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2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并且,他们还派船告之张溥、张采,希望这两位复社领袖,能够到南京主持大局。
  张溥生病大半年,差点一命呜呼,没有什么功夫上蹿下跳。
  张采在福建做知州,善政爱民,经过思想培训就能做县丞,如今已去安徽上任当官。
  “赵都督,大明皇帝下嫁公主,又秘密把皇子送来南京,还册封都督为吴王。此传国托孤也,都督为何不肯接受?江山社稷至斯,陛下多次下罪己诏,都督可让陛下禅位,就此延续大明国祚也!”
  都督府门口,陈丹衷奋力呼喊。
  李一元振臂高呼:“崇祯皇帝禅位,延续大明国祚!”
  “崇祯皇帝禅位,延续大明国祚!”
  大概两百多个士子,跟着一起呐喊,最后他们干脆跪地齐呼。
  大明开国近三百年,无论官民都是有感情的。
  特别是读书人,许多愿意为大明殉节。如今有了最优选,那就是赵瀚娶公主,受封吴王,接受禅位做皇帝,提兵扫荡天下。
  如此,大明国祚能够延续,赵瀚也能登基称帝,还能剿灭鞑子和流寇。
  面面俱到,岂不美哉?
  禅位口号喊出,别说清闲士子,就连许多官吏都心动了。
  只不过迫于赵瀚威望,赵瀚治下那些官吏,暂时不敢蹦出来而已。
  围观人群越来越多,不断有读书人加入,都督府门口被堵得水泄不通。
  突然,一群官差奔来,劝说道:“诸位相公还是散了吧,若再扰乱治安、堵塞街道,就可以按律治罪了。”
  陈丹衷立即嘶吼:“我等在为天下计,怎可视为扰乱治安?”
  官差也生气了,此事处理不好,他肯定要吃挂落,厉声斥责道:“你们这些人好不晓事,敬酒不吃吃罚酒。现在给你们三个选择;第一,立即散去;第二,蹲半个月大牢,伙食费自理,还要交罚款;第三,轮流清扫这条街道半年!”
  李一元站起来:“君子为国而谋,何惧牢狱?快来抓我!”
  “怎能让思文兄一人身陷囹圄?坐牢算我一个!”陈丹衷也站起来,昂首挺胸怒视官差。
  “算我一个!”
  “抓我抓我!”
  陆续又有三十多人站出。
  官差怒道:“当我不敢?全部带走!”
  就在官差抓人的时候,大量士子作鸟兽散,最终只剩二十六人等着被抓。
  两日之后。
  赵瀚问道:“都在绝食?”
  郑森回答:“据县衙那边说,都在绝食,一口饭不吃,一口水不喝。”
  “那就让他们饿着吧。”赵瀚冷笑。
  李邦华叹息:“是我考虑不周,都督确实不该接受吴王封号。”
  没接受已经是这样,若是接受册封,不知有多少读书人跑出来,建议赵瀚继任大明皇帝。
  县衙大牢。
  挨饿到第三天,终于有士子扛不住,虚弱喊道:“我要吃饭,我要吃饭!”
  很快就有狱卒把饭菜端来。
  反正拘留期间,伙食费需要自己出,这顿饭做得非常丰盛,竟然是正宗的金陵烤鸭。
  一时间,大牢里香气四溢,其余士子全都忍不住咽口水。
  “我也要吃!”又有几个士子妥协。
  李一元的肚子咕咕直叫,说道:“那姓赵的,不会真要把咱们饿死吧?咱们可是举人!”
  陈丹衷颇为沮丧:“他可是反贼出身,估计真敢饿死举人。”
  旁边传来咀嚼烤鸭的声音,配合着香味令人垂涎。李一元吞咽口水说:“不如先保住性命,国祚大计,徐缓图之,等西铭先生(张溥)来了再说?”
  “该当如此,”陈丹衷饿得快没力气说话了,实在没有绝食的毅力,头晕眼花大喊,“我要吃烤鸭!”


