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鼎余烟-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会儿想着要出兵,可稍加盘算,一处处地方都得先留兵防备。临沅是郡治所在,不能有失;司马错城是临沅的屏障,不能有失;汉寿是仅次于临沅的大城,曾经做过荆州州治的,也不能有失;沅水上下游的几处城池也都不能丢,万一有个意外,整个武陵可就孤悬在外了;一直往西去,还有壶头山的营寨要仔细防御,那里是马援征讨蛮夷的通路,素有咽喉之称,也得留下驻军小心防御……
  如此一来,前后忙乱了数个时辰,直到深夜才最终确定。此番能够调集往北抵御荆蛮的兵力总数一共两千,这还包括黄盖本人的部曲、郡兵和依附宗族的私兵在内。
  实在是因为荆蛮来得太过突兀了。如果战事迁延,那后方诸城抽调壮丁填充入军,还能组织更多兵力;但眼下的第一批,便只有这些。
  原本还可以纠合荆蛮战士千余人的,但黄盖不放心他们,最终纯以汉人军队迎敌。
  次日清晨,各部拔营出发,当日沿着贯通南北的道路行军三十余里。
  为了防备荆蛮偷袭,黄盖将部下的五十余名骑卒分成两队,每队又分八组,轮番前出哨探,最远的哨至五十里外。每隔半个时辰,便有一组折返禀报,都说并无敌踪,骑卒也无折损。
  这倒让黄盖有些摸不着头脑。
  以黄盖来看,荆蛮叛军所能作出的选择无非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在攻克岑坪以后,第一时间南下,同时大举联络武陵蛮部,造成燎原之势。这是黄盖最为头痛的局面,到时候四面八方起火,自家万难应付,就算应付过去了,之后吴侯那边也很难交代。
  中策,是在自家兵马北上的路上设伏以待,试图重施他们对付周幼平的故技……以周泰的兵力遭遇荆蛮,除非是受到伏击,否则绝不可能身死兵败,黄盖对此坚信不疑。相比上策,这就好对付多了,只需沿途仔细探查,莫要受人算计,最终不过是一战破之的事情。
  下策,则是固守岑坪。这便是找死了,除非荆蛮中领头的是个傻子,否则不该如此。黄盖本人倒恨不得他们聚集在岑坪,数量越多越好,到时候缳首刀排头砍去,杀尽了就天下太平。
  然则,自家的军队一路赶来,既没有发现周边蛮夷部落蠢动的迹象,也不见任何伏兵……莫非那些蛮夷真的傻了?准备来个据城而战?
  当晚大军宿在驻军的营地之中。这处营地的守将,便是将荆蛮动向飞报予黄盖之人。黄盖令他唤来从岑坪逃出的百姓细细盘问了一番,随即召集诸将,在大营中商议局势。
  诸将各有意见,有的认为,应当加急行进,尽快肃清叛乱,为周幼平报仇雪恨;另外一批人主张说,叛军既然能击败周泰所部,恐怕力量非小,或有什么特别的倚仗,所以千万不可急躁,务必稳住阵脚,缓缓起行。
  两边各有道理,黄盖思前想后,取了折中的办法,第二天行军的速度稍微加快,但将自己的亲卫骑队二十余人也投入到了斥候队列,扩大了哨探的范围。
  可是这一天下来,依旧没有任何发现。这一日行军所过,尽是荒僻之地,也没个百姓住户能拘来打探。
  计算日程,早则明日午后,晚则次日上午就能抵达岑坪了。
  哪怕荆蛮首领真是个傻子,也该向武陵方向派出防备的人手,怎么可能像现在这样,不做半点准备?究竟是彼辈全无应对,还是已经有了应对,我没有发现?
  这其中,必有蹊跷!
