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4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知县是四川人?”郑森随口问道。
  杨鼎笑着回答:“川东人,黄将军(黄幺)还没带兵入川,下官便跟着前明知县,献城降了秦将军(秦良玉)。承蒙陛下不弃,下官竟从一皂吏,一路升迁至知县。这在前明可不行,下官出身皂吏世家,子孙连考科举都没资格。”
  郑森开玩笑说:“哈哈,英雄不问出处,我家以前还是海盗呢。”
  “太守说笑了。”杨鼎不敢对此多言。
  郑森随口又问:“萧县有何难处?”
  杨鼎说道:“县内陆续发现几处煤矿,南方近年搞出什么蒸汽机,听说需要烧煤来织布。这萧县的煤炭,完全可以开采出来,用船运到江南去卖银子嘛。可这开矿涉及征用土地,州里倒是批了,省里却死活不批。这萧县有煤,愣是不能挖出来卖!”
  赵贞芳突然来一句:“为何要挖煤卖去南方?蒸汽机我知道,蒸汽纺纱机已经研制出来了,蒸汽织布机还在继续改进。可联络徐州本地商贾,去南方订购蒸汽机。就在萧县开设纺织厂,再从山东买来棉花,用萧县的煤在萧县纺纱织布。到时候,徐州水道四通八达,无论卖去南方还是北方都可以!”
  “对头啊!”
  杨鼎猛拍脑袋:“山东移民数载,粮食和棉花都在恢复。这山东的棉花,质量比江南棉花还好。我们徐州挨着山东,买棉花的运费也便宜,自己用煤炭纺纱织布多好。不愧是公主殿下,脑子就是比咱聪明万倍!”
  郑森笑着说:“如此,我便去省里拜访,帮忙把开煤矿的批文弄来。被征地的农民,你那里可要安置好。先开一座煤矿,试着做做看,是好事就继续做,不利民生就适可而止。”
  “多谢太守!”杨鼎更加高兴。
  隔壁两桌,都是郑森和杨鼎带来的随从,此刻一边吃饭一边偷瞧公主。
  州衙之人还好,萧县来的差役,对传说中的公主非常好奇,一路到头已经偷瞧了无数遍。
  “再看眼珠都瞪出来了!”刘莽低声骂道。
  应大高笑着说:“刘头儿,这可是公主,今天不多看看,以后可不容易见着。也是托了县尊的福,咱要不是陪县尊出巡,这辈子哪里能遇到公主。”
  王谦却说:“看得到,看得到。我听人说,公主就在徐州中学做老师,学问比很多男先生还厉害。”
  应大高惊讶道:“公主还懂学问?”
  刘莽说道:“这叫家学渊源。陛下是大宋皇室后裔,世世代代都有家传学问。陛下的学问高明,公主能没有学问?”
  应大高酸溜溜说:“这姓郑的小子,倒是八辈子烧高香,居然能娶到公……”
  刘莽在桌子底下一脚踹过去,呵斥道:“你这厮想死,别把咱们也拉上!驸马爷和公主,也是咱们能议论的?”
  应大高笑着说:“小声点就是,他们听不到。这位知州年轻得很,听说才二十出头,多半也是沾了公主的光,否则年纪轻轻哪能做知州?”
  王谦说道:“我倒是听说,郑知州也是从龙功臣,十五六岁就跟着陛下做事。”
  “真的?”应大高问。
  王谦说道:“我也是听人说的,我舅父便在州里做事。”
  应大高唏嘘道:“唉,咱要是南方人多好,早跟着陛下起事,说不定如今也做大官了。”
  刘莽说:“你就知足吧,河北山东死了恁多人,咱们能活着就不错了。咱几个都南下的早,不然继续留在北边,指不准早就染上瘟疫死掉。”
  “这话在理。”应大高点头。
  这三个家伙,都是萧县县衙的官吏。
  刘莽从天津南下好几年,最初是在徐州城外分田落户,做农民种了一整年的地。他因为在天津做过军官,被编为农兵时,迅速当上农兵头头。
  新移民抵达,萧县人口日增,县城警力短缺,刘莽又调去城里做了警察。
  如今刘莽的官职,大概是萧县的公安局副局长。
  应大高突然来一句:“刘头儿,县里每年都要贴一张告示,找个叫刘莽或是刘猛的天津军官。你就叫刘莽,会不会是你啊?”
