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从白鹿原开始的诸天-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刻后,休息好的白贵再次提笔,他深吸了一口气。
  写字,就注重精气神。
  他现在模仿的颜体,只有其形,而无其神,若是匆忙写出,形也会散乱。
  笔落。
  将素纸上的内容全部誊写。
  一些儒生,往往不注重誊写,直接以试卷作答,如此虽可省时,但对于书法不好的人,文思不强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现场。
  试卷纸可是有数的,不另再给。
  天色也渐渐暗沉下去,一些考房也有烛光亮起。
  “呼!”
  白贵细心吹干每一张试卷的笔迹,防止墨迹污了试卷,等估摸着还剩下一些时间的时候,这才拿着试卷走到了公堂,呈递给早就站立在一旁的书吏。
  也算提前几分钟交卷,这时交卷有个好处,该走的已经走了,还留下来挥笔的士子,是等着书吏来收卷子的。
  古县令打了个哈欠,置若罔闻,挥了挥手,让书吏将试卷放到了一旁。
  白贵看到古县令这幅模样,也知道他审卷也累了,施了一礼后,跟公差回到考房,取了考篮,不紧不慢的走出了考场。


第43章 傻瓜
  刚走出考场,没了火盆,单衣正寒,他紧了紧衣衫,迈出了龙门。
  等他离去不久,正门关闭。在里面正被收卷的考生需等到龙门重新打开,才能排队出来,以防止出现踩踏事件。
  这就是早交卷的好处。
  但与他一同前来的周元等人还在考场,他就在门口等着。
  不时,亦有几人走出了考场。
  估计也是和白贵一同的心思,赶在书吏收卷时提前交卷,也可早点出来。
  “兄台,不知你四书题是怎么答的?怎么破的?”
  一个县城里的中年儒生在走出龙门的时候,见到白贵在提着考篮等待,顿时眼睛一亮,连忙上前询问道。
  县城不大,在白鹿书院里读书的四个少年格外引人注意,能与生员并列一堂,虽不乏一些取巧之处,但能做到这点,只要不是庸碌之辈,学问肯定是差不到哪里去的。
  因此他想要询问一下白贵的试卷是怎么答的,给他增添一点信心。
  “对了,还有史论题……”
  中年儒生走到白贵身旁,询问道。
  “不记得了。”
  白贵摇了摇头,这些考场的事怎么能轻易向人透露。前明的唐寅,就是在春闱考完之后,说自己必中。大家都知道唐寅有才,但着唐寅还是被剥夺功名,打入了科举舞弊案,一辈子都没有抬起头。
  弘治十二年二月,唐寅和徐经、都穆,还有一群参加会试完的举人们聚餐,庆祝考试结束。唐伯虎是应天府乡试第一,应天府的乡试第一,含金量太高。然后唐寅就喝大了,说自己会试必定是会元,文无第一么,其他考生一问,唐寅当下将会试考卷内容道出。结果到了会试放榜的时候,唐寅榜上无名,又被锦衣卫抓到了镇抚司大牢,罪名就是科场舞弊。同时倒霉的还有礼部尚书程敏政,也被唐寅坑了一把。
  考试完,大嘴巴没好处。
  这是人治社会。
  中年儒生神色黯淡了许多,仍然保持风度,对着白贵虚拱了拱手,准备退下。
  “好猖狂的少年,前辈询问,竟然如此敷衍?”
  一些考生怒了,认为这是对中年儒生的轻蔑,立刻打抱不平。但也局限于原地里对白贵指指点点,一时之间,他就成了狂生。
  “各位,现今我等已经出了考场,再思考卷内容有何益处?”
  “不如放空心思,迎接下次考试。”
  白贵对着众人抱歉,说道。
  他没有对此恼怒,自己担心前车之鉴,所以心有顾忌,但其他考生可不一样啊。
  再说,他语气虽谦,但内容确实有些过了。今日这些考生能帮中年儒生打抱不平,明日也能帮他打抱不平,也是心怀正义,有什么可指责的。
  闻言,刚才出言讥讽的几位考生也面露惭色,也互相躬身道歉,一时之间,和和气气,大家的氛围也融洽了一些。
  功名虽然是万人争渡,但也不是大家互相仇视。
  以才学论高低!
  很快,龙门大开。
  这时走出的考生不似先前的考生那么意气奋发了,有的考生痛哭流涕,用袖子掩面痛哭,早就准备好的亲眷友人上前安慰。
  几名老年考生神色戚戚,摇头晃脑,叹了口气,提着寒酸的考篮孤单的隐在人群中,不多时,就已经不见了踪影。
  当年,他们也是少年,也有亲友安慰。
  如今,形单影只。
  众生百态,莫不过如是。
  “白兄,想不到你早早的就交卷出来了,难怪我们没有看到你。”
  周元笑呵呵的,说了句。
  此次县试,只要古县令从中不作阻挠,十拿九稳!
