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赟-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从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从未去过那里,哪怕是看一眼都没有。这次李渊的目光却停留在太极宫最高点的玄武门上,过了一会他才收回目光,转身眺望前方。

    “树似新亭岸,沙如龙尾湾。犹言吟溟浦,应有落帆归。”李渊突然吟诵出一首诗来,在场的唯有赵公公知晓这首诗的出处,而他也明白李渊眼中所看到的是什么。

    接着,李渊又唤李宽前来,李宽随即上前一步,李渊抬起手指了指前方道:“宽儿,你可知哪里是何处?”李宽摇头不知,他这些年都足不出户,别说皇城之外的地方,就算是长安城他都不熟悉,“那里有条悠长的河流曰:渭河,过了此河向北便是突厥,突厥分东西,灭了东突厥,还有西突厥尚在,而突厥始终是我大唐的心腹大患,远甚于吐蕃国。”

    李世民闻言一怔,李渊的话像是提醒他什么似的,唐朝灭了东突厥依然还有西突厥,然而这几年李世民自认为大唐帝国已经没有任何势力能威胁了,然而李渊的话让他如梦初醒。

    李宽认真地点点头,李渊忧心大唐是很正常的事情,又继续说道:“皇祖父年事已高,怕是没多少时间了,唯一的遗憾便是不能看到你建功立业。若是他日突厥来犯,你必要拿起武器守卫大唐江山,记住不可留情,斩草除根方是最好的办法。”

    李宽有些无奈的点头称是,他之前也曾说过一样的话,那个时候祖父李渊可不是现在这个说法,只能自我安慰:“对外要狠,对内要容!”

    “世民啊!”李世民连忙上前一步,李渊费力的抬起自己的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郑重其事地说道:“朕将大唐江山托付于你是我一生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你没有辜负朕,也没辜负大唐臣民,这个皇帝你做得很好!”

    “父皇!”李世民眼眶湿润了,他明显感觉到父亲的手心里全是汗水,并且双手有些颤抖,回光返照的时间已经差不多过了,纵有嫌隙也在这一刻化为乌有,他的心就像是一把利刃刺中似的,隐隐作痛。

    李渊微笑的摇摇头示意他别打断自己的话,又继续说道:“为君之道你比我做得更好,我没有可以教给你的了。另外,你要记住若我死后,守孝三日便可,国不可一日无君,一切要以大局为重。”

    李世民拼命的点点头,泪水已经悄悄滑落下来,李宽也知道这是祖父的临终遗言,他的身体已经到了最后一步,“至于他们几个跟随我已经数十年,你也不必为难他们几人,任由他们自行选择,至于宫中的妃嫔等任由她们自行选择,唯一的要求便是将你母亲与我合葬在一处即可。”
………………………………

第三十七章 国丧

    李世民泣不成声的点头答应下来,李渊心满意足的笑了,望着西边的太阳仿佛看到了自己就要日落西山,然而他的话还没有说话,强打精神唤李宽向前一步,有气无力的低声道:“祖父要走了,宽儿你要记住以后的路只能靠你自己去走了,不论身在何地又是什么身份都要记得你是我李渊之孙,是李家的人绝不能手足相残。”

    “皇祖父!”

    李宽艰难的点头答应,泪水陡然从眼眶中流出来,他慌忙扶助倒下的祖父,李渊已经体力不支,身子猛地向后倒去,李宽眼疾手快的拖住,李渊慈祥的脸上带着笑容,视线里的李宽逐渐消失,他想要抬手去抚摸一下李宽的头已经没有任何力气,直到李宽从他的眼里消失,李渊永远得闭上了眼睛。

    “太上皇驾崩!”

    王公公猛地双膝行五体投地之大礼,用悲痛的声音宣告李渊驾崩的消息,赵公公、钱公公两人亦是如此行大礼,眼泪从他们眼眶中掉落下来,李渊既是他们的主子,更像是好友一样,哀悼不已。

    “父皇!”

