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纪帝国-第2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根据郑鹰和他的几位学生对第二次工业**的理解,大体上把第二次工业**分割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煤钢时代,第二阶段是石油阶段。
基于这个理解,冶金从一开始就被放到了帝国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始终作为核心基础来看待。郑鹰的思想是比较彻底的实用主义,而且坚决奉行拿来主义。自1873年,郑鹰通过香港的央行购买了马丁平炉,聘请外国技师,在安南北部实验性地冶炼钢铁,用于打造农具和各种器具。历经多年发展,当镇**完成北上之后,中华帝国的冶金工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基础。
1880年之后,除了利用犹太自治区和复国协议吸纳了大批欧洲犹太裔专业人士进入中华帝国的工业科技体系,镇**组织还以巨资聘请各国专家,只要有真才实学,是急需的人才,一律以三倍乃至十倍价格礼聘。
特种钢材的开发与军工产业同时起步。早期的特种钢材冶炼主要是炮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到穆铁和陈磊。
陈磊的父母原本是
国有机床厂的职工,在改革开放之后机床厂在进口数控机床的冲击下一蹶不振,陈磊的父母下岗做起了小买卖,但陈磊却牢牢记住了机床产业的一些基础资料,比如车床用高速钢的基本材质和大致的工艺路线,以及机械自动机床的一些基本知识,这对于帝**工产业和特种钢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炮钢和船用结构钢,装甲钢的研究,还得益于另一位穿越者穆铁。穆铁本人是一位狂热的德迷,对一战旗舰德国的巨舰,尤其是二战时期德国的战车和袭击舰,俾斯麦之类的数据如数家珍,对德国克虏伯钢甲,战舰结构钢,各种专用钢材的性能,成分乃至大致的工艺基本上都能说得出来。
这些超越时空的知识储备,对中华帝国的冶金行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赖于特钢产业近二十年的积累,当中华帝国以蒸汽轮机的全套技术工艺从德国交换到克虏伯装甲钢,从英国获取了四十倍径十二寸钢丝紧固主炮全套工艺乃至生产线之后,很快就吃透了里边的绝大部分工艺流程,并且和自己拥有的金相学理论,工艺理论,冶金添加剂体系进行对照组合,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东西。
相比克虏伯,美国和法国的镍铬锰合金钢,中华帝国的冶金工艺有独到的领先之处:率先解决了回火脆问题。
回火脆会导致钢材热脆性,容易碎裂,延展性和弹性差,其危害不仅仅体现在钢材出厂前反复的淬火…回火之上,还体现在使用中高温爆燃引发的回火。由于回火脆有不可逆性,即出现回火脆的钢材无法通过重新淬火回火消除回火脆,故而成为影响钢材性能的最大难题之一。
虽然在1900年,英德等国陆续发现了合金结构钢(主要是板材)的回火脆现象,而德国工程师开始改进工艺,掌握了回火后迅速冷却以提高延展性的工艺路线,但中华帝国方面,早已采取了另一时空1925年之后为人们所知的方法,尤其是知道了20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人们对于回火脆机理的深入认识:磷,锡等杂质元素的晶界偏析,而合金钢中的镍铬锰会进一步导致这些杂质元素表面富集,导致钢材脆化,也知道钼和钛能够促进杂质沉淀,从而基本解决回火脆问题。
