚远说道,“这位必须娶为良妾,赶紧去官府报备,父亲那里我来分说。还有,这进院子,多置奴仆,莫要疏待了。”
  徐致远问:“江西那边,要不要写信过去?”
  “你暂时不能走,跟这位弟妹多多加深感情。送信联络江西,让二弟亲自去。对了,把无念兄也带上。”徐孚远说道。
  徐致远又问:“张西铭那边,要不要告之?”
  “不必告之,此乃徐家私事。”徐孚远才不会跟外人说,这是徐家的一场大机缘。
  数日之后,赵贞兰真正落籍,做了有名分的良妾。
  害怕正妻闹腾,徐致远干脆搬走,跟赵贞兰一起住进别业。
  ……
  云间三徐,大哥叫徐孚远,三弟叫徐致远,老二叫……徐凤彩。
  妾生子,没资格排字辈。
  徐凤彩是个艺术类文人,几社的章程便是他所评定。
  这厮得知真相之后,立即前往杭州,去找正在宣传大同思想的徐颖。
  同行之人,还有族兄徐念祖。
  徐念祖是徐阶的曾孙,少年老成,经常阅读塘报之后叹息。友人笑其迂腐,徐念祖说:“弊政日甚,民不聊生。不出二十年,你我皆不知死在哪里。”
  满清入关,徐念祖捐资助军,为南明募集粮草。
  清兵打到松江,乡人皆逃,徐念祖说:“我住在大明皇帝赐给祖宗的宅第,国恩在此,我得死在这里。”
  遂散尽家财,募兵守城。
  清军攻破城门,徐念祖置酒与家人宴饮。吃完饭,全家上吊自杀,家中奴仆也自杀。六岁孙女无法上吊,投井而死。
  船舱。
  徐念祖合上《大同集》,叹息说:“汝等真欲从贼?”
  徐凤彩说道:“兄长认为这大明江山还有救?”
  “十年前便没救了,遑论今日。”徐念祖表情痛苦。
  徐孚远、徐凤彩、徐致远三兄弟,已经分出来。而徐念祖,住的却是徐阶的老宅,那是嘉靖皇帝赐予的宅院。
  崇祯还没登基,徐念祖就每月看塘报,关心天下大事。
  可他屡试不第,报国没有门路。而且,他不想掺和党争,也懒得买官上任。
  眼见局势一天天变坏,徐念祖内心煎熬无比,他甚至已经抱定决心殉国。
  整个徐家,徐念祖是对局势最明了的人。他把玩着酒杯,苦笑道:“圣期,愚兄坚持读塘报,又从商贾那里探听江西消息。两年前,我便知赵瀚必得天下,观其政实乃千古之英主。可我徐家真能从贼吗?”
  “兄长如何打算?“徐凤彩问道。
  徐念祖说:“待江西兵至,我配合他们分田,然后自尽于宅中。我这一支,人丁单薄,还望圣期今后多多照拂。”
  徐凤彩惊道:“兄长怎有如此糊涂念头?你都说赵瀚是英主,为何不尽心辅佐,反而还要自尽!”
  徐念祖反问:“住着大明皇帝御赐的宅第,去做那新朝之臣吗?”
  “你搬出来住不就行了!”徐凤彩郁闷道。
  “此掩耳盗铃也。”徐念祖摇头说。
  徐凤彩念头一转,说道:“兄长,你有办法报答君恩。你可去赵瀚那里为官,只要官做得大了,就能劝赵瀚善待大明皇室。”
  徐念祖一怔,猛然吞下杯中之酒。
  兄弟俩来到杭州,先联系到汪明然,终于见到徐颖本人。
  “黄先生,快给我写封引荐信,我要立即去江西吉安!”徐凤彩开门见山道。
  徐颖笑道:“云间徐氏欲投江西乎?”
  徐凤彩低声说:“赵先生的胞姐,此刻便在徐家。”
  “赵先生的胞姐?”徐颖惊喜莫名。
  赵瀚给徐颖的任务有三:第一,建立情报网;第二,宣传大同思想;第三,寻找姐姐。
  徐凤彩说:“赵先生之胞姐,现为我三弟的妾室……良妾,良妾!三弟正妻乃大族之女,若是休妻,恐为乡邻笑柄。不过三弟已经带着弟妹搬出去,单独住在别墅中,关照疼爱,并无苛待。”
  “我立即写信,派船送你过去。”徐颖说道。
  打发走徐凤彩、徐念祖,徐颖也立即动身,前去徐家拜访赵贞兰。
  徐氏兄弟乘坐商船,到了镇江再换船去江西。
  船上倒是不寂寞,还有三个名妓,王微、林雪、柳如是都在。
  汪明然和林雪互相喜欢不假,但他们都非常清楚,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林雪说要去江西,汪明然并不挽留,还赠送银两祝她一路顺风。
  来到镇江,有人接应他们。
  船主李凤来亲自款待,这货本是粮商。由于去年禁止粮食外运,他干脆做起了布匹生意,把江西产的粗棉纱、粗棉布运到淮扬出售。
  这是一个新兴产业,江西虽然以前也产棉布,但规模和质量都比不过江南,只能在周边省份贩卖。
  水力纺纱机机改进之后,可以大量纺出粗面纱,立即有好多商贾跟进。甚至被分了田的地主,由于家里存银不少,也纷纷投产建设水利纺纱机。
  没有冲击传统家庭作坊,反而还有所促进!
