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7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科尔贝尔走累了,就在路边坐下,仰望着天上各种样式的风筝。
  忽有一群学生走来,查尔斯王子就混在其中。男生足有好几十个,女生只有四个,那场面如同众星拱月。
  四个女生换下儒衫,有三个穿着丝质裙袄,剩下一个则穿棉布衣。
  穿布衣那位,明显出自贫寒家庭,长得也不甚漂亮,但自有一股书卷气。她跟富家同学走在一起,不时扭头与某位男生说话,看他们俩毫不掩饰的样子,便知多半通过自由恋爱订婚了。
  “查同学,英格兰国也有上巳节吗?”一个叫张洪基的男生问道。
  查尔斯已经懒得纠正“查”字的发音,用流利而又古怪的汉语说:“我们有圣瓦伦丁节,也叫情人节。大概在一千多年前,罗马帝国遭到异族入侵,皇帝下令废除所有婚约,国内男子暂时不准结婚,让男人可以无牵无挂走上战场。有位叫瓦伦丁的神甫,抗旨与相爱的姑娘结婚,被国王判处绞刑。他死这天,就被确定为情人节,日期跟中国的上巳节差不多。”
  “原来如此,”张洪基忍不住吐槽,“那个罗马皇帝,未免太不近人情。即便有异族入侵,也不该拦着婚礼,家有牵挂,反而能激励斗志。”
  旁边叫陆爽的男生反驳:“那可不一定。士兵若有牵挂,也可能消极避战,不愿去奋死杀敌。罗马皇帝只是暂停国内婚礼,完全可以打完仗再结婚。这个叫瓦伦丁的神甫,违抗皇命必须处死,否则其他人还不跟着学?”
  还有人关注点不一样,好奇道:“罗马是哪个国家?世界地图上没有啊。”
  “教皇不就在罗马?”旁人插话道。
  “教皇国的首都在罗马,但那个罗马只是城市,又不是一个国家。”
  “肯定是罗马国灭亡了,只剩个罗马城。”
  “……”
  正在争执间,忽有一人说道:“罗马之国,汉代谓之大秦。秦国的秦。”
  陆爽惊问:“西方古国,竟也名叫大秦?”
  那人笑着说:“《魏略》有载: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后汉书》也记载,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来到海边。安西人对甘英说,前往大秦,遇到顺风需要两个月,遇到逆风需要两年。那里风向不定,渡海者都要备齐三年粮食。甘英畏惧,没有渡海。就世界地图来看,甘英所遇大海,便是如今的地中海。”
  此言一出,众皆叹服,拱手作揖。
  这人叫做黄国璋,历史上没有留名,出自武兴镇军功家庭。他没有选择从军,而是自小热爱学习,中学时代就开始读史,而且拜在一个吉安大儒门下。这才读大二,已经常去翰林院打下手,他刚才所说的内容,其实是翰林院的研究成果。
  就连那四个女生,都向黄国璋投去崇拜眼神。
  黄国璋却说道:“此非吾之所见,乃外史房之学术成果也。”
  翰林院下面有历史馆,历史馆又分先秦房、秦汉房、六朝房(魏晋南北朝)等等。
  三年前,皇帝下令设立外史房,梳理史料里的域外国家。
  刚开始,外史房只研究日本、朝鲜。渐渐的,根据传教士和使者的讲述,根据使节团带回的资料,又去半蒙半猜的研究欧洲和波斯。
  等再研究几年,大学就要开设《世界地理与外国史》科目。此科成绩优异的学生,通过会试之后,如果再通过鸿胪寺的考试,就可以不用外放地方,直接选入鸿胪寺搞外交。
  面对诸生的赞叹,黄国璋颇为自得,接下来说话都更洪亮了。
  查尔斯心里想的,却是回国夺位之后,也要在情人节这天,组织贵族们到郊外踏青。他喜欢这种气氛,太有意思了,肯定能在英国引起潮流。
  “陛下和群臣的车驾!”有学生喊道。
  却见一长串车队过来,大量侍卫在开道警戒。
  行不多远,皇帝和大臣们下车步行。后宫嫔妃与大臣妻子,也带着孩童游玩。而十多岁的皇子皇女,则与大臣家的子女走在一起。等于是分成了三拨,每一拨都跟着侍卫。
  河边的普通游客,纷纷朝着这边行礼。
  侍卫们也没有强行驱赶,只是让百姓保持距离。
  选了一处河滩,宫女们铺上毡毯,又在毯子上铺桌布,从食盒里拿出饮食摆上。
  赵瀚笑着对张铁牛说:“听闻你经常读书?”
