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3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现这种情况,纯粹是满清自己种下的恶果。
  满清扩张速度太快,半年之内拿下四个省,乱七八糟的啥人都愿收编。更可怕的是,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粮食,无法真正掌控各路降兵。打仗的时候,甚至在降兵降将的地盘抢劫。
  这种做法,一路高歌猛进肯定没问题,遇到大同军阻拦就要矛盾爆发。
  甚至都不用等满清吃败仗,战局僵持稍微久些,就必有降兵降将再次倒戈。
  而赵瀚的仁善之名,也终于显露出号召力。
  沿途所过之地,百姓热情迎接,就连饥民都知道,跟着赵皇帝肯定有饭吃。甚至是一些地主士绅,不满于满清暴政,散尽家财支持赵瀚打仗。
  进入归德府地界之后,每天都有士绅,带着自募的乡勇来投。
  乡勇部队就已经将近两万,饥民组成的义军更是接近十万。有些乡勇和饥民,甚至是从开封府绕来的,跨州过县都要来投靠赵皇帝。
  嗯,把赵皇帝的军粮消耗得飞快,一个个好胃口能把人吃穷。
  ……
  西华县的骑兵,全部统归吴三桂调遣。
  吴三桂凑了四千余骑,逡巡于颍歧口附近,不让大同军渡河,掩护祖大寿带着步卒撤退。
  城中火起,却是祖大寿把多余辎重烧了,其中还包括许多抢来的粮草。
  归附满清的河南贼寇,脸上都露出不忍之色。这些贼寇当初造反,就是吃不饱肚子,看着祖大寿烧毁粮草,他们心里难受得滴血啊。
  “敌军跑了!”
  曹变蛟骑马奔至沙河岸边,与同样带着骑兵的吴三桂隔河相望。
  没法过去,只能看着,同时派人回去报信,因为大同军主力还在三十里外。
  江大山、黄顺接到消息,立即下令加速行军。
  民夫和士兵全部动手,将十多条运粮船靠岸卸货。然后,部分士卒乘船前进,剩下的士卒沿岸跟随,军粮和火炮不着急全部带走。
  乘船士卒率先抵达颍歧口,站在船上射击岸边的吴三桂骑兵。
  吴三桂不敢与火铳兵对射,只能让开颍歧口的码头。
  火铳兵趁机登岸,掩护曹变蛟的骑兵坐船过河。当骑兵全部渡河之后,剩余步卒也跑来了,继续坐船渡河。
  “全军追击!”江大山、黄顺联合下令。
  两个师的步兵,全部轻装小跑赶路,甲胄只能留在船上。掷弹兵的万人敌也没法带,身上只有一把腰刀。
  一万多脱甲的大同军步卒,就这样朝着太康县急行军。
  曹变蛟、魏国祥两位骑将,各带2500龙骑兵,去驱逐吴三桂的骑兵。
  关宁铁骑早就残了,曾被一分为三。一部分受调入关,镇压西北流寇;一部分划归祖大寿;一部分划归吴三桂。
  历次作战,不断消耗。
  祖大寿和吴三桂麾下虽然还有骑兵,但已经不是真正的关宁铁骑,更类似大明边将的家丁骑兵。
  此时此刻,吴三桂统率的四千余骑,大概两千骑算是精锐,剩余都是各降将麾下的杂牌。
  面对五千龙骑兵,吴三桂分散袭扰,不停的抛射弓箭。
  射出几箭,便不射了。
  离得太远射不到,离得太近又要挨枪子儿。
  吴三桂想要绕后,去攻击脱甲急行军的大同步卒。龙骑兵也迅速跟上,保护友军安全,不让敌方骑兵接近。
  江大山虽然有坐骑,此刻却与士卒一起跑步,他大喊道:“不要管那些敌骑,只管往前跑便是!”
