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4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伟业的《江左歌》,描述了一个爱情故事。门不当户不对的男女,因彼此倾慕,历经艰难终于定下婚约,获得双方父母的认可。官府突然要分族迁徙,地方官趁机侵占男方家产。男方跟官府闹起来,被打入大牢,以违抗皇命的罪名流放台湾。
  女子从家中逃出,前往省府扬州喊冤,扬州司法衙门不收诉状,让女子回苏州府打官司。女子回到苏州,告状无果,为引发关注,想一头撞死在大法庭外。幸而抢救及时,并未死去,却让家人蒙羞,毕竟她还没过门。
  这个故事,并非吴伟业编出来的,而是确确实实发生的真实案例。
  廉政巡视员在女子撞墙自杀时,就开始关注这起案件。直到吴伟业的《江左歌》问世,案件调查刚好结束,将趁机谋夺大族财产的官员问斩,将尸位素餐的司法和廉政部门官员撤职。
  明明是廉政巡视员尽职尽责、为民除害,可时间上太巧了,百姓都将此归功于《江左歌》。
  吴伟业在江南的民间声望,因此达到巅峰,而大同官府则成了彻底的反派。
  其实吧,除了趁机谋夺财产的家伙,其他被处理的官员都觉得冤枉。他们不愿出来管事儿,是害怕耽误皇帝的分族迁徙政策,到时候追查下来是要被“打板子”的。
  吴伟业在苏州混不下去了,地方官员个个恨他入骨,于是邀请冒辟疆一起到南京做“京漂”。
  二人到了南京,获得名流士绅的热情欢迎,隔三差五就请他们参加文会。
  书商也喜欢请吴伟业作序,润笔费动辄十两、二十两,只靠这个营生就能生活无忧。
  对此,赵皇帝略有耳闻,说了句让女官听不懂的话:“吴梅村啊,吴梅村,《圆圆曲》是肯定没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首诗还是别出现最好。”
  “大捷,大捷,前线大捷!”
  吴伟业和冒辟疆来南京已有两月,此时正在酒楼宴饮,忽听街面上人声鼎沸。
  冒辟疆推开二楼窗户,只见一骑狂奔而过,挥舞着手中捷报大呼:“王廷臣将军,率大同铁骑出塞,歼灭鞑子精锐两万(略有夸大),阵斩鞑子伪王豪格,俘虏牲口、人口、战马、财货无数……萧宗显、胡定贵两位将军,率部征讨辽西,连战连捷,收复锦州、宁远、义州、山海关……”
  吴伟业愣了愣,随即把筷子拍桌上,拿起酒杯大笑:“宁锦与山海关,总算收回来了。诸君,且痛饮此杯,预祝王师收复整个辽东!”
  冒辟疆也很高兴,转身拿起酒杯说:“为浴血奋战的将士贺!”
  一帮文人,举杯痛饮,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他们都是没做官的前明士子,平时满腹牢骚,对大同朝廷很看不惯。科举还没彻底恢复,又前后三次分族搬迁,这些都让他们喝醉了就骂皇帝昏庸。
  可另一方面,他们又佩服皇帝的大度。
  有人在酒楼醉骂皇帝,骂得惊动了街头巡警,被抓去大牢拘留待审。法官不知道该咋判,层层上报之后,赵皇帝潇洒一笑:“几个穷酸的醉话,不必大惊小怪,且都放了吧。”
  这次河北大捷、陕西大捷、辽东大捷、辽西大捷,更是让穷酸文人们自豪。张口闭口就说,我大同兵锋日盛,鞑子不过跳梁小丑,迟早有一日能恢复汉唐疆域!
  “砰砰砰砰!”
