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5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咱的巨舰也造好了,军粮也屯够了,正好可以趁机出兵。”
  “陛下圣明!”古剑山颇为高兴,打仗捡便宜最好,谁特么想去硬碰硬啊。
  阮氏和郑氏也是不死心,几年前打了两次,如今民生还没完全恢复,又进入屯粮备战状态。
  对于中国而言,这两个势力,打得越惨越好。随时让细作盯着,越南一开战,大同军立即做准备。等越南内战打完,大同军便出海登陆,到那个时候,越南郑氏估计都没粮聚兵。
  古剑山在皇帝那里得到出兵安南的确切信息,便带着随从前往广州。
  督造战舰还在其次,作为海军都督,他想要整顿海军。上海海军他见过,说实话真不咋地,相比大同陆军和水师,海军的士兵实在太过自由散漫。
  至于赵瀚,则准备御驾北巡了,后妃和子女都带上,还要带一些官员出去。
  天津乱葬岗,父母的碑已经立好,要赶在忌日之前去拜祭。
  那既是父母的忌日,也是赵瀚穿越过来的日子。
  大同水师暂时还未裁减,毕竟各种细节需要安排。这次出动了不少船,中央的每个衙门,都要选出一个副手,跟着皇帝一起去北方拜祭。一来显得祭祀庄重,二来还要在路上办公,朝廷的重要公文,会定期派船发出来。
  浩浩荡荡的水师,在南京码头启航。
  赵匡桓在学校请假了,不但请假,还有一个老师跟随,路上也要学习功课。
  “娘,你去过天津没?”赵匡桓兴奋问道。
  费如兰摇头微笑:“没有,娘也是头一回去北方。”
  岸边好多百姓来看热闹,赵匡桓站在甲板上,自恋无比的朝众人挥手,好像那些百姓是给他送行的一样。这货虽然身居紫禁城,性格却不孤僻,反而有一点社交牛逼症的征兆。
  船队渐渐驶远,赵瀚也来到甲板上,拿出千里镜观察两岸情况。
  虽然遇到春旱,但长江两岸的秧苗,颜色都还算比较率,没有严重干旱的枯黄色。看来,地方官和农会,还是在正常发挥效果。
  至于离江河较远的稻田,恐怕今年还是要减产。
  “娘娘,当心危险!”宫女呼喊。
  赵瀚扭头一看,却是盘七妹趴在船舷上,半个身子趴在外面看船身驶过的水花。
  “娘,我也要看,我也要看!”
  一男一女两个小孩,跟在盘七妹身边蹦蹦跳跳。
  赵匡栐、赵含锦这对龙凤胎,下半年就要满八岁了,等从天津祭拜回来就读小学,费如兰生的长女赵福荣也是一样。
  盘七妹转身说:“你们看不得,会掉进水里的。”
  俩小屁孩儿嘟着嘴,显然非常不乐意。
  “过来!”赵瀚笑着招手。
  兄妹俩跑到父皇身边,赵瀚让侍卫拿来凳子,让他们站上去之后,亲自抓住他们的腰带防止意外。
  这艘座舰挺大的,几个皇子皇女闲不住,在甲板上嬉戏打闹,宫女们紧张兮兮看护着。
  自从来了南京之后,大家都是第一次远行。大人还能忍得住,小孩子全都高兴得撒欢,就仿佛关押很久的犯人出来放风。
  盘七妹和费如梅,结伴来到赵瀚身边。
  费如梅说道:“夫君,盘盘问你,天津有甚好吃的?她准备学着做。”
  “天津?狗不理包子吧。”赵瀚也没多想。
  费如梅哈哈笑道:“这包子的名字谁取的?一听就难吃得很。”
  盘七妹疑惑道:“真有包子叫狗不理?”