  万余大同步卒,竟真的不理会吴三桂,仿佛看不到敌骑一般,提着兵器朝太康方向小跑前进。
  两军相隔数十里,大同军竟打算徒步追击。


第421章 【荒野之战】
  平原之上,一片荒芜,田地里只有杂草,看不到丝毫麦苗的影子。
  万余大同步卒,排成十四个纵列。
  近战兵在外,火铳兵在内。虽然小跑起来,阵型有些散乱,但大致上还能保持齐整。
  古之精锐,无不是跑步健将。
  能不能跑步,也是大同正规军与农兵的区别。农兵虽然要训练阵型和杀敌技巧,但毕竟伙食相对较差,很少训练跑步这种耗费体能的项目。
  正规军却是早晚各跑一次,而且腿上还绑着沙袋。
  此时此刻,只是慢跑,还没穿铠甲,对于大同军士卒而言实在轻松。
  5000龙骑兵在两侧保护步卒,五百人一队,跟吴三桂的骑兵纠缠。每次放铳,只放五分之一,保证始终有火铳上膛,避免敌军趁着火力间隙冲杀。
  吴三桂越打越心惊,他今天可算开眼了,旁边有骑兵袭扰,步兵竟还敢急行军。
  而且那些火铳骑兵也恶心,反复轮换放排枪,让吴三桂根本不敢冲。或者说,他麾下的杂牌骑兵不敢冲,临时拼凑过来的骑兵军官,并不什么都听吴三桂指挥。
  “吁!吁!吁!”
  铜哨声不断响起,步卒停下来列队休息,同时火铳兵开始更换火绳。他们一直燃着火绳慢跑,只要吴三桂敢带骑兵冲来,就可以迅速列阵进行齐射。
  火绳真挺麻烦的,能全部换装燧发枪就好了。
  这个时代,欧洲有句关于火绳枪的笑话:背上一法里长的火绳打一整天仗。
  “全军听令,缓步……走!”
  前方打出旗令,军队各处也跟着挥舞旗令,换好火绳之后,大同步卒们开始往前走。
  不能一直慢跑啊,跑一阵子,走一阵子,可以恢复体力。
  吴三桂遥望那令行禁止的画面,忍不住感慨:“我若有这等军队,怕是能一路南下打到琼州,难怪南京的赵皇帝能坐拥数省。”
  “副帅,还要袭扰吗?”江翥骑马奔来。
  这个时空的吴三桂,没有献上山海关的功劳,也还没发展到那么多部队。因此,他并没有被封王,只是做了正黄旗汉军副都统。
  吴三桂摇头:“暂时袭扰不了,敌军令行禁止,我军却不听号令。”
  麾下四千多骑兵,真正听话的就两千多,吴三桂对此无可奈何。满洲骑兵、蒙古骑兵,都被多尔衮带走了,剩下的全是各降将的家丁骑兵。
  降将们愿意借出骑兵,交给吴三桂统一指挥,已经算非常给面子。
  那些骑兵军官,在离开的时候,就被降将们叮嘱过:打不赢就逃。若打得赢,但会有死伤,那就不要去拼命。
  家丁骑兵是宝贝,是降将们的立身之本,怎会任由吴三桂葬送?
  因此大明军队的光荣传统,完完整整延续下来。吴三桂每次寻漏子冲锋,都会发现一些骑兵不听话。或者是表面听话,冲到一半就畏惧不前,非常准确的避开龙骑兵的枪口。
  “吁~~~~”
  缓步前进一刻钟,大同军又开始吹铜哨,打出旗令变成全军慢跑。
  吴三桂说:“一路急行军,总有松懈的时候,慢慢找机会冲破敌阵。敌军没带辎重和辅兵,晚上连营寨都没法扎,今晚试试能否组织夜袭。”
  吴三桂派出几个骑兵,追赶祖大寿汇报军情。
  ……
  大同军一路急行,祖大寿那边却如同郊游。
  附近各州县的守城部队,大部分都在西华县汇合了,林林总总足有七八万人。
  甚至有些降将,半路强拉饥民入伍,如此就能在西华县讨要更多军粮。这七八万人里面,大概有三万多,都是降将们临时招募的。
  常规操作,不必惊讶。
  谁让满清不发军饷呢?就算拨发军饷,也只扔来一些银子。
  降将们养不起军队,就只能大量裁军,集中钱粮养活自己的家丁。遇到打仗的时候,再招兵便是,顺便向满清讨要更多开拔费。
  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国家打仗都这么干。
  战事招兵,打完就裁军,经常连遣散费都不给。老百姓当然不愿意,那就连哄带骗。比如让一个大妈,把吃不饱饭的男子,以食物为诱惑骗进地窖,关起来饿得男子只能答应从军。
  祖大寿骑在马背上,扭头看着拖拖拉拉的军队,无奈道:“传令各部,都走快点,到了太康县再慢慢休整!”
