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3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胡定贵、李正、萧宗显,三人都是南蛮皇帝的旧部。只有卢象升是大明降将,离间之计,最好从卢象升下手。就说卢象升图谋复明,在辽东嚣张跋扈,常常有思慕大明旧主之言语。”
  多尔衮说道:“这胡定贵亦是一员大将,可伪造其暗通我大清的书信,或许能够将此人招降过来。”
  多尔衮一直在学习黄台吉,包括这种招降敌将的策略。
  就拿祖大寿来说,曾经率部诈降,接着又扔下儿子和部将跑了。
  黄台吉非但没有表示愤怒,反而写信给祖大寿,说自己会善待其子和部将。还让祖大寿注意安全,莫让崇祯知道投降之事,一番嘘寒问暖之后,又说大清随时等着祖大寿归附。
  历史上,祖大寿诈降逃跑,又跟满清打了十年,杀死许多满清兵将。最后迫不得已投降,黄台吉果然遵守约定,对祖大寿全家都委以重任。
  抛开民族大义不论,面对这样一个“英主”,你心里是否会有感触?
  祖大寿还好说,至少在大明也混得不错。像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这些人,在大明被搞得多惨啊,去了满清却受到黄台吉礼遇,两相比较之下,简直能把那些家伙感动落泪。
  多尔衮现在也开始玩这招了,他打算亲笔给胡定贵、李正、萧宗显、卢象升写信。
  也不招降,就是表达敬佩之情,大冬天送几件皮袄子,再来一番嘘寒问暖。一来跟大同将领拉关系,二来算是离间计的前兆,用这种手段恶心大同君臣。
  接下来,还可以悄悄送金银,悄悄赠送美女俏婢。
  特别是南京那边,从大同文官的家属下手。一点一点给家属好处,不知不觉拉下水,如此便造成既定事实。文官又拿到了财货,又怕暴露家人跟满清有关联,说不定就会暗中帮忙变成内应。
  这些满清贵族,可不仅仅会打仗!
  “如今最紧要的是粮食,”多尔衮说道,“大军先去盖州,接着又去山海关,连番调兵遣将,军粮消耗甚巨。若不做点什么,今年冬天或许能熬过去,明年春天肯定要大饥荒。”
  豪格说道:“冬天风冷雪大,草原去不得。汉人的北直隶,也穷得没粮可抢。不如还是去朝鲜吧。”
  “朝鲜能有多少粮食?”满达海反问。
  豪格说道:“管他有多少粮食,去抢了再说,总能抢一些的。而且,朝鲜都是虾兵蟹将,看到大清将士就逃。去朝鲜打仗,比去草原打仗轻松得多。根本不必带上民夫,每人带个厮卒就出发,开拔粮草不必准备多少。等开春雪化之后,一路杀去朝鲜王城,逼迫朝鲜国主自己把粮食送来。再掳朝鲜平民做民夫运粮,如此一来,损失的人口也有了,明年的粮食也有了。”
  “好主意!”济尔哈朗赞道。
  去草原抢劫多少有风险,去朝鲜打秋风却安全无比,甚至后勤都不需要考虑,带上半个月的粮食就敢出兵。
  可怜的朝鲜,还没从之前的劫掠中缓过来,已被大同军多次逼迫卖粮,明年又将迎来满清的再一次劫掠。
  整个朝鲜必被搞得十室九空,就连两班贵族都无法幸免!
  议定了抢粮之事,代善突然说:“外藩蒙古有反叛迹象,前番带头避战的古噜思奇布,必须按照规矩进行处置。但又不能直接杀了,否则会将外藩蒙古逼反。”
  多尔衮早就考虑,说道:“罢除此人军职爵位,扶持他的兄弟代之,最好让兄弟二人自相残杀。”


第456章 【文武帝王庙】
  民始元年,大同皇帝赵瀚的第一个纪年,这明显不是个什么好年份。
  南方多省都有大旱,粮价几乎翻倍!
