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英公务员-第10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秘书长,美国大使要见你。”外交部打过来电话,把这个消息告知了无上权威,“谈论法国的局势。”
“好,我们都很关心法国。”艾伦威尔逊笑着回答道,他准备就法国这件事,贩卖一下焦虑。
五月风暴是与西德六十年代学生运动、意大利“炎热的秋天”运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运动,美国黑豹党起义、美国“石墙革命”,墨西哥特拉特洛尔科之夜,日本三里冢斗争、一月风暴、越南战争共同构成了被称为“六八革命”的国际高潮。
“我们能不能让军方支持一下戴高乐,毕竟我们在讨厌他,他至少比那些扛着红旗的人可爱不是么?”
艾伦威尔逊贩卖了一圈焦虑,还是希望能不能让一直以来在各国都收到警惕的军方势力,再一次成为戴高乐的后盾。军队嘛,保家卫国只是一个附带的作用,真正的作用自然是,镇压暴民。
“那你觉得最可靠的法军在哪?”唐纳德同样忧心忡忡,美国对戴高乐倒霉也是高兴的,可现在已经不这么想了。
几百万各行各业的反叛者,这哪是美国在一个国家收买一些人就能保证符合美国利益的人数?当这么多人一起陷入政治狂欢的时候,就算是美国见到这一幕也头皮发麻。
这种规模的政治运动,已经没有任何人能保证,最后的演变会符合自己的利益,美国也不例外。
趁着法国混乱挤兑黄金当然还是不能停止,但美国也希望法国不要继续混乱下去,真的变色了怎么办?
“最可靠的法军当然是驻外的法军,或者是驻德法军。”艾伦威尔逊记得历史上戴高乐就是取得了驻德法军的支持,不过这个世界有所不同,没准阿尔及利亚法军的戏份还没结束,将再一次对法国的政治起到关键作用,这事好像拿破仑三世的时候就发生过一次。
抬起手腕,作为一个严格执行劳动法的国家,艾伦威尔逊不能在工作时间之外,彰显英美特殊关系。法国的情况在看看,实在不行可以武装干涉嘛,到了最坏的时候,苏联的经验也不是不能学。
这一次法国的动荡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法国文艺界,三月份戴高乐的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解除亨利…朗格卢瓦电影资料馆馆长职务引起的震动让法国文艺界从一开始就卷了进来。
支持朗格卢瓦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出现了,戈达尔、特吕弗、阿伦…雷乃、凯瑟琳·德纳芙带着三千多人冒着初春的寒风来到了电影资料馆的夏约宫放映厅外。
一个月后戴高乐政府妥协了,但随着五月风暴的总爆发,这颗早已经熄灭的火苗再次燃烧起来。这次的妥协并没有为当局带来什么好处,皮埃尔·利奥德的传单烽火一般燎燃了一触即发的法国。影人、影迷乃至整个知识分子层纷纷卷入到风暴中去。
“也真是巧合,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恰好在五月。”艾伦威尔逊枕着英格丽·褒曼的大腿,直面着脸上的压迫感含含糊糊的道,“希望你的公司不要被影响到,这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无意识狂欢了,越是这个时候,你越是要保持冷静。”
感受着阵阵热气传到胸前的负担上,英格丽·褒曼的呼吸有些急促,“这一次的风波,真是令人大跌眼镜。电影节似乎已经举办不了了。”
“那真是一个坏消息!”艾伦威尔逊感同身受,坚定的出现在英格丽·褒曼的背后,越是这个时候他越要支撑对方。
最终这一次的戛纳电影节还是取消了,在五月下旬的一天,早上十点半,保卫电影资料委员会在让…考克托厅召开了会议,坐在台上的有特吕弗、戈达尔、勒鲁什、多米尼克·德鲁什、波兰斯基、马勒和亨利…阿勒康。
戈达尔和特吕弗以法国电影协会的名义,提出一项动议,要求“全体导演、制片人、影片经销商、演员、新闻工作者和在戛纳的评判委员会成员,与他们在国外的同事一道,用适当的方法,反对继续举行戛纳电影节,以表示与当前正在罢工罢课的工人和学生团结一致。
此时的法国每一天的损失,都是一个无法计算的天文数字,对正在做空法郎的各方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法郎资产正在换成黄金离开法国,法国用了好几年得到的黄金,正在以前所未见的速度减少,比美联储遭到挤兑要快,比伦敦黄金交易市场被做空也要快。
事情似乎已经不能善了,戴高乐知道这个时候要拿出来决断力,他走上了飞机,消失在了巴黎上空,把这个法国首都留给了狂欢者们,几个小时之后,戴高乐出现在了阿尔及尔,戒备森严的法军司令部。
包括苏尔·萨兰、亨利·洛里约等将领在内,向戴高乐做出保证,“坚决支持我们的将军,恢复法兰西的秩序,不能让国家处在危险当中。”
第1359章 毫无波兰
两位将军可谓是阿尔及利亚驻军的代表,在镇压阿尔及利亚战争的过程中,将一种名为“分区控制”被两人的战术应用于阿尔及利亚战场。这种战术的实质是静态防御与机动搜寻相结合,其要点是把阿尔及利亚划分为若干个面积不大的“区”。
这些区共有三种类型:其一是“戒严区”,主要包括偏远地区以及“穷山恶水”地带。法军通过把戒严区的原住民全部强行迁移到集中营的方式把该地区变成无人区,而后只要在这一地区发现其他人就都可以认为是民族解放军而任意开枪射杀。
其二是“绥靖区”,居民必须随身携带附有照片的身份证明,其行动要受到严格控制和监视。其三是“作战区”,主要是人口稠密的农村地带。
法军在“作战区”内采取静态防御,等待时机对民族解放军进行追捕或围剿。
正是靠着这种步步为营,加上法国本土源源不断的士兵跨海而来,才最终平息了阿尔及利亚人的反抗。阿尔及利亚军方也是最为支持代戴高乐上台的势力,现在本土的抗议浪潮演变的这么巨大,各界的消息让军方将领们认为,现在法国已经处在失控的边缘。
这一次戴高乐来到阿尔及尔,两人立刻表达了支持,两人的支持同样也是戴高乐所需要的,有了阿尔及利亚驻军的支持,他就可以下定决心应对这一次的混乱了,“法国的完整性一直都是我支持的。”
