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叛贼-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施世骠兵败身亡的消息传到宁波,所有关注这场战役的人全都失语了。在开战之前,宁波城中大多数人都不看好朱怡成,对于曾经在浙江担任总兵的施世骠,宁波士绅并不陌生,施家作为康熙朝有名的将门,靖海侯的威名哪个不知道?面对骁勇善战,又装备着先进舰炮的福建水师,在这些人眼中宁波被光复是显而易见的。

    可谁都没想到结果居然会是这样,这些人当然不会清楚为了此战朱怡成所做的一切,他们只看到了福建水师灰飞烟灭的结果。当消息传来后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很快被俘的福建水师官兵押进宁波城,和这些俘虏同行的还有装着施世骠的棺木,见到这一幕时,意外、惊愕、犹豫、担忧……各种复杂的心情不断浮现。

    叶家老宅,叶国基坐在主位,两旁的依旧是当初商议赴宴的宁波各商家头面人物,只不过其中少了两人,一个是已经灭门的赵济世,而另外一个是如今四海商行的大掌柜王樊。

    “真没想到,福建水师居然会这样就败了……。”于茂在下首叹道,当得到福建水师前来的消息时,于茂心中是既期盼又担忧。期盼的是希望福建水师能光复宁波,作为大清子民在反贼手中的日子并不好过,于家是商家,主家落在反贼手里,而分支却在各地,时间长了谁能难保不出如赵济世一般的事来?

    至于担忧,那是因为于家在宁波协助朱怡成做了一些事,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只是些商业行为,可不要忘记除了这些外四海商行的成立于家可是捐助过的,如果朝廷方面追究起来,这也是个不小的罪名。

    其实不仅是于茂一人,在坐的有一个算一个,这些人心中同样如此。当听得于茂如此长叹的时候,严治川、包洋生同样露出相似的表情。

    “叶老,您觉得此战之后,这局势将会如何?”

    包洋生是海贸起家,和在坐的其他人经营都不同,宁波的变局其实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原来宁波海贸三大家,包家、赵家和王家,如今赵家已完了,王家在王樊的决策下已投靠了朱怡成,摇身一变成了四海商行的大掌柜。更要命的是,四海商行不仅接手了王家和灭门的赵家所有船只,他包洋生为了保住包家富贵当初还咬牙拿出了不少家底献了出去。

    如今,四海商行已成了宁波,甚至可以说全大清最大的海贸商行,无论其人员还是船只都不是任何一家海贸商人能比的。更可怕的是,据说福建水师的近百艘战舰也全落到了朱怡成手里,到时候这四海商行的实力更为强大。

    包家跑船出身,作为家主的包洋生当然听说过前朝中后期纵横四海的各路海上巨寇的往事,无论是明中期的汪直,还是后期的郑芝龙兄弟,他们所拥有的海上力量几乎能同一国所抗衡,如果四海商行接下来如此发展的话,很可能也会如这些人般拥有在海上的绝对力量,到那时候小小的包家又何去何从呢?

    “不好说……不好说……。”叶国基虽人老成精,可在这种情况下他却无法判断未来的走向。虽然朱怡成在同福建水师交战中大获全胜,可不要忘记这天下依旧是大清的,大清国拥有子民亿兆,军队百万,宁波只是在江南一地而已,就算胜了这场,可接下来谁又能保证朱怡成能继续胜下去?

    大清国太大了,实力也太雄厚了。他们这些商人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谁敢把身家全部押下去?除了王樊以外,至少叶国基是不敢的,一旦走错一步,那么对叶家来说就是灭门之灾。

    可是,叶国基也不是完全不看好朱怡成,占据宁波的这些日子,他对于朱怡成这人虽只是见了几面,可一直在心中暗暗揣摩。在他看来,朱怡成和普通反贼似乎不同,虽然年轻,可做事颇有章法,尤其对商人的态度和常人不同,一举一动颇有“王者之相”,而且义军的练兵和对宁波一地的整合,都在大家的眼皮下,如是其他反贼的话,占据了宁波这样的大城也许早就贪图享受了,哪里会和朱怡成一般有如此的居安思危想法?

    更重要的是,之前朱怡成请他们这些商家吃饭,并要求他们尽力从其他地区购买粮食至宁波。作为商人,对于商界信息是非常敏感的,虽然他们限于身份无法出宁波城,可在派人购粮的过程中,叶国基敏锐地感觉到朱怡成这么做是提前走了一步好棋。

    江南今年受灾,再加上袁奇等,包括朱怡成在内的连续兵祸,导致整个江南粮食紧缺。按以往的经验,如今临近秋收,这粮食价格应该下跌才是,可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这粮食价格非但居高不下,甚至在许多地方还提前出现了粮荒。

    仅从此判断,叶国基就断定不用等到冬天,至多再过一个月,整个江南的粮荒就得全部爆发出来,到时候江南半壁必定大乱,朝廷不要说围剿叛贼了,弄不好这样的乱局将从江南一地延伸到周边各地,其形势不容乐观。

    “叶老,您见多识广,在坐的都是自己人,您就点拔一下小弟如何?”严治川见叶国基一副沉思默想的样子忍不住开口说道,这一开口,边上两人也同时连连点头,催着叶国基给大家拿个主意。

    迟疑了会,叶国基看着众人期盼的表情无奈长叹一声:“不是老夫不说,实是说不好啊!诸位也是究在商场的,这看人看事并不比老夫差,而今的局势交错复杂,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的下场啊!”

    “这个我们明白,但眼下不做出选择的话各家同样危险。叶老,一旦再过一年半载,我等人久在宁波,朝廷那边难道会相信我等不从贼……义军么?”