  赵瀚想起跟朱元璋、乾隆有关的各种美食传说,不禁开玩笑道:“没有也可以有。赵皇帝当年流落江湖,路过天津的时候,店家扔出坏掉的包子,野狗见了都不理,赵皇帝却觉是人间美味。此番故地重游,再去寻那包子,却怎也吃不出旧时味道。”


第609章 【江右派】
  船行至镇江,赵瀚曾几度路过这里,这次看起来更加繁华热闹。
  太湖周边的工商业非常发达,尤以纺织、染色等行业领先全国。这些商品通过河流,一个路线是走镇江进入长江,一个路线是从江阴进入长江。
  镇江比江阴富庶,是因为走这条道,可以直入北方大运河。
  而今上海港的海贸兴旺,距离上海更近的江阴,渐渐追赶上来,甚至有了反超镇江的趋势。无锡、常熟、太仓这些水路城市,由于可通上海,也成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连带着常熟的福山浦,都渐渐发展为长江边上的大港。
  “臣镇江知府黄顺德,拜见陛下!”
  船队只是靠在岸边过夜,除了士兵分出去警戒,其余随行人员都没下船。镇江知府黄顺德,带着镇江府、丹徒县两级官员,来到皇帝的座舰上觐见。
  赵瀚颔首道:“免礼。船上凳子不多,你们且都站着吧。”
  “遵旨!”众官说道。
  赵瀚对黄顺德说:“你那次子,该读小学了吧?”
  黄顺德一副激动的样子,挤出些眼泪道:“陛下竟还记得犬子,臣……何德何能。。臣定当兢兢业业,做一个好官、清官、能干之官,以报答陛下的大恩大德!”
  赵瀚笑道:“少说这些废话,你心里别埋怨朕就好。”
  “臣万万不敢。”黄顺德连忙说。
  这是赵瀚在武兴镇起兵,第一个帮着做事的读书人。
  虽然黄顺德入伙的时候,只是为了赚些工资,随时随地准备投降官兵,但也算是资格极老的从龙功臣。更何况,黄顺德做过赵瀚的秘书,因为家人跟大族通婚,才被赵瀚外放为吏的。
  若是不犯错误,黄顺德如今至少是侍郎级别。
  官员不得与大族通婚,这种禁令早就解除了,黄顺德有时想想起,也觉得自己够冤的。
  但其实也不冤,因为大同新朝,延续大明的政策,规定官员不得娶任职地的女子。这是不得与大族通婚的翻版,都是为了防止官员和地方大族勾结。
  赵瀚问道:“这些年,你回过武兴镇没有?”
  黄顺德回答:“两年前调任,离职途中去过一次。仰赖陛下恩德,武兴镇如今安居乐业,是庐陵县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
  赵瀚说道:“再满嘴胡言拍马屁,你就可以滚了。”
  黄顺德忙说:“虽不是数一数二,排进前三也是肯定的。”
  赵瀚顿时就没了聊天的心情,他想聊的,是关于武兴镇的东家长西家短,谈谈以往那些故人的现状。黄顺德还是那么没眼力劲儿,跟皇帝扯什么武兴镇富庶,简直驴头不对马嘴。
  当然,黄顺德也没法那么聊。他很少回老家,就算回去,也不太关心村里的情况。
  接下来只能谈公事,黄顺德汇报镇江府的民生情况,说完就被不耐烦的皇帝给打发走。
  虽然不是很讨喜,但官员们下船之后,还是用羡慕的眼神看着黄顺德,毕竟皇帝大部分时间都在跟这位知府聊天。
  黄顺德双手背在后腰,昂首挺胸,阔步前进,听着随行官员如潮的马屁声。
  府同知叫魏新,是个湖南秀才,他跟在黄顺德身边奉承道:“府尊简在帝心,真不愧是从龙老臣。”
  黄顺德吹牛逼道:“陛下当年起兵,攻占武兴镇之后,身边连个读书人都没有。本府虽非秀才,却也是童生,是第一个跟着陛下做事的士子。那个时候艰难啊,说是一个镇,其实就两个村的地盘,还要应付官兵的围剿。”
  丹徒知县林应琛也跟在旁边,笑着捧哏说:“府尊不如给大家讲讲,陛下当初是如何打败前明官兵的。”
  “对对对,咱们都想听。”其余官员纷纷附和。
  “那本府就讲讲,”黄顺德边走边说,“那时陛下只三四百兵力,江西巡抚解学龙,率上万大军前来攻打。当今的李阁老,也募集了乡勇,绕后奔袭武兴镇。诸位,你们面对如此困境,能想出什么破局之法?”
