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7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指挥,在下的海船排水700吨,是三年前新造的大帆船。”一个年轻人站起。
  “哈哈哈哈!”
  等看清年轻人的模样,在场的江浙海商都笑起来。
  这个年轻人叫董朝宾,是大恶霸董其昌的族侄孙,这几年成了大名鼎鼎的败家子。
  董其昌的恶行,早在万历年间就引起公愤。
  董家父子欺男霸女、鱼肉百姓、兼并土地、残害人命,被愤怒的百姓烧屋拆房,事后却勾结官府把百姓给定罪。
  大同军收复淞江的时候,当地百姓自发行动起来。还没等到公审,董家主脉就被打死数十人,事后几万顷良田都分给百姓,财产则被官府没收充公。整个董氏家族,没判死罪的全部分批迁徙到北方各省。
  而董朝宾的父亲,由于参与士子起义,早早的投效大同军,他这个董氏旁支得以保全。
  父亲前几年去世了,董朝宾又是独子,顺利继承家业。这厮分出些家产给堂兄弟,剩下的店铺全部变卖,居然筹钱去定制了一艘海船。
  刚开始,从上海买货运去广州,虽然被供货商抬价,又被提货商压价,但也好歹小赚了一笔。
  这条航线的竞争太激烈,他又学人去日本做生意。
  谁知日本幕府制定贸易限额,运去之后根本无法脱手。董朝宾又不敢走私给藩主,便将货物低价卖给郑家,不但把之前的利润赔光,还倒欠了一笔货款。若再还不起债务,就得把商船给抵出去。
  李铨问道:“这位先生尊姓大名。”
  董朝宾拱手说:“在下姓董,名朝宾,字伯恭。”
  “只有一条船?”李铨问道。
  董朝宾说:“只有一条,而且债务缠身。能否转抵给阁下,先把债务还清了?”
  “哈哈哈哈!”
  李铨大笑不止:“董兄打得好算盘,生意还没做,就先伸手要钱了。”
  其他商贾纷纷散去,只剩李铨和董朝宾私下商议。
  最终,董朝宾那艘海船,低价折给李铨,换取公司的少许股份,而李铨则帮他还清债务。就此,四海商社的大船增加到五艘。
  四海商社,便是公司的名字,皇室依旧是最大股东。
  总部设在上海,官方不参与管理,但皇室和都督府,每年都会派人查账。
  公司越发展壮大,账目就越不好查,就看今后的皇帝怎么处理。
  赵瀚的想法是,多弄几个民间商人做股东,股东互相监督可以减少账目造假现象。或许会出现股东一起欺瞒皇室的情况,但那时赵瀚肯定已经死了,真惹毛了新皇帝,直接抄家都有可能。
  又过几日,董朝宾愁眉苦脸回来,对李铨说道:“船员听说要去美洲,一大半都害怕,死活不愿出海。这招不到船员可咋办?”
  李铨说道:“我挪一些船员给你,剩下的去朝鲜和日本招人。”
  像见习水手这种职业,不需要甚么经验,随便招些成年男子就能胜任。
  就拿西班牙大帆船来说,每艘船60个水手,另有64个见习水手。真正重要的是水手长和拉帆人,1个一级水手长、1个二级水手长、1个一级拉帆人、1个二级拉帆人,他们四个就能指挥整条船的风帆和甲板工作。
  在上海装了一些货物,李铨带着船队前往山东,购买大量低级廉价棉布,接着去朝鲜和日本招募见习水手。
  船行至福冈,听说中国商船要招人,也不问到底去哪里,就有数百浪人前来报名。
  黑田家也不阻止,浪人都是不稳定因素,全都滚蛋了才好呢。
  李铨一口气招募50个浪人,30个作为见习水手,选出20个做近战士兵。工钱比国人便宜得多,而且不用给安家费,提前预支工资就能让他们安家,死后更是半点抚恤金都不必支付。
  太特么好用了!
