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琴心、剑胆、酒魄也没睡醒,他们昨晚都在陪费映环打麻将。
  费如鹤兴冲冲跑去敲门:“爹,爹,孩儿来报喜了!”
  费映环迷迷糊糊爬起,打着哈欠开门,带着起床气说:“这才几时,你怎已交卷了?”
  费纯抢着报喜:“爹爹,少爷考得好,得了县尊老爷夸奖。”
  费映环一边穿衣,一边问道:“你写的什么文章?”
  “第一题还凑合,”费如鹤得意洋洋说,“县尊看了第二题,当即开怀大笑。题目是‘食不多’,孩儿以‘食不可多也,多则必胖’破题,想来正中县尊下怀……爹,你拿板凳作甚?”
  “轰!”
  一张板凳飞过去。
  费如鹤连忙躲闪,惊恐道:“爹,你为何要打我?孩儿这次考得很好啊。”
  费映环闭眼缓和情绪,似乎不想再看傻儿子,吩咐赵瀚说:“帮我教训这兔崽子!”
  “好嘞!”赵瀚一脚踹出。
  费如鹤完全没有防备,被这一脚踹到屁股,顿时在屋里跌个狗吃屎。他爬起来,转身怒视赵瀚:“你竟敢偷袭我!”
  赵瀚指了指费映环,表示自己听命行事。
  费如鹤气呼呼坐下,估计也想明白情况,嘀咕道:“这次丢脸了,县尊定然在笑话我。”
  费映环总算穿好衣服,问赵瀚:“你怎么也交卷了?”
  赵瀚回答道:“胡乱写了两篇文章,县尊让我回家准备府试。”
  “当场录了?”费映环有些惊讶。
  “录了。”赵瀚点头说。
  费如鹤、费纯主仆二人,顿时面面相觑,都觉得赵瀚真是好牛逼。
  费映环问道:“怎过的?”
  赵瀚解释说:“第一题,孩儿抄了苏东坡的散文,哪知县尊老爷拍案叫绝。”
  “也是个不学无术的,”费映环忍不住讥笑,也不知在讥讽赵瀚,还是在讥讽冯知县,他问道,“抄了哪篇文章?”
  赵瀚回答道:“也没抄完,后面的记不住,只能胡乱凑字数。题目是‘子曰’,孩儿以‘匹夫而为天下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破题。”
  “那句竟是苏东坡……”费映环突然顿了顿,改口说,“抄得好!”
  赵瀚:????
  不会吧,不会吧。
  费映环自诩文采了得,竟也跟冯知县一样,没有读过苏东坡的文章?
  还真没读过!
  明代受理学思想禁锢,早期全是道德文章。就连怀念妻子的悼亡诗,都不准写男女之情,只能写妻子有多么贤惠。
  弘治、正德两朝,王阳明、湛若水开始改良心学,一大批经学家也在改良理学,前七子则掀起了复古运动,大明的学术思想和文坛风气得以突破。
  渐渐的,心学丧失其活力,实学又应运而生。
  后期至继续搞复古运动,但到了明末完全走偏: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明末的文章,各种模仿秦汉古文,甚至跑去研究先秦诸子。他们可能读过《墨子》、《韩非子》,却没读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这是一种非常诡异的文坛风气。
  而今,钱谦益正在搞“新文化运动”,对唐宋八大家推崇备至,号召诗词文章都回归本质,堪称明末文学复古运动的旗手。
  就拿费映环来说,他当然知道苏轼,也熟读苏东坡的诗词,但就是不读苏东坡的散文。
  匹夫而为天下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这两句话,费映环还是年轻时候,背诵八股范文记住的。
  费映环面带微笑,故作平静道:“你学过苏东坡的散文?”
