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7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的自然灾害就不会消停。
  大同新朝对江苏水利治理得早,但之前黄河一直没改道,只能到处修修补补。淮泗流域年年泛滥,其余局部地区也时常干旱,想要基本解决问题,还得砸出几千万两银子,持续治河数十年才行。
  山东、河南同样如此,黄河改道工程虽然结束,但今后每年都得持续投入资金。
  赵瀚和大臣们对此都很重视,阁部官员虽然年年抱怨花钱太多,但都只说削减教育、军事、移民开支,从来没有哪个在治河经费上动脑筋。
  便是元朝财政困难的时候,还知道征发徭役治理黄河呢——当然,主要是大都(北京)没粮食吃了,洪水淹没了漕运通道,海上航道又被方国珍祸害。即便明知治理黄河会酝酿大起义,元朝廷也得硬着头皮干,表示担忧的官员也被罢免。
  赵瀚跟张国维议定了治河事宜,又开始跟徐颖聊天。
  徐颖建议道:“此次清查市舶司,只查了六处大港,全国港口那么多,不可能逐一清查过去。剩下的港口,可令官吏和商贾自首。自首之官吏,罪减三等。自首之海商,补交五倍逃税罚金。再择几个港口抽查,若有未主动自首者,查出来之后从重处罚。”
  赵瀚仔细思索:“此言可行。明年再抽查五个港口,此后每年抽查一个港口。不拘年限,只要查出没有自首的,便拖到二十年后也要重罚!”
  今年只查了六大港,那些杀头流放的官吏,有的还在六大港任职,有的已经调任别处。在审讯他们的时候,又连带供出一些同伙,牵涉到地方官和别的港口市舶司。
  反正案子还没完,依旧在继续审讯当中。
  如果把全国港口查完,督察院接下来几年,别想做其他事情了,人手全都得投在清查市舶司上面。
  只能像徐颖说的那样,自首者减罪,配合以抽查形式,如此方能解决问题。那些官吏和海商,已经被吓得不轻,只要不涉及命案,想必有很多人愿意自首。
  而根据这些自首者,又可审出更多不愿自首的,一来二去,清查效率就可以成倍提升。
  赵瀚端起酒壶,要亲自给二人倒酒,徐颖和张国维连忙起身推辞。赵瀚把徐颖的手推开,随意将酒杯满上,又给张国维倒了一杯,二人连忙躬身称谢。
  碰杯之后,赵瀚说道:“淮河下游,就是洪泽湖到大海的河道,如今还能行多大的船?”
  两人都比较熟悉情况,徐颖回答:“大船是想都别想,冬春水浅,夏秋泛滥,每年只有四五个月,可供小船通行无阻。沿海的淮盐,要么走海州(连云港附近),经涟河运至硕项湖。往北可走沭水至山东,往南继续走涟河至安东入淮。要么在蛤蜊港装船,走运盐河直接去长江,或走泾河运到淮安与扬州之间的大运河。”
  另一个时空,几百年之后,沭水已经改道十万八千里。硕项湖及周边湖泊全部干涸。蛤蜊港、运盐河、射阳湖和涟河也都没了。
  赵瀚说道:“淮河得疏浚,先疏通清江浦附近河道,接着再疏浚洪泽湖到大海一线。每年的枯水期,招募民工挖走河底泥沙。这些民工从附近城乡招募,官府提供伙食,还可减免家中赋税,优先招募大城市的无业之民。这些无业之民,可给予少量工钱。每年冬天都疏浚河道,一点点挖走泥沙,二三十年后应该能够大治。”
  像淮安、扬州、清江浦这些地方,可不是漕运没了就会废掉,不但是南北水路要道,还有淮盐须途经此地。
  疏浚淮泗水系,除了抗洪之外,还能保证淮盐运输。再挖几条运河、灌区连通,工商业和农业也会跟着发展。
  新中国开挖了苏北总灌渠和淮河入海水道,而赵瀚下令疏浚现有淮河,等于兼备苏北总灌渠和淮河入海水道的功能。
  等把淮河彻底疏通,或许还能在入海口建港,此时的蛤蜊港实在太小了。
  张国维说:“得制造大量河工船。”
  “可以,开春便让财部拨款。”赵瀚点头道。
  河工船配备了许多工具,能够河底清淤,也能把泥沙提上来,不是枯水期也可以工作。
  赵瀚相信淮河能够疏通,因为跟几百年后差异甚大。
  这么说吧,像滨海、射阳、大丰、响水这些地方,如今大部分都泡在海里,根本就没有形成陆地。那些地方,基本是在明清两朝,被河流泥沙给填海造陆形成的。
  蛤蜊港就在阜宁东部不远,此时靠海,几百年后离海30多公里。而此时的盐城,距海仅20公里,几百年后距海50公里!
