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赟-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次听说男子下厨。

    虽然唐朝不像其它朝代那样,认为男子下厨是件可耻的事情,不过李宽可是当今皇子,又是楚王身份,他要是亲自下厨那绝对是件无法想象的事情,长孙皇后诧异道:“府中没有厨娘吗?”

    赵谦回答:“厨娘倒是有,也有厨子,不过与殿下的手艺比起来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李世民板着脸,眉头紧锁的看着李宽,道:“你下厨?”

    虽然王槐、赵谦两人把自己卖了,李宽心里有气,不过看李世民那副惊世骇俗的神情,便猜到在他心里肯定也是认为男人下厨是可耻的,然而李宽来自后世,男人下厨也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我下厨怎么了?”李宽与李世民四目相对,没有丝毫退怯,大方地承认自己就下厨了,府中的厨师的手艺有些还是李宽教的,再说了他本身就拥有一家酒楼,要是不懂做菜那不就外行了?

    “那咱们比比看谁的厨艺好!”李世民脸不红气不喘的话,就像是平地一声雷,炸的众人目瞪口呆,不过真正意外的也就武珝一人,长孙皇后、王槐等人自然都知道了。

    李宽大惊:“您也下过厨房?”

    李世民很随意的回道:“下厨怎么了?”

    李世民用李宽之前说的话怼了回去,搞得李宽有些郁闷,事实上李世民的确会下厨。毕竟李世民曾经也是常年在外作战的将领,别的不会烧烤还是会的,这是每位将士必备技能之一。

    后来李世民母亲窦氏病重时,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李玄霸四人轮流照顾窦氏饮食,也让李世民学会了熬粥等技能。虽然与李宽这个大厨级别的不能相提并论,不过李世民确实下过厨房。

    若是李世民忌讳男子下厨,王槐也不会提及,正是知道李世民下过厨,也想促进两人的关系才故意说起。至于长孙皇后那自然不必说,她的厨艺肯定要比武珝要好。

    于是,李宽带着李世民,两人径直去了厨房,李熹、李暾则是交给长孙皇后、武珝两人带着,长孙皇后看着王槐,语重心长的说:“您老有心了!”

    “皇后如此说怕是折煞老奴!”王槐谦恭的回答,长孙皇后又看看武珝,直言不讳道:“若是能看到他们父子俩和好如初,亦是我多年心愿。此次陛下亲自前来,一方面是对昨日之事感到愧疚,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陛下对李熹十分偏爱。”

    武珝疑惑不解的问:“陛下为何会对李熹如此偏爱?”

    “你没发现他们三人长得很像吗?”长孙皇后微微一笑,目光停留在李熹的容貌上,七月大的他容貌轮廓已经与李宽有些相似,如果说李熹像李宽有八分,那么与李世民就有五分。

    武珝也看了一眼自己儿子,李熹的容貌确实与李宽有几分相似,虽然还未成年不过八九不离十。又看看嗜睡的李暾,心里有些憋屈:“为什么同样是我省的,怎么差距那么大呢!”

    “当年先皇之所以对殿下如此宠爱,均是因为殿下与陛下长得很像,两人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众人中只有王槐才有资格说这话,因为他确实见过李世民小时候如何模样,“而陛下的容貌与太穆皇后相似,先皇心念太穆皇后故而另眼相待。”

    “那谁更像先皇呢?”武珝十分好奇,可是她这个问题太过敏感,使得众人都没有回答,武珝自知说错话,讪讪一笑,心想:“若是没猜错的话,应该是隐太子李建成!”

    吴公公看见李熹第一眼时,就觉得他与李宽很像,自然而然与皇上也有几分相似。众多皇子中唯有李宽与皇上最为相似,不过论及性格与才学,反倒是吴王李恪最像。

    李世民与李宽这对父子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不仅仅是长孙皇后心中的痛,也是王槐、吴公公等人心中的结。当年李渊在世时,就曾经为此事担忧,他知道李宽对李世民成见颇深,奈何有心无力,只得仰仗王槐、钱武、赵谦三人的力量。

    事与愿违,李世民与李宽父子的关系总是起起伏伏,时而很亲密,时而很疏远。如今有了李熹这个纽带存在,王槐等人只得想尽办法化解父子两人的成见。

    全本


………………………………

第四百七十二章 省试

    “父皇,您真的会做菜?”李宽带着李世民去了厨房,直接下令命所有人都撤出去,身穿龙袍的李世民下厨,这要是传出去多少会有影响,所以李宽干脆清场,至于他下厨在府中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当然了!”李世民肯定的回答,李宽狐疑地目光明显是不相信,“等会露一手让你瞧瞧。”

    李宽满怀疑虑的说:“咱拭目以待!”

    自从身居高位以后,李世民已经数十年没进过厨房,看着李宽府中的厨房收拾的比较干净,基本上各式各样的蔬菜、肉都有,就连调料也都配的整齐,不逊于尚食局的厨房。

    “这是什么?”李世民捋起袖子,看着一个瓷碗中黑黑的菜籽油,他也是第一次见到此物,菜籽油独有的香味让他知道是油,却又不知是什么油,李宽很鄙夷的说:“亏您是一国之君,这油都分不清,您还是在旁观看着,我来给露一手瞧瞧。”

    李世民老脸一红,有些不服气的说:“我当然知道是油,只是为何颜色如此深?”

