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叛贼-第6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几句,至于其他的臣不是太清楚,不知皇爷问的何事?”
“朝廷之前定下的辽东战略,此事可知?”朱怡成直接问。
祝建才点头道:“臣知道此事,此乃皇爷收复辽东之壮举,皇爷高瞻远瞩,臣佩服不已,臣……。”
不等他说完,朱怡成摆摆手:“辽东战略,邸报上只是写了大概,今天朕仔细于你讲讲。”接着,在祝建才很是意外又惊讶的目光中,朱怡成告诉了对方整个辽东战略的部署,而这个部署目前除了相关人员外,普通朝廷官员是根本不知的,至于祝建才这么一个闲散侯爷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但偏偏今天朱怡成突然把祝建才招进宫里,直接聊起了这个话题,这样祝建才早就如同死水的内心起了一丝波澜。
“难道,皇帝打算用我不成?而且是领兵辽东?”祝建才心中如此想,可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可能。因为朝廷定下来的辽东战略最高军事指挥官是董大山,同时山西的马功成作为牵制,再加上在朝鲜的文武两位,哪里会有他的位置?
前两位暂且不说,他们的身份地位是祝建才根本就比不上的,何况无论是董大山又或者马功成,两人的领兵能力在大明也是数一数二,别说他祝建才了,恐怕军中没什么人能同他们争。
就算朝鲜那边,黄滔涣和张鲣这一文一武,其能力也是卓越之辈,更深受朱怡成信任,哪里轮得上祝建才?
可为什么朱怡成会特意和祝建才说这些呢?一时间祝建才心中不由得疑惑起来。假如说今天朱怡成是来试探自己,但又不像啊!毕竟要试探自己的话也不可能把话题扯到辽东战略部署上去。但要用自己?也没这个可能,辽东战略早就定下,各路主将也一一安排,自己这个所谓的侯爷虽然爵高,但毫无实权,怎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取而代之呢?
但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朱怡成究竟是什么意思?为此祝建才心中不由得疑惑,他思来想去最终得出了一个可能的结论,也许朱怡成打算让自己参赞军务,当谁人的下属以作协助吧,除此之外恐怕也没其他可能了。
可就算这样,祝建才心中也不由得动心。要知道他这个曾经纵横天下,拥兵数十万的枭雄眼下几乎失去了一切权利,虽然过着富贵日子,但心中的失落感却是难免的。
如果有机会,祝建才的确想再次领兵,哪怕就是当个副将也好。这总比一直呆在府中安乐,过着看似舒服却实际枯燥无味的日子好吧?
当然了,祝建才如今早就没了反叛大明的心思,毕竟他是聪明人,更能看得清大势,大明如日中天,就连被赶出中原的满清都没了丝毫机会,何况他祝建才呢?
相比死去的袁奇,还有远走他国的高进,不知所踪的王致清,甚至那些数不胜数在战场上丢了性命的义军兄弟们,他祝建才有今日的结局已经是无比满足了,而且这些年朱怡成也没有丝毫找他麻烦的举动,对于皇帝的大度和大气,老祝嘴上不说,心里却是非常佩服的。
心中琢磨着今天把自己喊来的真正用意,祝建才仔细听着朱怡成的讲述,很快朱怡成就说到了关于朝鲜方面的情况。
一开始祝建才没什么意外,毕竟大明拿下朝鲜一事他早就知道了,这可是一件大事,虽然祝建才没有实职,但朝廷的邸报却是每期都看的,这种事自然是清楚的很。
可当接下来等朱怡成讲到朝鲜突然发生内乱,甚至已经影响到辽东战略的展开时,祝建才眉毛轻轻一抖,神色中似乎想到了些什么。
“辽东,朕是必须要拿下的,山海关那边已做好了准备,董大山也已离京,至于朝鲜方面,黄滔涣和张鲣已到了平壤,军队也完成了集结,汉城由汪文留守,汉城乃朝鲜中枢,又是平壤至辽东的后勤要地,他是丝毫不能动的。”
说到这,朱怡成把目光投向祝建才,笑问:“依你看,应该如何?”
