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6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颜元回答说:“方中通,钦天院物理馆方博士(方以智)的次子。方博士家的长公子,三年前也中了进士,二榜第九名,听说如今已做知县。”
  “唉,家学渊源啊!”祁彪佳忍不住感慨。
  一个商贾模样的家伙,打听到颜元的情况,过来问道:“阁下可是颜亚元当面?”
  颜元直接回答:“我已娶妻。”
  “叨扰了。”商贾立即赔笑离开。
  唐甄嘀咕道:“怎不来问我?我还没娶亲呢。”
  商景徽打趣道:“唐公子若没娶妻,我倒是可以帮忙做媒。”
  唐甄连忙摆手:“不必,我有婚约,刚才只是说笑。”
  几人说话间,有位士子被团团围住了。
  却是会试第三名蒲煎,出身江苏盐工家庭。体格强壮,皮肤偏黑,其貌不扬,却还没有婚约,正是那些中层商人的绝佳目标。
  “蒲公子,我家小女年方十四,也是知书达礼的。目前还在读女校,可先定下婚约,等小女中学毕业便成亲。”
  “蒲公子,小女今年十五,再有几个月就中学毕业。公子若是有意,可先看小女的画像。不说沉鱼落雁,也是貌美如花……”
  “嘿,我说刘四,你女儿脸上恁大一颗痣,怎就跟貌美如花沾边了?先不论相貌,读书也不行,在女校考试次次垫底。蒲公子,我女儿可是才女。将来成亲之后,你们夫妻诗词唱和,有说不完的话,肯定恩爱得很。”
  “……”
  蒲煎明显有些不知所措,他就一个盐工之子,平时只知道努力读书,一路公费读到大学毕业。
  而且,从小学到大学,平时成绩都是中等偏上,并不特别的引人注目。只是每次关键考试,他都能超常发挥,这回更是莫名其妙考了会试第三。
  蒲煎被挤得直往后退,结结巴巴道:“我……我……好意心领了,在在在……在下……不去地……地方做官。我……我……已已已入了钦天院,在在在方……博士手下……研……研究物理……”
  商贾们面面相觑,没想到会试第三名,居然是一个结巴。而且不打算外放做官,今后要留在钦天院,研究那劳什子的物理。
  这种人肯定没前途,一辈子也就混个毫无实权的钦天院博士。
  短短十几秒钟,围在蒲煎身边的商贾,就那么迅速的消失无踪了。
  蒲煎对此也不在意,他要赶回去写论文,殿试甚至都没怎么上心。反正他已经考上了研究生,就算不参加科举,只要研究生毕业,再通过钦天院的考核,就能进入钦天院做学士。
  金陵大学,有专门的研究生宿舍。
  蒲煎两年前就已经毕业,一边等着会试,一边去各地盐场考察。方以智还帮他弄了笔经费,足足五十两银子,并写了一封信,希望各地的盐务衙门配合。
  论文这种玩意儿,是赵瀚提出的。
  最初是感觉方以智的学术报告,废话太多浪费时间,赵皇帝便手把手的教导如何写论文。
  这两年,蒲煎走访了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五省的盐场,他已经写了一篇论文,分析这五个省的海盐生产区别。最后断定,一旦人丁兴旺起来,河北的长芦盐场,产盐量必然反超江淮盐场。
  而且,河北、山东的盐场,晒盐优势远远大于南方。
  因为南方的降雨比较多,一旦下雨,就没法晒盐,只能用老法子煎盐。
  另外,蒲煎还发现,明代的晒盐法,首先诞生于山东海丰(无棣),并非是从南方沿海传来的。
  眼下这篇论文,蒲煎是要改进此时的晒盐方法。
  事实上,由于采取官督商办的模式,制盐技术这些年发展很快,晒盐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普及。但是,从小生活在盐场的蒲煎,还是觉得盐工们太辛苦了。
  论文已经写到最后的阶段,但没有付诸实践,一切都是他的凭空想法。由于改进成本很大,没有盐场老板愿意配合着做实验。
  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改进,现在的晒盐法,都叫做淋卤晒盐。需要摊灰或刮土两种方法制卤,这个步骤非常辛苦,而且产量也不是很高。
  蒲煎的发明是“滩晒法”,不需要再淋卤,大大减少制卤所需的人力物力。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盐产量——历史上,这种制盐方法,直到咸丰年间才在山东普及。而且,仅仅是在山东普及,没有推广到全国的盐场。
  写完论文,等着殿试,蒲煎有些无聊,就把论文拿给老师方以智过目。
  方以智对制盐也有所了解,认真阅读之后,顿时大为震惊:“此法若能推广,必定利国利民。不要等着殿试了,我立即带你进宫面圣!”
