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7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费如兰看不明白,等孙云球忙完之后,好奇问道:“这是在做什么?”
  孙云球回答道:“回禀娘娘,臣觉得眼睛就是一面凸透镜,因为某种原因导致焦点前移,所以才会看不清楚东西,用凹透镜制作眼镜就能调整焦点。又因每个人近视焦点不同,在配眼镜的时候,就要先测定焦点变化了多少。这纸板上的‘甲’字,大小不同。每一种大小,都代表一个焦点位置,从而搭配不同的凹透镜。”
  “原来如此,有劳孙硕士了。”费如兰面露微笑,其实越听越迷糊。
  赵瀚突然说:“你猜测眼睛是一面凸透镜,为何不去证实这种猜想?”
  孙云球愣了愣:“臣……该如何证实?”
  赵瀚说道:“可去屠户那里,挖出刚杀的猪眼睛观察。或者,干脆去医学院,那里时常会解剖人尸。”
  如今的医学,分成好几个派别,最不能让人接受的就是“紫阳派”。
  那源自江西阁皂山的紫阳医学院,赵瀚的地盘还只有江西时,就不断把敌人的尸体扔去解剖。
  如今,详细的人体骨骼图、肌肉图、血管图等等,都已经被紫阳派的医生们画出来。但解剖过程太过恶心,而且违背了传统风俗,搞得紫阳派被传统医生唾弃,甚至传出阁皂山医生喜欢吃人的谣言。
  阁皂山这个道家灵宝派祖庭,道观的香火越来越弱,老百姓已经吓得不敢上山了。
  不过嘛,唾弃归唾弃,紫阳派的医学研究成果,却被传统医士悄悄学习。不管是哪一派的名医,都会偷偷收藏那些人体解剖图,并且只让入室弟子私下研究。
  数日之后。
  经过孙云球的精细打磨,一副眼镜送到太子面前。
  赵匡桓戴上眼镜,看着四周的清晰景物,仿佛重获光明的瞎子,瞬间就笑得合不拢嘴了。
  赵瀚忍俊不禁,联想到儿子做皇帝的样子。
  一个戴眼镜的皇帝,端坐在金銮宝座上,那情形着实让人有些出戏。
  或许会跟雍正皇帝差不多,雍正有35副眼镜,样式各异,材料不同。每天早晨洗漱之后,雍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考今天该戴哪副眼镜。
  什么《步步惊心》,还有那什么《甄嬛传》,都拍得不够还原历史啊,居然不给四爷整一副眼镜戴戴。
  “娘,我看得好清楚!”赵匡桓欣喜大喊。
  费如兰在旁边瞅着儿子,突然说:“眼镜框该换更好看的,南洋番邦进贡的玳瑁,可令工匠打磨成眼镜框。”
  母子俩在那儿瞎乐呵,赵瀚却在玩显微镜。
  皇帝要啥东西,钦天院自然麻溜送来,他们自己重新做一架便是。
  孙云球手把手指导说:“陛下,这是载物片(载玻片),想要观察的物什,须先置放于载物片上……”
  穿越前后两辈子,赵瀚第一次玩显微镜,难以避免的有些激动。
  他很快就看到了水熊虫,多么的憨态可掬,兴奋大喊:“皇后快过来看!”
  费如兰趴在赵瀚身边,眼镜仔细一瞅,顿时吓得退开,惊呼道:“好丑的怪物!”
  赵匡桓嚷嚷道:“我也要看!”