  然而,军令没啥作用。
  各部确实加快了行军,但没走多远,就再度缓慢下来。且精锐部队走到很前方,饥民构成的部队落下老远,拖成一条绵延数里的长蛇。
  祖大寿也曾命令各部将领,他这些没用的孱兵给扔掉。
  可将领们不愿意啊,这是他们的部队。满清没给够开拔费,难道打仗的时候,还不让他们多多领军粮?
  不管是什么垃圾兵,反正有兵就得发饷。
  发下来一两银子或者一石米,将领们可以吞掉七八成。反正都是临时招募的饥民,吊着不饿死便可,一直作为领饷的工具人就行。
  行军队伍越拉越长,祖大寿被搞得毫无脾气。
  他要是敢从严治军,降将们就敢寻机倒戈。他要是敢扔下各部,只带精锐前往太康县,降将们就敢调头去投靠大同军。
  赵瀚那边有一堆只会吃饭的累赘,祖大寿这里同样有一堆只会领饷的渣滓。
  眼见各部已经完全脱节,祖大寿无奈下令:“全军靠拢休息片刻。”
  足足半个小时,七八万人的军队,终于艰难的走到一起,不再像之前那样拖了近十里长。
  “哒哒哒哒!”
  吴三桂派回的骑兵来了,报告军情道:“都帅,敌军正在急行军,朝着我方主力追来。”
  “这般快速?”祖大寿惊讶道。
  那骑卒说:“敌军全部脱甲,只带兵器行军。又有数千火铳骑兵保护,吴将军无法进行阻拦。”
  祖大寿面带喜色:“敌人真的全军脱甲了?”
  “脱了,无一人披甲。”骑卒说道。
  祖大寿再次确认:“一路急行,便是没带火炮?”
  骑兵说道:“并无火炮。”
  祖大寿顿时大喜:“敌将冒险急进,正是一举将其击溃的大好时机!”
  在祖大寿想来,大同军没了火炮,甚至脱掉了铠甲,那就是砧板上的肉。自己也不用再走了,只守在这里以逸待劳,轻松就能击败一群不披甲的敌人。
  ……
  “砰砰砰!”
  “咻咻咻!”
  原野之上,大同军的探马,正在跟吴三桂的骑兵小规模缠斗。
  随着追击深入,火铳兵分出五百骑,冲到更前方打探消息。吴三桂分兵阻挠,龙骑兵就分出更多兵。
  搞到最后,双方的骑兵,在各自主力之间打起来。
  打了半个小时,彼此死伤仅个位数。
  不但那些降将珍惜家丁骑兵,吴三桂同样如此,他舍不得让家丁们凑近了挨枪子儿。一个二个,全在保存实力,主要是满清统治力不稳固,降将们只能靠军队来维护自身利益。
  历史上,即便清军打到长江以南,各部降将都还在互相兼并。
  但南明小朝廷更垃圾,同样各种内斗。
  当时,降将金声桓受诏入京,由于害怕被夺走军队,主动请求带兵攻打江西。这货手里只有几千兵,号称自己是先锋,满清即将有二十万大军南下。江西的南明文武大臣,吓得瑟瑟发抖,于是江西就降了……
  因为金声桓占领南昌时,弄到大量金银财宝。满清任命的江西文官眼红,强行索要,敲诈勒索。满清又没厚赏金声桓,金声桓索性带着整个江西投靠南明。
  听说江西反了,广东也跟着反,因为总督佟养甲打压不是辽东籍的降将。
  文官敲诈打压武将,导致满清接连失去江西、广东……这剧本够烂的。
  但满清和南明,就是在比烂,结果南明更胜一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