    “是啊叶老!我也是这样担心啊!”

    三人异口同声道,叶国基琢磨了一下,又叹道:“既然如此,那老夫就说上一句吧,所谓县官不如现官,其实王家投靠所建的四海商行倒也是一条后路,大不了斩断海内分支,带家人远走海外而已……。”

    众人先是一愣,接着鸦雀无声,过了好久他们才无奈地点了点头。

 第九十八章 开府

    诸如叶家所生的事在宁波城内并不是唯一,除了这几家商家外,其他些殷实人家,甚至包括些有功名的读书人都在迟疑不决。

    朱怡成的这场胜利让许多人对占据宁波的“反贼”刮目相看,更随着局势的变化,这些人也开始权衡利弊,考虑是否要在朱怡成这里下注。

    尤其是原本不得志的读书人,江南本就是文人气氛浓郁的地方,无论历朝历代,江南可以说是文人辈出,在科举时代而言,这虽是好事,可对江南的读书人来讲又是一件糟糕的事。

    文人多了,科举这个独木桥走的人自然也多,在偏远地区,能过府试的读书人如果放在江南也许连个乡试都过不了。这也是江南的读书人出头难的缘故,没有惊天动地的文才或者极好的运气,许多人考了一辈子弄不好连个举人都中不了,只能挂着秀才甚至老童生的名到死。

    之前说过,绍兴师爷闻名天下,难道绍兴府的读书人就心甘情愿十年寒窗只为别人去当个师爷么?说到底还是因为科举竞争的激烈,在好手如云的江南,要向靠科举这唯一一条路实在是太难了。

    朱怡成的义军原来的班底还是当初袁奇杭州大战后那些残兵败将,之后虽然多次扩充,可他的手上能用的人还是不多。尤其是能独当一面的文臣武将,算来算去也就是董大山、廖焕之、王东、蒋瑾、王樊寥寥几人,就算再加上几个原本一直就跟着自己的老人外,也不过十数人而已。

    势力的扩充,更体了人才的急迫,有句话在后世很有名,那就是“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句话放在这里同样有效,朱怡成迫切希望能有大量的人才在手,无论是文还是武,只有了人,他才能真正大展身手。

    现实不是游戏,那些穿越到古代凭着嘴皮子说几句话就引得名人纳头就拜的情节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是朱怡成现在手里的这几个人那个不是靠着些手段才收归己用的?

    董大山早在袁奇起兵时就加入了义军,朱怡成靠着李娟儿花了不少心思才拉拢过来,拉拢来的还包括已经战死的田文勇等其他几人。之后,董大山大意落入陈天寿之手,如果不是朱怡成把他救出来就差一点儿丢了性命,经过这事后才死心踏地跟着朱怡成。

    王东就不用说了,当初还当过关押朱怡成的狱卒,后来因为杭州兵败无处可去才投靠了朱怡成。至于廖焕之、蒋瑾和王樊,他们的投靠也各有原因,有的是贪生怕死,有的是为了利益,总而言之一句话:没有一个人是平白无故地主动投靠的。

    人是都有思维和想法的,尤其是有能力的人,越有能力的人想法越多,也越会权衡利弊。在朱怡成没有拿得出让这些人看重的东西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朝不保夕的反贼头子而已,试问谁好好的日子不过,提着脑袋去跟一个说不定明天就会被剿灭的反贼头子去造反的?

    宁波一战胜利,虽未能彻底扭转朱怡成在宁波一地人心中的看法,但至少让所有人看到了他的实力和资本。自然,有些人也就开始动了心,回到宁波城后不久,66续续就有人前来投效,虽然这些人中大多只是些普通落魄子,有文人,有地痞,也有中小商人等等,不过这个情况还是让朱怡成感到万分欣喜,对于这些主动投效的人朱怡成尽量抽出时间同他们见上一面,甚至还会交谈一二,无论是否接受均客客气气,并做妥善安置。

    看来,情况已渐渐朝好的方向转变了,可这时朱怡成并没自傲自大,自来到这个时代,他一直如覆薄冰,有着深深的危机感。和其他人不同,对历史了解的朱怡成深知大清帝国的强大,也非常明白自己所拥有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侥幸罢了。

    此时,朱怡成在书房内,面前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些字,如果仔细看的话就能知道他所写的这些都是官职。

    占据宁波有些日子了,如今更击败了福建水师,从江南的局势来看,至少到明年开春宁波一地是安全的。随着自己实力的逐渐强大,如今朱怡成不仅握有宁波一地,更手下有水6义军二万多人,如果再加上后期扩充的人员,已接近三万。

    三万人马,这个数字已经不小了,朱怡成已决定把这三万人中的一万人全部调入水师,依托缴获的福建水师战舰和四海商行的船只进行训练,建立一支自己的水师或者说海军。

    至于剩余的二万人,朱怡成还将继续练兵,对人员进行优胜劣汰,以训练出一支强大的6军。

    实力强大了,地盘也有了,那么摆在面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当其冲的就是部队的指挥和整支义军的结构。从一开始,朱怡成的义军是以队来进行编制的,但田文勇战死后,原来的队已名存实亡,义军的最高指挥权都在朱怡成手里,并由董大山和其他几个老部下进行协助指挥。

    这种指挥方式比较原始,而且不利于部队的展。再加上宁波占据后虽然有狗头军师廖焕之协助,但真正的政治结构并未建立起来。这对于义军的后续展是非常不利的。

    更重要的一点,打赢福建水师后,义军上下已有了对朱怡成“劝进”的动静,提着脑袋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