  父子俩明显是一个风格的,赵匡桓也觉得水熊虫有趣,趴在那里好半天都不能挪眼。
  显微镜的发明,让赵瀚心情大爽:“秋高气爽,正是打猎的好天气。李自成还没离京吧?叫上他去打猎。还有,孙卿也去,你发明显微镜有功,陪朕打猎轻松轻松。”


第840章 【军校】
  “太子在读军校?”李自成惊讶道。
  张鼐暂时落户在南京,并改回对李自成的“义父”旧称:“孩儿前两日在军校落了学籍,领到一些课本,还去分了宿舍。宿舍里,除孩儿之外另有三人,有两人是咱大顺……是从河套来的子弟,一人是安徽籍的军官。孩儿向那安徽同窗打听,太子和张都督(张铁牛)之子,目前都在军校里读书。还有个黄都督(黄幺)之子,已经从军校毕业了,被分去辽宁做了骑兵哨长。”
  李自成感慨道:“这个赵皇帝,想把儿子教得文武双全。”
  太子赵匡桓,从皇城中学毕业之后,立即被扔到南京军校读书。
  赵瀚没指望儿子领军打仗,但必须了解基本的军事知识,免得今后对军方那一套睁眼瞎。
  张鼐拿出基本军校教材:“义父,新朝的军校是四年制,还有一种专门的速成班。孩儿读的便是速成班,只需读两年就能毕业。”
  速成班的学生,要么是降将,要么是部队送来的优秀士兵。
  李自成朝那几本教材看去,书名分别是:《大同军思想与制度》、《战争论》、《步兵操典》、《炮兵操典》、《骑兵操典》、《武备录》、《历代名臣名将故事》、《历代战例详解》。
  好奇翻开《大同军思想与制度》,开篇简述大同理论,并阐述华夏概念。明确指出,大同军的责任是为国为民,保护国家和百姓不受内外敌人侵害,为华夏生民争取更多更优渥的生存空间。
  全是理论性的东西,李自成快速翻过,很快翻到军事制度部分。
  军事制度开宗明义,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又阐述兵部、都督府等机构,一直到各级军事单位的构成。还有一章,专门阐述宣教官制度。
  李自成花了整个上午的时间,大致了解《大同军思想与制度》,接着又去阅读那本《战争论》。
  《战争论》的作者署名是……赵瀚,因此民间又称为《天家兵法》。
  《战争论》浓缩了《孙子兵法》的许多思想,开篇点明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是达成政治目标所采取的极端手段。
  接着又阐述战争的三个阶段:消灭敌人的军队、占领敌人的土地、征服敌人的思想。
  继而又定义战争三要素:战略、战术、战斗。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战略、战术和战斗。特别是战略章节,就连内阁和兵部的文官都必须学习。
  至于传统的兵法认知,基本集中在“战术篇”,指挥、后勤、兵种等等一应俱全。这部分内容,肯定不是赵瀚凭空所写,而是对全国各军统帅的文章、报告进行精炼汇总。
  而募兵、训练、战备、地形、气候等等,全都归入“战略篇”。其中,战备要素也包括后勤,但“战略篇”的后勤更宏观,“战术篇”的后勤要狭义得多。
  “战斗篇”则更加具体,内容几乎全是前线将领所写,而赵瀚精炼汇总之后提升高度。可分为:战斗定义、战斗目的、战斗手段、战斗结果等等。并大量使用古今实战案例,对战斗全过程进行分析讲解。
  李自成熬夜看了一宿,也没把《战争论》看完。
  他拿到此书如获至宝,一直看到天亮,眼带血丝找到张鼐:“这本书,军校的学生全都要学?”
  张鼐解释说:“《战争论》需要四年才能学完,速成班主要学‘战斗篇’,但要求到了军队继续自学。”
  李自成问道:“南京军校每年毕业多少学生?”
  张鼐说道:“速成班的学生,每年人数都不同,各军每年推荐50个优秀士兵入读,另外就是降将可以来读。普通班的学生,每年招80个高中毕业生,毕业之后都是百人将(哨长)。听说毕业考核很严,延期三年不能毕业,就只能拿到肄业证书。肄业生的前十名,可以申请去海外或黑龙江做队长(约等于排长)。”
  “这南京军校,一年就算只毕业50人,也是50个大将苗子啊,”李自成愈发感慨,又问,“全国有几所军校?”
