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500匹马从印度出发,运到上海死了30多匹,还有60多匹生病,暂时留在休养医治。真正运到济州岛的,只剩402匹好马。
  这些马都是找莫卧儿帝国买的,皆为马瓦里马。
  公马平均肩高接近1米55,母马平均肩高接近1米53,而济州岛这边的平均肩高只有1米22。
  整整相差30厘米!
  这些很可能是阿拉伯马和土库曼马的混血后代,被入侵者带到印度的西北部。
  莫卧儿帝国扩张之时,拥有这种战马的几个土邦,跟莫卧儿军队打得有来有回。最后靠内部分化和政治联姻,莫卧儿帝国才吞并了那几个土邦,而且给予这些土邦极高的自治度。
  长途运输而来,众人都舍不得骑,先送去草场恢复精力。
  直到十天之后,胡定贵才小心翼翼试驾。
  那种感觉,就像拖拉机换成顶级跑车!
  “驾!”
  胡定贵坐在马背上,奔驰之间,仿佛腾云驾雾。
  卢象观也选了一匹,顿时豪气勃发,策马追上胡定贵说:“胡将军,有此神马,可横扫漠北也!”
  胡定贵跑了两圈停下,说道:“先让这种天竺马自行配种,若是公马还有余力,便选最好的济州母马来配种。怀胎十月产马,小马一岁半又能配种,五年时间就能生出许多好马!”
  陈坦公追上来问:“这种马多少钱一匹?”
  王尧臣回答说:“150两一匹,保证从天竺运到澳门,半路死了的不给钱。郑芝龙派船转运,又掏了一笔银子,算起来每匹马估计花了160两。”
  “那就是几万两银子,买了几百匹马种。”陈坦公咋舌道。
  之所以这么贵,主要是运输问题。
  葡萄牙购马运至澳门,得承担马儿半路死亡的风险。他们还请了专业的养马师,一路精心照料,如此才把死亡率降下来。
  胡定贵害怕马儿累着,翻身下来不停抚摸,他恨不得抱着这匹马睡觉。
  马瓦里马的耳朵非常可爱,耳朵高高竖起,耳尖向内翻卷似在“比心”。浑身肌肉发达,皮毛油光发亮,这是整个南亚地区最好的战马!
  赵瀚给了济州岛2000额度的骑兵编制。
  其中1800骑兵,皆由大同步卒转职。剩下200人,让胡定贵从岛上招募,算是同化岛民的其中一步。
  济州岛的人种非常复杂,有朝鲜人,有蒙古人,有汉人。互相通婚两三百年,早就已经彻底混血,而且由于待遇不好,许多还是罪犯之后,他们对朝鲜的认同感不是很高。
  只要给予平等待遇,教他们说汉话、写汉字,今后都可以同化变成自己人。
  赵瀚就算要殖民,也不会搞灭绝政策。
  中华民族拥有那么牛逼的同化天赋,为啥要学西方人野蛮血腥那一套?
  当然,若有冥顽不灵者,肯定还是要用枪炮说话。
  ……
  “轰隆隆!”
  随着一阵雷声,暴雨瓢泼而下。
  卢象升在宜兴老家闭门读书,顺便休养恢复身体。
  几年的军事生涯,又被关了一年诏狱,卢象升的健康状况有些不好。
  清晨醒来,大雨依旧下个不停。
  这雨,已经持续一天一夜。
  卢象升感觉有些不妙,当即撑伞出门,来到村中的小河边,水位早已超过警戒线。
  他回家一趟,带着弟弟卢象晋,徒步前往县衙反应情况。
  还没出村呢,就见几个官吏披着蓑衣而来,挨家挨户跑去敲门传令。
  “农会的兄弟,立即到村口祠堂聚集!”
  “大同农兵,全体聚集!聚兵啦,聚兵啦!”