  “先回去吧。”
  白贵望了一眼考试的三人,周元神色最得意,他经学最娴熟,对古县令的性情也有揣摩,应该问题不大,剩下的白孝文既不欣喜,也不失落,鹿兆鹏有些患得患失……
  此刻周元再此得意,不亚于在人伤口上撒盐。
  周元也意识到了什么,歉意的对着几人赔了不是,才一同趁着夜色提着考篮往书院去敢。
  快到书院门口。、
  失意的鹿兆鹏落了几人三四步,白贵上前安慰,“兆鹏,一次县试失败而已,你其他学问也是极好的,现在也不仅科举这一条出路。”
  在洋务运动期间,科举制多变革,与前朝不同。
  例如,在同治三年就创立了粤省翻译乡试,是为了给清廷培养和洋人交流的翻译人才,规定在同文馆如果三年学有成,就可准其翻译乡试,资格相当于国子监的监生。如果有精通西语西文的人,可以直接调京考试,授以官职。
  还有洋务派在举办洋务的时候,发现“水师之强弱,以船炮为大宗,船炮之巧拙,以算学为根本。”因此在同治九年,沈葆桢联和英桂提出设立算学特科的方案。而录取之人,则可以“内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户、工二部,外而水师、关榷、盐粮诸衙门,及船炮各局差使。”虽最后被否决,但在中法战争后,也特别设立了算法科。
  只是算法科的算学生员既要学习近代文、理知识,也要学习四书五经圣人之言,并且录取的人数也是相当有限。
  1889年的己丑恩科乡试中,算学生员投考者仅仅只有十五个生员,连设置考场需要二十人的最基本要求也达不到。
  除此之外,还有设艺学科等。
  后来维新变法又对科举,有着诸多改进,增加了不少特科。
  只不过相较于以上的特科,传统的八股取士才是正途。
  当然现在的八股取士又与前朝有所不同,在维新变法中就提到“将正科与经济岁举合并为一,皆试策论,论则试以掌故;策则试时务,兼以专门。”
  御史宋伯鲁上书直言道:“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于中学则茫然不解。”
  所以如今的正试,在光绪二十四年礼部重新拟了乡会试章程十三条:“论策各抒己见,体例宜宽,兹以试士,籍以讲求经济实学,尤应征实为尚,无取空言……”
  但……
  这都是涉及到了乡试、会试。
  不管是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上面的乡试、会试变了,但底下的县试、府试、院试还是老一套,只是稍加增改。
  例如刚刚结束的滋水县县试,按照惯例,是没有史论题的,只有四书题、五经题,和试贴诗。
  明清不重诗赋,所以第一场县试就将试帖诗取消。
  “是啊,贵哥,一场考试而已啊!”
  鹿兆鹏喃喃自语,他眼泪顺着面颊落了下来,“额爸和额爷供额和额弟上学,就是为了能生前在额祖坟上放几串炮,下去之后能有脸见祖宗……”
  “额不是人啊,明明知道古县令的性情,硬是……硬是写上了该变法……”
  “额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他轻轻呢喃,而后转为嚎啕大哭。
  白贵默然,只能轻轻抚着鹿兆鹏的背,以无声的言语在安慰鹿兆鹏。
  写该变法,好似是傻瓜的行为。
  但……偏偏就有些傻瓜。
  傻的可爱。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前世有一句话,很流行,那句话是说:“岁月之所以美好,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第44章 士执雉
  白贵他是考试的老资格了,知道有什么该写,有什么不该写。
  但鹿兆鹏不行,少年正热血,虽然明知道这考试不能写该变法,但还是没忍住心头的冲动,写了上去。
  前面的两人也发觉了,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这时候,哭完也就好了。
  等待。
  “走吧。”
  鹿兆鹏袖子一抹,将眼泪拭干拭净,又重新恢复了起来,提着考篮和众人一同入了书院。
  书院后宅烛光亮着。
  是朱先生和妻子白赵氏在等候。
  “念着你们考了一整天,这几天也没吃顿好的,你师娘下厨给你们做了一顿好的,你们过来一起吃吧。”
  几人放下考篮,对着朱白氏和朱先生道谢。
  朱白氏颠着小脚走了出去,只剩下了桌上的几个男人。
  ……
  次日。
  县衙,后宅。
  起了一个大早的古县令准备批阅试卷,近千人的试卷昨夜已经被礼房的书吏挑选好了,去掉一些不合格的卷子,还有一些明显语意不通的试卷,只剩下不到八百份。
  厚厚的试卷堆积在书房的案几。
  上面没有姓名,只有考房的考号,以防止考官徇私舞弊。
  “变法?呵!”
  古县令冷哼一声,随手就将一张张激烈言论的考生罢了卷,只不过在看到几个言之有物的考生时,也会面露可惜之色,将其另放一旁,暂未罢落。
  大多数主张变法的考生都是言之无物,只说不变法的弊处,但是真的要说到改进的措施,就没有几人能够说出。
  这就和白居易写《卖炭翁》一样,写的情真意切,闻者涕泪,但随后一点改进的措施也没有提出,这就是最惹当政者恼怒的事情……
  但偏偏,白居易的才华也不是这些人能比的。
  “这张试卷不错……”
  古县令有些欣赏了起来,他看着这四书题的破题,忍不住轻轻吟诵,“圣人传先王之学,弥兵于鲁,发周公之德,齐虽大,景公不能甘寐。”
  “不错,破题破的不错……”
  他又看去接下来后续所写,微微颔首,“虽趋于保守,但亦是深得吾心。”
  “只不过,不知道史论写的如何。”
  古县令跳过五经题,去看史论,顿时眼睛一亮,“冯景亭(冯桂芬)说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香帅在《劝学篇》阐述过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即我儒家学说,是儒家之道,……”
  香帅,指的是张之洞,张之洞号香涛,又是军机处重臣,所以被称为香帅。
  “此人史论题所答正贴合了香帅的想法……”
  古县令赞同道。
  他就是在晚清主持洋务运动时,考取的进士。对于学习西学是持着肯定态度,但是全盘学习西学就又是否定,既希冀变法,又害怕变法。
  简单来说,现在清朝的这些官员,原来都是改革派,可又没有跟上时代,趋向于保守的改革,或者改良,就是守旧派。
  “此卷可为案首!”
  古县令又翻看了五经题,觉得没有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