  南京城里,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特别是涉及北方生意的商社,早就准备好了鞭炮。大同军收复的地盘越多,他们的生意就越好做。而且随着移民充实北方,里面蕴含着无限商机,这几年有很多商贾因此致富。
  “梅村名扬四方,不如由梅村牵头,咱们联名上疏请陛下恢复科举。”史可程放下酒杯说道。
  史可程是史可法的堂弟,在开封老家归顺李自成,接着又在开封降了满清。大同军围攻商丘时,这货又逃往商丘,想要投奔赵皇帝,但乱兵太多没有成功,中途躲进山中侥幸活命。
  至于上疏请求恢复科举,每年都要来一遭,赵瀚已经懒得再理会。
  吴伟业摇头道:“恢复科举之事,陛下自有安排,我等说再多也无用。”
  “梅村此言差矣,”冒辟疆说道,“明太祖也曾废除科举,但不用科举选官,必定弊病丛生。明太祖也是察觉此情,才又自己下令恢复科举。而今各地皆有贪弊案曝出,长此以往,当今圣上也会想着恢复科举。我等士子,每年坚持上疏,也是给陛下一个恢复科举的台阶。”
  “说得好,我们应当锲而不舍!”田有年赞道。
  这个田有年,跟今年致仕的阁臣田有年同名。但此田,非彼田。
  眼前这田有年是安徽人,历史上的崇祯十三年二甲第五名进士。他跟弟弟田逢年,专门研究毛诗,也算清朝考据派的发起人之一。
  吴伟业摇头说:“明太祖废除科举,欲在国子监中取才,小小国子监又如何能网罗天下英才?当今陛下,却是设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又开辟了各级遴选官吏的制度,报名考试合格,便能做预备吏员。预备吏员,不拿俸禄观政半年,熟悉案牍工作便可转为正式吏员。又定各级考成规则,按部升迁,如此地方官员皆能治政,一扫明末官员的庸碌之风。”
  “不然,”冒辟疆说道,“若长期沿用此法,官吏选任不论出身,则必然弊端丛生。一县之吏员,谁能考上,谁考不上,已有不少弄虚作假,新选的吏员充斥大量庸碌之辈。今年廉政巡查员,在如皋就查出大案。有个前明秀才,在做如皋县吏科科长期间,那两年考上的如皋吏员,有三成是他的亲朋好友。有人甚至大字不识几个,全靠他偷偷换了答卷才考上。一县文吏都如此,放眼天下又如何?”
  “确实,弊端已显,恢复科举势在必行!”史可程拍手道。
  “啪啪啪啪!”
  突然有人拍门,而且拍得非常急促。
  房门打开,徐亮工冲进来:“诸位,出大事了!”
  徐亮工是徐霞客的侄子,历史上就死于今年,家奴造反将他给杀了。这货早就被分族搬迁,新的家庭地址在山东,他嫌山东战乱之后太过凋敝,于是带着妻儿长期在南京做“京漂”。
  “何事那么慌张?”吴伟业问道。
  徐亮工摊开一张纸,墨迹都还未干:“今天贴出的告示,我抄了一份过来,朝廷重定了官吏等级。官员延续前明,依旧是九品十八级,吏员则改为六等十二级。镇上的吏员,是最低的从六等。到了县衙,各科科长为正三等吏员。”
  这不算什么,大明的文吏,也是有等级的。
  众人围着那份告示看,渐渐都露出惊容,因为它隐隐透露着科举信息。
  或许是因为各地遴选吏员,陆续出现严重作弊行为,大同朝廷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
  预备吏员考试,必须持小学毕业证参加。也就是说,没有小学毕业证的,今后连做预备吏员都没资格。同时,从三等吏员,可在本县工作。正三等吏员及以上,也就是县衙科长以上,必须遵守异地调任原则。
  又有规定,持有高中毕业证者,参加预备吏员考试,转正时可直接定为从三等吏员,或者直接担任从九品末流小官。
  “唉,”吴伟业一声叹息,“陛下的心思,在这告示里显露无疑。今后就算恢复科举,恐怕也得持有大学毕业证,咱们在前明的功名肯定不算数。”
  “陛下糊涂啊!”冒辟疆忍不住脱口而出。
  没人制止,私下骂皇帝无所谓,官府知道了也不会管。
  史可程猛然站起:“诸君告辞,我明日就回河南。”
  “祝君仕途一帆风顺!”众人拱手说道。
  告示里说,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由于小学建设还不完善,暂时沿用以前的吏选之法。
  史可程以前不屑做吏,现在却想赶紧回家,趁着还没被卡死,先做了吏员再说。再有迟疑,今后连吏员都没得做!
