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纪帝国-第6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这样,明面上是开大会,实际上却是“五国俱乐部”的内部讨论,最终方案是土耳其人保住了东色雷斯,马其顿的大部分,阿尔巴尼亚保持**,既不属于塞尔维亚,也不属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黑山和希腊分割了一部分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
最后是最棘手的摩洛哥问题。
经过反复的利益往还,在中美两国的极力弥合之下,英法德顺势下驴,法国人将一部分法属刚果殖民地转让给德国,德国则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保护”,算是皆大欢喜。
一系列的问题得到解决,欧亚非三大洲的战火逐渐平息,迫在眉睫的欧洲大战得以缓和,这次的和会居然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成果最为显著”,与会各国“最有诚意”的大会。
一时之间,“和平”成为了与会各国政要的口头禅。
眼看着各国的和平调门越来越高,美国国务卿艾利胡?卢特又提出了一个提案:裁军。
美国方面提出,如果各国都同意采取行动,美国愿意大幅度削减计划中的造舰计划,并且愿意放弃拟议中大规模扩编陆军的计划。
英国王储乔治看着这位大洋彼岸的殖民地后裔,心中一阵腻歪。
美国人的舰队刚刚开始成型,为了海军法案的事情,西奥多?罗斯福已经成为美国民主党和各民众团体的众矢之的。在美国,各州和国会对于联邦政fu手中的武装力量一直极为警惕,担心这样一支中央武装会导致美国地方自治传统面临威胁,甚至破坏三权分立。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州已经对联邦政fu扩充常备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表现出了极大的敌意,肯塔基和德克萨斯等州的州长和议会甚至公开宣布“反对联邦政fu试图扩张中央强权”,在美国参众两院,南方各州的议员也多有微词,美国报界已经为此爆发了几次大论战。
如果说之前白宫还靠着渲染中国人和德国人的威胁来说服国内群众,现在中国主动表现出了调停和斡旋的姿态,充分表现出了对“和平”的向往,美国人如果站出来反对,那就实在是没法交代。
至于中国,他们目前执行的依然是最早制定的1906年国防大纲,在后来的扩军狂潮中也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如果说裁减扩军计划,恐怕这个本来就在战后对武装力量尤其是陆上力量进行了大裁减的国家也不需要进一步牺牲太多。
可英国呢?
英国不像美国有两大洋作为天然防御,可以不太担心陆上安全。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最近距离只有二十九公里,面对中欧集团的咄咄逼人,英国孱弱的陆上力量必须加强,而海上力量在中国的广州级横空出世之后也面临更新换代。
出身皇家海军的乔治很清楚,如果几大国都什么都不做,那未来英国在陆上无法抵御德奥意,在海上难以对抗中国,这才是最可怕的梦魇。
不过,面对“和平倡议”,他也实在说不出来“反对”两个字。
就这样,美国的提议居然在一片附和中变成了正式“议题”。
……
………………………………
第七十六章 好商品,中国造(上)
北京会谈开始正式讨论“控制军备扩张”的消息,瞬间引爆了欧美亚的各路媒体。
英法的左翼,以及美国根深蒂固的孤立主义传统之下的中下阶层,对于战争始终抱有警惕。正如报刊上娓娓道来的一样,他们坚信战争是掌握国家和控制生产机器的财阀政客们的盛宴,而流淌的首先是工人农民子弟的血。
在欧美,反战最为积极的左翼阵营首先掀起了“支持中国”,“和平万岁”,“要面包不要大炮”,“要贸易不要战舰”的热潮,而中国的形象,也从右翼民族主义者们精心打造的“斯巴达式军事帝国”摇身一变成为了“致力于恢复传统光荣的古老文明”,“世界和平的虔诚祈祷着和忠实维护者”,“弥合文明社会裂痕的负责任的新成员”。
无论“北京和会”之上各方如何心怀鬼胎勾心斗角,至少郑宇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极大改善,在欧美民间的声望与日俱增。
………………………………………………………………………………
从战争的危局中走出来的欧洲各国,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恢复到原本的纸醉金迷之中。
以精心策划的皇帝婚礼为引爆点,中国商品的热潮在世界各地此起彼落,经久不息。
大婚之后不久,国际奥委会宣布,由于1908年奥运会的主办方意大利罗马市出于财政困难放弃承办1908年奥运会(史实),经过友好协商,中国北京将接替罗马市承办1908年奥运会。
与此同时,国际奥委会还欣然宣布。已经与中国皇家智胜广告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将未来一百年的全部广告代理权转让与智胜广告,而后者向国际奥委会每年支付十万英镑,并将广告总收入的百分之十支付于国际奥委会作为运营资金,百分之二十支付于召开奥运会的城市。
这个时代的国际奥委会还是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角色。
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受到了空前的冷遇。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举办国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和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都没有出席,而参加本次奥运会的国家甚至只有十四个(历史上是十三个,多了一个当然是中国)。也是奥运史上最少的一次。美国的圣路易斯市政府原本承诺派船接送欧洲选手,结果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变成了空头支票。