  其实,旱情比前一年减轻许多,北方旱灾更是彻底好转。但南方百姓更直观的感受,就是粮价大涨,赵瀚登基反而年景堪忧。
  于是在这年秋收之后,部分官员和民间士子,上疏请求赵瀚遵守祭礼,来年春天在南京大祀天地,祈祷皇天后土保佑风调雨顺。
  “大祀天地于南郊”,这是《明史》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
  每年正月,元旦与元宵之间,大明皇帝都会选一个吉日祭祀天地。
  由于上疏之人太多,赵瀚不得不表态。他召集内阁、十部官员,说道:“天地可祭,但非必要,只图个吉利而已。规模也不能太大,派几个礼部官员,代朕祭祀天地就可以了。”
  除了特定场合,赵瀚一般自称“我”,称“朕”就表示心意已决。
  坐着议事的诸多大臣,此刻却齐刷刷站起来,包括庞春来在内也是如此。
  庞春来劝谏道:“陛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旧明皇帝虽时常差遣勋戚祭祀,也只是祭祀山川河流之神而已,祭祀天地万万不可交付他人之手!祭祀天地、掌控六军者,必须是皇帝本人!”
  李邦华更是直接跪下:“臣知陛下为应民承运皇帝,不在乎天地之佑。陛下定会反驳,说前朝崇祯年年大祀天地,照样全国大旱、兵祸连绵。但陛下须知,此非信与不信之事,而乃可与不可之举。祭祀天地,必须是皇帝,也只能是皇帝。哪个大臣,若敢代替陛下祭祀天地,臣定会弹劾他意图谋反。不罢免此人,臣便辞官归乡!”
  “陛下,请三思!”诸多大臣纷纷跪下。
  赵瀚顿时笑道:“都起来,是我思虑不周,莫要动不动就下跪。”
  有些事情,身为皇帝也不能违逆,比如千百年来形成的儒家礼法。
  礼法,是纲常,也是规矩制度。
  这玩意儿才是儒家的根子,相比起来,赵瀚改革科举制度只是小儿科。礼法不仅体现在民间,更体现在朝堂,祭祀天地是皇帝的权利,同样也是皇帝的职责。
  谁敢代劳,就是谋反!
  赵瀚的笑容是装出来的,他说道:“内阁、礼曹、礼部,下去讨论一番祭祀礼仪。就像国旗一样,保留其神韵,但须尽量简化。”
  国旗已经改版了,升龙、仙鹤、麒麟图案还在,但简化为只留神韵的线条。
  陈茂生问道:“简化到何种地步?”
  赵瀚回答说:“不论你们简化到何种地步,都得给朕记住一个要旨:不可劳民伤财!”
  “遵命!”陈茂生拱手。
  从明代中期开始,就出现一个非常恶心的现象。
  由于大明财政匮乏,君臣没钱赈灾,于是面对大灾的时候,经常象征性拨款救济,同时劳师动众开始祭祀祈祷。
  比如黄河决堤,朝廷的赈灾银子没拨来,洪水泛滥也暂时无法筑堤,河道总督就先祭祀河流之神再说。偶尔还会被御史弹劾,其弹劾内容是:祭祀对象搞错了!
  某某河道祭祀这个神,某某河道祭祀那个神,是绝对不可以混淆的。
  祭错了神,有可能丢官。
  关中大地震,死了八十三万人,嘉靖皇帝只拨发几万两赈灾,比他拨给武当山修道观的银子还少。然后,嘉靖皇帝就大张旗鼓祭祀,满朝文武都动员起来,朝廷的关注点瞬间从地震变成祭祀。
  赵瀚绝不允许这种现象发生,在他看来,祭祀可以,图个吉利,但也仅此而已。
  面对这些大臣,赵瀚说道:“诸卿,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于人如此,于国亦是如此。我大同中国,面对天灾异象,更应众志成城。皇帝、百官、万民,携手以应天象,共同度过难关。朕起事之初,还未拥有江西全境,便遭逢百年不遇之洪水。当时各级官吏,与百姓一起抗击洪灾。洪灾过后,虽有损失,却就此官民一心。此非天降大任之真意耶?”