  江西产棉区的农村妇女,先是在家搓制棉条,论斤卖给水力纺纱厂。又从水力纺纱厂,买进粗面纱,自己纺织成粗棉布,再卖给李凤来这样的商贾。
  但有个现象让人警惕,由于获利颇丰,许多农民改种棉花,这必然导致江西粮食产量下降。
  而且,若是有谁改进了织布机,恐怕还要出现纺织工厂,棉田数量将大量增加!
  赵瀚正在跟官员们讨论,如何保证粮田规模。至少在粮食充裕之前,不能任由粮田变少,否则将大大迟滞统一天下的时间。
  李凤来在船舱摆下酒席,众人前来落座。
  商船开启,互相寒暄问候。
  徐念祖首先问道:“江西还在禁运粮食吗?”
  “至少得夏收之后才能解禁。”李凤来说。
  徐念祖道:“唉,江西禁运,江南诸府饥荒更甚矣!”
  “过两年便好了。”李凤来说道。
  徐念祖说:“夏收之后,赵……总兵必定再次出兵。洞庭湖周边府县,夏天应该能拿下。就看东边,他究竟是先下浙江,还是先下福建。按照正常路数,必然出兵浙江。等浙江巩固,再南北夹击苏松诸府,如此江南尽入其手。可赵总兵似乎不欲速取江南,避免跟朝廷北方大军争斗。他今年夏天,恐怕会先打福建。”
  王微面露惊讶,徐颖让她给茅元仪写信,显然就是要先打福建,没想到被这个徐家公子猜中了。
  徐念祖又说:“拿下江南之后,赵总兵比取淮扬。如此尽得江淮天险,可攻可守,又可收江淮盐场。拿下江淮,有两种选择。一可北伐山东、河南,二可西取云贵川。”
  船舱里全是文艺范儿,只有徐念祖一个军事挂,其他人还只能坐着乖乖听讲。


第286章 【张献忠】
  安庆。
  张献忠拥兵十余万,已经在此围城半月。
  打不下来。
  安庆守军仅三千,但众志成城,就连百姓也来帮忙,害怕城破之后被洗劫一空。
  张献忠的骑兵全撒出去了,哨探延伸方圆二十里。若有官兵前来救援安庆,援军人少就主动歼灭,援军人多就撒丫子开溜。
  时至今日,张献忠也不想去四川。
  张献忠心怀大志,一直想打过长江。以南京为根据地,坐拥江南菁华之地,至少也能统治半个天下!
  历史上,张献忠一头撞进四川,纯粹是谋士汪兆龄怂恿的。后来张献忠想全军出川,占据西北而谋取天下,汪兆龄又挑拨离间,说张献忠一旦离开,留守四川的部将肯定叛乱自立。
  张献忠在四川的大规模杀戮,也是汪兆龄在搞事儿。
  当然,肯定没杀史书上说的那么多。
  《蜀碧》作者虽然各种黑张献忠,但也中肯记述了一句:“(张献忠)自破武昌之后,存大志,不甚残杀。”
  ……
  农民军一步步推进,转眼来到护城河边,城上官兵开始射箭。
  突然,城上有人大喊:“贼船!”
  张献忠这边,也有哨骑飞快奔来:“官兵水师来了,官兵水师来了!”
  正在攻城的农民军,立即被鸣金召回。
  攻守双方,城内城外,全都被江面的舰队给吓到。
  扩军至4000人的江西水师,已经拥有大小战舰上百艘。平时除了操练,就是协助转运使,在江西境内运输官方钱粮。
  此时此刻,十艘400料大船,三十艘200料中船,浩浩荡荡从上游而来。
  张献忠亲自骑马奔至江边,喃喃自语:“官兵水师可没这么威风,似是江西赵贼的旗帜。”
  “跛将军”白文选跟来,迷惑道:“赵贼要打江南了?”
  “恐怕真要打。”张献忠有些沮丧。
  如此威风的水师舰队,足以坐断长江天险,张献忠根本别想渡江占南京。
  “入他娘!”
  张献忠唾骂一声:“传令各部,别再打安庆了,立即全军北上,去帮李自成那杂种!”
  既然江西赵贼,准备攻打江南,而且还有雄壮水师。那张献忠还打个毛的安庆,这破地方容易被官兵围困,还不如北上去河南帮李自成。
  当然,帮忙是假的,扰乱官兵布置是真的。
  做出要去河南的样子,调动各路官兵围追堵截,然后寻找空挡立即西进,跳出包围圈重新回湖广(湖北)。
  眼见张献忠突然撤兵,城内守军惊疑不定,根本不敢带兵杀出来。
  甚至,张献忠离去好几天,安庆守军都不敢乱动,生怕被流贼杀个回马枪——张献忠经常干这事儿!
  行军三十里,开始安营扎寨。
  张献忠召集部将议事,除了白文选这些部将,四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皆在。
  “江西那个赵天王,今年怕是能打下江南,”张献忠对众将说,“咱们不要攻打江北,就算把两淮全打下来,也不过是挺在这里,给那姓赵的做挡箭牌。”
  “父亲,”孙可望拿出一本《大同集》,“这是孩儿在一个地主家寻得。”
  张献忠识得几个字,至于文化水平嘛,估计跟入学半年的蒙童差不多。他扫了一眼书名,问道:“山西那边的书?”
  孙可望说:“父亲,这是天下大同的大同,不是山西那边的大同。”
  “那个赵天王的书?”张献忠问道。
  “对,”孙可望说道,“孩儿请教了夫子,这第一篇的意思已经搞明白。”
  张献忠笑道:“你且说说,姓赵的写了啥样文章。”
  孙可望说道:“天下大同,就是在说,天下是大夥的,不是哪一家哪一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