远隔重洋,旅费昂贵。再加上亚洲三国对峙。战争随时爆发,欧洲只有七个国家,共41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甚至很多国家的选手只是侨居美国的侨民或者留学生来代表本国参赛。
圣路易斯当局对比赛的态度也很草率,比赛场馆过于简陋,而见钱眼开的市政府更希望把奥运会办成滑稽讨喜的杂耍,以便其同时举办的商品博览会销售商品。比赛场上观众寥寥,连主会场的田径比赛观众都只有两千人。比赛过程中。甚至还发生了马拉松选手中途搭乘汽车,骗取了金牌的事情,让人哭笑不得。
这个时代的奥运会实在缺乏影响力。国际奥委会的运转甚至只能依靠主席顾拜旦的个人财产,而举办国也没有多少经济利益可言。反倒要承担过于高昂的费用。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1908年奥运会由于罗马市政府财政紧张而突然没了主办地,最终还是富甲天下的英国接手,把奥运会和1908年世界工业博览会一起举办,并从此大大提高了奥运会的影响力。
现在,由于中国的加入,捉襟见肘,落魄不堪的国际奥委会终于有了底气。
中国方面承诺,19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并将“向全亚洲直播”(如果有收音机,且能收到遥远的无线电信号)。
中国还宣布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将足球,篮球,棒球,橄榄球,板球,马球,马术,散打,刀术,拳击,摔跤等项目加入奥运会,并承诺比赛场馆将“非常专业而现代化”。
足球纳入奥运会,引起了国家足球联合会的注意。
这个由比利时、法国、丹麦、西班牙、瑞典、荷兰和瑞士倡议,1904年成立于法国巴黎的国际体育组织,现在还没有多大影响力。尽管1905年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足球协会宣布加入国际足联让其声势一震,但还不过停留在一个组织些国际比赛交流的松散组织上。
由于和法国关系微妙,中国之前并未加入国际足联,而是一直**运作自己的中国足球联合会,组织国内比赛,并且在战后迅速成立了亚洲足球联合会,总部设在上海。
作为“和平”攻势的一部分,中国足联提出了“改组计划”,即原国际足联改组为欧洲足联,和亚洲足联一起成立“国际足联”,总部设在中国。
英法自然不会同意这样一个方案,但对于欧亚两大足联合并的提议却很感兴趣,坚持在已有的“国际足联”基础上吸收亚洲足联,总部还是放在瑞士。
扯来扯去,最后选择了一个折衷方案:国际足联改名欧洲足联,两大足联联合设立一个协调机构,暂名为国际足联,主席由两大足联轮流提名,集体表决,每八年轮换一次。在中国商界的银弹攻势下,国际足联的第一任主席由原中国足联副主席赵家麟出任。在赵家麟的主持之下,国际足联通过了一系列组织规定,国家足球比赛分级体制,裁判体制,并成立了专门小组,对国际足球比赛规则进行统一规定。
在赵家麟等人的倡议之下,也是响应中国方面的“和平”口号,国际足联决定在1910年召开第一届世界杯足球赛,比赛地点安排在中国。
有郑鹰等人在。自然不可能再让篮球和另一时空的历史一样,一直到1892年初才由美国的詹姆斯?奈斯密斯博士发明。早在安南时期,郑鹰等人已经在其割据地区推广足球,篮球,排球。棒球和橄榄球等运动,由于所需场地和人员较少,篮球在军中和民间都最为普及。
到了南洋时期。篮球比赛已经成了重要的娱乐活动,并于1886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篮球锦标赛”。成立于1885年的中国篮球联合会,在1906年正式升格为亚洲篮球联合会。下属成员包括中国篮联。朝鲜篮联,日本篮联,琉球篮联等,声势浩大。
趁热打铁,中国方面拉着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芬兰。瑞典等国成立了国际篮球联合会,体制仿照国际足联,也是轮值主席制度。总部在北京和柏林之间轮换。
第一届国际男篮锦标赛定于1909年在北京举办,各成员国也都开始摩拳擦掌选拔队伍。对此德皇信心十足。因为自从此人第一次亲自上场试验比赛之后,就直接宣布这项运动“非常适合日耳曼人”。
道理也很简单,任何人看一下日本人和德国人的身材,几乎已经不需要再看比赛就可以预知结果了。
几个国际性体育协会的成立,国际体育比赛的敲定,中国风越刮越劲,某些欧美右翼试图妖魔化中国,煽动黄祸恐惧的努力也自然走向破产。
按中国方面的表述,“以体育比赛分胜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对其他民族的妖魔化宣传,都敌不过面对面的交流。
这一股国际体育运动热潮之后,紧接着就是文化交流的热潮。
在郑宇的理念中,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力,根源在于文化上的亲和。前边的组合拳,目的是逐渐消融中国猝然崛起在传统列强中引发的恐慌,通过各种媒体上的文宣,生活中的渗透,让欧洲人接受中国的存在,使他们习惯于中国的声音。而接下来的文化牌,目的则是使这些或明或暗地相信“欧洲文明中心论”,“白人至上论”的白人们逐步接受“中国是文明先进的国家”,“中国人是文明人”,“中国是文明社会中的重要成员”这些事实,从而把“敌我矛盾”逐渐转变为“同阵营内部摩擦”,以消饵欧美对于中国的本能敌意和疏远,打消他们在仇华宣传之下对中国商品的抵制。
在欧洲推广中国文化的先锋,正是那位著名的辜鸿铭。
辜鸿铭本名辜汤生,字鸿铭,出生于马来西亚的英国种植园,父亲是福建华侨,母亲是葡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