  黄盖坐立不安。
  实在是因为周幼平兵败身亡,太过出人意料。这可是赫赫有名的江左豪杰,曾破皖城刘勋,攻打江夏黄祖,功勋赫赫,是用人头堆积起来的威名,结果莫名其妙死于蛮夷之手。这兵凶战危之事,便如刀头舐血之险,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眼看大帐外天色渐渐暗沉,黄盖抬手招来值守的军官:“让各营小心戒备,防备夜袭,谁敢疏忽懈怠,我要他的脑袋。”
  正说到这里,堂外进来个亲卫:“启禀将军,斥候回营,另外,有荆州使者与我方斥候同来。”
  “荆州使者?”黄盖霍然起身问道。
  “是。”
  “速速传来见我……不不,让他在辕门等待,我稍后就到!”
  黄盖返身落座,心中思忖。
  自己不是刘备下属,大可不必对荆州使者太过殷勤,让他在辕门等着,最是妥当。只是,玄德公的下属,跑到武陵来作甚?难道是来通报荆蛮叛军南下的消息?啊呸,荆蛮来都来了,周幼平都已经战死了,还要荆州人通报什么?又或者,他们打算向武陵郡提议,挟击荆蛮?这倒有可能,毕竟自己制服荆蛮的威名在外,玄德公如果不愿荆蛮久在南郡生事,的确应该策动两家合力,以绝后患。
  至于其它的……黄盖仔细再想了想。玄德公那边,如有什么军政大事,要么遣使去南郡,要么去江东,想来与我这武陵太守无关。除此以外,不知周幼平战死的消息是否已被他们侦知,这毕竟是罕见的惨败,颇失东吴威风。一会儿,自己的言语中可不能被荆州人占了便宜去。
  片刻之后,黄盖整束停当,大踏步出外。
  走了没多久,就看见了那荆州使者正站在辕门之侧。
  自家部曲已在辕门两侧排开了仪仗,上百名甲胄器械精利的武士雄赳赳地肃然分列,极显武锋中郎将、武陵太守的赫赫威严。相比而言,使者就太不起眼了。
  这人极为年轻,也就十五六岁模样,简直还是个半桩孩子。个头倒是不矮,比自己只低了寸许,但体型很瘦,虽作武人打扮,相貌中隐约透出几分书生气。
  “我便是黄公覆。”黄盖迈出辕门,沉声道:“你是何人?此来何事?”
  年轻的使者深深地躬身行礼:“久闻黄将军高名。我是偏将军、护荆蛮校尉帐下扈从李贞。此来,是向黄将军通报近日与荆蛮之间的战况。另外,我家将军想与黄将军约定时日,移交贵方周泰将军和诸多将士的遗骸。”


第一百八十七章 治所
  岑坪坞壁。
  荆南的春天,天气说变就变,前一天寒冷有雨,接着一天又忽然热了。再往后的两天继续下雨;今日虽然无雨,却依然浓云低沉,闷热难当。岑坪周围的田亩间,又多水泽湿地,空气中都弥漫着潮气,让雷远觉得有些不适。
  他推门出外,站到院子里,伸了个懒腰,挣得骨节格格作响。
  李贞早就等候在院门处,见雷远出外,便取了木盆去打水。
  李贞是雷远身边少有的文武兼资之人。虽说无论文武都算不得特出,但脑子很清楚灵活,所以昨晚被雷远任命为使者。他代表雷远去见了黄盖,通报所谓的“战况”,又约定今日双方面谈,然后夤夜赶回岑坪。这一来一去,数十里路程甚是辛苦。雷远原本让他好好休息的。
  “含章,何必这么早起?”雷远一边洗漱,一边笑着问了句。
  李贞愣了愣,没有回答。
  雷远立即反应过来,他知道自己说错了话。
  雷远在军营中的时候,一向都以熟悉的扈从为近侍。然而最初的二十余名扈从历经多次恶战,孙慈、傅恩、宋景、樊丰等人先后战死,剩下的一些陆续被派出担任军职。前几日由于周泰的袭击,又折损了樊宏和胡平,李齐也受了重伤。这一来,现下身边的扈从里,灊山旧人竟只剩下了李贞一个。
  李贞的家人早已不存。当日带着他逃脱曹军之手的扈从们,素日里亲若一家,每一名扈从都像是他的兄长。可就在短短数月间,许多扈从已不在这个世上。古人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在这乱世中,人命比刍狗还要低贱;生死存亡,也丝毫由不得自己。
  但这就是乱世,总得习惯啊。
  在这乱世中,庐江雷氏宗主的扈从又如何?谁都是在勉力挣命,谁也难免殒身之危。就在追击周泰的战斗中,雷氏部曲的战死者又增加了两百余,这还是一场胜利的战斗!这些战死者,又何尝不是为人兄,为人子,为人父呢?在这两百多个战死者的身后,便有两百个丧失了顶梁柱的家庭!
