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要狠得下心,选个气候适宜的地方,强行把农田种上牧草便是。
  真正困难的是弄来马种,还有就是精于养马的人!
  突然,赵瀚想起一处地方:“朝鲜的济州岛是否出产战马?”
  郑二阳愣了愣:“几十年前,大明偶尔向朝鲜购买战马,那里应该还是在养马的。不过马种不行,越来越矮,运到大明之后,价钱反比蒙古马更贵。”
  也就是说,济州岛懂得养战马的人不少。
  至于马种,让葡萄牙人运来。
  打下济州岛,就可获得牧场和养马人,再拿葡萄牙人运来的马种进行培育。
  恢复庐州马场,对民生影响太大了,还是抢朝鲜的地盘养马更划算。
  顺便,济州岛还可以作为骑兵训练基地!
  “咚咚咚咚!”
  “进来!”
  “总镇,紧急军情。”
  赵瀚拆开徐颖发来的信件,顿时皱起眉头。
  山东漕民起义,刚被官兵镇压,如今又在起兵造反了。
  漕兵、漕工、漕民,从淮安一直到北直隶,半月之内出现十多股起义军。
  赵瀚占据江南,漕运瞬间没了起始点,那些靠漕运吃饭的人,自然也就无饭可吃。
  这些起义军已经攻克徐州,大运河沿岸多座城市被包围,淮安差点都被起义军打下来。
  “大明快完了。”赵瀚叹息道。
  郑二阳接过军报,焦急道:“请总镇速速出兵,尽快打到淮河一线。”
  “军粮不够,至少得等到秋收。”赵瀚表示无奈。
  这次出兵耗费大量粮草,剩余的粮草,也都用来赈济江南百姓了,控制南京米价同样需要粮食。
  赵瀚手里,现在真没什么粮。
  一旦出兵江淮,瞬间就要闹粮荒。而且长江以北旱灾严重,去了就是个无底洞,大量饥民等着赵瀚给粮食救命。
  若是不管各省百姓死活,不管自己辖地内米价飞涨,赵瀚有把握一路打到北京城下。
  郑二阳说:“南方粮食无法北上,北京今年必有粮荒,恐怕将贼寇蜂起。大明……唉,也就这一两年的事,绝对撑不过三年。”
  赵瀚和郑二阳都不知道,由于大运河沿岸起义频发,导致河南局势出现大变。
  左良玉不敢跟李自成打仗,公然违背杨嗣昌的军令,擅自跑去山东那边剿匪。他的意图很简单,河南已经无粮可抢,那便跑去山东抢粮,否则士兵就要断粮了。
  而且,漕运起义军,肯定比李自成容易战胜,可以借此立下许多战功。
  山东,聊城。
  “投降不杀,投降不杀!”
  左良玉纵马驰骋,一边砍杀敌方溃兵,一边喊着招降口号。
  数万由漕兵、漕工、漕民组成的起义军,拖家带口被左良玉杀得满地乱跑。这些人饿得面黄肌瘦,好多甚至没力气跑路,就躺在地上等死,或许早死还能少受罪。
  一场大胜,左良玉挑选五千“青壮”,发给简易武器,于是兵力再次过万。
  他驱赶剩下的起义军(饥民),一路劫掠乡村,让勉强吃饱的饥民去打莘县。
  等起义军攻破县城,左良玉随后便至,冲进城里劫掠财货,事后把抢劫罪行推到起义军头上。
  如此重复操作,左良玉很快拥兵三万,而且粮草还很充足。
  同时他立下战功无数,崇祯硬着头皮嘉奖,让降品三级的左良玉恢复原职。
  时局变化太快,左良玉就差公然造反了。


第318章 【王号,国号】
  “总镇,这些都是劝进信,也不知怎的送到布政司来了。”
  江南左布政使刘安丰,亲手把一堆劝进信送来。
  不但有江南各府官吏写的,还有大量南京复社士子的信件。也不直接劝进登基,而是请赵瀚自立为王,还说什么名不正言不顺。
  赵瀚随便拆看几封,内容都差不多,觉得拿下南京就可以称王。
  对于赵瀚而言,迟早称王都无所谓,但必须顾及治下官吏、将士的想法。写劝进信的人太多,刘安丰收到不少,赵瀚自己也收到好几十封。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该称什么王号?