    李宽哭得稀里哗啦,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这一刻的他不是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一国之君,而是平平凡凡的人子,双膝跪在地上久久不起,撕心裂肺的哭声宣泄着心中的伤痛。

    李宽更是撕心裂肺的痛哭,面对祖父李渊病逝于自己怀里,他的脑中一片空白像是灯火熄灭了似的,仅剩下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将他笼罩,李渊的死让心里有准备的李宽依然承受不了这样的消息。

    半个时辰,李世民终于缓过来,他的眼眶里满是血丝,抚平心中悲痛,眼下最要紧的是让父亲李渊平稳的下山。于是,李世民命侍卫去砍些树干,做成简易的木架又命人拾取一些松软之物用衣服包裹着,用来垫着李渊的尸身。

    “都别过来!”李宽悲痛欲绝见有人动祖父的尸身,怒不可遏的大吼一声:“全都给我滚!”

    李世民当即板着脸,冷声道:“不可放肆!”

    “放肆?”

    李宽冷笑连连,李渊的死对他的伤害极大,在他看来唯一的亲人一丝,那他便是孤家寡人,就算是李世民是他的亲生父亲,又是一国之君,依然不曾放在眼里,他都没想过要认回李世民为父亲,在他眼里只有祖父李渊才是至亲,其他人都不是。

    李世民见李宽如此放肆,不顾自己是皇帝,敢正面顶撞自己不说,还违抗自己的命令,怒火中烧正准备发作,王公公率先站起来,走到李宽面前,出声安抚道:“楚王,太上皇已经走了,若是太上皇在的话,他老人家也不愿看到您这样!”

    王公公知道李宽对李渊的感情,唯一能让他冷静下来的方法只能提及李渊,果然李宽看了一眼祖父,沉默了片刻又继续说道:“都别动,祖父有我亲自背下山!”

    众人大惊,李宽如此做根本不符合礼制,王公公也是吓了一跳,钱武倒是没在意这些,反倒是欣赏李宽的勇气,赵公公也觉得不妥,不过眼下李宽心意已决,他只得给王公公使眼神让他去说服李世民。

    王公公心领神会,他还未开口,李世民便已经点头答允:“朕答应!”

    李宽无视李世民的话,小心翼翼的将李渊背在背上,一步一步的向山下走去。李世民看着倔强的李宽,他心里咯噔一下,从李宽的身上他像是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因为在其母病逝时年轻气盛的李世民也做过同样的事情。

    李世民恍惚间却见李宽根本没等他跟上,自顾自的迈着步伐走去,这让李世民又是一阵头痛,眼下也顾不得太多,急忙跟了上去。李宽背着李渊走在最前面,其他人紧随其后,就连李世民这个儿子都得站在后面。

    李宽背着不重的李渊下山速度很快,抵达山下以后,整个侍卫军早已站立两旁,大安宫的宫女等也都跪迎。此时李宽不再是前往大安宫,太上皇驾崩乃是国丧,李渊的尸身得放在太极殿。

    从大安宫到太极宫这条路,乃是皇城外的道路,要是李宽继续背着于礼不合,甚至于李渊的面容将被人看见,这是大忌讳。因此,李宽没有继续坚持,改为乘坐龙辇回到太极宫。

    太上皇李渊驾崩的消息很快传遍京城,顿时京城大小官员悉数在宫门前跪迎。由于唐朝丧服以‘五服’划分,故官员则无任何血缘关系,仅需穿‘素服’也就是露出左臂,额头有白色麻布绑着即可;像是李世民、长孙皇后后宫妃嫔,不论是李渊的妃嫔还是李世民的妃嫔等,均穿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做成的‘斩衰’,所以它的重量是最重的,露出在外的边也不能修,至于李承乾、李宽等孙子孙女辈则是穿‘齐衰’。

    李渊的尸身被安置在太极殿内停放,李世民提前召回外地的子女以及兄弟、堂兄弟,甚至于父亲李渊那一辈的兄弟姐妹都得召回京城参加此次的葬礼,而李世民依照礼制以国丧之礼安葬太上皇李渊。

