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赟-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宽离开以后,李渊终于忍不住的剧烈咳嗽起来,王公公、赵公公两人急忙上前,李渊咳嗽声不停却示意两人没事,脸色瞬间苍白了许多,王公公、赵公公两人心里则是担心不已。
事实上,李渊随着年纪增大,身体每况愈下,眼下贞观九年尚未过去,他就感觉自己没有以前那样有精神,一年前时不时地咳嗽,后来慢慢的咳嗽剧烈起来,而李宽在的时候他从不咳嗽,强忍着身体的疼痛,硬生生的隐忍不发,他不愿意打扰李宽的学习。
随着时间推移,咳嗽越来越厉害,李渊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心知肚明,他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这才要求钱武、赵谦必须加快时间,就连王公公改变策略也是因为知道李渊的身体情况撑不了多久,不得不改变方法将自己所学传授于李宽。
李宽直到现在都被蒙在鼓里,没有丝毫发现,他之前为李渊诊脉,不是因为李渊没事而是他的医术没有到那个地步,这些年的精力都放在读书、习武之上,根本没太多时间学习医术,所以没有看出李渊的身体每况愈下。
“主子,要不吩咐尚药局的人来一趟吧!”王公公语中满是渴求,看到李渊咳嗽剧烈,甚至痰中带有血丝,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祈求李渊让大夫看看。
李渊摇摇头微笑道:“我的身体如何心里有数,当年孙真人曾与我说过一些养生之道,也曾说过我的身体情况,我这是当年征战沙场时留下的创伤未治愈又有新伤引起的,孙真人无能为力的事情,他们又如何能治,如今只能祈祷宽儿尽快领悟你的用兵之道便可以安心了。”
王公公勉强的露出笑容来:“楚王天分极高,短短十个月便悟出门道,相信过不了多久便能与臣旗鼓相当了。”
提及李宽时,李渊的脸上多出一丝慈祥笑容,他对李宽的成长很满意,而他的安排也在一步步的完成。只要李宽领悟王槐用兵之道的真谛,那么他就可以出师,接下来便是自己亲自教导。
“曾经军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着‘兵诡’之称的你放弃当年的荣光留在我的身边,可曾有过后悔?”李渊面带微笑地问道,王公公郑重的摇摇头,他从不后悔当年所做之事,李渊心知他的答案又继续说道:“若是有个万一,宽儿就托付给你们了,不过非必要时刻不得出面。”
王公公、赵公公两人强忍着泪水,他们感觉到李渊说话时有气无力,声音还有些沙哑,看到这样的主子他们心里很难过,尤其是李渊突然说出来的话更像是托孤一样,悲从心来,隐隐的觉得有种不好感觉,他们不愿意相信却又不得不面对。
李宽练武回来,又继续回到大安殿学习用兵之道,当他回来时李渊早已恢复如初,宛如寻常模样看不出丝毫破绽,而王公公、赵公公两人也是没事人似的,李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兵法中,自然没注意到李渊的变化。
………………………………
第二十八章 人君南面术
李宽经过两个月的磨练,终于达到了王公公的要求,在军事沙盘上与他旗鼓相当,而他排兵布阵的风格与王公公如出一辙,全都是走的是无章法却有章法。
“楚王,我能教给您的都教了,要想再进一步就得在沙场中实践才行。”王公公欣慰的笑道,“如果楚王日后有机会执掌大军成为一方统帅时,要记得兵法运用在于人,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用兵如神;料敌先机,实则看透心理,这些您要牢牢记住。”
李宽道谢一声,恭敬地施礼感激王公公的传授之恩,李渊也是笑容满面,他的预感没错,李宽不负所托。不过这段日子倒是累了王公公,李宽精力充沛,王公公则是陪着一起,这对他的身体来说是一大挑战。
“你们都下去歇息吧!”李渊吩咐众人退下,王公公等人自然听命行事,接着李渊又说道:“宽儿,祖父还有一项本事要教给你,你有任何不懂之处都可以询问于我,切忌不懂装懂,明白吗?”
李宽很想知道祖父李渊会教自己什么,认真的点头答应下来,李渊从怀中取出一本厚厚的书,李宽一看上面写有:“人君南面术”五个字,对此他倒是没有听说过。
自从祖父李渊让其读书习字,可以说他是真的博览群书,做不到默诵完整的篇章来,却也是记得一些书名以及大致内容,他还是第一次见过这样的书,而且看字迹像是手写本。
李渊没有任何的话,就让李宽自己去研读,开篇便是引用《汉书·艺文志》记载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乃人君南面之术也!”
由此可见此书与道家息息相关,接着上面还提及“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虽然这些都是开篇所序之言,不过其中意思倒是也全都明白,自然没有追问祖父李渊到底是什么意思,说的已经很明显了。
此书实际上就是一本帝王之道的书籍,李宽没有问祖父为什么会让自己看这个书,不过祖父如此要求自己,李宽只得硬着头皮接着看下去,而且书中记载所言很明确,对于君王而言,要想成为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就必须有“法、术、势”统御工具。
以势力为后盾,用权术来驾驭群臣,用法度来统治人民,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三角形原理,而核心都是为了提高君主的权威,统御整个天下。除此以外,此书还提及到权谋学、运筹学、管理学、阅人术、用人术、纵横术等诸多内容。
李宽从治国之道开始默读,看见其中写道:“清心明察,无为而治”“事不躬亲,知人善用”,对此暗暗地点头,他觉得无为而治可以去除,反之后面那句话倒是说的很对。
“怎么哪里不对?”李渊见半天没反应的李宽脸上露出嫌弃,一副不赞同的表情,李宽如实回道:“身为君主清心明察是可取的,若无而为治则不可取。若身为君主而无为而治,那不就是随波逐流,自然不可取!”