  “我又没什么亲戚,肯定不是我。”刘莽笑道。
  避免有人冒名顶替,官府下发的告示,并没有说寻找刘莽干啥。甚至就连名字,赵瀚都有些记不清,隐隐记得叫刘莽,但似乎又有可能叫刘猛。
  王谦接过话头:“这张告示,年年都贴,州里也有贴。怕是朝中哪位贵人,在寻访自己失散的亲戚。刘兄是天津来的,又正好做过军官,姓氏也对得上号,早就该去接告示了。”
  刘莽摆手说:“天底下就算有这大好事,也轮不到我姓刘的头上。我年纪也大了,能混个典史退休,这辈子便知足得很。”
  午饭简单吃完,郑森放下筷子起身,打算继续巡视河堤,还有两处危险河段得去看看。
  杨鼎跟着站起来,突然喊道:“刘莽,你过来!”
  刘莽连忙应道:“在!”
  杨鼎把刘莽叫来身边吩咐,赵贞芳却想起什么,盯着刘莽的脸反复打量。
  当时她年纪太小,早就记不住了。眼前此人,似乎有点像,但似乎又不像。
  终于,赵贞芳还是忍不住开口:“阁下叫刘莽?”
  刘莽一怔:“公主是跟在下说话?”
  “你叫刘莽?”赵贞芳再问。
  刘莽点头。
  赵贞芳又问:“你从哪里来?”
  刘莽回答:“以前住在天津,跟随王先生(王调鼎)南下。王先生到徐州,便把咱放在这里,他自己带着前明皇子去了南京。”
  赵贞芳笑起来:“阁下在天津可曾当过兵?”
  刘莽说道:“做过天津新军,李阁老(李邦华)整顿新军时,在下被李阁老提拔为管队。可惜李阁老一走,天津新军就烂了,咱这管队一做就是十多年。”
  刘莽跟大同朝廷很有缘分,不仅帮助过皇帝和公主,还在阁臣李邦华手下当过兵。
  赵贞芳问道:“崇祯元年,天津大旱,阁下可曾奉命守桥?”
  刘莽迷糊道:“似是守过,记不太清了。”
  赵贞芳立即屈膝行礼:“恩公请受我一拜!”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刘莽惊慌作揖:“不敢当公主大礼。”
  赵贞芳笑道:“当得的。若不是阁下帮忙,我与皇兄或许早就饿死了。”
  应大高跟王谦对视一眼,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在县衙的同僚,居然是皇帝和公主的恩人!


第585章 【过桥伯】
  萧县,安民坊。
  刘家的门前热闹无比,满城街坊都来围观,甚至还有城郊之民闻风而动。。。
  南京来的天使,三天前就到了。
  大明的册封诏书,提前三天抵达,是让授诏者斋戒沐浴,同时通知亲族来观礼,香案什么的也要准备好。
  这个规矩,赵瀚懒得修改,但并不强迫搞斋戒,也不会因为没洗澡换衣服,而治一个什么大不敬之罪。
  “来了,来了!”
  “天使到了!”
  一众官吏从县衙宾馆而来,沿途大量百姓跟随。
  刘莽和续弦邹氏、儿子刘宗祖、儿媳李氏,小心翼翼侯在门口,李氏还牵着一个、抱着一个。
  刘莽有好几个儿女,但只一子一女成年,其他都害病夭折了。原配妻子,也是在天津病死的,如今的妻子是南下难民,逃难途中跟家人失散,与刘莽落户在一个村,农会撮合令他们重组家庭。
  刘莽已经快五十岁,续弦妻子不到三十岁,老夫少妻还算比较恩爱。
  至于女儿,同样丧夫守寡,后改嫁给一个大同士兵,如今随夫在辽宁盖州定居。
  “各位天使快请进!”刘莽屈身迎接。
  “请!”