  “囫囵读过。”赵瀚回答。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都读过?”费映环又问。
  明代中晚期的复古运动,唐顺之、茅坤属于唐宋派,编撰《唐宋八大家文钞》,因此有了“唐宋八大家”的说法。
  此书在嘉靖年间影响甚大,万历之后就不行了,许多士子只闻其名,懒得花时间去翻阅。
  赵瀚说道:“只读过一些。”
  费映环考教问:“你最喜欢哪篇?”
  赵瀚答道:“《岳阳楼记》。”
  “可会背诵?”费映环问道。
  “或许有些句子忘了,”赵瀚开始背诵,“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费映环越听越心惊,这篇文章太好了,他竟然没有读过,只知道其中一些名句。
  “好,甚好!”费映环连连赞许。
  赵瀚则越背越心惊,认真观察费映环的表情,这位老兄竟然不知道《岳阳楼记》?
  明末的举人也太水了吧!
  也不能这么说,费映环熟读诸子百家,家里收藏了许多秦汉文章。
  “走了,走了,”费映环掩饰心中尴尬,招呼孩子们登船出游,半路上又悄悄对琴心说,“去买一本《唐宋八大家文钞》,速去速回,我在船上等你。”
  众人登船许多,琴心终于买书回来。
  “爹爹,我跑了好几家书店,总算是买到一本。”琴心的手上全是灰尘,也不知这本书被嫌弃了多少年。
  开船启航,前往石塘镇。
  费映环独自坐在舱中,连续品读几篇雄文,突然泪流满面:“今日方知文章真谛,吾已蹉跎半生矣!”
  其实不算晚,新文化运动旗手钱谦益,也是四十岁之后才读唐宋八大家。
  赵瀚坐在船头,眺望两岸风景,心情极为复杂。
  这大明,不仅该给老百姓提供粮食,还得给天下士子提供精神食粮啊。
  一个颇具才名的举人,竟然不知道《岳阳楼记》!


第045章 【古文观止】
  明代文学发展脉络,赵瀚是大略知道的,因为专业课老师大略讲过。
  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大明一共经历了三次文学复古运动。
  此时此刻,第二次复古运动早已结束,第三次复古运动还在萌芽当中。
  在两次复古之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衰落。
  万历时期,朝政腐败,社会矛盾重重。包含大量异端思想的《焚书》(李贽)刊印,奠定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石。
  随即,公安三袁横空出世,通俗文学也百花齐放,翻开了明代文学最精彩的篇章。
  当时的流行文学有三种:公安派文学、情色小说、讽刺文学。
  明代海量的小黄文,多在这个时期产出。
  公安三袁死了两个,硕果仅存的袁中道,突然自我否定和修正。他抛弃复古主义回归道路(真情实性),严重倒向复古派(伟丽虚矫),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戛然而止。
  于是,催生出竟陵派。
  竟陵派一边吸取公安派的性灵主义,一边强调古典诗歌的体裁法度。
  两者之间,很难进行调和,导致明末诗歌充满幽情鬼趣,力求晦涩诡谲、怪字险韵,已然彻底走进了邪道之中。
  文章也是如此,士子们喜欢研究秦汉古文,又不吸取秦汉古文的菁华。反而热衷于晦涩诡谲,特别喜欢用生僻字。
  崇祯初年,青黄不接,属于大明文气最凋敝的年代!
  ……
  船儿在石塘镇停靠,费映环手捧《唐宋八大家文钞》,已然失去访友的兴致,只想留在船上继续读文章。
  “少爷,到了。”魏剑雄提醒说。
  费映环只得捧着书走,徜徉回味古文真趣,满脑子的“朝闻道,夕死足矣”。
  赵瀚跟在身后,此刻目瞪口呆,心想:铅山县究竟有多少个超级大镇?
  石塘镇,明代全国最大的造纸业中心!