  张鼐说道:“现在好像有六所,不是太清楚。”
  李自成暗暗庆幸,幸好自己选择归顺。人家每年培养一堆百人将,越是打仗就越厉害,大顺军那点底子怎打得过?
  倒头睡了一觉,李自成又去翻另外几本教材。
  《步兵操典》、《骑兵操典》、《炮兵操典》很好理解,这三本书军校生都要学,为他们今后练兵做准备。普通伤残或年龄太大的将领,有些会离开一线部队,转而从事募兵、训练等工作,三本《操典》其实是为基层士兵编写的。
  上海今年即将设立水军学校,《水兵操典》已经编好了,主要培养内河水军和海军军官。如今的大同海军,郑家的影响力还是很大,通过水军学校就能慢慢削弱。
  另外一本《武备录》,记载了各种军事装备,有冷热兵器,也有盔甲、战车之类。
  《历代名臣名将故事》,主要培养爱国情操和尚武精神,卫青、霍去病、苏武、岳飞、文天祥……全在这里头。
  ……
  南京军校。
  早晨起来便是跑步,太子爷已经习惯了。
  他刚入学的时候,可是按照《步兵操典》在练,第一天就直接给整趴下了。现在已经快毕业,体力训练强度下降很多,主要是学习各种理论知识。
  五里地的长跑结束,赵匡桓缓步行走。
  这是皇帝亲自下的命令,军校生或者士兵,长跑之后不能立即坐躺,说是容易猝死什么的。
  “宗学,就快毕业了,你打算去哪儿?”赵匡桓问道。
  张铁牛自己没啥学问,对儿子却很上心。长子名叫张庭训,字宗学,名和字都是请大儒给取的。
  张庭训以前跟着太子读皇城小学,很快就被淘汰掉了。后来在南京城里读贵族中学,中学毕业证都没拿到,连入读军校的资格都没有,还是皇帝破例让他读军校。
  散步一阵,张庭训坐在校场边上,叹气道:“那什么后勤计算题,哪里考得过?还有什么定义、要素、地形、气候,背得我脑袋发晕,我肯定拿不到军校毕业证。不过我实操科目很厉害,在肄业生里肯定拿前几名,我想申请去黑龙江做队长。”
  “黑龙江?”赵匡桓颇为意外,“那里可偏远得很,就不打算再找陛下求求情?”
  张庭训说:“还是算了吧,丢死人了。被皇城小学淘汰,我已经丢脸一回。没拿到中学毕业证,又丢脸一回。我爹在北方没回来,却两次派人到南京,脱裤子狠狠揍我。这次我不等他揍我,毕业以后就去黑龙江,真刀真枪立功做将军!”
  “有志气!”赵匡桓赞道。
  军校跟普通学校不一样,普通学校是夏季招生,军校却是春季招生。每年冬天毕业,过年以后就分去部队,可以离家之前好好团聚。
  普通学校的学制,今年也调整了。
  三年小学,推荐七岁入读。
  四年中学,推荐十岁入读。
  四年大学,毕业年龄大概为十八岁。
  这对女生而言很艰难,十八岁已经是老姑娘了,肯定会提前结婚的。而一旦结婚,有可能就被夫家约束,十之八九不能再继续完成学业。
  张庭训突然说:“听说你要大婚了,什么时候纳太子妃?”
  “朝堂上还在吵呢,已经吵了一年多。”赵匡桓感到很无奈。
  大部分文官,希望延续明代的制度,从平民家庭给太子选妃。少部分文官,以及大部分将领写信,希望从大臣家庭选太子妃。
  而太子自己,也有心仪的女子,跑去皇后那里说了很多次。
  张庭训说:“要是过年以前选妃,我还能参加你的婚礼,过年以后我就要去黑龙江了。”
  赵匡桓问:“你去了黑龙江,家里的娇妻带不带去?”
  “不带,”张庭训摇头,“娇生惯养的女儿家,哪里受得了苦寒?等我今后立功,升调去山陕河北,到时候再把她接去团聚。”
  张铁牛自己就是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