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8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赵匡枰学习成绩很好,做题能力超过两个哥哥,完全靠实力拿到大学毕业证。接下来,他甚至可以参加会试,说不定就能以进士身份做官——前提是放弃爵位。
  对了,二皇子获封晋王,三皇子获封楚王。
  楚王赵匡枰明显不傻,难道好好的王爷不当,外放出去从小官做起?
  当然,他为了证明自己,决定参加今年的会试。而且提前跟父皇打了招呼,自己只考试不做官,让礼部录取进士的时候,多录取一个名额,免得因为自己导致某位士子落榜。
  礼部贡院。
  经过长达十天的阅卷,今年的贡士名单终于出炉。
  礼部只负责组织考试,不得参与监考和阅卷。礼部尚书王调鼎,急着前去询问情况:“楚王有没有考上?”
  主持阅卷的,是督察院右都御史,笑着回答说:“楚王考上了,而且名列前茅,考了第一百四十二名。另外,今年出了个女贡士,是来自吉水县的邹怀玉。”
  王调鼎感慨道:“邹家是吉水望族啊,虽然主宗被陛下抄家,没想到旁支又要出女进士。”
  大同新朝第一个女进士,来自吉水县很正常,但出自被抄家的大族,这就有些跟赵瀚过不去了。当然,赵皇帝胸襟大度,不会为难一个小姑娘。
  贡院之外,贡士榜单贴出。
  赵匡枰和邹怀玉格外显眼,因为礼部在制作榜单时,分别用红笔注明了他们的身份。
  赵匡枰的名字后面,画个红圈写着“楚王”二字。邹怀玉的名字后面,画个红圈写了个“女”字。
  榜单贴出,现场轰然。
  邹怀玉穿着一袭儒衫,腰间还斜跨长剑,昂首带笑看着自己的名字。她不但考上贡士,而且是贡榜第九名,比楚王的一百多名有排面得多。
  “有女贡士了?”
  “女相公是哪位?可否站出来一叙?”
  “敢问这位女同年何在?鄙人慕名想要讨教一二。”
  “……”
  声音此起彼伏,都在打听女贡士的消息。
  邹怀玉中学毕业的时候,考上了金陵大学的公费生。但她家里不放心女儿远走,于是留在南昌大学读书,因此她在南京还真没什么名气。
  来自南昌大学的考生,自然认得邹怀玉,纷纷过来见礼道贺。
  旁人看了,纷纷大喊:“女贡士在此,女贡士在此!”
  不只是考生,就连看热闹的百姓都围过来,想要亲眼见识本朝第一位女进士长啥样。
  邹怀玉的相貌并不出众,不怎么漂亮,也说不上丑,算是普普通通。但她一袭儒衫、腰悬长剑,站在那里英姿飒爽,又有女进士的光环加身,此刻显得那样的光彩夺目。
  “真是才女啊,相貌不凡。”
  “敢问女相公可曾婚配,吾子虽然今年落榜,但还能继续科举,就算科举不中也能做州府吏员。我家有商社十余处,遍布南北各省,女相公若愿意下嫁,今后可以安心做官不愁银钱。”
  “这位女同年,我们几人都考上了,打算去玄武湖举行文会庆祝,可否赏脸一道参加?”