  这些浪人也有意思,预支工钱之后,立即拿回家里。安顿好家人之后,不用派人去监督,他们自己就迅速跑回船上。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仿佛几世轮回的饿死鬼,学习拉帆和洗甲板时也任打任骂。
  ……
  李铨还在上海购买货物时,四个夏威夷人(两男两女)就被带去南京。
  他们先在马尼拉住了些日子,以为马尼拉就是神国。接着又在上海逗留,觉得上海才是神国,直到去了南京,四个夏威夷人感慨:神国真大啊!
  这些家伙,连带他们的服饰、装备,一起被安置在众善寺,
  首先引起了法国、意大利人的注意,这些欧洲学者面面相觑,一致认为夏威夷人是古罗马人的混血后裔。
  拜占庭覆灭之后,带去大量古罗马典籍,继而引发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这些古罗马典籍当中,就有古罗马士兵的画像。
  先说夏威夷战士的头盔,跟古罗马高级将领头盔,样式简直一模一样,特别是头顶的那一丛“鸡冠”。接着是短裤,披风,短袍,咋看咋像古罗马战士。
  法国和意大利学者,对此大喜过望,他们开始瞎编论文。
  波斯学者对此毫无感觉,他们已经写出不少论文,而且还获得了中国皇帝的高度评价。
  波斯学者和翰林院合作,写的论文都跟两国交流有关。
  比如中国有十二生肖,波斯也有十二生肖,除了个别动物不同,就连生肖排序都一样。于是翰林院学者,就从古籍中查找线索,推测论证两国古代的交流。
  这种事情,随随便便就能写一篇论文出来。
  比如“博士”一词,波斯学者跟翰林院交流,知道翰林院高级职称是博士。于是他们非常惊奇,因为波斯的高级学者就叫“巴合识”,跟中国的“博士”读音太近似了。
  然后,波斯和翰林院学者,开始通过中国典籍理顺思路。
  博士最初是中国官职,广泛散布在民间,称呼那些有专业技能的人,比如茶博士。蒙古人来了之后,也采用这个词汇,传到中亚、西亚就变成“巴合识”。而在北方传播演变,就变成了“把式”。
  这篇论文写出来,赵瀚颇觉有趣,便奖赏了论文参与者。
  波斯学者和翰林院学者,受此鼓舞,接二连三的整出类似论文。
  赵瀚现在可没功夫欣赏论文,去年的财政状况,勉强收支平衡。以至于越南阮氏,都暂时不急着打,因为今年还要在青海西藏打仗。
  在青海和西藏扩张地盘,又要投入建设和移民,估计今年还会出现财政赤字。
  终于,赵瀚做出一个痛心的决定:“从今往后,各省的适龄学童,不再要求强制入学。南方各省,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和广南,也不再继续增建学校。”
  南方各省的人口基数本来就大,出生率又高得吓人,每年都会新增大量适龄学童。
  教育开支,实在吃不消了!
  礼部和财部那边,已经建议向小学生收取书本费。
  经过激烈讨论之后,赵瀚同意收取书本费。但是,也允许贫寒子弟,借往年的旧书学习,或者家里的大人帮忙抄书。
  农业社会,人口大国,根本别想实现全民义务教育,即便义务教育的期限只有三年。
  赵瀚现在遇到了发展瓶颈,义务教育已经办不下去。扩张也遇到瓶颈,地盘越大,财政越坏,除非新占地盘采用羁縻制度,否则很难再快速扩张下去。


第903章 【阁臣】
  内阁。
  七位阁臣左右看看,大眼瞪小眼,久久没说话。
  首辅宋应星突然病倒了,次辅费纯突然死爹了,轮到排名第三的刘子仁拿主意。
  当初在含珠书院,除了费家子之外,跟赵瀚关系最好的,便是徐颖和刘子仁,赵瀚还帮刘家挖过红薯。
  刘子仁已经四十多岁,瘦削,长髯,颇有些仙风道骨。他清了清嗓子说:“宋翁卧病在床,费阁老又丁忧在家,在下才疏学浅,若有处事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同僚不吝指正。”
  “不敢。”众人拱手。
  宋应星镇不住场面,刘子仁就更镇不住,在场都是些啥人啊。
  陈茂生,最早跟随赵瀚起事的几人之一。
  袁允龙,费如鹤的大舅子,安福派的领袖人物。
  朱之瑜(朱舜水),赵瀚在铅山的老相识。
  张秉文,赵瀚极为器重的前明官员。
  吴应箕,赵瀚破格提拔的复社士子。
  方胜弘,虽然是兄长方胜昌死后补位,但也有早期带着地盘投效之功。
  另外还有几位大佬暂未入阁,一是在做吏部尚书的左孝良,二是在做礼部尚书的王调鼎,三是在做工部尚书的欧阳蒸,四是担任江苏左布政使的徐颖。便是这四人,刘子仁都压不住!
