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朕-第5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调进都察院仅两月;熟悉工作之后,柳传宗又随行前往松江府。
这次不调查什么官员贪腐;而是了解江南地区的纺织业情况,属于皇帝安排的特殊差事。不仅有都察院办事员;还有徐颖的黑衣卫。
“几位天使请!”徐致远微笑道。
“叨扰驸马了。”穿着黑白两色服装的官差集体作揖。
驸马徐致远;带着长公主赵贞兰,已经从南京搬回华亭县。
原因很简单,徐致远新开了一家工厂,而且大量使用蒸汽机。他得回华亭亲自盯着,同时认真总结蒸汽机纺织的利弊,好对症下药的加以改进。
梅竹友一进厂区就感觉好大,这位驸马真是有钱人。
徐致远边走边介绍:“这把棉花纺成棉布,主要有三道工序,即:轧花、纺纱、织布。在下的工厂里,没有轧花工人,轧花都是农民或者小作坊在做。”
轧花就是把棉花轧成棉皮,传统工具是搅车。
纺纱就是把棉条纺成棉纱,传统工具是纺车。
织布就是把棉纱织成棉布,传统工具是织机。
梅竹友在纺织工厂视察时,柳传宗等人正在江南农村调查。
此时正值棉花收获季节,虽然大面积减产,但农村地区还是很忙碌,并没有受到蒸汽机的冲击。
棉农收获棉花之后,自己剖棉去籽,自己梳棉除杂,自己用棉弓弹棉花。家里有搅车的,自己轧成棉皮,甚至是做成棉条;没有搅车的,就把棉花卖到镇上的小作坊。
搅车也分两种,一种是传统搅车,需要三个人同时操作。一种是新式搅车,天启年间就有了,只需一人就可以操作,但缺陷明显无法推广,近年来改进之后才慢慢流行。
越来越多木匠,会了制作新式搅车。
改进搅车的发明专利,很难进行保护。农村遍地请木匠,打造新式搅车自己用,官差还能挨家挨户去罚款?
看到有人在院里去籽除杂,柳传宗走过去问:“老乡,今年收成怎样啊?”
这一大家子都在忙活,妇人好奇的看向柳传宗,碍于男女之别没有回答。
老农手里麻利工作着,笑道:“客人是来收棉皮还是棉纱的?”
柳传宗道:“都收。”
老农感慨道:“今年大旱,棉花收成不好。客人要是收棉,价钱可得开高些,否则咱这是不会卖的。”
柳传宗问道:“如今有种新机器,能够烧煤纺纱。去年棉纱价钱降了,你们还自己纺纱吗?”
“去年棉纱降价,是因为棉花收成好,关新机器甚事?你莫要哄骗我。”老农明显把柳传宗当成了奸商。
这也是棉纱降价的原因之一,去年不但江南棉花丰收,逐渐恢复生机的山东也丰收,导致整个中国的棉纱大降价。
今年减产,必定又涨上去。
柳传宗问道:“这新机器来了,农民赚的钱有没有变少?”
老农道:“也就那样。”
工厂里。
徐致远介绍:“前明的时候,纺纱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织布。用水力纺纱之后,情况稍微有所缓解,只在大水车附近的乡镇,织布速度反而跟不上纺纱。后来,有工匠改良纺车,勉强把纺纱速度提上来。”
明末的纺织业情况,是织机太过先进,纺车严重拖后腿。织布的时候,织着织着就没纱了,棉纱总是被商人哄抢。
“这便是蒸汽纺纱机。”徐致远朝着前方一指。
众人抬眼望去,只见好几座大灶前,正有工人反复铲煤进去,烧煮锅炉带动纺纱机在工作。
梅竹友问:“蒸汽纺纱机,用起来如何?”
