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赟-第2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⑽某加泻芏嗟拿派

    推荐信用官方话来说,就是“投卷”,也就是向朝中大臣写出自己的代表作,以此获得王公贵族的赏识拿到推荐信。若是向六部尚书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又叫行卷。

    投卷的基础是自身有才学,运气同样也重要,尤其是想要拿到朝中要臣的推荐信,这就需要机缘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身为皇上的李世民也不可能因为有推荐信就亲自考察,基本上都是安排在地方做个闲官,或是进入某个王府担任幕僚,然后表现优异方才有机会授予官职。

    李宽作为此次省试的主考官,可以说权力极大,这让李宽不得不小心谨慎。正月初四,文武百官纷纷上朝,李宽也在早朝官员之中,李世民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此次省试主考官由李宽担任。

    太极殿群臣一片哗然,谁都没想到会是李宽担任主考官,又从吏部、礼部中抽调官员担任考官,众人全力配合李宽的工作。三年一次的省试,李世民自然十分关注,又是语重心长的嘱咐李宽竭尽全力办好此事。

    李宽无奈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作为考生李宽的经验倒是有,作为主考官李宽真的没啥经验,省试考得是什么,他也不清楚,出什么题目更是一问三不知。

    “王叔,这个科目如何出啊?”李宽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李道宗,寻求他的帮忙,李道宗也是一问三不知:“这事我怎么知道,不妨去问问吏部尚书,他应该知道如何出题。”

    “赵国公,尚书大人且慢走!”李宽只得硬着头皮去找长孙无忌,也不知是自己想多了,还是事实,李宽总觉得长孙无忌对自己抱有敌意,表面上对他十分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假象。

    正是有种感觉才让李宽故意避开长孙无忌,奈何李道宗不知情,总不能问兵部尚书李勣,那更加牛头不对马嘴。长孙无忌正准备前往吏部,听见有人喊自己,诧异的转过身来:“殿下,您喊我?”

    “是啊!”李宽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的说:“赵国公可有空?”

    “殿下若有事不妨直言!”长孙无忌依旧微笑的回答,李宽也不兜圈子了,连忙说出自己的担心,哭丧着脸求助道:“还请赵国公指教一二啊,要不然省试之事岂不是有负皇上所托?”

    长孙无忌歉意的笑道:“此事恕我爱莫能助,省试乃是我大唐选拔人才重要途径,涉及省试相关的问题除了皇上与殿下知晓外,其他人都不得而知,要不然泄露出去便会引起轩然大波。”

    李宽见长孙无忌不愿帮忙,这是意料中的事情,只好躬身道谢后便离开了,却又听得长孙无忌说道:“殿下不妨去问问户部侍郎孙伏伽,孙侍郎乃是进士及第的头名状元,应该能给予参考建议!”

    “多谢!”李宽再次道谢一声,飞速的去了户部找寻孙伏伽,此时孙伏伽在户部担任侍郎之职,这事多少与李宽有关系。奈何眼下不是考虑这事,李宽不得不亲自前往户部。

    户部尚书杜如晦得知李宽突然前来,指名道姓的寻找孙伏伽,十分诧异的问:“殿下找孙侍郎何事?”

    “当然有事!”李宽郑重其事地说,“事关机密,还请尚书大人体谅!”

    杜如晦见状也不好再问,只得让人将孙伏伽找来,孙伏伽听闻李宽找自己,心里一惊,他与李宽算不上仇人,不过孙伏伽的确不想看见李宽,要不是他自己何至于调入户部任职。

    “殿下!”既然避不开,孙伏伽只得躬身行礼,李宽开门见山地说:“孙侍郎可知省试内容?”

    孙伏伽闻言才知道李宽找自己的原因,他的确是通过省试,又通过吏部复试才授予官职的。既然李宽相求,孙伏伽又知道不可能刻意隐瞒,便将自己知道的说与李宽听。

    当初孙伏伽选得便是进士科,至于其它科目他也不清楚,不过李宽还是从他话中知道了省试大致什么情况。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种类较多,每年考得也不一样。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六个科目,由于秀才科难度极大且录取的人数仅有一两人,不论是省试秀才科的人数是上千还是上百,总之录取人数固定不变。

    若是通过秀才科而入仕,均是最优秀的人才,授予的官职高于其它科目。但是,以秀才科入仕的难度太大,这也使得每年省试报考之人少得可怜,之后便废止这科,仅有五个常设的科目,其它小的科目根据情况而设。

    唐朝入仕为官的科目一进士与明经两科为主,其它的科目虽然设有,不过录取的人数也较少,主要是余下的三科都属于专业人才,不像进士与明经有发挥的余地。

    五个常设的考科几乎不变,其它的科目则是因人而异,基本上三年开一次省试,根据各地报上来的考生报考的考科而设科目。省试并非是一次性要全部通过,只需要报考其中一科,成绩合格即可参加吏部复试,至于明清时期所说的殿试,在贞观年间并不存在,通过吏部复试直接由吏部根据每科成绩授予官职。

    李宽了解大致内容后,便从户部离开,直奔吏部。因为省试是由吏部官员负责,礼部只负责场所。每次省试的报考名单,则是由吏部统一记录,李宽身为此次主考官有权知晓考生报考科目。