  蒲煎结巴道:“先……先生,学生只……只是空想。滩晒……晒之法,虽设计……计出来,但未……未经验……验证。是……是……是否……”
  “不要是否了,”方以智听得很费劲,打断道,“没有验证,那就秉明陛下,自会划定盐场给你验证。”
  二人在紫禁城等候时,某些文人已经在欢呼庆祝,他们觉得自己胜利了:今科会试,一个女贡士都没有,女考生全部落榜了。这证明女人不适合科举,更不适合做官,女人在科举做官上,天生就是不如男人的。
  赵瀚早就已经收到消息,他对此无悲无喜。
  有女子参加科举,就已经是一个突破,有没有考中只是时间问题。
  倒是晒盐法有所改进,这让赵瀚非常欣喜,下令立即把方以智师徒俩带进来。
  赵瀚问道:“此法可否推行全国?”
  “回……回回回……回禀……陛……”蒲煎本来就结巴,看到皇帝更加紧张,已经有些不会说话了。
  方以智害怕皇帝不耐烦,抢着说道:“回禀陛下,此法可在河北、山东推广。一旦成功,必然产盐量倍增。江淮盐场,也能使用此法,但碍于天气原因,可能不会如北方那般奏效。降雨越少的盐场,这种制盐法就越有用!”
  赵瀚对蒲煎说:“你不用参加殿试,今科状元便是你了,这篇论文就是你的殿试文章。你立即前往长芦盐场,朕会命令当地官员配合,先把你的滩晒法进行验证。如果失败,就总结原因,给你五年时间去做。如果成功,那就慢慢改进,留你在长芦盐场做制盐使!”
  皇帝最大,皇帝说了算。
  被会试录取的考生,百分之百能够做进士,殿试只不过是分出排名而已。
  赵瀚想让谁当状元,只要殿试不交白卷,就可以直接点为状元。既然如此,那蒲煎就不用考殿试了,这篇论文就是他的殿试文章。
  “制盐使”也不是啥正经官职,而是赵瀚临时发明的,大概可以理解为“制盐技术改进推广大使”。
  如此做法,或许会有考生心怀不满,但谁敢说个不字?
  赵瀚纯粹就是故意的,彰显自己对技术的重视。有了一个蒲煎做榜样,今后就会有更多学生,去研究那种利国利民的技术,而不是整天想着苦读儒家经典。


第809章 【哭门叩阙】
  《儒林拾趣》杂志社。
  这份杂志最初属于季刊,由于言论比较出格,经常影射朝廷政策,颇受传统文人追捧。因此,很快改为双月刊,接着又改为单月刊。
  从销量来看,其实比不上市井小报,平民百姓不喜欢这种玩意儿。但胜在读者群固定,销量一直稳中有升,杂志的死忠粉特别多。经过这次报纸论战,《儒林拾趣》的销量甚至突破5000大关,就连周边省份都有人订阅。
  单期能卖5000份,已经属于畅销刊物!
  张天植喜滋滋拿着一份稿件过来:“去饰兄,昨天有儒士主动投稿,我连夜把看完,真是写得荡气回肠!”
