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3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忽然,赵瀚抬头问道:“这胡瑗是谁?有何功绩?”
  王调鼎拱手回答:“陛下,胡瑗乃宋初三先生之一,提倡学问应当明体达用,曾开宋代理学之先声。”
  那就是朱熹的拓荒前辈了,赵瀚顺手将其从名单上划掉。
  理学的构建者们,选一个朱熹便已足够。这个胡瑗划掉,二程也全划掉,周敦颐什么的……好吧,周敦颐可以保留,毕竟这位是理学鼻祖,《太极图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说塑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
  张载也可以入选,赵瀚很喜欢横渠四句。
  在立言方面,宋代的理学家们,赵瀚只保留周敦颐、张载和朱熹。
  至于心学方向,陆九渊、陈白沙、湛若水、王艮这些全部划掉,赵瀚只允许保留王阳明一人。
  继续审视名单,赵瀚蓦地又问:“罗钦顺是谁?”
  李邦华说道:“江西泰和人,江右大儒,理学宗师,正嘉年间与阳明公齐名。”
  在心学最盛之时,与王阳明齐名的理学大师?
  而且还籍贯泰和县,那也是赵瀚的早期地盘。恐怕眼前的中枢大臣们,有很多都是罗钦顺的徒子徒孙,甚至李邦华都有可能传承罗钦顺的学说。
  这位还真不好直接划掉!
  赵瀚只得问道:“罗钦顺的学问,都讲了些什么?”
  李邦华没有直接回答,只是阐述道:“自嘉靖至崇祯年间,真正明理之大儒,多采纳整庵公(罗钦顺)的学说。”
  赵瀚立即就明白了,罗钦顺这个人很重要。
  理学方面,宋代朱熹,明代罗钦顺。
  心学方面,宋代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赵瀚又问道:“罗王二人,可曾有过交流?”
  李邦华回答:“两位先生时常通信,争论心学与理学。只是学术之争,并未有过交恶,甚至是惺惺相惜。”
  罗钦顺、王阳明两人,年轻时都笃信佛学,中年又都厌弃佛学。一个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一个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一直在跟罗钦顺通信交流,彼此都想说服对方,但彼此又都没有成功。
  赵瀚愈发感兴趣,问道:“这位罗先生,如何看待气理?如何看待道器?”
  对于这个问题,陈茂生等读书少的大臣,坐在那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
  但是,以李邦华为首的儒士,却一个个都激动不已。
  陛下终于还是问道了,陛下终于请教儒学了,今日相当于经筵大会啊!
  开国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
  庞春来笑而不语,眼睛半眯着,似是坐着睡着了。
  李邦华起身回答道:“罗文庄公(罗钦顺)认为,气理为一物,而理一分殊也。又认为,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器亦道,道亦器。”
  赵瀚顿觉莞尔:“我明白罗王为何齐名了。”
  王阳明改动《大学》的“新”、“亲”二字,是要从朱熹那里抢夺四书解释权。
  罗钦顺此人也很猛,直接推翻朱熹对于气理、道器的理解。这是从理学的核心构架上,绕过朱熹重新解释理学,让理学更具有实践指导性。
  王阳明、罗钦顺,一个心学,一个理学,其实殊途同归。
  他们的理论,在明末被结合起来,于是诞生了黄宗羲、王夫之这样的思想家。
  赵瀚这个反应,却让大臣们很沮丧。
  他们还想继续给皇帝讲经呢,有幸参与大明第一场经筵大会,百年之后是可以名留青史的!
  结果李邦华只说一句话,皇帝就表示自己明白了。
  这让大臣们怎么继续讲下去?
  钱谦益、张溥等翰林院成员,这次也被叫来开会的,毕竟事关文庙祭祀,学者们都应该参与。
  钱谦益、张溥对视一眼,都觉得有些意外。这个造反起家的皇帝,果然不是朱元璋那种泥腿子,而是真正研究过理学的人。
  明代的进士,都有可能不知理学为何物!