  就像杭州在宋代是海港,到明代已经远离大海了,河流填海造陆的功能很强大。
  张国维说:“在淮泗关键河段,可于湖泊筑堤。只要不危及百姓,就能人为抬高水位,用清水去冲刷黄沙。只要黄河不再南流,每年持续不断的以清刷黄,泥沙会一点点冲向下游,甚至是冲进海里。特别是射阳湖,不准再随意围湖造田,当围湖建一圈圩堤,堤外可以造田,堤内则蓄水刷黄,还能用于泄洪。”
  射阳湖虽然没有大河与淮河连通,但还是遭到黄河蹂躏,在明代已经渐渐变成沼泽区,几百年后则基本消失了。
  如今还可以抢救一下,蓄水刷掉射阳河的泥沙入海。也可开挖人工渠跟淮河连通,日积月累冲刷淮河下游泥沙。北边的硕项湖同样如此,通过涟水去刷清淮河下游。这种形式,是利用大自然的威力,比赵瀚让民工清淤更加事半功倍。
  张国维说:“射阳湖和硕项湖,如果全部建堤,可能要十年以上时间,耗银至少一千万两以上……两千万银子也是有可能的。但只要建成,不但能蓄水刷黄,还能蓄水泄洪,保证周边百姓不受水灾。”
  “那就做!”赵瀚咬牙说,财政问题让大臣们头疼去。
  张国维越说越兴奋:“围湖筑堤之后,再挖灌渠通往各州县,设置闸口在枯水期放水,如此可解决周边各县的干旱问题。”
  “堤坝建好了便挖灌渠!”赵瀚再次答应。
  “陛下圣明!”张国维心里好爽啊,这个皇帝真听话,今后治水不愁银子了。
  赵瀚这是在给宋元明三朝擦屁股,淮泗水系已经乱成一团浆糊,各州各县都得砸银子去清理。现在还能救,到了新中国,已经清都没法清,只能另起炉灶开挖苏北总灌渠。
  算上黄河工程,把这一套搞下来,得用几十年时间,耗费两三亿两银子。而且还只能治理一个大概,此后每年都得维护!