    全本


………………………………

第四百七十四章 成本

    长孙无忌得知李宽来了吏部消息,没有出来迎接,只是命王德真将统计好的名单及省试科目交给李宽。拿到名单以后,当即将先前从吏部、礼部抽调的人员召集一起。

    省试由吏部负责,李宽现如今专门负责此事,吏部郎中王德真、员外郎张文瓘、张大安两人协助,又从令史、书令史、掌固抽调近两百人,礼部也抽调一百人,执金吾府军中抽调一千兵力维护礼部贡院的秩序,均由李宽自行调配。

    李宽将参与此次省试的官员全都召集在礼部南部贡院,这也是李宽第一次正式踏入礼部大门。当他们抵达南部贡院时,居然没看见一间房舍,也没看到考棚。

    “这是贡院?”李宽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一览无遗的宽阔地带,比之足球场还要干净,足足占地数十亩,偏偏什么建筑都没有,完全就是高墙围起来,除了门头挂着匾额,没有哪一处像贡院。

    王德真之前参与过,而且除了李宽外就他官阶最高,只能由他代为解释:“殿下,贡院是这里没错!”

    “那考棚在哪?”李宽指着前方空荡荡的一片,很怀疑王德真是故意骗自己。

    王德真回答:“这里真的是贡院,至于殿下说得考棚之类,均是临时搭建而成的。若是省试结束后,便会将恢复如初,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景象,您是此次省试主考官,这些都是您需要做的事情。”

    “设计考棚也需要我来?那要你们干嘛!”李宽面色不悦,既然省试三年一次,肯定是按照之前的样式去做的,怎么可能根据自己的设计再去建,那样岂不是耽误工夫?

    每三年一次的省试举行时间都是固定不变,自农历二月初九至十八日止。通常各省通过乡试及各国子监学生等均会提前七天,有些则是提前半个月抵达京城。

    若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更是需要提前一两个月出发,至少要在二月初九前三日抵达,说白点就是熟悉考场。至于每次省试的费用有些是地方乡绅出资,有些是自费,还有一些则是各学院出一半,自己出一半。

    但是,在贡院考试期间,吃喝用均是户部与礼部负责,也就是说这笔钱是朝廷出的。若是及第,不仅对家乡父老乡亲是件好事,也对各地的书院也是好的民生,到时候风风光光的入仕。

    有门路的可以拿着投卷加上成绩合格可入仕,有些穷苦的百姓学子入京参加省试,更是历经千辛万苦方才抵达,就算成绩优异却无任何投卷的话,想要入仕也十分困难。

    “根据之前的设计去做吧!”现在距离省试开始时间仅有一个月多点,要是再耽搁下去就会延误工期,李宽不敢冒这个风险,不得不借鉴前任官员的智慧,在此基础上修建考棚就行。

    王德真有些为难的说:“殿下,这样做不好吧!”

    “有什么不好?”李宽诧异的看着王德真,张文瓘接话道:“事实上王大人所言非虚,贡院的建造都是在每次负责主考的官员监造而成,并没有统一标准,而且这也是吏部考课官员政绩的一部分。”

    “此话如何说?”张文瓘接着说,“根据之前的经验来看,每次省试耗费钱财较多,故而每任长官都会想法设法的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以此划入吏部考课中算作其政绩一部分。”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李宽自然清楚是什么意思,暗暗地鄙视道:“不就是钱要少,质量高吗?”

    若是每一座考棚建造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计算,每一次省试耗费的确是有些大,这也是为什么三年一次,而不是每年都举行。若是每年都来一次省试,就算是国库再充足也会败光。

    既然需要建造考棚示意,所以李宽就让其他人回到自己的岗位上,仅留下王德真及张文瓘、张大安三人,又亲自去了一趟工部,找到工部尚书杜楚客与户部尚书杜如晦。

    “杜尚书,请问你们建造一个考棚材料成本需要耗费多少?”杜楚客回答,“大约需要一两金!”

    李宽默默记下,又看向杜如晦:“杜尚书,此次省试预算是多少?”

    杜如晦回答:“五万金!”

    李宽又去了礼部找到江夏郡王李道宗,问他要了南部贡院的土地面积是多少,当着杜如晦、杜楚客两人的面算了起来,看得王德真等人瞠目结舌,只见李宽拿着木炭在地上写着他们看不懂的数字。

    以一亩占地六百六百六十六平方计算,礼部南部贡院占地足足有三十二亩,又以人均三平米计算,可以容纳七千余人同时考试,得出这个数字以后,李宽按照礼部南院的图纸模式,又在地上画出长方形小格,每间考棚墙体厚度,以及走廊宽度,最后粗略估算一下,可以同时容纳五千名考生同时进场考试,而且各不干扰。

    若是同时建造起五千间考棚的话,也就是五千两金;就算是加上每个考生的吃喝用度一起,每人每日百文,考生共一万四千人,也就是一千四百吊,再乘以九天,结果总计也不过是一百四十多两。

    “工匠的工钱每日多少?”杜楚客木讷的回答,“十文钱!”

    李宽又低着头写上工人人数预计在五百人左右,耗时至少二十五天,也就是正月底完工。但是,正月十五又是上元节,朝廷又命京城工事停工,而这钱必须给的,也就是再加三天,李宽索性按照三十天工期计算,最后的竣工时间是在二月初六。

    这样算起来,工匠的工钱预计在一万五千两,又将之前的数字加起来,不足两万两。李宽觉得与户部预算的五万两相比,完全是够用了,即便是中间加上七七八八的费用,也不可能超过一万两金,李宽可以放手去做了。接着,又请杜楚客明日从工部中调集五百名工匠,最好是老师傅,至于建造草图他准备回去画出来。

    现在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实地测量,然后拿着绳索亲自带着执金吾卫队将士前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