  因为只读四书五经和注解,对于理学的认识还很零散。你得去读二程、朱熹的著作,才能系统的掌握理学,这对大部分士子而言是不可能的。
  赵瀚在含珠书院时读过,而且是高屋建瓴的去读,以一种探究和审视的角度去读。
  不需要记得细节,只需要掌握整体框架和核心观点。
  在赵瀚看来,仅从哲学角度来理解,理学就是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
  赵瀚继续审视名单,群臣则坐在那里默默等待。
  终于,赵瀚放下朱笔,对女官说:“传诸群臣阅览。”
  一个一个传阅下去,有人皱眉,有人欣喜,有人疑惑,但都没有出言反对。
  因为他们最想抬入文庙的贤哲,已经被赵瀚保留下来,没必要因为个把人物跟皇帝抬杠。
  只不过,写《史记》的司马迁入选,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为何落榜?
  倒是赵瀚亲自添加董仲舒,让人觉得情理之中,又似乎在意料之外。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就是一个大杂烩。他独尊的只是公羊派儒术,以公羊派儒学为核心,添加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影响后世两千年的中国社会。
  钱谦益看看名单,又抬头看看皇帝,苏武居然也能进文庙?
  张溥有些坐不住,起身拱手道:“陛下,沈括入选文庙倒也罢了,这郭守敬乃蒙元臣子,怎能入我泱泱华夏之文庙?”
  赵瀚说道:“大明的《大统历》,不过是在郭守敬《授时历》上略微改动。今之天文、水利学问,也多有沿袭自郭守敬,数百年来惠及亿万百姓。为何就入不得?”
  “出仕蛮夷,不可入文庙,”张溥说道,“否则的话,若伪清得了天下,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之辈是否也可入文庙?”
  赵瀚解释:“郭守敬入选,皆因其学问造福后世,范文程这些人哪里比得上?”
  张溥说道:“陛下,天下万民,可不看学问。”
  赵瀚沉默良久,叹息道:“算了,便将郭守敬勾除。”
  又是一番讨论,名单不再更改,大致遵循立功、立德、立言三个准则。
  像海瑞这种清官,苏武这种忠臣,便是以立德入选。
  敲定文庙祭祀名单,牵扯文人比较复杂。
  武庙名单就简单得多,赵瀚爱选谁便选谁,岳飞、于谦、戚继光都被请进去。而且,一直没入武庙的岳飞,直接被赵瀚定为武庙十哲。
  武庙十哲,只能有十人。
  岳飞既然被请入,那就得有人被请出。思来想去,唐朝的英国公李绩,屈尊从十哲降为名将。
  其他人也没法请出来啊,白起、孙武、韩信、乐毅、张良、诸葛亮这些,谁都请不动,赵瀚也不敢请。
  “咳咳咳咳!”
  来到大街上,张溥连声咳嗽,他病得比较重,今年又卧床两月,估计是时日无多了。
  钱谦益感慨:“文庙、武庙、帝王庙,都请入请出好多人,陛下这是要重新建立法度啊。”
  张溥咳嗽好半天,捂着嘴说:“秦始皇被请入帝王庙,而且还要独享一殿,如此做法倒也实至名归。没有祖龙的帝王庙,那还叫帝王庙吗?”
  大明的帝王庙,还真没秦始皇,理由是功德有亏。
  从赵瀚确定的祭祀名单,二人就知道是啥意思。清官入祀,提倡清廉;忠臣入祀,提倡忠贞。沈括这些入祀,是要倡导科学知识。
  张溥似乎缓过劲来,也不咳嗽了,望着繁华街市说:“这位陛下,越来越像明太祖了,重定庙宇祭祀亦如此。几乎照着明太祖当年做过的事情,又重新做了一遍,只不过废除了贱籍而已。接下来,就该兴大狱了。我无所谓,常年患病,估计也活不了几年。牧翁,你可要当心啊。”
  钱谦益浑身哆嗦一下,恼怒道:“我当心什么?我在翰林院做学问,可没有掺和朝堂,更连贪污的机会都没有。便是陛下要兴大狱,与我钱某人何干?”