  “……”
  面对乱七八糟的询问,邹怀玉作揖说:“鄙人虽未成亲,却早已有了婚约,殿试过后便回家完婚。”又说,“鄙人还要回客栈准备殿试,一切应酬都不参与,辜负各位同年的好意了。”


第975章 【殿试与分封】
  被会试录取,便可称贡士。
  贡士们参加殿试,只论排名,不再淘汰,金榜张出就算新科进士。
  早在明代的时候,殿试就不考八股。而是给出切合时局的题目,让贡士们写出施政对策。比如恰巧农民起义,就问考生们如何平乱。又或者国库空虚,问考生们该如何开源节流。
  纵观一个皇帝的状元卷,就知道该朝的时局变化。
  就拿嘉靖来举例。
  第一届殿试,论述如何进行改革。
  第二届殿试,论述如何实行王道,让天下足兵足食。
  第三届殿试,论述如何保邦安民。
  第四届殿试,论述如何面对天灾,让百姓丰衣足食。
  ……
  第十届殿试,朕(登基)二十九年,向来敬奉上天、勤政爱民,咋就边患不断、水旱交加、苗族起义、民生疾苦呢?难道是朕的诚心不够吗?请考生论述,如何才能停止徭役、边境安宁、内乱平息、黎民富庶、百业兴旺。
  这时的殿试考题,跟嘉靖初年比起来,已经是画风大变,题目里就带着一股皇帝怨气。
  接下来几届殿试,嘉靖已经逐渐歇斯底里了:
  “我这个皇帝当得称职,为啥大臣都欺上瞒下、谤君残民?考生们快来讲讲道理。”
  “皇帝视大臣为腹心,大臣却视皇帝为仇寇。我这个皇帝,确实没有识人之明,不能任用贤才做官。你们这些考生,旁观者清,应该能给我答案。不准说谎,快快告诉我!”
  “我登基之后,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勤政爱民,是个好皇帝。如今连年灾害、黎民饥寒、边患不断、起义遍地。怎么才能让大臣跟我一条心,君臣共同治理好国家?”
  “我颁布各种诏书,大臣都认真执行,似乎非常听话。但我仔细调查,发现全是假的。为政者没有真正安民,献策者没有真正济时。自称仁爱百姓的,却残害百姓让朕背锅。享誉天下的名臣,却没有丝毫节义可言。让百姓敬爱皇帝,真有那么难吗?上古之时,不赏赐百姓,百姓也听皇帝的话。不威逼百姓,百姓也敬畏皇帝。为啥现在的士大夫治国,不能把国家治理成那样?朕想解决这个问题,但问题都在官员身上,考生们快告诉我该怎么办?”
  嘉靖朝的最后几次殿试,从考试题目就能看出,君臣离心已经非常严重,皇帝对大臣没有丝毫信任可言。
  赵瀚给殿试出题目,内容一向比较简练,不扯那么一大堆废话。
  此次殿试,题目只有一行字:“试论晋王封国于天竺。”
  以往都是大臣拟定前三名,并把前十名的卷子全念给皇帝听。从上一届殿试开始,大臣被剥夺推选前三的资格,并且要把前十五名卷子摆好。
  赵瀚也没让他们读出来,而是自己摊开答卷阅览。
  第一名,刘宗道,来自江西庐陵县。
  “臣对:晋王封国于天竺,此天子分封天下也……周有天下,裂土分之,设五等,诸侯起。”
  “当今天下,地球也,大洋彼岸复有江山。今之九州,如周时中土。今之四夷,亦有变化:北狄者,罗刹也。东夷者,美洲也。南蛮者,南洋也。西戎者,欧洲、波斯、天竺、西域是也……”
  “彼三王之时,草木榛榛,禽兽遍地,人不能搏也。人假于物,而御众皮毛羽鳞,垒土造墙,国人居内。圣王出世,礼乐制度,封建九州,君临天下,遂有商周而论华夏……”
  “秦汉定郡县,诸子之论废矣。彼郡县以代分封,化国为郡,制守宰而替诸侯。王侯乱,不可变;国人病,不可除;大夫忤逆,勒兵扫之。社稷归于一统,圣人复生亦不可更也……”
  “郡县何以代分封?今之圣天子,又因何再起分封之策?世易时移也!”
  “三代之世,一国不过百里,交通难及百越,非分封宗子不可控九州。秦汉之时,华夏大兴,王化服于四海八荒。天下广大,分封必致王侯作乱,郡县方得安定宇内。”
  “今有四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四海以外邦国林立,扬帆万里可见生夷。此何异于三代之于九州?上古之时,分封宗子于海内。当今之世,分封宗子于海外。数代之后,海外亦为中国,此分封之大功利也!”