  正使崔用典不敢怠慢,微笑着回礼说道。
  为大明皇帝宣读诏书,主要有三种人:太监、锦衣卫或行人。
  行人是必备的,一般由新科进士担任,专门负责给皇帝跑腿儿,干两三年就会调任别处,大部分被调去六科或六部。行人出差,或是出京传达圣旨,或护送辞职重臣回乡,或迎接某位大官复出,或护送亲王到地方就封,一路上还得用笔记录过程。
  至于太监或锦衣卫,可有可无,全看皇帝的心情。
  大同朝廷,暂时只用行人,在内阁设了行人司。遇到任务,临时由中书舍人充任,再派一些宫中侍卫护送。
  主要是赵瀚没有太监可以使唤,而女官则不方便,毕竟经常跋山涉水。
  改革之后,正使为行人,副使为侍卫。
  进了院子,副使张洪取出圣旨,扯开嗓门喊道:“刘莽接旨!”
  “臣在!”刘莽躬身作揖。
  崔用典拿过圣旨,打开宣读道:“奉天应民皇帝,制曰:旌赏贤劳乃朝廷之著典,报答恩情亦为人之纯性……朕年幼逃荒,携妹乞食天津,幸得刘君放行入城,而不至于命丧荒野……兹特封刘君为过桥伯……”
  这封圣旨,是赵瀚亲自写的,没有用乱七八糟的难懂典故,只是非常平实的叙述当时情况。而且,不称刘莽的名字,只用“刘君”来表达敬意。
  就是爵位给得吝啬,仅一伯爵而已。
  崔用典将圣旨合拢,端正摆放在案台上。
  刘莽带着家人,朝案台的圣旨跪下:“臣领旨谢恩!”
  领旨之后,刘莽拿出银钱,往传旨的官员手里塞:“各位大人见谅,下官积蓄不多……”
  “莫要如此!”崔用典连忙后退。
  张洪也站到旁边,不敢收刘莽的谢礼。
  虽然没有相关规定,但旁边的文官和侍卫一堆,传到皇帝耳朵里难免影响不好。特别是崔用典,临时充任行人,真正职务为中书舍人,外放之后前程远大着呢,可不会贪图这几个小钱。
  刘莽只能把钱拿回来,又让儿子和儿媳,去门口撒钱分享喜庆。
  大把的铜钱撒出去,其实也不多,统共一块银元换的。但街上百姓却抢疯了,只抢到一两枚铜钱的,也表现得喜气洋洋,因为可以沾沾皇气。
  甚至有邻居,拎着铁锤过来,要把刘家的门给砸了。
  门楣得换,可以换成“伯爵第”,大明传下来的老规矩。
  县里的官吏,纷纷过来道贺,刘莽乐得眉开眼笑。
  其实他已经忘了,不记得自己放谁过桥,心里甚至有些忐忑:万一是皇帝搞错了咋办?
  门外百姓拿着抢来的铜钱,倒是开始议论纷纷:
  “这好人有好报啊,以前救人一命,现在就做了爵爷。”
  “那也得皇帝记恩。”
  “陛下也是好人,做了皇帝,还记得以前的恩人。告示上,除了这位刘爵爷,还要寻个天津的妇人。也不晓得这妇人找到没有。”
  “恐是陛下讨饭的时候,这妇人给了吃的。”
  “陛下也是苦命出身,多大的孩童,还带着妹子逃荒要饭。好在老天爷保佑,陛下跟公主都活着,不然哪有咱们现在的好日子?”
  “不然咋说皇帝是真龙天子呢?老天爷一路保佑,派了神仙护着。这位刘爵爷,肯定也是哪个神仙转世,专门下凡来保陛下平安。”
  “多半是在天庭守桥的神仙。”
  “哪是在天庭守桥?人家刘爵爷做神仙时,守的是天上的鹊桥,牛郎织女相会还得他放行。”
  “唉,我也是天津逃来的,当年咋就没有遇到陛下?”
  “得了吧你,刘爵爷是神仙下凡,领了玉皇大帝的旨意救天子。就算当年你遇到陛下,陛下跪着求你给吃的,你真的会给?”
  “咳咳,会给,肯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