  更不要说居住在岑坪的百姓们了。纵使雷远告诫过沙摩柯务必慎杀,可哪有打仗会不死人的?两天前荆蛮们主动撤离了岑坪,雷远随即带人进驻这座坞壁……当时他看到的,是坞壁内外尸骸遍地、苍蝇乱飞的场景,这让雷远恼怒之极,却又没什么办法。
  雷远拍了拍李贞的胳膊作为宽慰。
  李贞毕竟还是个少年。雷远希望他能够尽快锻炼出一副铁石心肠,也希望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抱持那一点点的柔软。
  雷远很快收拾停当,简单吃了些干粮。在院门外,扈从们也牵马拉车,整备完毕。
  “走吧,我们去见见黄公覆。谈完以后,应该就能消停一阵了。”
  黄盖与雷远,分别为孙刘两家的大员、重将,都是秩二千石的高官,地位仿佛。但雷远昨日已令李贞传话道,黄盖是年齿高大的前辈宿将,自己理当前往拜问。
  所以如此,皆因不得不如此:真让黄盖前来岑坪、或者岑坪以北的战场,以这老行伍的眼光,说不定会看出些什么;他的部下若在自家军中打探,也难免有士卒说漏嘴……还是雷远自己跑一趟为好,人少,嘴就少,说错话的机会也少。
  一行骑队清晨出发,沿着大路向南奔驰,到午时撞见了吴军派出迎候的骑兵。
  因为天气格外闷热,两家合为一队以后,并不急着赶路,先找了个处林地休憩了半个时辰,用些食物饮水。随即再奔走了大半个时辰,这才见到了黄盖所部的营地。
  营地本身规模不大,只是临时驻地罢了,内外的布设都很粗糙。但是壕沟、栅栏、望楼、阁道之类一一布设,并无疏漏;再看营地的位置,与林地、高地、水源的距离也都有讲究。毕竟是从军二十多年的沙场老将,自有其独到的手段。
  这时有骑士快马加鞭,将雷远到达的消息传入营中。
  只听号角呜呜吹奏,一队队士兵从各自的营盘中奔出,沿着中军大帐到辕门的道路肃然分列。再看大帐处帷幕一挑,黄盖大步走出。
  随着双方距离接近,雷远看见了黄盖的相貌,只见他年约五旬有余,颌下长须飘拂,黑白间杂,脸部的轮廓非常刚硬,神情却有几分和蔼。可能是为了表示亲善之意,他不着甲胄,而以高冠长衣的太守服色相会。
  对于雷远来说,被东吴所占据的这部分武陵郡领地,是他最主要的防备方向,而黄盖则是这个方向上执掌军政大权的东吴要员。雷远早就打听过他的情况,久闻黄公覆少年时辛苦备尝,却胸怀壮志,常在负薪之余,学书疏,讲兵事,所以后来被征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这是汉家士子正规的仕途上升渠道。
  昨日李贞从吴军营地折返后,就禀报雷远说:“黄公覆虽扬名于军伍,却非武人。”此时雷远亲眼目睹,果然如此。
  好在雷远也只着了轻便戎服,与黄盖相比,不显突兀。他连忙下马,快步迎向前去,执礼甚恭。
  双方在辕门处相会,先寒暄了几句,雷远便令从骑赶来车马。那车上装载的是周泰的尸体,已经简单收殓了,用的是临时砍伐树木做的棺木。
  这场景对黄盖来说有些尴尬,他并不上前检视,而示意部属们接收。
  目送着装运棺木的车辆被推进营里,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