“皇爷,臣以为可派一员大将领并保障后勤通道,稳固前线需求,同时出兵扫荡地方,以平叛乱为上策。”
“哦,那兵从何来?是调用平壤的军队,还是用汉城的留守部队?”
祝建才思索了下,摇头道:“这都不妥。皇爷刚才讲过,辽东之战已箭在弦上,一旦抽调平壤军队必然会影响整个战局,而辽东之地在北,天气同南方不同,冬日漫长,夏季短促,每年最好的出兵时间也就这么几月,所以为大局着想,之前的计划能不变最好不要变,大军调动并非异事。”
“至于汉城留守部队,眼下也仅几千人而已,汉城乃朝鲜中枢,又是后勤要地,假如这些部队抽调去平叛,说不定回顾此失彼,所以臣觉得还是另想办法的好。”
“祝卿不愧是打了老仗的,眼光依旧锐利。”朱怡成点头赞许,接着直截了当问道:“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做?”
当朱怡成这句话问出后,祝建才的心差一点儿都要跳出胸膛了。其实在刚才祝建才就隐隐约约察觉到了朱怡成今天找他的真正原因,但那只是猜测,而现在却已经直问此事了。
祝建才知道,自己的回答非常重要,如果自己的回答入了朱怡成的眼,那么说不定他就能从一个闲散侯爷成为一个真正有实权的贵勋,这可是投靠大明后祝建才一直梦寐以求的,而如今机会就摆在自己面前等着他去争取。
深吸一口气,祝建才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才回答。
“皇爷,臣以为朝鲜地方之乱无非是朝鲜的地方大族、世家再加上惧怕我大明攻击辽东的满清所为,这些人因利益抱团,企图用这种方式阻碍我军展开辽东之战。如此,这些人虽声势浩大,却仅是勉强勾结罢了,如我大明大军一到,这些土鸡瓦狗必然土崩瓦解。”
说到这,祝建才停顿了下,看了看朱怡成的表情,见到依旧平淡如常这才又道:“但辽东战略部署已定,我大军无法更改,所以平定朝鲜内乱必须另想办法。依臣看,朝鲜李氏称王三百余年,朝鲜国内早就民不聊生,地方同朝鲜百姓之中矛盾重重,这些我大明可以有所利用。如今大军不能回调,那就用其他办法处置,领一偏师,应民意讨伐叛乱,没收其产,分于百姓,定能得到拥戴,汇水成河,聚沙成塔,到时候不耗什么力气就能彻底解决。”
“此外,我大明刚定朝鲜国,其国中对我大明有二心着不在少数,就算强压叛乱,恐怕日后也会有隐患,倒不如借此机会扫荡朝鲜全境,把那些心怀叵测之人一网打尽。只要没了这些地方大族和世家,那些得了好处的泥腿子自然拥戴我大明,等到那时候皇爷再一旨传入朝鲜,朝鲜就再无忧虑了。”
“好家伙!这祝建才是打算在朝鲜搞土地革命,彻底革掉朝鲜地方大族、士族甚至所有朝鲜上层阶级的命啊!”朱怡成没想到祝建才居然会说出这一番话来,如果这事真做成了,那么正如祝建才说的那样朝鲜再无顾虑,大明也能顺利地彻底吞并朝鲜。
但这种事干起来可不容易,说不定会杀得朝鲜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祝建才真不愧是祝建才,看得够准,也够狠够毒的,不过嘛,这建议朕喜欢!