徐致远苦笑道:“并不如何,实话实,在下已经后悔了。蒸汽机跟水车一样,只能纺出粗纱,若想要细纱,还得再让工人用纺车精加工一遍。”
棉条纺成棉纱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捻,使纱条具有一定强度而不断裂。
蒸汽机与工人配合,暂时无法精细纺纱,只能纺出半成品粗纱。
然后再用传统的纺车,对粗纱进行精加工,让棉纱变得更细,使棉纤维伸直平行。
徐致远把众人带去仓库,只见那里有许多妇人在排队。
徐致远解释:“都是附近村镇的农妇,她们自家的棉花纺完了,便到工厂里来拿粗纱,回家纺成细纱再送到工厂。倒是蒸汽织机很好用,纺布速度是真快,纺纱速度完全跟不上。自从我这蒸汽工厂落成,方圆三个镇,都没农户纺布了,全都帮我的工厂纺纱。即便如此,棉纱还是不够用。”
赵瀚担忧的传统手工业被摧毁,这种情况暂时没有发生,反而朝着相反的情况在发展。
蒸汽织布机的出现,导致棉纱供不应求。
如今的农户,都不自己织布了,全都从事轧花和纺纱。他们的收入因此提升,纺再多纱都能卖出去,唯一的烦恼是棉花不够用。而蒸汽工厂主的烦恼,则是棉纱不够用。
“那些烧锅炉的,不是国人吧?”梅竹友指着肤色偏黑的工人问。
徐致远回答道:“南洋奴……雇工。”
梅竹友又问:“纺织工人里,有没有用南洋雇工?”
徐致远笑道:“南洋雇工都笨得很,哪敢让他们碰纺车和织机?便是烧锅炉,也得反复教导,一个个蠢得跟猪一样。”
梅竹友走过去,问一个南洋奴隶:“你从哪儿来的?”
奴隶摇头。
梅竹友又问:“过得可好?”
奴隶咧嘴笑道:“好。”
这不是假话,在工厂烧锅炉,每天都能吃上饭,可比在南洋的生活更强。如今没有电灯,晚上是不做工的,工人不可能被迫工作十五六个小时。
几小时工作制,完全看白天有多长。
英国纺织工人,其工作时间延长,是与照明设备发展同步的。在电灯发明之前,就有阿尔冈灯、煤气灯等等,导致工人在夜晚也能工作。
冬初。
十多份调查报告,摆在赵瀚的面前。
蒸汽机的出现,没有破坏小农经济和传统手工业,反而促进了传统手工纺织的发展,并且增加了纺纱农民的收入。这个现状让赵瀚非常惊喜,他甚至都想技术不再进步,一直维持这种现状最好。
一旦蒸汽机可以纺织细纱了,对纺织户肯定是个巨大打击。
外国奴隶的使用,在南方数省已经很普遍,这远远超出赵瀚的预料。
特别是江南士绅,家里或多或少,都养着几个南洋女奴,地里也有不少男奴在耕种。
这年冬天,又一道圣旨发出:外来男性雇工,不得在中国结婚生子。外来女性雇工,官府鼓励婚配,结婚生子之后,户口落在夫家,身份等同于国人,且不再缴纳额外的人头税。
此令一出,更加刺激了奴隶贸易,大量女奴被贩卖到女性稀缺的北方!
许多娶不到老婆的北方汉子,节衣缩食存钱买南洋女子。反正最低等的也就几块钱,而且按照圣旨,还能到官府正常落户。
第597章 【图书字画】
“闲船退避,闲船退避!”
长江之上,很久没有存在感的大同水师,今年冬天突然集体出动了。
三百多艘大小战舰,浩浩荡荡朝南京驶来,大同水师总督古剑山亲自率队。
在码头看热闹的百姓越聚越多,都不知道发生了啥事儿,甚至有人怀疑是否哪里出现叛乱。
旋即,南京的警察部队出动。
三步一哨,五部一岗,从码头一直排到紫禁城。
费如饴坐着舆轿,呼朋唤友而来,全站在码头看稀奇。这货的鸦片瘾,已经被强制戒除,戒毒期间差点死掉,之后竟然性情大变消停了许多。
“闲者退避,闲者退避!”