    由于太多人需要召回京城,前后抵达的时间不一致,李世民身为一国之君依然忙于政务。太上皇李渊尚在挺丧期,过了此期又得做足七七四十九天仪式,每隔七天烧纸,然后才是真正的吊唁。

    太上皇驾崩乃是国丧,举国哀悼,归顺于大唐的各国纷纷派使者前来参加葬礼。经过吊唁,然后才能将李渊的尸首入殓,之后才是嫡系子孙参加丧葬仪式,其他旁系血亲及大臣则穿丧服前来观礼,全程皆是双膝跪地以示哀悼与尊重。

    接下来便是出殡,而哭丧仪式贯穿整个丧礼过程,在出殡仪式中是最为庞大的,就连百姓都得站在道路两旁相送,出殡则由李世民亲自主持。身为一国之君仅需守孝三日,并非连续三日,而是在整个丧礼制度中选择三天,可以是连续也可以不是,相加有三天即可。

    出殡仪式是由李世民亲自主持,亲笔所书祭文,亦是亲口所念。当一切走完后便是下葬,李世民亲自走在最前面带着出殡队伍前往献陵。同年十月初七,李渊才正式安葬,从他贞观九年五月六日到下葬的整个过程整整用了五个月时间才结束。
………………………………

第三十八章 守陵七日

    太上皇李渊驾崩时叮嘱李世民不必守孝三年,皆因李世民乃一国之君,日理万机,皇上与官员守孝三年也就意味着什么都不做,那大唐江山何以延续?除此外其余子孙皆需守孝三年,而李世民身为李渊之子,守孝期间不允许嫁娶,也不许穿红戴绿,宫廷禁止一切舞乐等娱乐。

    李世民主持李渊下葬事宜,待入土为安后,他便立即着手安排李宽任荆州大都督事情。事实上,荆州本设都督,并无大都督,可李渊有言在先,李世民不得不重新增设荆州大都督。

    与此同时,李世民也早已任命武士彟为荆州都督,眼下这事让其实在烦恼。如果李宽空降荆州,那就是打自己的脸;若是不让李宽前往荆州,则是有违父命,让他不胜其烦。

    恰好此时李世民得到消息说,原荆州都督武士彟因得知太上皇李渊驾崩,悲痛成疾,病逝于荆州。这个消息让他喜忧参半,武士彟乃是开国功臣之一,治理督郡有方,是个不可多得人才,失之乃是大唐损失,却解决了李世民燃眉之急。

    于是,李世民命并州都督李勣主办丧事,棺木及丧葬费用都由政府支给,将武士彟的灵枢运回并州老家安葬,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定”。另一边李世民命中书省前来草拟诏书,任命楚王李宽为荆州大都督,接替武士彟职位,就连赏赐也一并在诏书中写明。

    诏书拟好门下省通过以后呈交给李世民批阅,看了一眼大致内容,便同意又交给尚书省执行,吏部也为楚王李宽入籍造册,户部调拨金银钱以及田地,礼部则准备官服、戎服、笏板等物,工部立即命人在荆州备好府邸,兵部也将李宽的名字写入兵籍。

    由于李宽一直跟随太上皇李渊,故而他在京城并无固定的居所,依然住在大安宫。当传诏太监宣旨时发现李宽并不在大安宫,这可愁坏了传旨太监,他四处打听方知李宽自从太上皇驾崩后并没有回来过。

    传旨太监无奈只得回宫复命,李世民闻言大惊,想了想李宽在京城不熟悉,唯一的去处也就是大安宫。既然大安宫没有,那么肯定是在献陵,道:“你去一趟献陵!”

    传旨太监又急匆匆的赶往献陵,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楚王李宽,太监在先皇陵前不敢造次,也不敢丝毫不敬,恭恭敬敬的五体投地行跪拜之礼,三跪九叩这才起身走向李宽,低声道:“楚王,皇上有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