因此,中华帝国的特钢部门很早就采取了对应措施:添加钼,随后则是启用钒钛磁铁矿。
钼金属早在18世纪就已经被提取,但由于其在冶金业上的用途始终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导致钼矿的开采非常滞后。另一时空中,1885年挪威王国的第一个钼矿:克纳本矿床开始开采,但因为需求太小,开采时断时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全球钼产量只有一百吨。
借助穿越者的知识积累,中华帝国不但直接收购了挪威经营不善的钼矿,投资扩大产能,并自1880年开始就对圈定范围的大矿开始了集中勘探。结果简直让郑鹰等人欣喜若狂,因为在遵义,云南,湘西的几个主要有色金属富集地区,陆续发现了大规模的钼镍共生矿,而且品味可以达到5。
此外,钒钛金属可以极大改善钢材的强度,即所谓二次硬化,并改进抗腐蚀性。在另一时空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作为世界钒钛磁铁矿第一大国,大量使用钒钛磁铁矿石生产高性能船用合金钢。陈磊,穆铁和许凡对此都是心知肚明,自然不会放过中国那几个最著名的钒钛磁铁大矿:攀枝花,承德。
早在中华帝国统一全国之前,中华帝国由犹太人和华人联合组成的探矿队已经打着外国商行的旗号对北方几处重点矿区进行了勘探并进行试产。这里包括亚洲第一大钼矿栾川钼矿(主要是许凡的父亲做过钼出口贸易),甘肃金昌市的世界第二大硫镍矿金川镍矿,还有**的几个巨型铬矿。
说到铬矿,故事的起源就有些滑稽。除了穆铁对这方面比较熟悉,也是源于郑鹰工资不高,为了赚点外块养家经常投机些股票,而许凡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也偏商业,许凡接触到的金属贸易之类的信息很多,两人经常一起切磋。2009年的时候,郑鹰认为机会来了,和许凡一起炒了一只大名鼎鼎的股票:**矿业,在09年的大牛市中着实狠赚了一大笔(后来几个人去**自驾游,其实也有这么点还愿的意思)。
**的铬矿储量占全国的四成,为了炒作这支股票,郑鹰和他这位得意学生没少查阅资料,对于其拥有的铬矿更是耳熟能详。
借助云南…**的茶马古道,镇**控制的盐茶贸易,镇**的矿队早早就在**开始了勘探,随后就是开采。不过这东西的运输始终是个大问题,因此这里基本上变成了精炼和提取的工艺基地,军工上真正用的铬矿还是主要依靠土耳其和美国东海岸进口,直到1902年帝国在西属菲律宾发现了规模巨大的铬铁矿,才逐渐开始自给。
在钒钛磁铁矿方面,攀枝花的勘探和试产很早就已经开始,但由于运输的问题,其钒钛磁铁矿一直到1898年才开始得到一定规模的开采和精炼。承德的钒钛磁铁矿,运输更便利,大致上是1900年开始工业化生产。
中国的锰矿储量丰富,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华东各地都有大量的锰矿床。
从战刀级轻巡和猎豹级快速装甲舰开始,帝国的船用钢材几乎全部使用国产钒钛磁铁矿石,添加钼镍铬锰材料,根据各类钢材性能要求的不同,调整元素比例,发
展出了工具钢,特种结构钢,普钢,不锈钢等五大系列众多型号的不同钢材。
在猎豹级上,中华帝国主要采用了四种钢材:
第一种,普通船用结构钢。这种钢材要求强度和韧性,但对硬度要求没有那么高。目前使用的是改良过的船三号结构钢,属于低碳高锰的高强度回火淬火钢,根据对比测试,由于借鉴了克虏伯装甲钢的工艺技术,并且在钢材中添加了镍钼金属,改善了韧性和耐高温耐氧化性能,又使用钒钛磁铁矿石极大提升了硬度和耐腐蚀性,三号结构钢的性能已经处于领先水准,随着工艺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空间还很大。