  钱啊,银子啊,赵瀚得想法子弄银子。
  赵瀚放下酒杯:“你们二位,既然回京了,那就一起入阁为相吧。”
  “谢陛下恩重!”徐颖、张国维连忙站起作揖。
  新一期的《大同月报》,用了一整版的篇幅,详细报道黄河整治工程,张国维的大名也迅速传遍全国。


第931章 【水火法师】
  也是在这年冬天,两个干瘦的老头,被带到南京城里住下。
  他们来自南蟠国,也叫嘉莱王国。
  但其实没有国王,只有两个大法师:水王与火王。
  水王住在婆南山之东,火王住在婆南山之西,相传王不见王,两王相见便要发生大灾祸。
  不仅南蟠国的部落信服他们,就连老挝、柬埔寨发生水旱灾害,都会请两位法师骑乘大象去祈福。
  如今阮氏已灭,南蟠国也归顺朝廷,被设为隶属于广南省的南蟠军民府。各个部落的酋长,被原地任命为镇长,每个镇派一个汉人老师,搭草棚当学校传授知识。
  这些汉人老师,都是长期跟阮氏做生意的商贾子弟。每家出一个识字的族人,前往南蟠府做村镇老师,就可以免除他们以往的罪行。
  也不用传授什么高端知识,那里的土著还在结绳记事,教会小孩子说汉话、写汉字即可。这些会说汉话的孩子,长大之后可以任命为镇长——当地酋长属于推举制,还没发展到世袭的程度。
  就连水王与火王,都不是世袭的。他们不许传位给儿子,只能从孙辈、侄子当中,挑选接班人进行培养。
  永不相见的水火二王,如今不但见面了,还一路上成为朋友,互相之间进行法术交流。
  一个叫若兰黑,六十多岁;一个叫若婆离,五十多岁。
  “若”并非姓氏,而是尊称。
  他们也带着随从住在众善寺,跟别国使者相比,穿着打扮都异常寒酸。
  不过诸国使者并不鄙视,而且还大感兴趣,因为听说他们会法术。使者们陆续前来拜访,想知道他们的风俗,也想看看呼风唤雨的本事。
  终于,在进宫面圣的前一天,二王坐在一起讨论未来。
  若兰黑说道:“我跟中国通事交流了两个月,得知他们的许多事情。中国很强大,如果中国像大山,我们就像是山下的石头。中国朝廷的力量,会在我们土地上显露,我们的子孙也会变成中国人。”
  “是这样的,你说得没错,”若婆离拿出烟斗,点燃烟丝说,“所以我们要跟着中国学,今后回去告知子民,最强大的神灵是天,皇帝是天的儿子降世。呼风唤雨的是龙王,我们祈雨退水是在沟通龙王。”
  若兰黑说:“我们还应该确定其他神灵,最好是把历代水王和火王封神。”
  南蟠国的神灵系统很模糊,他们的主要信仰是鬼怪,所谓法术也属于原始巫术。
  不过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比如烟草。
  烟草传到南蟠国不足百年,可烟斗已经成为水火二王的法器,而且是最重要的法器。每次作法之前,都要点烟抽上几口,说是能够沟通鬼神。
  历史上,越南彻底吞并南蟠国,学中国那样传播教化。水火二王也不抵触,果断调整信仰,龙神之类的也随之出现。
  若婆离说道:“我们在这里约定好,回家之后,便让随从传播消息。就说我们在南京,见到了上天的儿子,中国皇帝是真正的神王。我们确立的鬼神也要相同,今后每过五年,我们在婆南山会面一次。”
  “水王与火王不能见面,该怎么向族人解释?”若兰黑问道。
  若婆离说:“以前我们不能见面,是各自信奉的鬼神不同。现在遇到天子,今后都信天子,鬼神也变得一样,所以我们可以见面。”
  “是这样的。”若兰黑点头。
  若婆离又说:“我看汉人很会种地,他们有铁锄头和铁犁,还在田边挖了沟渠引水。我们也可以学习,不要再烧山耕种。”
  “可我们向谁学习呢?这些我们都不懂。”若兰黑说。
  若婆离道:“我们这次进献了财宝,听通事官说,皇帝也会回赐礼物。我们不要别的礼物,就要锄头、铁犁和种子,请皇帝派人教我们的族人种地,教我们开挖那种可以引水的沟渠。”
  若兰黑兴奋道:“那样的话,我们就能种出更多粮食,族人就不会再饿肚子了。”
  南蟠国的特产不多,有黄蜡、鹿茸、象牙等等。他们会用这些东西,跟阮氏交换铁锅、锄头、食盐等物,但总是被越人商贾压价,导致铁锅、铁锄头都属于奢侈品。
  现在归属于中国,肯定能得好处。
  那里的山中有大量巨木,特别是百年柚木,乃制造战船的绝佳材料,强度远远超过橡木战船。
  南蟠国虽然穷得叮当响,但只那些百年柚木,就值得中国去占领统治!
  翌日,水火二王面圣。
  两人见了皇帝,都小心翼翼,按照鸿胪寺培训的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