第352章 【复社首领临阵倒戈】
  张溥坐船来到南京,很快得知详情,迅速跑去找钱谦益。
  钱谦益拿起胸前的单片眼镜,兴致勃勃说:“天如,此物名叫眼镜,自西方番国传来。老夫请工匠打磨了十多副,只有三副合用。今日且送你一副,哪天老眼昏花了可戴着看书。”
  “牧翁,”张溥拱手说,“今日晚生来见,是册封吴王之事。”
  钱谦益不仅有老花眼,似乎耳朵也聋了,指着眼镜继续说:“这番邦之物,虽属小道,却也让读书人大为受益。你过来看看,小小镜片,竟能让字迹变大。”
  张溥愈发着急道:“牧翁,眼镜事小,社稷事大!”
  钱谦益说道:“眼镜确实小,但用处大得很。我打算聘请几个工匠,令他们专门磨制镜片,或可在南京开一家眼镜铺子。这玻璃也好找,景德镇除了产瓷器,近年来也开始产玻璃了。不惟景德镇,袁州那边也产玻璃。听说庐陵县……”
  “牧翁!”
  张溥忍不住吼起来:“吴王之事!”
  钱谦益笑着说:“除了眼镜,我还买了一副千里镜……”
  “告辞!”张溥气得想打人,忍住怒火拂袖而去。
  钱谦益放下眼镜,踱步来到院中晒太阳,又让女佣把花生和黄酒端来。
  这日子多惬意啊,为啥要自找不痛快?
  大明的翰林院,博士属于弱鸡,学士属于大佬。
  赵瀚的翰林院刚好相反,从低到高依次是:学士、硕士、博士、院士。
  等《大同正音》编好,柳如是这些人都能得到学士头衔。
  至于钱谦益,直接被赵瀚授予硕士,今后还有博士、院士可以升阶。院士虽然没有品级,俸禄却相当于二品大员,在钱谦益看来绝对是清贵职务。
  虽然不能直接转为政务官,但真想当官的话,也是可以降低俸禄外放的。
  钱谦益不打算外放,他要当翰林院院士,走到哪里都极有面子,而且还能青史留名。
  面对赵瀚这种开国君主,钱谦益不敢揽权,面子上过得去就心满意足。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张西铭还是看不清啊。”钱谦益就着花生米下酒,手指敲打石桌,开始乐哉哉哼出小曲儿。
  张溥愤然离开钱谦益家,招手叫来出租车,坐着舆轿去往陈丹衷家里。
  复社的人心散了,张溥对此毫无办法。
  有能力的复社士子,要么被赵瀚直接招揽,要么跑去做吏当官,要么干脆专心做生意。
  复社三位大佬,张采在安徽当官,吴应箕更是被赵瀚超擢提拔。
  只剩他张溥一人!
  张采虽然是张溥的族兄,被世人并称为“复社二张”,但张采没有参与创建复社,也几乎不怎么参加复社的活动。
  纯粹是复社创立之初,利用张采的名声搞宣传而已。
  这些年,张采一直在做实干派官员,仿效王阳明立乡约、行保甲,又招揽流民种地,设立常平仓赈济灾民。
  不过张采创立的合社,还是被视为复社的分支,他对此一直持默认态度。
  二张的理念不同,复社大量吸纳富贵士子,合社却以贫寒士子为主。
  张采甚至不分贵贱,收了一个家奴(书童)为弟子,而且还是别人家的家奴。
  这让正统读书人看不惯,王时敏出面阻挠。张采先助这个家奴逃走,接着又自己掏钱,为弟子移除贱籍。
  现如今,合社士子全部做吏去了,部分成员甚至已经在做官。
  这是一股很大的力量,甚至赵瀚都不知道。
  三百多个合社成员,全部是张采的弟子,如今清一色变成大同官吏。这些家伙实干能力极强,升迁自然快速,包括张采在内,知县级别就已有三人。
  而张溥的复社士子,做官吏的也多,却早就变成一盘散沙。
  “先生,牧翁怎说?”陈丹衷急忙问道。
  张溥叹息:“装聋作哑,钱牧翁一向如此,我还能奢求他帮忙?”
