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从白鹿原开始的诸天-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千牛卫是负责皇帝的仪仗军队,人数较少。这部分兵权给了,也就给了,还不至于生出什么祸患事。
  他不可能将长安的所有兵权都交给李瑁手上。
  “如今天下虽然承平已久,但白相肩负社稷之重,不可轻去,本宫望白相三思……”
  武惠妃挽留道。
  她虽然从白贵的神态中,能看出白贵是真心实意想要卸任相位。但谁知这是不是白贵三辞三让的把戏。
  论到计谋,十个她,也会被白贵玩弄于股掌之间,搓圆捏扁。
  “太后勿要复言此事,本相心意已决。”
  白贵摇头,他接着看了眼武惠妃的神色,就猜到她心底所想,“想要篡位,依照本相的功劳,早就封王,加九锡了,不至于等到现在这个时候。”
  “我做的是圣人;  而不是这个圣人!”
  他一语双关道。
  唐朝皇帝;  以圣人代称。
  一是因为《易经》中所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向明而治”。这里面指的圣人就是皇帝、天子。二则是因为李唐皇室崇道,道家按照层次划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圣人)无恚嗔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形体不蔽;  精神不散;  亦可以百数。”;  所以称呼为圣人,是想要长命百岁。
  现在他为金丹真人;  寿元百岁不止,算是有了圣人之实。
  “看来白相是真欲……卸下宰相之位了?”
  武惠妃盯着白贵的眼睛,一字一顿的问道。
  一旦白贵卸下宰相之位;  即使私底下仍旧掌握兵权;  但这与他在位的时候;  肯定会有所差别。
  “太后自当知道贫道之志。”
  白贵打了个道家稽首礼。
  他现在身穿紫袍、带金鱼袋;  腰间又挎着剑,看起来颇有些不伦不类;  但神色从容,举止自然。
  开元八年的时候,前往骊山狩猎的途中;  武惠妃问起他的志向,他没有回答;  现在他即将卸掉宰辅之位,可以回答此事。
  因为当你着手于权势的时候;  你说自己不贪权不恋权,没有人会信;  但正当你权势正隆的时候,放弃权力,不信的人,亦会信了。
  这就好比说,不爱钱,那么施善积德,散去身家;  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你不爱钱,能从举止中看出。
  有时候,将事情做了;  亦是相当于说出去了话。
  “白相这一回答……”
  “就是十年之久,真够长的,若不是本宫记性好,还不知道这茬。”
  武惠妃目光幽幽,看了一眼白贵,嗔道。
  她和白贵面议机事的次数不多,因为面议的事情都极为重要,所以刻意记下了每一次的细节,不然十年前的事情,谁还会记得一清二楚。
  “恰好,瑁儿刚刚过来的时候,给本宫带来了一些西域的贡品葡萄,就由本宫喂给白相吃吧,也算是有始有终……”
  她叹了一口气,说道。
  若不是白贵的扶持,以她的手段,固然能在后宫争宠。但想要达到如今这般地位,就要靠命。后宫的地位,争宠能争到,但一旦涉及到皇后、太后之位,就必须告知外朝,由皇帝和朝臣一起商议决定。
  天子无私事!
  ……
  从后宫出来之前。
  白贵亦是再去看了一眼李隆基,全了君臣之情。
  给李隆基一些修道指点。
  他至今也没有用望气术去观察李隆基到底是不是孔升真人转世,或者是其他的仙神转世。
  小心无大错。
  李隆基即使被尊为太上皇,不再是人皇。但他曾是人皇,至尊至贵,如果以望气术观测他的本相,必定会遭到反噬。
  另外一点,他喝破李隆基的迷障,已经算是全了君臣之谊,再多的,李隆基和他的感情还没到那个地步。
  “武惠妃此人心性阴毒,白卿要小心为上……”
  离开紫宸殿的时候,李隆基说道。
  太后,是白贵册立寿王李瑁之后,给武惠妃尊为太后。但在李隆基这里,显然还将武惠妃视作是以前的惠妃,并非是太后。
  “陛下……”
  白贵愣住了,一时哑然。
  他和武惠妃图谋的事情,李隆基不可能不知道。毕竟李隆基的皇子不少,但白贵偏偏册立寿王李瑁为皇帝,肯定和武惠妃有分不开的关系。
  现在李隆基说武惠妃心思阴毒……,怎么听怎么古怪。
  有一种指桑骂槐的感觉。
  不过白贵稍想之后,也就释然了。
  对于李隆基来说,未必对这些妃嫔有多少感情,一个冷漠的君王,这又不是什么自由恋爱,哪会有什么深厚感情。
  而他对李隆基有成道之恩,现在卸任宰相之位,更是显露出了,他的夺权不是出自私心,而是为了施展抱负……。
  另外,相比较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后,人走茶凉,他这个权相还时不时过来给李隆基一些指点,也算是患难见真情。
  故此,李隆基说这句话,虽然在意料之外,可细思之下,又在情理之中。
  最后一点,现在的白贵执掌朝堂,又是李隆基的修道引路人,以李隆基的心性,只不过是一个后宫妃嫔罢了……,有可能是意欲讨好于他。


第354章 一片冰心在玉壶
  “臣省得了。”
  白贵沉吟片刻,回道。
  武惠妃心机深沉,他在开元三年刚和武惠妃碰面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那时武惠妃赠予他丹经,又在他掌心挠了一下,意欲如何很明显。后来亦是验证了武惠妃的心思,借着道歉的机会,在暗室中赠予他两颗明珠……。
  既然知道武惠妃心思不正,他也早就对武惠妃有提防之心。只不过为了“更好的窃取”权力,才与武惠妃深交罢了。
  两人又短暂谈了几句话。