  有这种想法的不止一个,甚至南方大族子弟,主动申请移民北方,就是想去了北边做吏。
  一群贱骨头,敬酒不吃吃罚酒!


第573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陛下,北京已复,请修《明史》。”钱谦益在朝会上请求。。。
  赵瀚点头说:“可。命翰林院史学馆编修《明史》,钱谦益为总裁,王调鼎为副总裁。”
  “臣领命!”钱谦益大喜。
  这事儿早就定下了,拿到朝会上说,是显得特别重视。
  钱谦益虽为总裁,但只能从专业领域任事。真正执掌全局的,反而是副总裁王调鼎,这部《明史》必须编得符合大同理论。
  至于张溥,又病重了,每年都要患病卧床,但就是一直死不了。
  赵瀚又对刑部尚书陈文魁说:“陈文魁暂时卸任尚书职务,搜集这些年的案例,结合历朝历代刑法,编撰一部《大同律》。《大同律》分为宪法、礼法、刑法、民法、工商法、出版法、土地法七个部分。宪法暂时不用编,我亲自来编,什么时候编出来,这个实在说不准。”
  此事没有提前商定,李邦华疑惑道:“陛下,礼法可以理解,这出版法又为何物?”
  赵瀚拿出一本书,扔在众臣身前:“这本《故明遗录》,通篇胡说八道,里面有不少编排朕的篇幅。私下骂朕无所谓,但写成书就不能忍了。朕知道有一本书,叫做《谷山笔麈》,作者知道辩伪,读者恐怕宁可信其有。那本书里,万贵妃都成什么样子了?出版法,就是专门管理图书刊印的法律!”
  关于万贵妃的黑料,最初源自于慎行《谷山笔麈》。
  但是,于慎行在写书的时候,专门加了一句:这些事情,是一个老太监说的,可能是老太监在造谣。
  毛奇龄编写《胜朝彤史拾遗记》,引用了于慎行的内容,却把原作那句存疑给删掉。毛奇龄又编过一阵子《明史·后妃传》,将《胜朝彤史拾遗记》原封不动搬过去,于是野史直接变成了正史。
  毛奇龄就是那个杠精,得罪赵瀚被扔去做小官,又在山东主持惩治了孔家。
  “该当如此。”李邦华连忙附和,他也看过《谷山笔麈》,这本书在万历年间就很火了。
  赵瀚又定性说:“《礼法》部分,涵盖纲常礼节,但是必须进行大改!就拿丧礼来说,可以操办丧事,但不得请戏班子吹吹打打,也不得请和尚道士做法事。朕是遵循古礼,不说三代,就是汉唐,哪家死了父母会请戏班子?还有,三年服丧期太长,父母故去只需服丧一年!《礼法》中的婚姻部分,大致沿用《大明律》,但夫为妻纲的注解该改一改。夫妻各行其道,便是伦理纲常,夫不贤则妻可求和离。夫丧,妻可改嫁,族人和官府不得阻拦!”
  “臣谨记。”陈文魁拱手领命。
  赵瀚说的《礼法》,其实就包含《婚姻法》。
  但古代的家庭,不是一家三口的小家庭,而是一大家子的大家庭,赵瀚只能尽量约束到每户最多十人(十二岁以上)。
  这是生产力所决定的,以古代的生产力,还没达到普遍分裂为小家庭的地步。
  《礼法》在古代非常重要,就拿《大明律》来说,开篇的大量内容全是礼法。
  陈文魁问道:“陛下,《出版法》可有什么指示?”
  赵瀚说道:“第一,不可罔顾事实造谣生事;第二,不可违背公序良俗。”
  陈文魁瞬间抓瞎了,这说了等于没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