李渊闻言哑然失笑道:“宽儿,这你就错了,‘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不做,而是以制度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的,当然也有帝王会以自己准则而定。若不以天下大局而定,则军权在握,君权将会达到鼎盛,无人敢违背;若以天下大局而定,则削弱君权,却能营造太平盛世,若是你该如何选择?”
李宽想了想着实为难,这就像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须舍弃一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如果放弃高度集中的权力,则可造就太平盛世,若是贤明君主自会如此选择,若是贪图享乐、喜欢高高在上的感觉则以君权而定,自然就会形成皇权至高无上的高度集中权力。
李渊见李宽犹豫不决,又耐心的说道:“君,君临天下,至高无上,实则每一次抉择都十分为难,考虑之事着实太多太多。若以仁义治国,当以大局为重,自然国泰民安,百姓富庶;若以暴政治国,民不聊生,国破山河。”
李宽这才明白作为君主的不容易,无情帝王家,不是他们无情而是逼不得已,不是他们想不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是世界的生存法则便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你若做不好便会被人取而代之。
“皇祖父,做皇帝这么难啊!”李宽感慨万千,连连摇头说道:“我觉得还是平民百姓的好,实在是太难了。若是没有自由选择权,就算是做皇帝有什么意思。”
李渊笑而不语,对于李宽的想法他是能明白的,为君不易便是这个道理。你要想自己手中权力高度集中,又想着国泰民安,这根本就是很难做的事情。因为皇帝也是人,是人总会老去,总会出错误,身为一国之君犯错将会由整个天下百姓承担,而最后的结果又会让一国之君承受。
李渊没有打扰李宽继续看下去,李宽也从此书中了解到做皇帝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的,心里不由得想起了太宗李世民,他之所以名垂千古不正是选择这书中所言的第二条路吗?将自己的权力放在其次,更多的是以大局为重,继而形成独特的行政管理特权,开创出“贞观盛世”。
纵然李渊对李世民又爱又怨,对他的执政之道以及统御天下之术倒是十分赞同,明君者不易。不论他的初衷是什么,李渊对此从心底赞赏,他没有做到的事情李世民做到了,身为父亲的李渊心里也好受一些。
李宽越是看到后面越是叹为观止,他真的不知道此书到底是何人所写,然而其中说的道理与理论全都是精妙绝伦,要是真的按照此书所写,能做到的君主实在是少之又少。
根据历史记载,后世中的明君也就那么几人,最后晚年时期同样是有着极大的错误,这些都是在前期执行的是此书所写的为君者以天下为己任,后期则是个人私欲膨胀,多疑、猜忌等自然演变成执政后期的留下的错误污点,李宽真心觉得此书实在是太神秘了,好奇到底是谁有这样的才学写出如此惊世骇俗的书。
………………………………
第二十九章 论君之道
“有何感觉?”李宽合上书,沉思片刻,认真地说道:“叹为观止!”
李渊笑着追问道:“如何叹为观止?”
“王者之道顺其天命实则顺其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李宽仿佛沉浸在隋末唐初时李渊当时的心情,此书乃是手抄本没错,而他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才彻底研读完,也明白此书乃是祖父李渊亲手默写的,“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身为一国之君,举手投足乃是国之典范,万事以大局为重,对民、对吏、对己都需要考虑。若是仁君当以民为先,对吏次之,最后才是自己;若是昏君则以己为先,骄奢淫逸,民不聊生则必生暴乱。”
“统御天下之术非凡人所能及,胸怀、德行、智谋、识人、用人等都必须有过人之处。若胸襟狭小则听不进忠臣之言,忠言逆耳则需要宽仁的胸怀包容一切;若无足够的智谋统御群臣,平衡众多势力,此消彼长,任何一股势力都不可过大或过小,于己不利,知人善用者不必事必躬亲,若用人多疑则事必躬亲,非明君所为。”
听闻李宽所言,李渊老怀安慰,自己的苦心终究是没有白费,他又继续问道:“此书所言:‘以法治民,以术治吏,以势巩权’,你又如何看待?”
“‘以法治民’乃是依法办事,万事皆有法度,不宜过严,也不宜过宽。严苛峻法祸害于民,君以民为本,无异于自毁根基;过宽则祸乱天下,无秩序可言,社会动荡无约束非明君所为。”
李宽对曰:“‘以术治吏’以书中所说,深藏不露,无法揣测君王之心,以冷静的思想判断众臣之谏言,兼听独断方能牢牢掌握决策权,使得君权得以最大化。”
“此术可以是计谋,也可是手段,威逼利诱、分化权力等都可用之,不可一家独大,也不可独断独行。臣对君之忠心,皆是情感与利益驱使,此乃人之本性也。若君与臣无情感羁绊,仅有利益羁绊,则君臣不同心,朝堂政局不稳;若仅有情感羁绊,无利益羁绊,则臣易叛离君,简而言之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方能让群臣誓死效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