  白贵告退离去。
  ……
  尽管白贵将自己打算卸任宰相之位的意图仅仅告诉了武惠妃和李隆基,但他在政事堂的一些放权举措,却已经让不少嗅觉灵敏的官员们从中察觉到了一丝端倪。
  能在宦海摸爬滚打多年的官员,没一个简单。
  不过代国公府倒是没出现什么人走茶凉、门可罗雀的场景。
  先前宋璟等宰辅被罢相,是因为权力被皇帝所执掌,皇帝不再任其为宰相,自然就无权可言,显得世态炎凉。
  但此刻的白贵是真正的权相,皇权不彰,又是主动去职,朝野之中,名望甚重,即使不为宰辅,赋闲在家,照样掌控大唐的所有命脉。
  这一日,到了太学会约朔望日的讲会。
  由党魁白贵主讲。
  各地贤达之士羽衣而附。
  几近千余人。
  场面浩大。
  讲会中人,不仅有在朝为官的朝臣,亦有来长安赴考的士子、在野的清雅之士。
  白贵主持朝政这么多年,以科举作为铨选符合他施政要义的官员,而这些官员往往亦是参与太学讲会的士子出身……。
  这一来二去,党羽繁多。
  不过今日之所以能聚集这么多的人,还是因为朝堂之上传出来的消息,一代权臣要卸任去职,所有人都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这些年,白贵固然威望一时无两,但受到的非议也是不少。有些人认为他是在行伊尹、霍光事,还有一些人认为他是王莽、曹操这样的奸人,意图谋逆。
  虽因为白贵这些年当政,大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但王莽谦恭未篡时;  这些声音被赞美盛世的褒词所掩;  但并不是没有。
  今日白贵讲易经;  讲经完毕。
  “最近朝野四议,说白公想要挂印而去,不知此言是否当真?”
  等白贵离场之际;  终于有人耐不住好奇心发问。
  此时是太学讲会之时,明面上并不分什么地位高低;  所有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大唐的风气开放;  不太可能因言获罪。再者……宰相肚里能撑船;  白贵不是气量小的宰辅,所以即使开口虽稍显冒犯;  但后患并不严重。
  “理应当真!”
  白贵气定神闲,神色淡然,开口回道。
  理应?
  众人揣测白贵这句话的含义。
  遂即明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  按照固定计划;  白贵会卸去宰相之位。但如果情形有变;  这理应二字就不会成立;  那么就会仍然宰执下去。
  更简单一些,话外音就是警告一些人;  本相想安安稳稳的卸去宰相之职,但要是有一些不长眼的人,连这点时间都等不及;  乱搞事情,那么他也不会客气;  多担任一段时间,让一些不知趣的人死心。
  而这些“不知趣的人”;  有可能是搞事的朝官、皇帝、太后等等。都有一定的可能,毕竟谁都会觊觎这至高无上的权力。
  一句简单的话;  尽显权臣风采!
  “太上皇不贤,三下江南,以致外患内忧。是时突厥来袭,国朝难测,天子耽于游乐,幸得白公挽大厦之将倾,拯生民于水火之中……”
  “白公宰天下十四余年;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天唐阔于四夷,南诏、吐博、波斯、东瀛、西域诸国皆降服而拜,万国来朝。百姓纳于寰宇;  色目、昆仑(奴)、西夷、柔然之民趋而从之,以唐人自视,外喜于色……”
  “如今白公意致仕返于田园,是弃万民之所愿!”
  “还请白公三思之!”
  忽然,一个高冠博带的士子出列,对白贵施礼后,朗声言辞道。
  他说罢之后,深深一躬。
  “还请白公三思之!”
  一个个的士子出列,亦是揖礼拜道。
  尽管白贵的名声稍有瑕疵,但人,总不能白璧无瑕。虽现在一同出列的士子中,不少人有私心,但能景效从之,也说明白贵的名声之好,是众望所归。
  天下百姓和士民谁有闲暇功夫去想白贵是不是僭越,是不是篡权。他们看的是自己家里的米仓剩下的粮食还多不多,税赋重不重,看的是文教是不是比往昔更好,看的是朝廷是不是广纳遗才等等事情。
  而这些,白贵做的都不错,内政水平很高,对外战绩又足够亮眼。
  这样的人,得到一大群人的拥趸,情有可原。
  当然,一部分人是这般想的,但出列的人中,亦有不少人心怀异思,试图以退为进,逼迫白贵退位让贤。
  “还请诸位勿要再行劝说……”
  “本相心意已决,致仕之后,避世修道,从此不再过问朝政之事。”
  “此外本相虽走,但太学会约之中,有你们这些与本相志同道合的贤达之士继往开来,大唐的社稷江山不会垮掉……”
  白贵眯了眯眼,审视这些对他揖礼的众多士子,淡然回道。
  他说的确实没错。
  他卸去宰相之位后,有两层保险。
  一是张九龄这个贤相继承他的相位,张九龄虽然和他私底下有过冲突,因为他行废立事,但他和张九龄是君子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张九龄和他的政见还是相合的,不至于人亡政息。二则是有太学会约的这些士子在,这些人是他的门徒,会遵循道义做事,舍生忘死。
  听到白贵如此说,太学会约的士子们也没有再劝的理由了。白贵心意已决,想要离开朝堂,避世修道,他们如果再行挽留,就有些难以开口了。
  避世修道是为求长生,他们总不能让白贵断去长生之念。
  此时修道风气浓厚,在朝为官,在野为道,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现象。比如李白就曾忽悠杜甫一同“寻仙人、找仙草、练仙丹”,中途又找了高适,三人结伴。
  当然最后杜甫醒悟了,不干了。
  另外还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