这次来的,居然是皇城侍卫,他们平时很少出动的……
无论是商旅还是路人,全都被赶到路边上,似乎有什么重要人物要通行。
又来了许多官员,甚至还有宫中女官。
大同水师战舰陆续靠岸,许多靠在码头的商船,都被勒令暂时离开,给水师战舰腾出泊位。
这阵仗太离谱了,老百姓愈发感到好奇。
古剑山坐在旗舰的甲板上督阵,钱谦益等翰林院、钦天院官员,居然也从水师战舰上下来。
水师官兵和皇城侍卫,从船上抬下一个个箱子。
每一个箱子,登岸时都要打开来检查,确认无误再进行交接。
只听有官员喊道:“北京文渊阁书目,总计43200册;遗失者众多;只剩10237册。现交接前明皇帝御制御注诸书,及前明皇帝礼法政教及实录书本。《明太祖实录》初修本遗失殆尽;二修本共165册、183卷,全部保存完好;三修本共250册、257卷,现存248册、255卷半。请予清点交接!”
一箱一箱打开检查;每箱都要反复清点三次。
这一嗓子喊出来;令围观的读书人兴奋不已,船上运来的居然全是北京皇城藏书。
同时又非常惋惜;北京文渊阁书目有四万多册;如今保存下来的还不到三成。
并非毁于兵灾战火,而是保存不善所致。
有被虫蛀的;有发霉烂掉的。还有大明的内阁、翰林院官员,经常借职务之便;把文渊阁藏书给顺回自己家;早在万历年间就只十存二三了。
普通百姓渐渐散去;读书人却越聚越多。
终于;又听官员喊道:“《永乐大典》,共计11095册;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初稿已毁于南京文渊阁;正本全部遗失,副本悉数完好。请予清点交接!”
围观的读书人,争相踮起脚尖;想要看看《永乐大典》长啥模样。
李自成离开北京时;曾经放过烧过皇宫,但起火面积不大,满清皇帝小小修缮就住进去。
因此,《永乐大典》的正本,不可能毁于战火当中。
但正本又确实一册都不剩;最大的嫌疑就是嘉靖;很可能全套《永乐大典》做了陪葬品。
在嘉靖之前,明朝皇帝没把《永乐大典》当回事儿,就连朱棣自己都懒得翻看。
唯有嘉靖,对《永乐大典》爱不释手;经常随身携带阅读这套书里,有大量验方;可以用来炼丹修道。
嘉靖晚年,突然让人抄录《永乐大典》副本。嘉靖死的第二年;正本存于文渊阁;副本存于皇史宬。但从此之后,正本就找不到了,也没人再提起过。
一连三天,南京城外都在验收交接。
最后搬出六十多个箱子,全部属于残次图书,虫蛀、发霉、火烧……需要翰林院和钦天院尽量修复补全。
朝会。
钱谦益率领翰林院博士出列,拱手道:“请在《永乐大典》之基础上,修订编撰一套《民始大典》。便是这《永乐大典》,老臣在北京阅读时,也发现了多处错漏,非得重新修订不可。”
“准!”
赵瀚道:“《明史》编修完毕之后,再去编订《民始大典》。嗯,叫《民始全书》更顺口。此书须修订《永乐大典》错漏之处,再增录前明者书籍,数、物理等著作也要录进去。”
“遵旨!”
钱谦益心中大喜,这两项工作,可以干到他死那天了。
从北京搬来的大明历代皇帝实录,暂时存放于翰林院那边,方便翰林院官员编修《明史》。至于剩下的图书,一半存放于文渊阁,一半存放于皇帝的私人图书楼。
特别是明朝皇帝收藏的字画之类,全部变成赵瀚的个人私藏。
顺便一提,沈阳满清皇宫也弄来不少,估计是满清撤离北京时带走的。
《明史》编修工作正式开始,同时赵瀚诏令天下,收集民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