  说是这么说,钱谦益还真吓住了,打定主意留在翰林院,坚决不去朝堂做任事官。
  张溥说道:“如今的士林,学说千奇百怪,还有许多酸儒发牢骚。依我看,如果要兴大狱,肯定先杀一批读书人。牧翁,你的门生故吏里面,可有不少含沙射影诋毁田政之人。”
  钱谦益顿时愕然,这尼玛,原来躲在翰林院也不安全。
  钱谦益有些急了,愠道:“张西铭,你故意吓唬我是吧?老朽在翰林院用心治学,早已跟旧日门生断了来往。从今往后,便闭门谢客!”
  “哈哈哈哈哈!”
  张溥大笑不止,他就喜欢看钱谦益急恼的样子。
  二人叫来街边舆夫,坐着滑竿穿街过巷。
  张溥再次咳嗽起来,呼吸稍微舒缓之后,看着繁华的街市感叹:“盛世将至,我竟命不久矣,心中实在不甘啊。若能再活二十年,看看这天下变化,那该有多快活!”
  钱谦益没好气道:“死什么死?老夫这把年纪都不言死,你才活多少岁?两年前你就说自己要死了,还不是一直活到现在!”
  (关于在耕地上撒石灰,解释一下。现代农民撒石灰,撒的是熟石灰,是为了中和化肥的酸性,顺便有些杀虫效果。而古代可没化肥,而且龙骑兵撒的是生石灰。另外,不是整个辽东都撒,只撒耀州、海州南方的部分耕地。)


第459章 【日本消息】
  南京,码头。
  一个信使迅速登岸,换乘快马沿途大喊:“捷报,捷报。大同军新编第十二师,攻破酉阳宣抚司、平茶洞司、石耶洞司、邑梅洞司、溶溪芝麻子坪洞司。复挥师东进,攻破保靖州宣慰司、永顺宣慰司……”
  信使策马奔至城门,亮出自己的腰牌,进入城中继续沿途呼喊。
  “又打胜仗了?”
  “新编第十二师在哪?”
  “不晓得,管它在哪,只要打胜仗便成。”
  “听那些名字,怕都是土司,怎打得过大同天兵?”
  “用不了两年,陛下必定一统天下,到时候粮价就能降下来了。”
  “陛下万岁!”
  “……”
  机密战报,肯定不能泄露,但一般的捷报,却允许信使沿途散播消息,这可以提振百姓士气、提高朝廷威望。
  至于战报中那些地名,全是川东和湘西土司。
  第十二师是新近混编的,一半士卒为四川本地人,一半士卒是第九师老兵。新兵手里的火铳都不足,许多还在使用弓箭,但对付小土司却绰绰有余。
  当然,有些土司还真不小,比如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这两个地方打下来,直接合并为一个府,暂定其名称为永顺府。
  土家族、苗族、壮族……多民族混居,全部改土归流,穷山僻壤的,得派官吏治理好些年。
  南京百姓听到的是捷报,兵部左侍郎霍韬却在报忧:“陛下,接到第十师消息,安南国之北方伪朝,出兵占了思陵州边界三十余村。”
  赵瀚手底下,最初的两位布政使,一个叫欧阳蒸,一个叫霍韬。
  中枢制度改革之后,欧阳蒸被提拔为吏部尚书,霍韬则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资历不够做尚书,但代行尚书职权)。
  赵瀚着实没想明白:“安南的北方伪朝,连安南本国都只占了一半,他们怎敢来蚕食广西边界?”
  霍韬回答说:“臣请教过李阁老(李邦华),据李阁老所言,这三百年来,安南一直在觊觎中国边界。嘉靖时期,还差点爆发大战,云南沐家借朝廷兵威,趁机拿回了边境失地。”
  云南沐家,比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