  “我们不收啊。”翟文贲提醒。
  张天植说道:“这本不一样,讲的是河南某个地方望族,世世代代诗礼传家,又修桥铺路、捐资办学、开仓济民。时逢明末乱世,先是遭遇流贼,募兵守城报国,族中子弟皆忠勇之辈。又逢鞑子入关,散尽家财抗击后金,族中儿郎多战死,族中女眷多殉节。残余族人,好不容易逃到南方,追随大同军杀回河南,事后又被分走了族田……”
  “等一下!”
  翟文贲连忙叫停:“你疯了?这种也敢收!”
  张天植不以为意:“放心,分田写得很含蓄,并没有明着跟官府作对。不信你自己读读看,分田着墨不多,不会因此获罪的。”
  “真的着墨不多?先给我看看。”翟文贲不敢大意。
  张天植专门翻到分田那部分,翟文贲仔细阅读,发现果然着墨不多。浓墨重彩描写的,是儿子殉国、儿媳殉节的一个老乡绅,由于招不到奴婢,而且招不到佃户,只能自己劈柴煮饭,年过半百还要亲自耕田。最终,因为遭受以前的家奴折辱,仅剩的儿子又过了科举年龄,老乡绅心灰意冷投河自尽。
  翟文贲眉头紧锁:“有些对话需要修改,不能对新朝怀有怨气。地方官吏,也必须写成好人。坏的是那些家奴,分得主人的田产,还要戏弄辱骂主人。这个儿子,也不该怨恨朝廷,结局改为去县学教书。老乡绅投河自尽也不妥,容易被官府盯上,改成害病被庸医治死了。”
  张天植有些不高兴:“这么一改,便不精彩。”
  翟文贲叹息道:“唉,次先兄,不改会惹祸的。去年各省清田,因为破坏田政死了多少人?咱们反对女子科举,闹得再凶,朝廷也不会管。可一旦涉及田政,这报纸就肯定办不下去了!”
  张天植没有反驳,但也没有赞同。他家就被分走了田产,他自己也超龄无法科举,他也看不惯曾经的家奴不把自己当回事儿。这本,他太有代入感了,真的是一个字都不想改。
  翟文贲劝道:“次先兄,我家也被分田了,我难道不能理解你的心情吗?必须改,你下不去手,我来执笔便是。而且就算改了,能懂的读者,照样能看懂,照样能够共情。”
  “好,就由你来改。”张天植选择妥协。
  张天植还未动笔,合伙人李巽推门而入。
  李巽喜滋滋说道:“好消息,今科会试,一个女贡士都没有,女子全部落榜了。”
  “大善!”
  张天植拍手赞叹,又说:“该当乘胜追击,再写几篇文章,论述此次会试始末,论述女子不适合科举做官!我们各写一篇,再请朋友们写几篇,选择最好的两篇下期刊载。”
  三人都高兴得很,报纸销量提升了,论战胜利也看到希望。
  李巽笑道:“今夜我做东,去玄武湖画舫游玩。招来名妓凑乐,你我兄弟击缶高歌,逢此喜事当浮三大白!”
  “应该宴饮庆贺的,这几年就没如此高兴过。”张天植说道。
  屋外突然一阵嘈杂,很快涌进来十多个年轻人。
  为首之人,拱手作揖道:“在下张希良,见过诸位先生。”
  张天植连忙回礼,一头雾水问:“诸生这是……”
  张希良解释说:“我等皆为今科落榜士子,有意叩阙请命,无奈人少式微。听闻三位先生重道好义,特来请求帮助。请三位先生,联络更多落榜士子,一起叩阙请求陛下增加科举次数。”
  旁边一个落榜生,立即帮忙阐述:“张兄曾是湖北乡试(湖北大学生毕业考)第一,这次因为吃坏了东西,拉肚子发烧耽误做题,竟连会试末榜都没考上。”
  张希良说道:“叩阙非为我一人,天下士子无数,总会因为各种事情,导致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