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4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沈阳。
  “太后,不好了,耀州大败!”一个汉人太监,连滚带爬的奔去报信。
  布木布泰惊问道:“贼军杀到哪里了?”
  太监回答:“贼军已占了鞍山,摄政王正在守辽阳。”
  辽阳,就在沈阳的眼皮子底下,布木布泰被吓得不知所措。
  而此时此刻,沈阳城里的汉人,已经在私底下奔走相告了。有兴高采烈者,有惶恐不安者,也有跃跃欲试者。
  沈阳、辽阳这种满清核心统治区域,是有大量汉人自由民存在的。之前被多尔衮迁去关外,后来又全部迁回来,如今城内有大量汉人商贾、工匠,城外也有大量汉人农民和佃户。
  努尔哈赤暴虐不堪,激起汉民一次次反抗。
  黄台吉上位之后,立即进行改革,首先就是宽待汉民。他规定满清贵族和旗丁,最多只能有多少农奴,其余的汉人全部释放,并且划给土地让汉民耕种。
  说句实在话,黄台吉统治下的辽东,只要不被抓来做包衣和农奴,汉人农民的生活甚至比在大明还好。
  这个改革措施,也是黄台吉能迅速稳定危局的关键!
  黄台吉,也在给百姓分田!
  多尔衮撤回辽东这几年,政策逐渐开倒车。土地兼并愈发严重,距离辽阳、沈阳越远,八旗子弟就越是乱来,将汉人农民悉数变成农奴。汉人大地主,也通过高利贷,掠夺农民的土地,将农民变成自己的佃户。
  今年更是风雨欲来,多尔衮为了打仗,汉人农民被盘剥太严重,就连辽阳周边村落,都已经在酝酿农民起义了。
  而投靠清朝的汉奸们,还在互相拆台,他们分为三派。
  一派是范文程、宁完我为代表的老汉奸,大部分在努尔哈赤时投靠。可称一代汉奸。
  一派是孔有德、尚可喜这种黄台吉时期投降的汉奸。可称二代汉奸。
  一派是多尔衮时期,在关外投靠满清的汉奸。可称三代汉奸。
  一代汉奸和二代汉奸,他们的矛盾极深。
  因为二代汉奸投降之后,黄台吉赏赐了大量牲畜和粮食,这些粮食都是一代汉奸那里弄来的。当时,老汉奸们称自己是“旧人”,称孔有德等人是“新人”,埋怨黄台吉有了新人忘了旧人。
  至于三代汉奸,则被一代和二代汉奸共同打压。
  此时此刻,沈阳城内,三代汉奸最是忙碌。他们降清的时间最短,造的孽也最浅,官职和爵位都较低,家产也不怎么丰厚,正在试图造反立功归顺大同朝廷。
  侯方域他爹侯恂,此刻还没死,居然被迫成为三代汉奸们的领袖,都指望侯恂主持大局在沈阳起事。


第564章 【内乱与起义】
  沈阳,侯宅。
  冯铨低声说道:“若谷先生,伪清上下,满朝汉官都等着你拿主意啊!”
  “我能拿什么主意?”侯恂反问。
  “天下自古为汉人所有,岂有蛮夷能久居神位者?蒙元兵锋再盛,亦不满百年国运,女真鞑奴偏安一隅竟还敢建国称帝,”冯铨义愤填膺道,“此殊为可笑之事,直令人神共愤也。我等儒生读圣贤书,自知圣人大道。之前降清,身在曹营心在汉而已,而今应当暗中起事迎接天兵!”
  侯恂讥讽道:“撺掇多尔衮颁剃发令的,好像也是阁下吧?”
  “那是孙之獬所为,与在下无关。”冯铨死不承认。
  侯恂又说道:“中原大战时,为鞑子招降左良玉的也是你吧?”
  冯铨连连摇头:“奉命出使,不过是为取得鞑子信任,方便今日在沈阳起事罢了。”
  侯恂叹息:“你们这是想害死我啊!”
  “先生为何如此说?”冯铨不解道,“先生的兄弟子侄,皆在大同新朝为官。。。若先生在沈阳起事反清,与族人遥相呼应,岂非我大同朝廷之忠臣也?此必为一段佳话!”