    “这可是好东西!”李宽解释道,“它不是芝麻油,也不是植物油,而是菜籽油,是我从荆州带过来的。天下第一楼中的油,也是从荆州采购而来,比之芝麻油、植物油要别具一格。”

    菜籽油李世民还真没听说过,就连宫中食用的都是植物油、芝麻油为主,自然不知菜籽油的珍贵,李宽又将“飘香油坊”的名字说了,这也是自家产业,每年创造的利润极大,现如今飘香油坊已经算是荆州地界最有名的一家油坊,不仅生产菜籽油,其它食用油同样生产,绝对的金字招牌。

    当时牛相当于现在国家保护动物,所以禁止吃牛肉,至于猪肉也是价格高且稀少,基本上都是鸡鸭鱼羊肉为主要荤菜。李宽捋起袖子,点火以后便放菜籽油,待油熟透了以后,再放准备好的鱼,添加调料,菜香扑鼻,李世民不禁咽了咽口水。“你烧菜用这个干嘛?”李世民见李宽居然用酒,李宽回答:“这您就不懂了吧,酒不仅是做菜调料还能去除腥味,增加口感!等会让你尝尝正宗的醉酒味道,这可是外面尝不到的。”

    原本李世民还想露一手,看到李宽有模有样的下厨,煎炸蒸等手艺炉火纯青,不一会一道菜就好了。李世民最后主动放弃,在李宽身边打起下手,李宽一个人不紧不慢的烧着菜,两人很有默契的配合。

    虽然菜籽油煎炒菜都可以,不过李宽还是会用植物油搭配其它的菜色。在厨房中李世民哪里像是一国之君,忙得焦头烂额,时不时地端着菜放在火炉上暖着。

    由于唐朝主食并非米饭,而是饼,李宽还做了烧饼,经过火炉的高温炙烤,很快便好了起来。同时,李宽还要兼顾李熹、李暾的胃口,又做了几道米粥,还有鸡汤等,整整忙碌一个时辰方才结束。

    李世民看着李宽认真的模样,脸上露出笑容,他真的没想到李宽的厨艺如此了得,又追问:“你这厨艺是跟谁学得?”

    “自学成才!”李宽随意的回答,李世民闻言却是沉默不语,因为他知道应该是在荆州之时才学的。那个时候李宽初到荆州,身边并没什么人,基本上都是自己料理一切,李世民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

    李宽让李世民先行出去,在李世民走后,李宽这才吩咐府中仆役前来将做好的菜全都送进右配殿。陆陆续续的上菜以后,时间正值晌午,李世民居于上坐,长孙皇后与他并排坐着。

    李宽、武珝倒是坐在最小的位置,王槐、赵谦、钱武、吴公公四人也分别落座。本来他们四人是无权同桌吃饭的,不过李世民早就说过今日不讲究礼仪,故而众人纷纷落座以后便开始吃了起来。

    赵谦也早已命人取来珍藏的佳酿,李世民等人都好这口,夹着菜喝着酒,一家人其乐融融。长孙皇后品尝过后,对李宽的手艺赞不绝口,眼下没人询问李世民做的那道菜,因为武珝、王槐等人都看得出来,这些菜都是李宽做的,反倒是李世民没有动过手。

    酒足饭饱以后,李世民发现自己今日吃得比平日都要多,不仅吃了两碗米饭,还喝了三碗酒,就连鸡汤也喝了不少,长孙皇后亦是如此。他们两人身居宫中,尚食局主要负责李世民的饮食,也曾变着花样做不同的菜色,奈何这味道始终差了点。

    “陛下,殿下的手艺如何?”王槐微笑的说,李世民赞同的点点头:“比之尚食局要强不少!”

    长孙皇后微笑的点头附和:“是不错!”

    “父皇,那我是不是有奖赏啊!”李宽登鼻上脸,自然是想要更多的奖赏,好不容易忙活了一个时辰,不说有功劳也有苦劳,李宽心安理得,摩拳擦掌的等待着李世民赏赐。

    “有赏!”李世民点点头,道:“传诏敕命于吏部侍郎李赟为今年的省试监考官,负责春闱省试一切事宜。”

    “什么?”

    李宽大吃一惊,他要的奖赏可不是这个,这个什么监考官跟白花花的银子相比,肯定是钱财更重要了,再说了省试跟自己有个毛线关系,根本不是他的职权范围内,明明没什么事非要给自己安排事,这让李宽有苦难言。

    “省试乃是选拔人才之大事,汝要竭尽全力负责好此事。”李世民再三叮嘱李宽要办好这件大事。

    “父皇,负责省试的难道不是礼部吗?”

    李宽有些不情愿,毕竟省试与自己并无关系。另外,唐朝的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通过乡试的人才会被允许进入京城参加省试,在尚书省贡院中举行,可他是吏部侍郎,又不是礼部侍郎。他记得科举考试之人都是有礼部负责的,还从未听过是吏部负责,再说贡院的位置就在礼部。

    “谁说是礼部?”李世民不解的反问一句,李宽有些懵圈了,听着话的意思是每三年一次的省试都是吏部负责了,事实上在贞观年间的确是吏部负责,之所以后来改为礼部也是因为六部职权的变动关系。

    :。:m。x

    全本


………………………………

第四百七十三章 打听消息

    李宽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下厨居然得到春闱省试主考官的资格,提及考试李宽也不陌生。从小学直至大学结束,历经中考、高考,每年高考都是历来最为重要的考试,没有雄厚的家庭背景无法继承家业的,唯有通过高考去更高的平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高考可以说是人生中第一个分水岭,落榜者落寞不是去选择专科院校就是进入社会或是参军,考中心仪学校者意气风发犹如进士及第,随处可见称赞之声。

    即便是步入社会也需要参加技能考试,人只有在不断地自我提升中才能走的更远。唐朝采取的科举选拔制度,便是进入仕途的途径之一,还有另外一条路就是获得王公贵族的推荐信,相当于挂靠在某个世家大族之下,这也使得很多朝廷文臣有很多的门生。

    推荐信用官方话来说,就是“投卷”,也就是向朝中大臣写出自己的代表作,以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