  官员们眉头紧皱,都想不出来法子。手头就几百兵力,面对上万大军征讨,还被李邦华带兵绕后,这怎么打也是输定了啊。
  黄顺德微笑说:“陛下乃真龙天子,自是天纵奇才。解学龙来打武兴镇,陛下就去打吉安县城,算准了府城必定兵力空虚。那解学龙也不是易与之辈,早就留了兵力守城。为啥说大明必定灭亡呢?巡抚再能打仗,也架不住旁人拖后腿。你们猜怎么着?”
  官员们还真不知道,纷纷竖起耳朵聆听。
  黄顺德捋着胡子,吊足胃口才说:“吉安府的镇守太监,害怕自己的钞关被抢,竟让守城官兵,调了一半出去守钞关。陛下亲率义军夜袭,不但杀败官兵,还把镇守太监给逮着了。”
  “原来如此。”官员们恍然大悟。
  黄顺德又问:“你们可知,陛下是如何夺城的?”
  林应琛说道:“可是让那太监去诈城?”
  黄顺德笑着说:“诈城是诈城,可如何诈城,诸位肯定想不到。”
  “府尊请细说。”魏新听得心痒难耐。
  黄顺德说道:“寻常之人,若想诈城,必定兵贵神速,趁守军没反应过来。陛下却说,城外夜袭大乱,城内必有防备。陛下任由败兵溃逃,将已方士卒全藏在太监的宅子里,做出洗劫钞关之后连夜撤走的样子。”
  “天亮之后,陆续有溃兵叫门,想要回到城里。守城官兵不敢大意,验明身份才放进去。等到回城的溃兵越来越多,陛下才乔装成败兵,带着太监从山里出来。之前逃回城那么多,守城官兵以为义军早就撤走了,哪想得到还能杀个回马枪?太监喊了几句,城门就开了,府县两级官员全来迎接,被陛下杀进去一锅端!”
  “真个是胆大心细,陛下打的好杖!”旁边的官员由衷赞叹。
  黄顺德突然叹息道:“陛下治兵治官极严,为防官民勾结,禁止官员与士绅通婚。本府是陛下的身边人,不料被家人隐瞒,真跟士绅结亲了,如此才被贬谪严惩。否则的话,不说尚书,怎也能做侍郎。如今哪会在镇江府做官?”
  官员们恍然大悟,难怪黄顺德混得不好,这特么是真的倒霉蛋啊。
  ……
  “陛下何故不悦?”柳如是问道。
  赵瀚看着长江水面,说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人心便如这江水,表面风平浪静,水下不知有多少暗流涌动。”
  柳如是虽然听不明白,却也能接上话:“暗流涌动不怕,筑好大堤,莫让洪水淹没两岸便是。”
  “这话说得好。”赵瀚满意道。
  主要是刚才一番交流,赵瀚发现黄顺德没啥长进,其能力根本就不配做知府。关于镇江府的情况,赵瀚仔细问起来,黄顺德回答得含含糊糊,明显就不是一个称职官员。
  但这样的人,还真就做了知府。
  熬资历是一个方面,还有就是朝中有人脉。
  赵瀚已经尽量在平衡各方势力,刻意提拔非江西籍官员,但还是形成了“江右派”,有点类似朱元璋那会儿的“淮西派”。
  江右派以李邦华为中心,宋应星为臂膀,赵瀚的旧时小伙伴都是首脑。
  当初组建内阁时,庞春来是辽东人,李邦华是江西人,田有年是陕西人。除了资历和功劳,也是在平衡势力。
  可惜田有年老迈生病,否则赵瀚绝对不会放他走。
  田有年退休之后,接替职位的是宋应星,跟李邦华一样是江西人。而十部和十曹主官,也有大部分是江西人。
  就算他们公正无私,在提拔官员的时候,也难免偏向江西籍官员。
  如今甚至出现顺口溜:“满朝江西,半朝吉安。”
  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