  “唉,我就该早点逃走,不跟你们这些蠢货挨上。”侯恂一脸沮丧。
  冯铨正欲再说,街上突然传来喧哗声,随即侯宅也热闹起来。
  朝鲜籍包衣新达理,带着满清内务府火器营,冲进宅子里就开始抓人。
  冯铨惊骇不已,连忙呼喊:“我是摄政王的人,没有摄政王之令,你们这些奴才不得抓我!”
  “我奉皇命而来,难道摄政王大得过陛下!”新达理轻蔑一笑,“抓紧大牢,好生拷打,定要让他供出同伙!”
  一代汉奸,主要是高级文官和豪绅巨贾。
  二代汉奸,以高级武将为主。
  三代汉奸,多为中高层文官,其中不乏多尔衮提拔的亲信。
  如今,二代汉奸在外打仗,而且还吃了败仗。一代汉奸,趁机对三代汉奸下手,从此他们就能独掌内政大权。
  太后布木布泰,明显与范文程、宁完我联手夺权了!
  多尔衮为了拉拢八旗贵族,不断侵蚀两黄旗的利益,拿出来分配给另外六旗。太后心里很不开心,甚至害怕儿子被废掉,如今终于被她抓住机会。
  等多尔衮回到沈阳,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腹文官,全都被抓进大牢严刑拷打,全都犯了里通南京朝廷的大罪!
  ……
  皇宫。
  石廷柱焦躁怒吼:“快快进去通报,我要立即见太后!”
  石廷柱出自瓜尔佳氏,早在两百年前,他的祖宗就做了大明边将,而且从此改为“石”姓。之前统领汉军镶红旗,如今又被划到汉军正白旗,自动变成多尔衮的嫡系亲信。
  多尔衮把石廷柱留在沈阳,就是为了防止后方生乱。
  可太后大玉儿动手太快,石廷柱又不敢真的用兵,只能硬着头皮跑来求见。
  “太后有诏,宣石廷柱觐见!”太监扯开嗓子喊道。
  石廷柱跟着太监进去,大玉儿抱着七岁的福临,正表情严肃的端坐在上方。侧下方,左右各坐一汉臣,自是范文程、宁完我无疑。
  “臣石廷柱,叩见陛下,叩见太后!”石廷柱当即跪下。
  范文程冷笑:“见了陛下,都不自称奴才吗?石将军也有点太见外了。”
  宁完我阴阳怪气道:“也有可能,石将军的主子不是陛下。”
  石廷柱感到头皮发麻,这是逼着他站队啊。
  石廷柱壮着胆子说:“太后容禀,而今我大清内忧外患,切不可再自乱阵脚、自毁长城!”
  宁完我还是阴阳怪气的说:“谁是长城?若是多尔衮,那这道长城已经毁了。”
  范文程说道:“石将军可知?多尔衮的宠臣冯铨,竟然密谋串联起事,想将这盛京献给南蛮朝廷。将军若是不信,可拿着供状,亲自去提问冯铨。”
  石廷柱欲言又止,终于没再说什么,只是趴那儿用额头抵着地毯。
  范文程朝大玉儿眨眨眼。
  这位太后立即说道:“来人!”
  一群侍卫提刀进来,整齐站在石廷柱身后。
  石廷柱知道无法挽回,当即背弃多尔衮,跪直了重新磕头:“奴才石廷柱,叩见主子!”