虽然罢工人数高达数百万,但戴高乐还是相信,不存在任何一个政党有颠覆自己政府的可能,但是政府内部可能有一些人并非是自己的支持者。
和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为历史的选择一样,阿尔及利亚的法军再次选择了相信戴高乐,明确了这一点,戴高乐就有信心多了,只要军队不乱,他就有信心平息这一次的混乱,在返回巴黎之前,戴高乐又到了巴登,和驻德法军取得了联系,同样受到了当地驻军的支持,事已至此,他已经完全放下了心,应该到了反击的时候。蔓延全国的罢工,在戴高乐也并非是不能解决。
得到军方的拥戴对戴高乐其实并不难,戴高乐首先是一个军人,和一般的法国军人一样有着共同的思想,法国陆军就是保守主义和教权主义的堡垒,推崇服从、忍耐、集权的价值观。
法国军队和政府之间的不和睦,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时期,比起变来变去的政府,法国军队算是法国少有的稳定力量。
戴高乐成功让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为历史,也有赖于军方的支持。这一次军方再一次支持了戴高乐。
不过戴高乐也深知,不能让法国真的变成军政府,军方的支持只能作为后盾,也不能用在政治上,而是不像军方呼吁的,重建法兰西第三帝国、或者是军人政府。
他必须要使用一些别的办法,首先他必须号召自己的支持者出现,用民意对抗民意,让法国人知道这样下去只会带来混乱,以及秩序的必要性。
这一点艾伦威尔逊已经送出了助攻,关于中译英的社论,已经出现在了法国的媒体上,这引起了法国戴高乐主义者的警惕。
“戴高乐将军已经公开呼吁了国家恢复秩序!”戴高乐神隐几天,再次出现在巴黎并且发表公开讲话的消息,也被伦敦知晓。
威克把这个消息带过来,就看到顶头上司无动于衷,看了一眼艾伦威尔逊手中拿着的文件内容,好家伙,勃列日涅夫的讲话,“秘书长,你不关心法国的情况么?”
“关心,但是帮不上忙。”艾伦威尔逊抬头看了威克一眼,然后翻了一页关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工合作的讲话内容。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求进一步改善社会主义大家庭在国际范围内的分工、生产专业和协作。因此,勃列日涅夫把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国际分工”看作新科学技术革命形势下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时代要求”,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更要利用兄弟国家合作的优越性”。
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越需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范围内改善分工、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这些过程已经在社会主义共同体中进行着,而且大家知道,进行得不坏。
经济互助委员会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的经验。各国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不同的生产能力。
要不说苏联在理论上面绝对是专家,国际分工论其实和几十年后的全球化是一个东西,苏联还专门拿出来一个理论来包装。
当然了,某大国坚决反对苏联的国际分工论,至少现在反对,认为老大哥是想要剥削自己。
老大哥剥削自己肯定是不可容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真剥削必须要是真正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行,这样受到剥削才心安理得。
看到苏联的国际分工论,艾伦威尔逊其实很感怀,因为他的那个记忆中,全球化已经走到尾声了,名存实亡是人们都知道的事实。英语国家认为别以为你工业规模大就能怎么样,离了你自由世界照样活得下去。
其实不管是哪一方,在嘴上优势在我的同时,其实也没把握就一定优势在我,都在坚持罢了,而且坚持的都很辛苦,认为对方会首先挺不住爆炸这个念想,就是坚持下去的理由。
“关于勃列日涅夫的分工论调,其实和欧共体的理念差不多。”艾伦威尔逊把文件放起来,自顾自的道,“有些时候,我们看到苏联阵营,就好像是在照镜子,对了,通知外交部电告巴黎,关于伽利略系统七月份的发射任务,是否要延期?好像下一次的发射是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射场,沟通这件事,看看戴高乐政府是否能够如期进行,如果能,说明戴高乐还有信心控制住这一次的局势。”
“我知道了,秘书长。”威克看了一眼艾伦威尔逊放起来的文件,询问道,“苏联也在建立自己的欧共体么?”
“也可以这么说,不过他们的人力不足。苏联的人口足够,但是苏联阵营的人口不太够用。”
艾伦威尔逊点着头道,苏联的人口是超过美国的,但那些东欧国家么,普遍的千把万人口,四五个才能顶上一个意大利。
两千万人口已经算是一个妥妥的东欧大国了,这也是苏联一直碰到的难题,苏联的人口仅够玩重工业,因为重工业需要的人口少。轻工业才是创造就业的大头,“苏联的国土面积很大,注定底线非常高,但维度太高,上限想要很高又很困难。简单来说这个国家不好惹,不要去激怒他。”
对付这些老毛子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几十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