  赵瀚把自己的秘书团喊来,黄宗羲已经回来了,还带来了同乡朱舜水。
  另外,还有湖南来的王夫之。
  王介之、王参之、王夫之三兄弟,作为湖南优秀士子,是被江西水师用战舰送过来。
  除了他们以外,还有邝鹏升、郭凤跹、夏汝弼、管嗣裘等人。
  赵瀚亲自考教一番,感到有些遗憾。
  此时的王夫之,并没有什么深邃思想,只是在湖南颇具才名而已。
  不过已经很厉害了,小康家庭出身的秀才,老丈人却是衡阳首富,哪能没点真才实学?
  这些湖南士子,都被扔去江南协助分田,只有王夫之留下来做秘书。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明末三大思想家,现在全部被招揽到赵瀚麾下。
  “许多人劝进称王,这‘王号’该用什么?随便讲,不要怕说错,只是参考一下你们的意见。”赵瀚笑道。
  陶爱之拱手道:“总镇起于吉安庐陵,此地古称吉州,可为‘吉王’。”
  郑森立即反对:“若是今后建国,难道国号叫‘大吉’?”
  “不若称‘赣王’。”李渔说道。
  郑森再次怼回去:“国号‘大赣’就好听?”
  李渔不爽道:“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你来取一个!”
  郑森顿时抓瞎。
  黄宗羲说:“总镇既然夺取江左,便可定都南京称‘吴王’。至于国号为何,今后可以再论。明太祖也是先称吴王,再改国号为大明的。”
  “楚屿兄呢?”赵瀚看向朱舜水。
  朱舜水是赵瀚的老朋友了,两人在铅山含珠书院关系很好。
  这些年,朱舜水对大明彻底失望,前后两次拒绝崇祯的征召。而今赵瀚占了浙江,派黄宗羲去请,朱舜水立即跑来南京投靠。
  朱舜水问道:“总镇当初似说过自己的是北方人?”
  赵瀚回答:“北直,霸州。”
  郑森很想来一句,不如称“霸王”,但终究还是忍住了。
  朱舜水道:“霸州古为燕地,可称‘燕王’。”
  这些都只是参考,把称王称帝的惯例说出来,至于到底选哪一个,还是得由赵瀚自己决定。
  从先秦到宋代,都是沿用这种规则,国号和王号只有一个字。
  蒙古人占据中原之后,却不得不破坏规矩。因为他们的龙兴之地没有古称,也没有在宋金两国治下担任要职,那么国号就只能自己临时瞎编。
  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两字国号就出现了:大元。
  取自《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大元、大明、大清,全是两字国号。
  宋是宋,单字。
  大明是大明,双字。
  明朝只是简称,全称应该叫大明朝,官方书写为大明国。
  王夫之突然来一句:“今后建国,国号可为‘大和’。”
  赵瀚终于绷不住了,“大和”这个国号,让他的表情极为精彩。
  王夫之解释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此大元之来历。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此大明之来历。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寻此两朝旧例,新朝可为‘大和’。”
  这三句话,都来自《易经·彖传》。
  如果国号大和,便能与大元、大明一脉相承。
  只不过听在赵瀚耳中,怎么都觉得别扭,让他想起东边的那个岛国。
  见赵瀚似乎不喜大和,王夫之又说:“不如就叫大同,有天下大同之意,也有保合大和之意。”
  “不可,”郑二阳立即反驳,“若国号大同,便与山西大同撞名了,国名怎能与地名相同?就算撞名,也该撞燕、赵、赣、吉这样的单字地名。”
  众人争执不出个所以然,赵瀚也不着急,只笑着说:“今后再慢慢想,并不急于一时。”
  屏退众人。
  赵瀚单独留下郑森:“明俨,交给你一个任务。”
  “总镇请吩咐。”郑森抱拳道。
  赵瀚笑着说:“去福建,找你父亲借一批船。这些船可直接驶来镇江购买货物,不收取任何关税,但必须运往朝鲜贩卖。顺便,帮我运些兵去朝鲜的济州岛。”
  郑森有些迷糊:“济州岛在哪?”