  “……”
  卢象升茫然看着这一切,农会和农兵,都是以前的泥腿子。
  他们分到土地,只有半年多时间。
  农兵政策已经调整,并非每家都出,独生子可以不当农兵。分家之后,家中只有一个壮劳力,也可以不应征做农兵。
  因此,每个村镇的农兵,相比赵瀚刚刚起兵时,数量下降了至少三分之一。
  农闲操练,每日仅操半天,镇里只管一顿午饭,训练度和待遇也比以前下降了。
  至少农兵还要管饭,农会做事却是自带干粮!
  不拿工资,自带干粮,不就是以前的官府徭役吗?百姓应该深恶痛绝才对。
  可卢象升很快看到了终身难忘的一幕,大量农会成员,不但自己披着蓑衣出门,而且带上家人一起,甚至十多岁的少年也跟来。
  他们在雨中穿行,渐渐汇聚成队伍,唱着歌谣斗志昂扬。
  卢象升、卢象晋跟着他们走,却见村口竖立着两杆旗帜,一支是农会旗帜,一支是农兵旗帜。
  沿途所过之处,大户纷纷趴在门口后代,一个个眼睛里都带着恐惧。
  去年村里分田,刚开始还有军队,农会建立起来之后,军队就立即撤走了。有些大地主还想抗拒政策,农会一声令下,无数草民扛着锄头,把那些地主全家都抓起来公审。
  胆敢武力反抗?
  当场打死!
  “兄长,他们这是要抗击洪水。”卢象晋说道。
  卢象升点头说:“我知道,就是……莫名有些感慨啊。”
  卢象晋说道:“确实让人唏嘘。”
  卢象升叹息:“我在北方统兵之时,时常听闻那赵天王的大名。他数次击败地方督抚,我只觉得那些督抚无能,换成自己领兵肯定灭掉赵贼。可此情此景,令我大彻大悟,大明的文臣武将,没有哪个能做赵瀚的对手。”
  “民心所向。”卢象晋说。
  卢象升说道:“以前的民心,都是士民之心。黔首蒙昧,不分是非,不晓利害,自不可聚其心。哈哈,此言大谬,黔首不是蒙昧,而是无关他们痛痒。赵瀚以田政聚黔首之心,才是真的民心所向。等洪水过后,我们兄弟也去南京吧,看能寻个什么差事。”
  正在调动的各路军队,因整个长江流域的大雨而耽搁。
  江西、湖南、江南普降暴雨,最终在长江下游形成大洪峰。苏松常湖这些纳税大府,全部被洪水侵袭,太湖沿岸农田被淹没无数。
  南方大水,北方大旱!
  山东不但有旱灾,而且有蝗灾,全省飞蝗漫天。
  蒲州府受灾最严重,草木全都被吃光。官府直接在城门外挖坑埋尸,饥民纷纷刨坑掘尸,割尸肉而食。亦有家人饿死,停尸家中,父子夫妇相食者众。
  好在张国维被任命为江南水利使,从去年夏天,就在兴修江南水利。并且以工代赈,让许多饥民度过饥荒。
  今年的洪灾,其造成的危害,远远低于历史上那次。
  “传令,各地驻军暂缓出兵,全部赶赴灾区救助民众!”
  这是赵瀚迁到南京之后,亲自颁布的第一条军令。
  各省皆闹洪灾,还怎么渡江作战?


第335章 【扬州不再有十日】
  明代的南京城非常大,外城墙把整个紫金山都框进去。观音门、麒麟门、上坊门……这些都是外城的城门,在后世只留下一个地名。
  如果以外城墙而论,南京城内有大片农田和山地。
  那么,该不该保留这些城内耕地,该不该把耕地分给附近的农民。或者说,这些被外城囊括进来的百姓,究竟算城市居民还是农民?
  在各地抗洪救灾期间,南京的上元知县和江宁知县,带着诸多疑惑前来找到赵瀚。
  赵瀚召集都督府官员反复商讨,决定先按农民来算,该分田的依旧分田——事实上已经分出去了。
  等到城市人口继续扩增,必然要逐渐侵占土地。到时候,再把土地上的人口,迁徙到北方去分田便是,愿意留下来的直接转为市民。
  “城内还有一些游民,缺乏稳定的营生,”赵瀚吩咐说,“贴告示招募一千人做工,愿者自来,付给工钱,先把南京皇城的废墟清理出来。等洪水退去,再招募工匠和杂工,慢慢修复南京皇城。”
  两位知县,自领命离开。
  庞春来问道:“都督打算定都南京?”