  李一元道:“崇祯皇帝下嫁公主,又册封吴王,此托孤传国之举也。只要行禅让之事,便能天下太平,延续大明国祚。我等若是办成,必当青史留名,为天下士子之时髦。怎奈赵都督冥顽不灵,如此好事竟让拒绝,此人究竟是怎么想的?他难道就不知道,一旦接受册封,数省之地传檄可定!”
  “大明国祚,是肯定保不住的,”张溥说道,“王莽当年也是接受禅让,转眼就从汉朝改国号为新。即便赵瀚接受禅让,大明的国号也没了。”
  “都一样,”陈丹衷说,“国号虽然改了,却可立公主之子为太子,大明皇室血脉依旧能传下去。”
  李一元惊骇道:“太子之事,乃国本之争,切莫存此念头,否则又是党争,必然搞得腥风血雨!”
  陈丹衷说:“太子之事,今后再说。几社徐致远、徐念祖,此刻都在南京。前者是赵都督的姐夫,后者为赵都督参予军务,或可找他们两个帮忙。”
  “你们找了吗?”张溥问道。
  陈丹衷叹息道:“找了,二人皆不见客。或许先生可以尝试,毕竟几社士子,都是先生提携教导的。”
  翌日,张溥先去找徐致远,想让赵贞兰帮忙说话。
  徐致远热情招待,饮酒之间,笑着说:“先生,弟子早已不问政事,在南京开了两家商铺。一家卖布料,一家卖烟草。这烟草却是极赚钱的,必须有专营牌照,多亏内子帮忙弄来。”
  张溥说道:“吴王、驸马之事,你可曾听说?”
  “先生,弟子早已不问政事。”徐致远依旧微笑。
  张溥锲而不舍:“此事关乎天下社稷。”
  徐致远对此很无奈,回书房拿来一本《大同集》,提醒说:“先生可看三原篇。”
  张溥反复研究过《大同集》,但他生病卧床半年,没来得及阅读最新版。
  认真把三原篇看完,张溥瞬间沉默,他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回到陈丹衷家里,张溥研墨展纸,打算写一篇文章驳斥《三原论》。
  坐在书案前,张溥提起毛笔,突然又把笔放下。再把笔提起来,又把笔给放下,如此反复,最后干脆翻开《大同集》。
  张溥自幼博览群书,他可以引经据典,从各种角度驳斥《三原论》。
  但是,他突然不想驳斥了,因为他是赞同这种思想的。
  张溥的思想非常先进,学以致用、与时俱进、推崇杂学、男女平等、以民为本、华夷之辩……他毫无顾忌的评论历代帝王,对皇帝真没有什么尊重可言。
  枯坐到半夜,张溥终于落笔。
  只不过嘛,他原本想写《驳三原论》,真正下笔却变成《补三原论》。
  张溥觉得这套理论还有漏洞,自己有责任将其补齐,否则今后可能出大乱子。
  至于什么吴王,什么驸马,去他娘的,大明国祚关自己屁事!
  张溥以前的文章,就差指着崇祯臭骂了。
  张溥不是腐儒,他不会天真的认为,禅让就能延续什么国祚。他这次跑来南京,是为了快速统一天下,顺便给自己捞一份功绩。
  等看完《三原论》,张溥就知道事不可为,这玩意儿涉及到法统之争。
  而张溥,是倾向于“受命于民”的。
  接下来几天,张溥都在陈丹衷家里写文章,把陈丹衷急得团团转。
  “先生怎么还在作文?当串联更多士子情愿!”陈丹衷焦急道。
  张溥笑着说:“别情愿了,没有用的,你且去读三原篇。”
  陈丹衷惊愕道:“先生何意?”
  张溥说道:“不受封也好。君主受命于民,方可约束之,不令昏君频出也。”
  陈丹衷彻底傻眼了,怎么西铭先生也放弃斗争?
  又过两日,张溥前去都督府,拿着文章请求拜见赵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