第二种,高强度渗碳装甲钢,编号甲二号渗碳装甲钢。这种刚才是克虏伯装甲钢的中国版本,在德国产品的基础上又采用了钒钛磁铁矿石,并在生产工艺上进行了相应调整,同时添加钼金属提升延展性,改善回火脆,尽管目前工艺还在爬坡中,由于材质的优异,综合性能已经超越了德国原厂产品。不过目前除了工艺之外,产能也是一个问题。由于产能滞后,而这几年军工需求暴增,帝**工产业依然从英美德法进口了大批的特种钢材以备使用。
第三种,高强度匀质合金钢,目前产品的编号为乙一号,在德国克虏伯装甲钢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用于舰内隔层装甲,对弹性和强度综合要求高,比高强度渗碳装甲钢在添加剂配方上有很大不同。
第四种,高弹性匀质钢,也是轧制的合金钢板,但弹性要求更高,主要用于水线下的防雷防冲击隔层,强化肋板,重点提升对船身龙骨结构的保护,其弹性形变的容忍度已经高达23,目前编号丙一号。
在猎豹级和广州级之上,都综合使用了这四种钢材。
在长度占战舰六成的肿部装甲盒水线位置,猎豹级配置了厚达二百四十毫米厚度主装甲带,全部采用帝国甲二号高强度渗碳装甲钢,其上部舷侧装甲是五十毫米的甲二号渗碳装甲钢,在舰尾水线装甲和舰首水线装甲安装了六十毫米厚度的乙一号高强度匀质装甲钢。
在水平方向,猎豹级除了上甲板安装了六十毫米乙一号高强度匀质装甲钢外,还在下方安装了另外两层水平装甲板,全部采用帝国乙一号高强度匀质钢,同时作为水密隔层个隔板。其第二层的主水平装甲板厚度高达五十(非要害)和八十(要害)毫米,最后的底部水平装甲板的厚度达到了四十毫米。此外,弹药库底部和侧面还加装了三十毫米的丙一号高弹性匀质装甲钢。
在猎豹级内部,其装甲盒舰首方向横向装甲板厚达一百毫米,尾部厚度六十毫米,其全部采用乙一号材质,纵向水密隔板全部采用三号结构钢
,厚度三十毫米。
在上层建筑方面,猎豹级司令塔正面的甲二号装甲钢板厚度达到了二百八十毫米。在主炮塔的正面,猎豹级安装了厚达二百二十毫米的甲二号装甲钢,侧面一百五十毫米,顶部一百六十毫米,背面一百八十毫米。
猎豹级在舷侧装甲带之下设计了复杂的防雷隔舱。防雷隔舱主要分为三个隔舱:干舱,液舱,空舱。
在防雷隔舱的最外层,凸出船体的是干舱,其最外层是四十毫米甲一号装甲钢,然后是以强化结构钢加强支撑的空舱,主要是吸收冲击能;然后是与主装甲带相连的一百二十毫米厚的乙一号装甲钢,向下一直延伸到船底,和厚度三十毫米的丙一号高弹性钢板连接。。。。
更多到,地址
………………………………
第二十六章 海洋!钢铁之碰撞(六)
。继续往里是液舱,是战舰的燃油舱,利用油液的传动把冲击力分散到整个船体来承担。在燃油舱后部的空舱,采用了上中下三层强化肋板的支撑,全部采用丙一号高弹性钢材,等于同时增加了水密性。在油舱内部,是另一层三十毫米的丙一号高强度钢板。
此外,猎豹级在轮机舱位置采取了加固的龙骨和更加厚实的结构钢,这样就可以把关键部位受到的鱼雷或水下爆破的炮弹冲击波最大限度地分散给全舰来承受,而避免要害部位挨了一下攻击导致全舰瘫痪。
除此以外,猎豹级的水密舱也得到了精心划分,其动力系统除了主轮机舱之外,还安装了备用柴油发电机,以防御轮机舱受损导致全舰停电,水泵排水系统失效。
在另外一面,日本方面的被帽穿甲弹是老毛病:缺乏实战检验,问题没有暴露,也自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其引信过于敏感,弹体强度也不足。这一切,都在这一场海战中暴露无遗。击打在猎豹级之上,甚至是桂林级装甲盒之上的穿甲弹,不是提前爆炸,就是直接跳弹,还有一些近距离命中之后直接碎掉,只崩掉了一些表层装甲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