  赵瀚拿出海图,指着济州岛说:“此岛原叫耽罗,现在被朝鲜改名为济州。”
  “总镇想拿下此岛?”郑森还是搞不明白,为何赵瀚要去打下一块飞地。
  “此岛可养战马。”赵瀚解释说。
  郑森终于懂了,兴奋道:“总镇放心,保证拿下此岛。”
  赵瀚笑着说:“船队先去朝鲜贸易,顺便打听济州岛的情况,回程时再酌情考虑是否进攻。若是济州兵力强大,那就直接把兵运回来,我这次只能派1000士卒过去。”
  “遵命!”郑森拱手。
  江南、浙江已经走上正轨,赵瀚也该返回江西了。
  大地主根本蹦跶不起来。
  把田一分,降低赋税,取消加派,万民归附,士绅大族连乡勇都无法招募。
  既然无法抵抗,那就只能配合,因为配合分田对他们有利。
  大地主可以利用财力、人脉优势,收购农民种出的棉花。部分地主同时还是工商业主,使用棉花多多纺布,今后专门从事工商业为生。
  棉花,棉布,都需要社会安定。
  在大明朝廷的重赋加派之下,又接连遭逢旱灾,江南许多棉田都被抛荒了,大地主、大商贾们早已损失惨重。
  而且,优质棉花多产自山东。去年鞑子肆虐山东,接着又是旱灾和兵灾,山东今年棉花产量锐减,又让江南纺织工厂主们损失惨重。
  他们希望江南能够安定,多多产出棉花。
  也希望赵瀚赶紧拿下山东,这样才能大量收购山东优质廉价的棉花。
  同时,赵瀚下令在上海开埠,这也让江南商贾非常兴奋。江南的各种商品,今后可以从上海出发,直接运去朝鲜和日本,不用再悄悄走私到南边绕一圈。
  赵瀚坐船前往江西,东院军留下来,继续剿灭残余势力,主要目标是清剿土匪。
  中院军调回江西一半,剩余一半兵力,用于剿灭浙西南的山中土匪。
  郑森从浙江坐船前往福建,很快见到自己的父亲。
  “听说江南被拿下了?”郑芝龙问道。
  郑森笑道:“总镇兵锋所过,各地官兵望风而降。如今,除了福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长江以南已经尽为总镇所有!”
  郑芝龙叹息:“这是要坐天下啊,比我想的还要快。”
  “父亲,孩儿此番有事相求。”郑森说道。
  郑芝龙道:“讲来。”
  郑森把此次任务详细说了一遍。
  郑芝龙点头道:“这买卖不亏,把福建商货运去镇江贩卖,再从镇江进货去朝鲜贩卖,来往不收关税必然利润丰厚,回航时还能在朝鲜买铜料和药材。”
  郑森建议道:“父亲,总镇要在上海建海港和市舶司,上海的海军肯定也要建,父亲不如送总镇几条战舰。”
  “不能送,”郑芝龙摇头说,“低价卖给上海可以,直接送战舰是犯忌讳的,我可不想做沈万三。”
  郑芝龙扔给儿子六条战船,由部将洪旭统领。
  又派出十条商船,从福建运货去镇江。售出之后,再装载财货和大同士卒,一路直奔朝鲜而去。
  远征济州岛的一千士卒,由胡定贵率领。
  上次费如鹤新建东院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