  “陛下所言甚是!”
  众官高呼。
  赵瀚说道:“都言皇帝是天子,崇祯是天子,朕也是天子。都是天之子,上天该爱哪个?那就以灾祸为考验,哪个天子能应对,便选哪个为真命天子!就像你们为人父,给一场考验,只知哀求父母的儿子是废物,懂得自己度过难关的才是千里驹。朕同意大祀天地,仅在表达天子对上天的尊敬,绝非哀求上天保佑社稷万民。真正的天子,该当自己迎难而上。诸卿不曾读《易》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恭听圣诲!”众官又呼。
  赵瀚对翰林院掌院王调鼎说道:“记下这些话,写成一篇文章,明年编入《大同集》中。各级官吏,若遇天灾,不得耽于祭祀,当领导民众共渡难关。祭祀不得为政绩,只知祭祀而不知救灾,今后直接罢官不用!朕只听过禹王治水,没听过禹王祭祀天地而洪水自退!”
  这是给祭祀定下基调了,祭祀只是礼法,跟政绩毫无关系,作为形式保留而已。
  陈茂生趁机说道:“请陛下钦定文武庙先贤。”
  曲阜孔氏被大量法办之后,南宗孔贞运被册封为衍圣公,但孔庙和文庙的祭祀制度,还有相应的祭祀对象却悬而未决。
  甚至,各地文庙是否重启每年的祭祀,赵瀚都一直拖着不给回复。
  赵瀚扫视众臣:“文庙先贤,孔夫子及其弟子,只保留儒门四圣。孔门十哲,除了四圣之外,其余全部请出文庙。孔庙是否祭祀十哲,这是孔家自己的事情,但文庙我觉得还是该改一改。”
  把孔门十哲请出孔庙?
  九成九的大臣都听傻了,这这这这……这他娘的怎生得了?
  也不是全请出去,还保留着颜回嘛。
  赵瀚不理会群臣的议论声,继续说道:“今后的文庙,主祭至圣孔子,配祀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至于七十二贤,荀子、左氏、谷梁、公羊、韩愈等先贤皆可保留,其余许多都有待商榷。史家之独唱司马迁何不加入?先天下之忧的范仲淹何不加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何不加入?朱熹、王守仁何不加入?”
  李邦华声音颤抖道:“陛下,如此大举改动,恐遭天下士子非议。或可等统一天下之后,再来议定文庙祭祀哪些先贤。”
  “不必,就现在,”赵瀚说道,“你们下去,都给出一份名单。选入文庙祭祀的先贤,当有立功、立德、立言之其一。朕说的司马迁、范仲淹、文天祥、朱熹、王守仁必须列入文庙七十二贤!”
  “遵命!”
  李邦华硬着头皮答应。
  不但赵瀚要被天下士子痛骂,庞春来、李邦华等人,同样逃不过骂名。
  李邦华怎也想不明白,如今天下未定、灾异不断,赵瀚为啥要在节骨眼上干得罪读书人的事情?
  赵瀚继续说道:“文庙不得大肆兴建,也不得反复祭祀,一年最多祭一回,更不得借祭祀文庙而盘剥百姓!任何官员,祭祀文庙之时,都不得征召役夫!还有,重设武庙。等今后兴办军事学院,每个军事学院附近,必须修建一座武庙。”
  庞春来问道:“陛下,若欲复设武庙,姜子牙该居何位?”
  “首位!”赵瀚回答。
  庞春来又问:“姜子牙被请入武庙,那帝王庙是否还要配祀?”
  “一并。“赵瀚说道。
  李邦华说:“陛下,于礼不合。”
  赵瀚说道:“姜子牙既有功德,便同祀于武庙和帝王庙又如何?”
  明代是没有武庙的。
  朱元璋时期兴建帝王庙,发现姜子牙不在周武王身边,就问礼部官员:“姜子牙何在?”
  礼部官员回答:“姜子牙是武庙主神,被封为武成王。”
  朱元璋非常生气:“姜子牙是周武王的臣子,怎么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