  刘子仁身为勋臣,资历威望已经够高,而且还是皇帝的故友。但谁让他面对的,同样也是一帮勋臣呢?
  刘子仁继续说:“费阁老为父治丧,明日我们一道去吊唁吧。”
  “应该的。”众人说道。
  费纯全家都住在南京,丁忧倒不用回铅山。
  丁忧这玩意儿,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赵瀚根本无法废除。
  赵瀚能做的,就是把三年丁忧期限,缩减为27个月(恢复古礼),等于缩短了四分之一。而且再三重申,地方官员丁忧,必须等到继任者到来,交接手续之后才能回家,否则永久取消做官资格。在家乡本地做事的吏员,治丧完毕立即回衙门,不许扯什么丁忧之事。
  刘子仁也没啥好说的,没话找话道:“去年的国家财政,只盈余了12万两。今年陛下对办学做出调整,也仅能不再陡增办学费用。其他方面,还是能省则省,青海西藏就要打仗了,战前战后都花销巨大。”
  “工部那边没法省,”吴应箕说,“治理黄河,已经到了关键时候,最多在明后两年,黄河就要全线改道走山东入海。”
  张国维已经治理黄河十多年,足迹走遍山东、河南、江苏。他循着山东的黄河故道,一直在挖渠引流,四处修建各种堤坝。
  如今,黄河一部分流入山东,还有一部分流进淮河。再等一两年,就会趁着枯水期,堵死黄河南岸缺口,彻底完成黄河的人工改道。十多年来的治理黄河经费,加起来估计会达到400多万两,等于每年砸了30万两进去。
  刘子仁点头说:“治理黄河,银子确实不能省。”
  朱舜水忍不住吐槽:“陛下太急了,收了漠南草原,又收缅甸之地,现在还要在青海西藏打仗。便是永乐帝五征漠北,也前后用了十多年时间。”
  其他人不敢接话,只有陈茂生笑着说:“陛下要打,咱们就陪着他打呗,熬过这几年就国库宽裕了。”
  朱舜水忍不住摇头,哪里是几年时间,恐怕要二十年才能安稳。青海西藏打完,还有越南阮氏,还有西域之地,还有漠北之地,而且宁古塔的鞑子余孽还没灭呢。
  每次扩张疆土,大家都很兴奋,可兴奋过后就是脑壳疼。
  特别是漠北,阁部大臣都在担忧,万一遇到朱棣的情况该咋办?
  朱棣五征漠北,只有第二次出征战果最大。其余四次,蒙古人都是望风而逃,连牛羊也一股脑儿扔掉。特别是第五次,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被蒙古人当成狗溜来溜去,根本就没有真刀真枪打一场。
  那种打法,纯属两败俱伤。
  大明这边劳民伤财,几乎把财政给打崩了。蒙古当然也讨不了好,大量牲畜来不及带走,还误了放牧的时节,每年冬天都会饿死部众。
  张秉文说:“这商税和关税,倒是在连年攀升。椰城(巴达维亚)贸易恢复大半,去年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