  “确有此意,让北京先缓缓吧。”赵瀚叹息道。
  北京人口,也是有上百万。
  在明代中期,周边植被就被砍光了。弘治、正德朝之时,居民的生活用柴,全都得依靠西山煤炭,皇帝整天被挖祖坟(皇陵龙脉),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那边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每年要刮好几次沙尘暴。
  漕运更不用说了,浪费人力物力。
  别扯什么漕粮走海路,朱元璋最初也用海船运兵粮,朱棣也用海船从朝鲜运马。遭遇几次海难,整个船队倾覆,之后再也不提这种事情。
  赵瀚自己或许能坚持海运,但谁知子孙后代是什么玩意儿?被利益相关的大臣一忽悠,估计又要走大运河。
  朱棣定都北京,是为了对付蒙古。
  随着枪炮不断发展,今后可能还会建铁路,蒙古草原已经不构成太大威胁。那还去北京吃沙尘暴干嘛?
  留两百年时间,给北京周边恢复生态,让那里的百姓日子过好些。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北京经过战乱饥荒之后,人口恐怕剩不下多少。赵瀚如果定都北京,又得跟朱棣一样,强行迁徙富户和百姓充实北京城。
  瞎折腾!
  “定都南京也好,”李邦华仔细思索后说,“不过得远征草原,在河套牢牢扎根。”
  除了河套,还有松辽盆地,这两块区域都可以种田,在明代就已经属于半耕半牧状态。只要掌控这两个地方,草原和东北都不在话下,只不过在铁路出现以前,粮食运进去成本较高,至少得苦心经营三十年才能安稳。
  赵瀚反复看着地图:“洪水拦着不让过江,咱们出兵江淮,至少得六月份。到那个时候,张献忠可能已经打下郧阳。我军北上江淮,李自成北上山西,张献忠没有别的选择,估计要去西进四川。据闻,四川遍地起义,张献忠估计很好打进去。”
  “八贼还算不错,这一年来,一直在湖北推行善政,让他拿下四川也不是件坏事。”李邦华说道。
  张献忠不再跑去染指桐城,首席军师就不会是汪兆龄,也就没人忽悠张献忠在四川滥杀了。
  如今,张献忠自封“定国大将军”,其军师排名依次为:廖志芳、徐以显、潘独鳌。
  特别是廖志芳和徐以显,一个随身携带《大同集》,一个常年自诩诸葛亮,他们都在劝谏张献忠施行善政。
  于是张献忠开始搞朱元璋那套,将大量没有战斗力的士兵,全部扔去搞“军屯”。又到处招揽流民,在各地进行“民屯”。同时开始训练士卒,约束部队军纪,虽然军纪还是很烂,但已经比大明官兵好得多。
  这些政策,在混乱的北方,已经算是善政。
  军屯和民屯的百姓,虽然地位近似于农奴,但他们依旧把张献忠奉为活菩萨。
  真的,少杀几个人,让百姓能安稳种地,在北方就已称得上善政!
  相比起来,李自成就差得多。
  这不是李自成的个人原因,而是河南连年大旱,就算搞屯田也种不出什么粮食。李自成还跑去打山西,山西的旱灾更严重。他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只能一路抢粮抢钱,然后带兵直取北京!
  六月初,南方洪水退却,数百万人受灾。
  赵瀚暂停北伐计划,决定秋收之后再说,拿出粮食去各地赈灾,并且督促地方官进行灾后重建。
  也并非完全不打,费如鹤带着东院军,从镇江横渡长江前往扬州。
  扬州知府叫韩文镜,陕西人。
  由于南方陷落,崇祯大量任用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