  “一直在读,”张铁牛自豪的拍打胸脯,“已经能认一千多个字儿了。书法也长劲不少,张明善、可、已阅、照办、速办……这些字我写得极好,一点也不输给学校里的先生。”
  “哈哈哈哈!”
  众臣大笑不止。
  赵瀚指着河流与田野说:“那你作诗一首,就写眼前之景。”
  张铁牛居然张口就来:“上巳出城去踏青,皇帝大臣都高兴。河中鸭子来回游,田里菜花像黄金。”
  “好诗!”
  赵瀚鼓掌喝彩,其余文武也都憋笑鼓掌。
  赵瀚又看向费如鹤,似乎被这气氛感染,君臣关系拉近了许多,费如鹤连连摆手:“陛下是知道的,臣读书时都在课堂睡觉。虽勉强学会制艺(八股),可对诗词是一窍不通啊。”
  赵瀚对钱谦益说:“钱爱卿且来一首。”
  钱谦益心里非常高兴,自己居然有表现机会,当即说道:“陛下容秉,臣体衰思竭,一时难以做出应景之作。倒是有首旧作,尚须陛下斧正。”
  “说来。”赵瀚点头。
  钱谦益吟诵道:“杂虏横戈倒载斜,吾皇垂手定中华。金陵旧识天子气,云汉新通博望槎。黑水游魂啼草地,白山新鬼哭胡笳。十年老眼重磨洗,坐看江豚蹴浪花。”
  赵瀚赞许道:“不错,好诗,赐你一壶新酒,拿回家里慢慢喝。”
  整首诗都在拍赵瀚的马屁,不但赞美赵瀚收复河山社稷,还把赵瀚比作洪武帝(金陵句)和汉武帝(云汉句)。
  钱谦益漏了一手,翰林院和钦天院的学者,也都跟着开始作诗。
  全都在赞美皇帝,顺带着赞美文武重臣。
  偶尔也有一两首,专门歌颂将军们收复失地。那些武将听不懂,但经旁人解释,也都被拍得心情大爽。
  朱舜水说:“久不闻陛下有诗作,今日可否题得一手?”
  赵瀚的诗歌水平,那是半点没有长进,真让他来写,估计就是:我草,今天郊游真开心。
  不过存货还有一些,随便抄抄就行,反正历史已经改变,这些诗作估计不会出现了。
  “拿笔来!”
  群臣围着往上凑,只见皇帝提笔写道:“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好!”
  钱谦益连忙点(奉)评(承):“陛下便是春风,吹拂中国繁华。扫尽胡虏贼寇,而今已是万国来朝!”


第915章 【卖诗啊】
  就在文武官员们,要跟着拍马屁的时候,赵瀚突然问陈茂生:“若朕是春风,扫的是什么雪?留的又是什么花?”
  陈茂生回答:“陛下扫的是流寇鞑子、贪官污吏、士绅豪强,留的是三原篇、格位论、分田法。”
  赵瀚又笑着问钱谦益:“钱卿以为然否?”
  “然也,然也,”钱谦益有些尴尬,随即又说,“还是陈阁老更知陛下心意。”
  其余官员,表情各一。
  有的在笑,有的沉思,有的看向别处,有的连声附和。
  “哈哈哈哈!”
  赵瀚突然大笑,举杯说:“且饮此杯!”