第一千六十八章 祝帅
朝鲜和大明不同,这点朱怡成心里很清楚,再加上朝鲜的历史因素,朝鲜人对于大明的感触是极其复杂的,在当年朱怡成定下吞并朝鲜之时就有所考虑。
如果并吞朝鲜进行的顺利,那自然是两说,可一旦朝鲜那边起什么妖娥子,那么朱怡成也不会客气。
再说,朝鲜是朝鲜,大明是大明,朝鲜人既不想做大明人,朱怡成当然也不会惯着他们,所以当朝鲜地方叛乱的消息传来后,朱怡成心里就有了想法,这种苗头不能有,绝对要打压下去,而且得狠狠打压。
至于像史贻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辽东的满清自己投降,朱怡成心里是嗤之以鼻的,从一开始朱怡成就没相信过满清会乖乖投降,轻易把辽东拱手交给大明。在朱怡成看来,满清此举只是拖延时间罢了,而现在朝鲜突然内乱,其中还有着满清的影子,那就更证实了这点。
之所以朱怡成没有直接让史贻直中断和满清进行接触,一来是考虑到借着机会给对方一种错觉,二来也是给史贻直留几分面子。
无论史贻直再如何,他毕竟是朱怡成任命的首席军机大臣,而且在朝中史贻直属于清流,名望颇高。对于这种臣子,朱怡成虽然现在心中很是失望,可必要的姿态还是必须有的,在朱怡成看来现在这样也是给史贻直一个机会,如果他能及时醒悟过来的话对于他自己和朱怡成也不算坏事。
丢开史贻直暂且不说,眼下摆在面前的就是朝鲜内乱问题。辽东战略不可拖延,这仗也是非打不可。而现在,朝鲜的明军根本就顾不上回军平叛,至于汉城的兵力原本就不多,更抽不出多少来解决问题,所以朝鲜内乱如何平定,大明又如何借此确定在朝鲜的权威,甚至借这机会一举扫平朝鲜国中对大明有居心叵测的地方势力,这是极其重要的。
这也是朱怡成突然间把祝建才找来的原因,而现在祝建才的回答也证实了朱怡成的眼光不差,眼下朝鲜这个情况,派其他人过去恐怕都会头大,甚至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可是祝建才却不同,这位曾经纵横中原的枭雄恰恰正是解决朝鲜问题的最好人选。
相比其他人,祝建才不仅是义军出身,更是深知造反的“精髓”,再加上他这个人眼光独到,心狠手辣,为了目的又不择手段,如果放在本土恐怕会惹出麻烦,但放到朝鲜那边却是一条最好的猎犬。
当日,等祝建才离开皇宫时,他的表情同入宫前完全不同。
如果说入宫前的祝建才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清,那么出宫时的祝建才是昂首阔步满面春风。
除此之外,朱怡成直接给了祝建才一个朝鲜总督的职务,这个职务虽然只是暂设,但从品级来讲已同黄滔涣相同,可以说是祝建才归顺大明后第一个实职,虽然这个实职有些水分,而且总督的也是朝鲜之地,但这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足以让祝建才心中兴奋不已。
除去朝鲜总督的任命,朱怡成还直接从京营中调拨了两营人马给祝建才,以作为他的督标部队。此外关于朝鲜地方平叛和保证朝鲜对辽东的战略后勤等方面,朱怡成也一应交给了祝建才负责。
汉城留守汪文作为黄滔涣和祝建才之间的联络人,除继续担任汉城留守外,还负责汉城的警备安全。
所以从这点来讲,祝建才这个所谓的总督其实权利并不大,一来大明在朝鲜的军队不受他的控制,依旧由黄滔涣等人负责,二来汉城作为朝鲜中枢,依旧掌握在汪文手里。
而祝建才这个总督说白了手下的兵员也就是京营的两个营,加起来不过一千多人,此外他拥有独立平叛和掌握除汉城、平壤至于辽东前线征用的朝鲜军队外的朝鲜军,以作为平叛和保障后勤需求。
带着一千多人去朝鲜,这人数的确是少了些,这倒不是朱怡成拿不出更多的兵马给祝建才。
一是因为时间紧迫,朱怡成没太多时间从其他地方调兵。
二是因为大明至朝鲜只有走海路,运兵要依靠船只,而海军的调动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