  “天竺可为晋,美洲可为秦,南洋便如百越。今圣天子分封宗子,或欲重塑天下而定九州,开我华夏万世不废之功业……”
  赵瀚把暂列第一的卷子看完,忍不住笑起来。
  这并非什么开创性言论,因为赵瀚在《大同宪法》当中,已经有了类似的论调。但能引古论今,并结合世界局势,也算是比较难得了。
  皇帝喜欢什么,大臣和士子都会跟随,思想也就慢慢传播开来。
  只不过嘛,这个叫刘宗道的考生,有些没明白西伯利亚是啥情况。他以为西伯利亚之地,是俄罗斯的固有国土,所以把俄罗斯比喻为北狄。
  第二名,陈淳,广东南海人。
  这位考生,也有分封天下的言论,但更侧重于论述时事。
  陈淳认为,现在的情况,更类似于诸子百家时代。
  中国只是其中一个国家,世界上有无数国家,就像是春秋战国时争霸。
  中国率先变法,犹如强大的晋国。但变法必须持续下去,否则别国极有可能后来居上,便如齐国、秦国、楚国的异军突起。
  如果中国裹足不前,因一时强大而不思进取,就有可能被三家分晋。而欧洲那些国家,或者说奥斯曼、波斯、莫卧儿,就可能像齐、楚、秦那样崛起。
  至于晋王在天竺封国,有利有弊。利于开疆拓土,传播华夏文明,但又埋有隐患,谨防步周天子后尘。
  陈淳还写道,晋王封国天竺,而非封国南洋,就是在警惕这种隐患。南洋太近,以后要作为中国的本土,不可分封给任何一个宗子。
  赵瀚继续翻阅后面的试卷,楚王赵匡枰排在第十五。
  这个排名,阅卷大臣们费了心思。
  因为殿试卷子,不用重新誊抄,只要是熟人笔迹,一眼就能认出来(馆阁体也有细微差异)。给楚王排名太高,未免有拍马屁之嫌;给楚王排名太低,又是不给皇帝和楚王面子。
  既然前十五名的卷子要呈上,那就排第十五名刚好。
  说实话,赵匡枰的答卷,是能够进前三的!
  这位皇子文采极佳,策论写得花团锦簇,并且长期耳濡目染,知道皇帝老爹的想法是什么。
  “那位女进士的文章呢?”赵瀚问道。
  已经丁忧回朝的萧焕回答:“在最后一名。”
  赵瀚让大臣把所有卷子都拿来,直接去阅读女进士的文章。写得着实不错,前十名都没问题,估计是受到了性别歧视。
  再抽看几份前百名的卷子,赵瀚没再发现问题。现在大臣们判卷,已经完全按照皇帝的心思来。不像新朝第一届科举,大臣们给出的排名,靠前者被皇帝改了一大半,这让阅卷大臣们颜面扫地。
  仔细考虑一番,赵瀚把前两名调换,陈淳做状元,刘宗道做榜眼。
  又把女进士邹怀玉的卷子,从最后一名,直接定为第十五名。
  至于楚王赵匡枰,不给任何排名,但答卷可以当做范文贴出,让天下读书人自己去评价好坏。
  这番调整,给足了阅卷大臣们面子。
  实在是大臣们的阅卷标准,已经变成皇帝的形状,这种情况就没必要再找茬了。
  殿试答卷,一般不对外公布。
  否则嘉靖皇帝晚年那些考题,殿试答卷一旦公布出来,岂不是让天下士子看君臣笑话?
  到了赵瀚这里,殿试答卷,可以公布前十五名。而且,状元、榜眼、探花的殿试卷子,还要刊载于《大同月报》传播天下。
  想了想,赵瀚说道:“下一期《大同月报》,多印一版,刊载五篇殿试文章。除了一甲答卷,把赵匡枰和邹怀玉的文章也列进去。”
  金榜张贴,再次引发轰动。
  主要是当朝第一位女进士,居然考得第十五名,这让多少男儿汗颜?
  然后,他们想找楚王的名次,却发现根本没有排名。
  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