  官员们连忙跟着举杯,刚才的插曲,似乎已经无人在意。
  随行的乐工,开始演奏曲调。
  赵瀚又喝了几杯,便不顾天子形象,闭眼仰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其余大臣,陆续散开,三五成群谈笑玩乐。
  费如鹤也在晒太阳,南京的春天,果然跟草原的春天不同。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子,小心翼翼走到皇帝身边。他也不敢挨太近,两三米外就站住了,似乎想要说话,又怕打扰皇帝休息。
  双眼微闭的赵瀚,突然开口:“有什么话就说。”
  老头子拱手道:“陛下,微臣谈迁,参与编修《明史》。明太宗的生母疑案,真就搁置不论了吗?”
  “论什么论?保存史料便是,留给后人继续去猜。”赵瀚没好气道。
  谈迁忧虑道:“可这事情已经传到民间,更有愚夫愚妇,胡言明太宗是元顺帝的遗腹子。”
  赵瀚说道:“卿且自去游春赏景,别再耽误我晒太阳。”
  谈迁欲言又止,终究还是默默退去。
  谈迁早在天启年间,就开始自编明朝史书,甚至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由于掌握大量地方志、野史和实地考据资料,被吸收进《明史》编纂组,刚开始只是翰林院学士,编完《明史》被擢升为硕士。
  他平时无法单独面见皇帝,今天终于找到机会,试图解开朱棣的生母之谜。
  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这种说法在万历年间就有。
  天启三年编成的40卷本《南京太常寺志》,更是印证了这种说法。崇祯皇帝还在的时候,谈迁来到明孝陵,贿赂太监想知道实情。结果,守陵太监全都说,《南京太常寺志》记载属实,马皇后没有亲生儿子。
  大同朝廷编修《明史》的时候,钱谦益带着几个史官,集体进入明孝陵享殿,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
  神主牌位如下:朱元璋和马皇后居中。名不见经传的碽妃,单独摆在西侧;其余十二个妃子,扎堆摆在东侧。
  碽妃的神主身居穆位,只在皇帝和皇后之下,排在所有妃子之上!
  而且,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俱为李淑妃所生。燕王朱棣,则是碽妃所生。马皇后一个亲生儿子都没有。
  这似乎也印证了,为啥马皇后嫁给朱元璋,前四年一个儿子也不生,朱元璋在此期间还收了几个义子。接下来两年,马皇后却连生两个儿子,极有可能是从妾室那里抱养的。
  可是,《天潢玉牒》里的记载,又跟《南京太常寺志》有所出入。甚至就连《天潢玉牒》,都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还有就是,享殿里为啥要摆放十多个妃子的牌位?
  即便朱棣想让生母风光,只摆马皇后和生母的神位就可以了啊。
  也有翰林院的史官认为,嘉靖改革祭祀制度之时,有可能动过明孝陵的享殿。但即便动过,嘉靖也是朱棣的子孙,他更应该为朱棣遮掩才对。
  这特么就是一桩悬案,处处存在不合理。
  翰林院讨论了好几年,最后还是赵瀚拍板决定,朱棣就是马皇后的嫡子——是不是亲生的,不必写得太明白。毕竟按照儒家伦常,不管哪个小妾所生,由正妻养大的就是嫡子。
  但是相关史料,必须予以保留,让几百年后的人们,去争他个头破血流吧。
  《明史》已经出版,可谈迁非常较真,总想着将此事调查清楚。他打算请求皇帝,把琉璃宝塔搜查一遍,或许里面还有相关证据。
  “唉!”
  谈迁一声叹息。
  朱明镐不知何时走到身后,低声说道:“谈先生何必如此,陛下说得很明白,不论是谁生的,只要是马皇后养大的,那明太宗就是嫡亲皇子。”
  谈迁说道:“治史当严谨。”
  大同新朝编撰《明史》,谈迁最大的功劳,便是引用大量地方志,推翻了《明实录》里的某些内容。
  朱明镐摇头说:“治史自当严谨,但没必要钻牛角尖。我等故明士子,能为新朝所用,便已是皇恩浩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