  大玉儿微笑道:“给石将军赐座。”
  范文程是黄台吉的心腹,是满清一系列改革的献策者。顺治继位,多尔衮摄政,范文程成为文官之首。
  但是,多尔衮重用刚林、冯铨、祈允格,范文程竟然失去了议政大权。多铎霸占范文程的老婆,也多半是多尔衮授意的,目的无非就是敲打范文程。
  至于宁完我,这厮献策不少,但喜欢喝酒赌博,被黄台吉削爵罢职。
  多尔衮摄政之后,重新启用宁完我。当时宁完我还很感激,结果被扔去修史,一直在史馆里编书,完全就不给实权差事。
  一直隐忍的范文程、宁完我,这次终于抓住机会,跟自觉朝不保夕的大玉儿联手发力。
  他们不知通过什么手段,彻底掌控皇宫的军事力量,现在又逼着石廷柱站队。
  冯铨、孙之獬这些大汉奸,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侯恂虽不是多尔衮的心腹,但也被连累了,一番酷刑之下,被迫承认自己是南京派来的奸细。
  刚林、祈允格等多尔衮的心腹,因为满洲贵族的身份没被打。
  但是,当着他们的面打汉奸,刚林、祈允格被吓坏了,纷纷供述多尔衮的僭越罪行。
  打了败仗,失去军队,就等于失去一切。
  ……
  沈阳城早就不许任何人进出,但石廷柱留了一手,悄悄派人去辽阳给多尔衮报信。
  大玉儿的信使也来得快,几乎跟石廷柱的人同时抵达。
  多尔衮看完密信,顺治皇帝的使者就到了。
  圣旨就一个意思:盛京危急,召摄政王立即回京!
  多尔衮憋着一肚子怒火,安排使者先去吃东西,自己拿着圣旨去见代善。
  一番说明情况,多尔衮道:“后宫妇人,就是这般短见,我回盛京必然被羁押。二哥,你说怎么办?”
  代善也是头大无比,都什么时候了,太后居然还玩这手。
  但他们也不想想,满清地盘不断缩小,多尔衮为了拉拢贵族,不断侵蚀皇帝的利益。甚至还把黄台吉的心腹,一个个都排挤出决策圈,这让太后和帝党心里怎么想?
  一时之间也没办法,代善安抚道:“你先回京,没有八旗会议,太后不敢拿你怎样。”
  多尔衮要的就是这句话,跟着皇帝的使者一起走了。
  可多尔衮前脚离开,又是一封圣旨过来,这次是颁给代善的,请代善主持大局做摄政王。
  “这是范文程的手段啊。”代善感慨道。
  沈阳城的驻军,沈阳皇宫的侍卫,全都已经被大玉儿控制。代善如果翻脸,满清就将分裂,以代善当初放弃皇位的举动,他是绝对不可能这样做的。
  于是,就让代善做摄政王,让代善跟豪格互相牵制。
  至于太后大玉儿,似乎想要垂帘听政!
  就在代善思虑之际,亲卫突然奔来:“王爷,不好了,辽阳城外的汉民作乱!”
  ……
  辽阳城南六十里,那一片山区叫千山。
  一个穿着布衣的农家汉子,聚集六十多个农民说:“诸位乡亲,这日子咱过够了。老酋努尔哈赤坏得很,纵兵掳咱汉人为奴,交不出粮食还要杀人。黄台吉算是个好人,给咱们分了土地耕种。可这多尔衮,又跟老奴一个样子。先把咱们迁去关内分田,粮食没种出来几颗,又把咱们迁回辽阳。横竖折腾,不干人事,粮税也越来越重。”
  “这几年,咱村里饿死了多少人?冻死了多少人?还有那陈家,官府催粮,陈家就放印子钱(高利贷)。咱农民只得在陈家借钱借粮,给官府交了粮赋,到头来还不起,半个村的田都归了陈家……”
  一番诉说,农民们都颇为激愤,再不起事他们都得饿死。
  辽阳一直比沈阳更发达,当初努尔哈赤为啥不定都辽阳?本来是要定都辽阳的,辽阳百姓也很拥护他。但汉民们渐渐发现,鞑子比大明官府还坏,于是城内城外经常暴动。
  努尔哈赤终于明白,辽阳发展程度太高,辽阳的汉民太多,一时之间无法消化。于是就把都城定在沈阳,做好了随时滚回老家的准备。
  农家汉子指着旁边之人说:“这是南京赵皇帝派来的李先生,让李先生给大伙说几句。”
  李先生叫李茂德,一嘴的东北口音,他在辽东已经潜伏三年,先后在八个村落发展出下线。
  李茂德没讲什么民族大义,而是给农民们讲故事:“老乡们可知,南京赵皇帝的老师姓庞,就是咱们辽东的汉人。庞先生是帝师,如今还做了宰相。可庞先生当年也遭了大难,鞑子杀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