  仅此一镇,每年造纸1000多万张,其中30多万张奏本纸是贡品,专门作为朝廷官员的奏章用纸。
  镇上的造纸工人就上万,而此时整个铅山县,在籍人口也只有一万多。
  来到镇外的豪华大宅,递上名帖之后,门子立即带他们去会客厅。
  “大昭兄,哪阵风把你吹来了?”费兆甲走出院落迎接。
  费映环说道:“犬子童试,顺便来你这里走走。”
  费兆甲是费映环的族兄弟,并不出自横林主宗,两支的字辈都对不上。
  石塘费氏也很有实力,主要经营造纸业务,费兆甲的家里养了上千造纸工人。
  寒暄两句,费映环迫不及待道:“贤弟且观此书。”
  费兆甲亦颇有才名,可惜只是个秀才。他瞧了瞧封面,便摇头道:“这本书我看过,对科举文章无甚帮助。”
  费映环想了想,点头说:“确实如此。”
  科举发展到明末,四书五经的每个句子,都被反复考过多次,根本不可能再写出新花样。
  那就只能一味求怪,越怪就越能吸引阅卷官。
  能用生僻字,就坚决不写常用字。
  一个字有多种写法,那就专挑复杂的来写。
  而唐宋八大家,皆真情实性,遣词造句比较直白。这种文风很难模仿,若无深厚的功底,若无丰富的阅历,便容易写得平庸粗浅。
  科举文章,最怕平庸,到了明末,士子们干脆不读八大家。
  准确来说,唐宋八大家,被科举淘汰了……
  突然,费映环又摇头说:“乡试如此,会试则不尽然。”
  “或许吧,”费兆甲苦笑,“我乡试都未过,不敢模仿八大家。”
  全套科举流程,乡试可称最难,尤以浙江、江西难上加难!
  浙江、江西士子,若无超卓才学,以八大家的文风去考乡试,那无疑就是自寻死路。
  全国会试则不一样,不用刻意求怪求新,能把道理讲清楚就是好文章。
  费映环负手而立:“吾当潜修八大家,两年之后再去京城赴考!”
  “祝君金榜题名。”费兆甲拱手笑道。
  ……
  却说徐颖走出考场,已经是下午时分。
  冯知县当时不在,师爷对徐颖青睐有加,但无法做主录取,只说一定帮忙推荐。
  应该考过了,县试并不难,录取了也没啥用,真正难的是府试和道试(即院试)。
  府试通过可做童生。
  道试通过可做秀才。
  徐颖在考场之外,找不到自己的小伙伴,便顺着铅山河走路回家,估计要走到半夜才能抵达。
  一边走,一边回忆文章,徐颖越想越兴奋。
  他的“子曰”破题是:圣人之言,千秋教化,君子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也。
  师爷看罢,欣喜问道:“开蒙几载了?”
  徐颖老实回答:“小子家贫,开蒙较晚,只两载而已,《孟子》尚未学完。幸而运气好,今日两题皆出自《论语》。”
  “识字只两年,就能做出这等文章?”师爷愈发惊讶。
  徐颖又是自豪又是羞涩,回答说:“家母识得一些字,开蒙之前,我已经能写两百多字。”
  师爷见徐颖穿得寒酸,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嘉许勉励道:“好生读书,莫要辜负令堂期望。以你的聪慧才智,他日必能登阁拜相。”
  “先生谬赞了。”徐颖心里跟吃了蜜一样。
  师爷目送徐颖离开考场,忍不住摇头叹息,科举可不是只靠才学。他当年也有神童之名,蹉跎半生却还是个秀才,反而冯巽这种草包做了知县。
  顺着河边欢快疾走,徐颖梦想着自己金榜题名,然后给父母修一栋大宅子享福。
  走着走着,徐颖又变得忧虑,望着沿途的禾苗若有所思。
  从开春到现在,一直没有正经下雨,今天考试也只飘洒少许,连衣服都不能完全打湿。
  幸好冬天大雪,积雪融化可以补充水份,否则今春的禾苗根本扛不住。
  希望能来几场春雨,若再这么干旱一个月,今年家里恐怕又交不起租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